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扫描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23040发布日期:2022-02-16 13:40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声扫描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超声扫描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超声扫描导引装置。


背景技术:

2.超声诊断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做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影响很大,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超声扫描导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诊断的速度。在现有技术中,超声扫描导引装置只有概念性结束,却没有实际装置。如果没有导引装置,在医生进行大量工作后,由于自身疲劳必然会出现判断误差,从而影响对病人病情的判断,故由此提出如何使得超声扫描导引装置实现初步定位导引功能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超声扫描导引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扫描机构、第二扫描机构、操作机构、乘坐机构、移动机构,第一定位导引机构、第二定位导引机构和探测头;第一定位导引机构包括移动块、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激光发射器,横向移动机构、纵向移动机构和顶板;顶板设置在底座的上方;横向移动机构设置在顶板上;纵向移动机构设置在顶板上,纵向移动机构长度方向与横向移动机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移动块可滑动的设置在横向移动机构和纵向机构上;第一通孔沿横向移动机构的长度方向贯通的开设在移动块上;第二通孔沿纵向移动机构的长度方向贯通的开设在移动块上;第一激光发射器固定设置在移动块的底部,第一激光发射器的输出端指向底座。
4.优选的,横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一导轨、第一滑仓、第一滑块、第一旋转驱动器和第一丝杆;第一导轨沿顶板的长度方向对称的固定设置在顶板的顶部;第一滑仓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一侧的第一导轨上;第一滑块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远离第一滑仓一侧的第一导轨上;第一旋转驱动器固定设置在第一滑仓内,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指向第一滑块;第一丝杆沿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轴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上,第一丝杆远离第一旋转驱动器的一端与第一滑块连接。
5.优选的,纵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二导轨、第二滑仓、第二滑块、第二旋转驱动器和第二丝杆;第二导轨沿顶板的宽度方向对称的固定设置在顶板的两端;第二滑仓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一侧的第二导轨上;第二滑块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远离第二滑仓一侧的第二导轨上;第二旋转驱动器固定设置在第二滑仓上,第二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指向第二滑块;第二丝杆沿第二旋转驱动器的输出轴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上。
6.优选的,第二扫描机构包括第二三维扫描仪、透视板和外壳;外壳固定设置在底座的上部;透视板设置在外壳的顶部;第二三维扫描仪固定设置在底座上部。
7.优选的,第一扫描机构包括第一三维扫描仪、伸缩孔、直线驱动器和立柱;立柱为圆柱状结构,立柱固定设置在外壳的顶部,立柱远离外壳的一端与顶板固定连接;第一三维
扫描仪沿立柱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置在立柱上;伸缩孔贯穿的开设第一三维扫描仪上部在顶板上;直线驱动器固定设置在顶板上,直线驱动器的输出轴与伸缩孔间隙配合,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三维扫描仪的顶部固定连接。
