梣酮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26914428发布日期:2021-10-09 15:4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梣酮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1.本发明属于皮肤病药物领域,具体涉及梣酮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性消化道疾病等,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3.过敏性皮肤病在皮肤病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过敏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与体内抗体结合后产生致敏现象,形成免疫复合物,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递质,从而诱发ige介导i型变态反应,导致皮肤红肿、溃烂、瘙痒等,由于影响外观,导致患者自卑,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及生活治疗。过敏反应过程包括致敏、激发和效应3个阶段,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快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但严重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目前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然而其整体控制率却极低,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过敏性皮肤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亟需被重视。
4.过敏皮肤病药物治疗以局部外用药为主,必要时加用系统药物。局部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1)糖皮质激素;(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系统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曲安奈德;(2)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依巴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3)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这些药物针对过敏反应的不同环节,疗效较明确,起效迅速,但存在针对部分患者无效、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多,如嗜睡、口干、头晕等各种问题。
5.相比过敏性皮肤病的高发率,现有药物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有必要发现和研制新型抗过敏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梣酮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7.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8.梣酮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9.梣酮(fraxinellone),化学名为3

(3

呋喃基)

3a,4,5,6

四氢

3a,7

二甲基苯酞,结构如下所示:
1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敏性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药疹中的一种或多种;
12.进一步地,所述过敏性皮肤病是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皮肤病;
13.所述药物的剂型可以是口服剂型或外用剂型;
14.所述口服剂型可以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或糖浆剂;
15.所述外用剂型可以是微乳剂、乳剂、乳膏剂、喷雾剂或凝胶剂;
16.所述的药物还可以含有一种以上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载体;所述的载体优选为缓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吸附载体、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等。
17.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8.1、本发明首次利用梣酮治疗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皮肤病药物,尤其是梣酮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为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
19.2、梣酮可促进th1型细胞产生ifn

γ。将25mg/kg梣酮给予被动皮肤过敏的小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被抑制,抑制率达34.01%。将50mg/kg梣酮给予被动皮肤过敏的小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率达54.34%。将100mg/kg梣酮给予被动皮肤过敏的小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率达62.5%。
附图说明
20.图1是各组小鼠皮肤蓝斑反应结果;
21.图2是各组小鼠表皮的苏木精

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
×
100);
22.图3是各组小鼠肥大细胞的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
100);
23.其中,a:正常组;b:模型组;c:25mg/kg梣酮;d:50mg/kg梣酮;e:100mg/kg梣酮;f:氯雷他定组。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5.实施例1
26.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
27.致敏:sd大鼠,体重200~250g,雌雄兼有,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取所述sd大鼠10只,每只腹腔注射含1mg卵白蛋白和10mg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合液1ml进行免疫;隔日1次,共3次,于末次致敏12d后处死,从腹主动脉取血,3000r
·
min
‑1离心10min,取上清液,制得抗血清,

20℃保存备用。
28.被动致敏:balb/c小鼠,雌雄各半,18~22g,spf级,购自浙江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取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梣酮低剂量组、梣酮中剂量组、梣酮高剂量组。
29.梣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照25、50、100mg/kg灌胃,阳性组按照1.5mg/kg灌胃氯雷他定生理盐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连续7d;第4d开始脱毛,在小鼠背中线两侧,距脊柱1cm处剪毛。第5d灌胃后,取抗卵蛋白血清(由上一步骤制得)在小
鼠脊柱两侧皮内对称注射总0.1ml(正常组不注射)。致敏后48h后即第7d末次给药后尾静脉注射5%卵蛋白+0.5%伊文斯蓝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抗原攻击。
30.30min后观察背部皮肤蓝斑的数量及大小,立即眼球取血,静置1h以上,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血,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血清ige、inf

γ、il

4和il

10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血清中各指标的浓度。
31.取脾脏,使用电子天平精密称定,计算脾指数(脾指数=脾脏重量(mg)/小鼠体重(10g),)。
32.摘取注射部位皮肤,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制石蜡切片,脱蜡,部分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部分甲苯胺蓝染色,显微镜下控制呈色后透明、封片。
33.通过高倍镜计数100个肥大细胞中脱颗粒细胞数,计算抑制率。
34.抑制率(%)=(1

