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

文档序号:30766486发布日期:2022-07-15 23:05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

1.本实用新型属于超声波介入探头支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


背景技术:

2.介入超声(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1972年holm和goldberg首次分别使用中心有孔的穿刺探头进行活检,开始了介入超声在临床的应用。
3.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正式确定介入性超声技术成为超声医学中一门新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当的效果,但是现有的超声波介入探头支座依然存在着无法进行杀毒处理,支撑不稳定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以解决现有的超声波介入探头支座依然存在着无法进行杀毒处理,支撑不稳定的问题。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包括支撑底座,探头插入腔,线路集成腔,线路连接口,吸附缓冲块,灭菌机构,介入探头和吸附区,其中:探头插入腔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的表面,且线路集成腔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的表面,该探头插入腔和线路集成腔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线路连接口镶嵌在线路集成腔的表面,且吸附缓冲块镶嵌在线路集成腔的内部,该灭菌机构镶嵌在探头插入腔的表面;所述介入探头扦插在探头插入腔的内部,且吸附区镶嵌在介入探头的表面,该吸附区吸附在吸附缓冲块的表面。
6.吸附缓冲块包括触碰快,缓冲弹簧和安装基台,且缓冲弹簧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触碰快,该缓冲弹簧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安装基台。
7.灭菌机构包括电路板,连接板和杀菌灯,且连接板粘结在电路板的内部,该杀菌灯粘结在连接板的内部。
8.吸附缓冲块采用圆柱形不锈钢金属块,且吸附缓冲块的顶部设置有圆弧形凹槽,该吸附缓冲块可通过其内部的缓冲弹簧在线路集成腔的内部进行伸缩;所述吸附缓冲块的内部镶嵌有一块磁铁,有利于在介入探头插入探头插入腔内部的时候,在落下时会起到缓冲,防止因碰撞导致介入探头出现损坏,且可以通过吸附缓冲块将介入探头进行吸附。
9.灭菌机构采用型号为2g11的紫外线灯头,且灭菌机构采用一对,对称设置在探头插入腔的内部,有利于在介入探头插入探头插入腔内部的时候,通过灭菌机构将介入探头通过紫外线进行杀毒灭菌处理。
10.吸附区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制金属管,且吸附区的内部镶嵌有介入探头的连接导线,该吸附区可通过磁力吸附在吸附缓冲块的表面,有利于将自身吸附在吸附缓冲块的表面,且不会强力的吸附,使医护人员可以简单的将介入探头向外抽出,防止其下方结构跟随介入探头一同向上移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吸附缓冲块的设置,有利于在介入探头插入探头插入腔内部的时候,在落下时会起到缓冲,防止因碰撞导致介入探头出现损坏,
13.且可以通过吸附缓冲块将介入探头进行吸附。
14.2.本实用新型灭菌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在介入探头插入探头插入腔内部的时候,通过灭菌机构将介入探头通过紫外线进行杀毒灭菌处理。
15.3.本实用新型吸附区的设置,有利于将自身吸附在吸附缓冲块的表面,且不会强力的吸附,使医护人员可以简单的将介入探头向外抽出,防止其下方结构跟随介入探头一同向上移动。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附缓冲块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灭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
20.1-支撑底座,2-探头插入腔,3-线路集成腔,4-线路连接口,5-吸附缓冲块,51-触碰快,52-缓冲弹簧,53-安装基台,6-灭菌机构,61-电路板,62-连接板,63-杀菌灯,7-介入探头,8-吸附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包括支撑底座1,探头插入腔2,线路集成腔3,线路连接口4,吸附缓冲块5,灭菌机构6,介入探头7和吸附区8,其中:探头插入腔2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1的表面,且线路集成腔3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1的表面,该探头插入腔2和线路集成腔3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线路连接口4镶嵌在线路集成腔3的表面,且吸附缓冲块5镶嵌在线路集成腔3的内部,该灭菌机构6镶嵌在探头插入腔2的表面;所述介入探头7扦插在探头插入腔2的内部,且吸附区8镶嵌在介入探头7的表面,该吸附区8吸附在吸附缓冲块5的表面。