8.优选的,操作机构包括转动环、支撑环、支撑臂、显示屏和放置机构;支撑环沿立柱的轴线延伸方向固定设置在外壳的顶部;转动环沿立柱的轴线延伸方向可旋转的设置在支撑环的上部;支撑臂沿立柱的径向方向固定设置在转动环上;显示屏固定设置在支撑臂远离转动环的一端;放置机构设置在支撑臂的侧壁上。
9.优选的,放置机构包括凸块和夹爪;凸块固定设置在支撑臂的侧壁上;夹爪固定设置在凸块远离支撑臂的一端。
10.优选的,乘坐机构包括长轴、凹槽、座椅和滑孔;凹槽沿底座长度方向开设在透视板的一侧;长轴沿凹槽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外壳内部侧壁上;座椅可滑动的设置在长轴上;滑孔沿长轴的轴线延伸方向贯通的设置在座椅上。
11.优选的,第二定位导引机构包括第二激光发射器;第二激光发射器围绕探测头的轴线均匀的设置在探测头的侧壁上。
12.优选的,移动机构包括万向轴、轮毂、轮子、挡块、支撑块、弹簧和滑槽;万向轴可旋转的设置在底座的底部四个角处;轮毂固定设置在万向轴远离底座的一端上;挡块固定社会在轮毂的内侧;轮子可滑动的设置在挡块的两侧;滑槽沿底座的高度方向开设在挡块的底部;支撑块可滑动的设置在滑槽上,支撑块与滑槽底部存有空隙;弹簧设置在间隙上,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滑槽底部和支撑块上。
13.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导引机构,实现了超声扫描导引装置的初步定位导引功能。
15.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三维扫描仪、透视板和外壳,实现了横向移动机构带动移动块可以沿着顶板宽度方向移动的技术要求。
16.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三维扫描仪、伸缩孔、直线驱动器和立柱,实现了第一扫描机构对人体的扫描的功能。
17.4.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激光发射器,实现了导引的精确定位。
18.5.本技术通过设置万向轴、轮毂、轮子、挡块、支撑块、弹簧和滑槽,实现了装置的自行锁定。
附图说明
19.图1是实施例的总装立体图;
20.图2是实施例的去除了透视板的总装立体图;
21.图3是实施例的去除了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总装立体图一;
22.图4是实施例的去除了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总装立体图二;
23.图5是实施例的去除了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总装立体图三;
24.图6是实施例的去除了第一导引机构的总装立体图;
25.图7是实施例的去除了第一扫描机构的总装立体图;
26.图8是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立体图;
27.图9是实施例的设置有第二激光发射器探测头立体图;
28.图10是实施例的移动机构立体图;
29.图11是实施例的去除了轮子的移动机构立体图。
30.图中标号为:
31.1-底座;
32.2-第一扫描机构;2a-第一三维扫描仪;2b-伸缩孔;2c-直线驱动器;2d-立柱;
33.3-第二扫描机构;3a-第二三维扫描仪;3b-透视板;3c-外壳;
34.4-操作机构;4a-转动环;4b-支撑环;4c-支撑臂;4d-显示屏;4e-放置机构;4e1-凸块;4e2-夹爪;
35.5-乘坐机构;5a-长轴;5b-凹槽;5c-座椅;5d-滑孔;
36.6-移动机构;6a-万向轴;6b-轮毂;6c-轮子;6d-挡块;6e-支撑块;6f-弹簧;6g-滑槽;
37.7-第一定位导引机构;7a-移动块;7b-第一通孔;7c-第二通孔;7d-第一激光发射器;7e-横向移动机构;7e1-第一导轨;7e2-第一滑仓;7e3-第一滑块;7e4-第一旋转驱动器;7e5-第一丝杆;7f-纵向移动机构;7f1-第二导轨;7f2-第二滑仓;7f3-第二滑块;7f4-第二旋转驱动器;7f5-第二丝杆;7g-顶板;
38.8-第二定位导引机构;8a-第二激光发射器;
39.9-探测头。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1.为了解决提出如何使得超声扫描导引装置实现初步定位导引功能的技术问题,如图1-5所示:
42.一种超声扫描导引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扫描机构2、第二扫描机构3、操作机构4、乘坐机构5、移动机构6,第一定位导引机构7、第二定位导引机构8和探测头9;第一定位导引机构7包括移动块7a、第一通孔7b、第二通孔7c、第一激光发射器7d,横向移动机构7e6、纵向移动机构7f6和顶板7g;顶板7g设置在底座1的上方;横向移动机构7e6设置在顶板7g上;纵向移动机构7f6设置在顶板7g上,纵向移动机构7f6长度方向与横向移动机构7e6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移动块7a可滑动的设置在横向移动机构7e6和纵向机构上;第一通孔7b沿横向移动机构7e6的长度方向贯通的开设在移动块7a上;第二通孔7c沿纵向移动机构7f6的长度方向贯通的开设在移动块7a上;第一激光发射器7d固定设置在移动块7a的底部,第一激光发射器7d的输出端指向底座1。