给药组脱颗粒率/模型组脱颗粒率)
×
100%。
35.如图1所示,正常组小鼠未出现明显蓝斑,致敏部位皮肤蓝色染料渗出量较少,模型组皮肤出现明显蓝斑,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增加,蓝斑较密集,颜色较深,数量显著增加(p<0.01),说明造模成功。
36.与模型组相比,梣酮低、中、高剂量组蓝斑数量明显减少(p<0.05),颜色较浅,伊文斯蓝渗出量均明显降低,说明低、中、高剂量梣酮均有明显的抗过敏效果。
37.药物组之间比较,梣酮低、中剂量组背部的蓝斑反应无明显差异,而与梣酮低、中剂量组比较,梣酮高剂量组背部蓝斑明显数量更少、颜色更浅,表明100mg/kg梣酮的抗过敏药效是最显著的。
38.各组小鼠直径3mm以上的蓝斑数量的统计见表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蓝斑数量显著增加,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梣酮低、中、高剂量组蓝斑数量显著降低,表明各剂量梣酮均有抗过敏效果。低、中、高剂量梣酮随剂量升高蓝斑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39.表1各组小鼠的蓝斑数量比较(n=10)
[0040][0041]
注:与正常组比较,
**
p<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1,
#
p<0.05。
[0042]
脾脏指数可粗略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由于过敏性皮肤病被认为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故考察了药效实验各组动物脾脏指数,结果见表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指数显著升高(p<0.05),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梣酮中、高剂量组的脾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梣酮低剂量组无显著变化。药物组之间比较,与梣酮低剂量组比较,梣酮高剂量组脾指数
显著降低(p<0.01),而梣酮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变化。
[0043]
表2各组小鼠的脾指数比较(n=10)
[0044][0045]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5;与模型组比较,
##
p<0.01,
#
p<0.05;与梣酮低剂量组比较,
δ
p<0.01。
[0046]
正常组皮肤真皮组织排列紧密有序,炎性细胞较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水肿明显,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梣酮高剂量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水肿减轻,皮肤状态趋于正常;而梣酮低、中剂量组皮肤病理状态改善不显著,见图2。
[0047]
正常组肥大细胞胞质间颗粒排列整齐,个别细胞脱颗粒,且脱掉的颗粒数较少。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核周围颗粒排列紊乱,脱颗粒的细胞明显变多,且大量颗粒从细胞脱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脱颗粒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与梣酮低剂量组比较,梣酮中、高剂量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而梣酮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见图3。
[0048]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皮肤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梣酮低、中、高组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显著降低(p<0.001);与梣酮低、中剂量组比较,梣酮高剂量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降低(p<0.01);阳性对照药氯雷他定组与梣酮中、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0049]
表3各组小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和抑制率(n=10)
[0050][0051]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1;与梣酮低、中剂量组比较,
δ
p<0.01。
[0052]
血清抗原ige是过敏反应密切关联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ge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梣酮高剂量组ige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梣酮低剂量组ige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药物组之间比较,与梣酮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0053]
表4各组小鼠血清的ige比较(n=10)
[0054][0055]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5;与模型组比较,
##
p<0.01,
#
p<0.05;与梣酮低剂量组比较,
δ
p<0.01。
[0056]
炎症因子是过敏反应的内在病理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

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ifn

γ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il

4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梣酮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fn

γ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或p<0.05);梣酮低剂量组与氯雷他定组血清中表达量无显著改变。与梣酮低剂量组比较,梣酮高剂量组的显著升高(p<0.01),优于阳性对照组,见表5。
[0057]
表5各组小鼠血清的il

4、inf

γ的表达量变化(n=10)
[0058][0059]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5;与模型组比较,
##
p<0.01,
#
p<0.05;与梣酮低剂量组比较,
δ
p<0.01。
[0060]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25mg/kg、50mg/kg、100mg/kg梣酮均可有效降低小鼠蓝斑数量,抑制小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其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药氯雷他定;中高剂量梣酮可降低病态升高的脾指数和ifn

γ,高剂量组显著降低ige,但阳性对照药对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提示梣酮抗过敏作用机制不同于氯雷他定。
[0061]
实施例2
[0062]
含有梣酮的片剂
[0063]
配方:梣酮200g,乳糖88g,羟甲基淀粉钠9g,硬脂酸镁3g。
[0064]
制法:按配方称取梣酮原料药、乳糖和羟甲基淀粉钠(75%的配方量)混合,过120目筛3次,混匀。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软材,软材过18目筛,湿颗粒置烘箱中50℃干燥1h,用18目筛整粒,加入硬脂酸镁,及羟甲基淀粉钠(25%的配方量),混匀,压片,即得。
[0065]
实施例3
[0066]
含有梣酮的胶囊
[0067]
配方:梣酮180g,淀粉50g,糊精50g。
[0068]
制法:称取梣酮原料药,加淀粉、糊精,混匀,用90%乙醇作为润湿剂进行湿法制粒,于50℃下真空干燥后制粒,过40目筛和200目筛除去细粉,湿度低于60%环境下将药粉颗粒装入3号胶囊,即得。
[0069]
实施例4
[0070]
含有梣酮的颗粒剂
[0071]
配方:梣酮40g,β