24.吸附缓冲块5包括触碰快51,缓冲弹簧52和安装基台53,且缓冲弹簧5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触碰快51,该缓冲弹簧5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安装基台53。
25.灭菌机构6包括电路板61,连接板62和杀菌灯63,且连接板62粘结在电路板61的内
部,该杀菌灯63粘结在连接板62的内部。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支撑底座1采用圆形不锈钢制金属板,且支撑底座1的底部粘结有一层橡胶薄膜;探头插入腔2用于放置介入探头7;线路集成腔3用于集成线路;吸附缓冲块5采用圆柱形不锈钢金属块,且吸附缓冲块5的顶部设置有圆弧形凹槽,该吸附缓冲块5可通过其内部的缓冲弹簧52在线路集成腔3的内部进行伸缩;所述吸附缓冲块5的内部镶嵌有一块磁铁,有利于在介入探头7插入探头插入腔2内部的时候,在落下时会起到缓冲,防止因碰撞导致介入探头7出现损坏,且可以通过吸附缓冲块5将介入探头7进行吸附;灭菌机构6采用型号为2g11的紫外线灯头,且灭菌机构6采用一对,对称设置在探头插入腔2的内部,有利于在介入探头7插入探头插入腔2内部的时候,通过灭菌机构6将介入探头7通过紫外线进行杀毒灭菌处理;吸附区8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制金属管,且吸附区8的内部镶嵌有介入探头7的连接导线,该吸附区8可通过磁力吸附在吸附缓冲块5的表面,有利于将自身吸附在吸附缓冲块5的表面,且不会强力的吸附,使医护人员可以简单的将介入探头7向外抽出,防止其下方结构跟随介入探头7一同向上移动。
27.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1),探头插入腔(2),线路集成腔(3),线路连接口(4),吸附缓冲块(5),灭菌机构(6),介入探头(7)和吸附区(8),其中:探头插入腔(2)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1)的表面,且线路集成腔(3)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1)的表面,该探头插入腔(2)和线路集成腔(3)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线路连接口(4)镶嵌在线路集成腔(3)的表面,且吸附缓冲块(5)镶嵌在线路集成腔(3)的内部,该灭菌机构(6)镶嵌在探头插入腔(2)的表面;所述介入探头(7)扦插在探头插入腔(2)的内部,且吸附区(8)镶嵌在介入探头(7)的表面,该吸附区(8)吸附在吸附缓冲块(5)的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缓冲块(5)包括触碰快(51),缓冲弹簧(52)和安装基台(53),且缓冲弹簧(5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触碰快(51),该缓冲弹簧(5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安装基台(5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机构(6)包括电路板(61),连接板(62)和杀菌灯(63),且连接板(62)粘结在电路板(61)的内部,该杀菌灯(63)粘结在连接板(62)的内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缓冲块(5)采用圆柱形不锈钢金属块,且吸附缓冲块(5)的顶部设置有圆弧形凹槽,该吸附缓冲块(5)可通过其内部的缓冲弹簧(52)在线路集成腔(3)的内部进行伸缩;所述吸附缓冲块(5)的内部镶嵌有一块磁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机构(6)采用型号为2g11的紫外线灯头,且灭菌机构(6)采用一对,对称设置在探头插入腔(2)的内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区(8)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制金属管,且吸附区(8)的内部镶嵌有介入探头(7)的连接导线,该吸附区(8)可通过磁力吸附在吸附缓冲块(5)的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声波介入用无菌探头支座,包括支撑底座,探头插入腔,线路集成腔,线路连接口,吸附缓冲块,灭菌机构,介入探头和吸附区,其中:探头插入腔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的表面,且线路集成腔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底座的表面,该探头插入腔和线路集成腔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线路连接口镶嵌在线路集成腔的表面,且吸附缓冲块镶嵌在线路集成腔的内部,该灭菌机构镶嵌在探头插入腔的表面;所述介入探头扦插在探头插入腔的内部,且吸附区镶嵌在介入探头的表面,该吸附区吸附在吸附缓冲块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吸附缓冲块,灭菌机构和吸附区的设置,可以进行杀毒处理,支撑稳定。撑稳定。撑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叶新华 邓红艳 杭菁 邓晶 李奥 袁涛 王剑翔 马雯婷 王亚丽 王慧 胡彧 吴燕 沈漫 李璐 袁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2.22
技术公布日:2022/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