43.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一通孔7b供横向移动机构7e6穿过,第二通孔7c供纵向移动机构7f6穿过。第一通孔7b与第二通孔7c部互通。立柱2d设置有多个,立柱2d设置在底座1的四个角处,纵向移动机构7f6的长度方向与顶板7g长度方向平行。横向移动机构7e6的长度方向与顶板7g的宽度方向平行。底座1为矩形结构,移动机构6设置在底座1的下部,移动机构6是用于方便医护人员对装置进行移动的。在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扫描机构3,第一扫描机构2设置在顶板7g上。第一扫描机构2与第二扫描机构3共同构成了一个扫描体系,
第二扫描机构3是辅助第一扫描机构2进行扫描的,第一扫描机构2和第二扫描机构3可以对躺在装置上的患者进行全方位扫描,而后将扫描的数据传输到操作机构4中。操作机构4设置在第一扫描机构2的一侧。在设置有操作机构4的第一扫描机构2一侧还设置有乘坐机构5。乘坐机构5的设置是为了让医护人员在使用时可以无需站立操作。在第一扫描机构2和第二扫描机构3将数据传回操作机构4后,第一定位导引机构7便会开始运行,第一定位导引机构7的具体运行流程如下。当第一定位导引机构7收到经过操作机构4分析后的数据后,横向移动机构7e6和纵向移动机构7f6便会开始运作。横向移动机构7e6可以带动移动块7a沿顶板7g的宽度方向移动,纵向移动机构7f6可以带动移动块7a沿顶板7g的长度方向移动。在横向移动机构7e6和纵向移动机构7f6的共同作用下,便可实现了移动块7a在水平面上任意移动。此时设置在移动块7a底部的第一激光发射器7d便会开始工作,第一激光发射器7d将激光射向患者身上。移动块7a底部移动的平面与顶板7g的上部端面平行。操作机构4在将第一扫描机构2和第二扫描机构3的信息进行结合的同时,还会对比患者的病情。而后将信号发送给横向移动机构7e6和纵向移动机构7f6,使得移动块7a可以被横向移动机构7e6和纵向移动机构7f6准确的移动到患者的需要做检测的部位上方,此时由第一激光发射器7d射在患者身上的点便是需要进行扫描的地方。如此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个初步导引,同时也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个参考。以避免医生在进行大量的工作后判断出现判断误差,降低了医生的工作量。而后还会结合第二定位导引机构8,对需要扫描处进行精确定位,以保证扫描的精确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影片成像。如此便实现了超声扫描导引装置的初步定位导引功能。
44.进一步的,为了解决横向移动机构7e6是如何将移动块7a带动实现了横向移动的技术问题,如图2-4所示:
45.横向移动机构7e6包括第一导轨7e1、第一滑仓7e2、第一滑块7e3、第一旋转驱动器7e4和第一丝杆7e5;第一导轨7e1沿顶板7g的长度方向对称的固定设置在顶板7g的顶部;第一滑仓7e2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7g一侧的第一导轨7e1上;第一滑块7e3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7g远离第一滑仓7e2一侧的第一导轨7e1上;第一旋转驱动器7e4固定设置在第一滑仓7e2内,第一旋转驱动器7e4的输出端指向第一滑块7e3;第一丝杆7e5沿第一旋转驱动器7e4的输出轴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驱动器7e4的输出端上,第一丝杆7e5远离第一旋转驱动器7e4的一端与第一滑块7e3连接。
4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一导轨7e1上用于给第一滑仓7e2和第一滑块7e3滑动的第一滑动部对向设置,第一旋转驱动器7e4优选为伺服电机。第一滑块7e3上开设有第一卡接孔,第一丝杆7e5的轴线与第一卡接孔的轴线共线,第一丝杆7e5远离第一旋转驱动器7e4的一端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一卡接孔上。当需要带动移动块7a沿顶板7g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第一旋转驱动器7e4便会开始运作,第一旋转驱动器7e4带动丝杆旋转,因为移动块7a的第二通孔7c被纵向移动机构7f6所限制,所以在第一旋转驱动器7e4驱动丝杆发生旋转时,移动块7a只能沿着丝杆长度方向运动。如此便实现了横向移动机构7e6带动移动块7a可以沿着顶板7g宽度方向移动的技术要求,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47.进一步的,为了解决纵向移动机构7f6是如何带动移动块7a实现纵向移动的技术问题,如图2-4所示:
48.纵向移动机构7f6包括第二导轨7f1、第二滑仓7f2、第二滑块7f3、第二旋转驱动器7f4和第二丝杆7f5;第二导轨7f1沿顶板7g的宽度方向对称的固定设置在顶板7g的两端;第