环糊精200g,水200g,无水乙醇50g。
[0072]
制法:β

环糊精溶于水,加热搅拌使之溶解;梣酮溶于无水乙醇后,缓慢滴入β

环糊精水溶液中,搅拌;冷却后过滤得结晶,洗涤、干燥,粉碎,过40目筛,即得。
[0073]
实施例5
[0074]
含有梣酮的糖浆剂
[0075]
配方:梣酮35g,枸橼酸8g,丙二醇60g,丙三醇40g,苯甲酸钠1g,蔗糖350g,香精1g,加水至1000ml。
[0076]
制法:称取梣酮加入到丙二醇中搅拌超声至溶解,再加入丙三醇搅拌均匀;称取蔗糖加入约4/5配制量的纯化水加热煮沸,放冷,并加入苯甲酸钠搅拌15min,控制ph值在3.0,在不断搅拌下加入溶解的落新妇苷溶液,搅拌45min,滤过,冷却至室温,加入香精纯化水定容至配制量搅拌均匀,即得。
[0077]
实施例6
[0078]
含有梣酮的微乳
[0079]
配方:梣酮1.00g,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0.50g,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el353.00g,二乙二醇单乙基醚1.00g,加水至10.00g。
[0080]
制法:按上述处方,称取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fil m 1944cs)、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el35和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hp),搅拌混均,加入梣酮,继续搅拌,待药物完全溶解,加入蒸馏水,继续匀速揽拌得到初乳,将初乳超声至形成淡黄色透明的o/w型中药组分组合微乳,即得。
[0081]
实施例7
[0082]
含有梣酮的乳剂
[0083]
配方:梣酮0.8g,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2.00g,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2.40g,二乙二醇单乙基醚0.80g,加水至10.00g。
[0084]
制法:按以上处方,称取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fil m 1944cs),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rh40)g,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hp)g,搅拌混均,加入梣酮,待药粉完
全溶解,缓慢加入蒸馏水,继续匀速揽拌得到初乳,将初乳超声后得到不透明的乳剂,即得。
[0085]
实施例8
[0086]
含有梣酮的乳膏剂
[0087]
配方:梣酮0.50g,十八醇1.20g,白凡士林0.80g,单硬脂酸甘油酯0.60g,吐温80 0.25g,甘油0.69g,尼泊金乙酯0.01g,加水至10.00g。
[0088]
制法:按以上处方,称取油相,十八醇、白凡士林、单硬脂酸甘油酯,水相,吐温80、甘油、尼泊金乙酯、蒸馏水,将油相、水相分别置于80℃水浴锅中加热,待完全溶解后,将水相缓慢倒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均匀,最后加入梣酮原料药,继续搅拌至冷却,即得。
[0089]
实施例9
[0090]
含有梣酮的喷雾剂
[0091]
配方:梣酮2.50g,乙醇8.00g,氮酮0.70g,吐温80 0.80g,甘油0.50g,苯甲酸钠0.20g,加水至100.00g。
[0092]
制法:按以上处方,称取梣酮和乙醇,充分溶解,再依次加入氮酮、吐温

80、甘油、苯甲酸钠和水,搅拌均匀,过滤,罐装,即得。
[0093]
实施例10
[0094]
含有梣酮的凝胶剂
[0095]
配方:梣酮2.5g,卡波姆940 0.4g,甘油10.0g,无水乙醇10.0g,氮酮2.0g,吐温

80 1.0g,尼泊金乙酯0.1g,三乙醇胺适量,加水至100.0g。
[0096]
制法:称取卡波姆940、甘油、无水乙醇、蒸馏水,搅拌均匀后放置过夜,加入梣酮,搅拌均匀,依次再加入氮酮、吐温

80,蒸馏水加至100g,三乙醇胺调节ph至5,加入0.1g尼泊金乙酯,搅拌充分,混匀,即得。
[0097]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