二滑仓7f2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7g一侧的第二导轨7f1上;第二滑块7f3可滑动的设置在顶板7g远离第二滑仓7f2一侧的第二导轨7f1上;第二旋转驱动器7f4固定设置在第二滑仓7f2上,第二旋转驱动器7f4的输出端指向第二滑块7f3;第二丝杆7f5沿第二旋转驱动器7f4的输出轴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二旋转驱动器7f4的输出端上。
4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二导轨7f1的长度方向与横向移动机构7e6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旋转驱动器7f4优选为伺服电机,第二滑轨上用于给第二滑仓7f2和第二滑块7f3滑动的第二滑动部对向设置。第二滑块7f3靠近第二滑仓7f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卡接孔,第二卡接孔的轴线与第二旋转驱动器7f4的输出轴的轴线共线,第二丝杆7f5远离第二旋转驱动器7f4的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二卡接孔上。当第二旋转驱动器7f4旋转时,第二丝杆7f5会被带动旋转。此时由于移动块7a会被横向移动机构7e6限制,所以移动块7a不会随着第二丝杆7f5一同旋转,而是在第二丝杆7f5的带动下沿顶板7g的长度方向移动。如此便实现了纵向移动机构7f6带动移动块7a沿顶板7g长度方向移动的功能,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50.进一步的,为了解决第二扫描机构3是如何辅助第一扫描机构2进行扫描的技术问题,如图1和图3所示:
51.第二扫描机构3包括第二三维扫描仪3a、透视板3b和外壳3c;外壳3c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上部;透视板3b设置在外壳3c的顶部;第二三维扫描仪3a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部。
5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二三维扫描仪3a优选为拍照式三维扫描仪。透视板3b是用于给患者平躺的,透视板3b的设置同时还是为了给设置在透视板3b下方的第二三维扫描仪3a对患者进行扫描的。外壳3c对透视板3b起透视作用,同时外壳3c可以防止外部的光线对第二三维扫描仪3a工作时的影响,可以保证第二三维扫描仪3a扫描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第二三维扫描仪3a优选为设置在底座1的四个角上,这样可以一些视野盲区进行补充,对扫描交叉部位可以增加扫描的准确性。因为第一扫描机构2是设置在第二扫描机构3的上方的,所以第二扫描机构3可以弥补第一扫描机构2一些无法扫描的视野盲区。如此便实现了第二扫描机构3的辅助扫描功能,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53.进一步的,为了解决第一扫描机构2是如何对人体进行扫描的技术问题,如图6所示:
54.第一扫描机构2包括第一三维扫描仪2a、伸缩孔2b、直线驱动器2c和立柱2d;立柱2d为圆柱状结构,立柱2d固定设置在外壳3c的顶部,立柱2d远离外壳3c的一端与顶板7g固定连接;第一三维扫描仪2a沿立柱2d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置在立柱2d上;伸缩孔2b贯穿的开设第一三维扫描仪2a上部在顶板7g上;直线驱动器2c固定设置在顶板7g上,直线驱动器2c的输出轴与伸缩孔2b间隙配合,直线驱动器2c的输出端与第一三维扫描仪2a的顶部固定连接。
5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一三维扫描仪2a优选为拍照式三维扫描仪,直线驱动器2c优选为伺服电缸。立柱2d设置有多个,立柱2d为圆形柱状结构,立柱2d设置在外壳3c的四个角上。在初始状态下,第一三维扫描仪2a的顶部与顶板7g的底部相接。在对患者进行扫描时,第一三维扫描仪2a会在当前的状态下对患者进行扫描,待数据收集结束后,直线驱动器2c会开始驱动第一三维扫描仪2a下降,第一三维扫描仪2a会沿着立柱2d的长度方向缓缓下降,同时第一三维扫描会对患者进行多次扫描,并配合第二扫描机构3,将人体的模型数据传输给操作机构4。如此便实现了第一扫描机构2对人体的扫描的功能,从而解决了上述
问题。
56.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在装置便于移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在给病人诊断时便于数据和图像的观察的技术问题,如图6-7所示:
57.操作机构4包括转动环4a、支撑环4b、支撑臂4c、显示屏4d和放置机构4e;支撑环4b沿立柱2d的轴线延伸方向固定设置在外壳3c的顶部;转动环4a沿立柱2d的轴线延伸方向可旋转的设置在支撑环4b的上部;支撑臂4c沿立柱2d的径向方向固定设置在转动环4a上;显示屏4d固定设置在支撑臂4c远离转动环4a的一端;放置机构4e设置在支撑臂4c的侧壁上。
5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显示屏4d的长度方向与支撑臂4c的长度方向平行。转动环4a与立柱2d过度配合,在医护人员移动时,显示屏4d被旋转到底座1投影到显示屏4d底部平面的区域内,使得在俯视情况下无法看到显示屏4d。由于转动环4a与立柱2d为过度配合,所以可以保证转动环4a与立柱2d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防止了显示屏4d在医护人员移动时会被转动环4a转出的情况发生。在装置被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后,医护人员只需板动支撑臂4c,使得转动环4a带动显示屏4d转出即可。如此便实现了在装置便于移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在给病人诊断时便于数据和图像的观察,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59.进一步的,为了解决探测头9时如何放置在放置机构4e上的技术问题,如图8所示:
60.放置机构4e包括凸块4e1和夹爪4e2;凸块4e1固定设置在支撑臂4c的侧壁上;夹爪4e2固定设置在凸块4e1远离支撑臂4c的一端。
61.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夹爪4e2为圆弧状结构,在医护人员还没有使用探测头9时,探测头9设置在夹爪4e2上,当需要使用时,只需医护人员将探测头9从夹爪4e2上取下即可,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62.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使得医护人员在进行诊断时可以无需站立同时,还能调节座椅5c距离的技术问题,如图1、图3和图7所示:
63.乘坐机构5包括长轴5a、凹槽5b、座椅5c和滑孔5d;凹槽5b沿底座1长度方向开设在透视板3b的一侧;长轴5a沿凹槽5b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外壳3c内部侧壁上;座椅5c可滑动的设置在长轴5a上;滑孔5d沿长轴5a的轴线延伸方向贯通的设置在座椅5c上。
64.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座椅5c在未使用的状态下,座椅5c的上表面与透视板3b的上表面相接,在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只需将座椅5c围绕长轴5a转动即可,座椅5c可以通过滑孔5d沿长轴5a轴线方向在长轴5a上滑动。如此便可以满足不同操作者对座椅5c距离的需求,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65.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实现导引的精确定位的技术问题,如图9所示:
66.第二定位导引机构8包括第二激光发射器8a;第二激光发射器8a围绕探测头9的轴线均匀的设置在探测头9的侧壁上。
67.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二激光发射器8a的数量优选为设置有四个,通过四个第二激光发射器8a实现了对一个平面的检测,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引医护人员在扫描时对探测头9的抓持角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扫描结果,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68.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在装置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可以自行锁定的技术问题,如图10-11所示:
69.移动机构6包括万向轴6a、轮毂6b、轮子6c、挡块6d、支撑块6e、弹簧6f和滑槽6g;万向轴6a可旋转的设置在底座1的底部四个角处;轮毂6b固定设置在万向轴6a远离底座1的一
端上;挡块6d固定社会在轮毂6b的内侧;轮子6c可滑动的设置在挡块6d的两侧;滑槽6g沿底座1的高度方向开设在挡块6d的底部;支撑块6e可滑动的设置在滑槽6g上,支撑块6e与滑槽6g底部存有空隙;弹簧6f设置在间隙上,弹簧6f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滑槽6g底部和支撑块6e上。
70.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弹簧6f的弹力需要大一点,在正常移动装置时,轮子6c可以转动,在到达制动位置后,医护人员坐在乘坐机构5上后,便可使得滑槽6g底部挤压弹簧6f,使得弹簧6f压缩,进而使得轮子6c与轮毂6b相接触,如此便实现了装置的自行锁定,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71.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