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静脉内瘘湿敷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14495发布日期:2022-07-20 00:2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静脉内瘘湿敷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静脉内瘘湿敷包。


背景技术:

2.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血管通路。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数量逐年递增、透析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穿刺困难的疑难内瘘患者比例逐渐增多,疑难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往往需要两针以上,甚至更多针次的穿刺,导致穿刺失败处形成肿胀及瘀点瘀斑,从而导致血管通路不流畅,而血管通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透析质量及效果,所以,急需要一种能消肿祛瘀的简便方法提供给拥有动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作为内瘘的日常维护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动静脉内瘘湿敷包,该湿敷包能够放置消肿祛瘀的中药包,使得中药包敷至穿刺点处,且能够控制中药包的温度和湿度,充分发挥药效。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动静脉内瘘湿敷包,包括袖套,所述袖套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袖套的中部设置有药包片,所述药包片与袖套构成药包袋,所述药包片的一侧边沿可拆卸连接袖套,所述药包片采用防水导热材料制成,所述袖套正对药包片的部分为镂空结构;
6.所述药包片的外侧覆盖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片至少存在一边沿可拆卸连接袖套、且至少存在一边沿固连袖套,所述加热片正对药包片的一侧采用导热材料制作,所述加热片的内部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覆盖在药包片上,其采用导热材料制作,所述充气管的一端通过进气管连接充放气装置,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位于袖套外侧,所述充气管的另一端通过出气管连接充放气装置;
7.所述袖套的一侧面设置有隔水层和导水层,该一侧面与所述加热片所在侧面相对;所述隔水层和导水层均呈闭合环状结构,且均间隔环绕在所述袖套镂空结构的外侧;所述隔水层位于导水层的外侧,所述隔水层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所述导水层为管状结构,其环状内侧设置有若干导水孔,所述导水层还与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连接导水层的一端设置在隔水层和导水层之间,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穿设袖套并延伸至袖套外侧;
8.还包括控制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袖套外侧,其与所述充放气装置、加热装置和温湿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探头设置在药包袋内,并位于所述袖套镂空结构处。
9.优选地,所述加热片可拆卸连接袖套的边沿所在侧与药包片可拆卸连接袖套的边沿所在侧相同。
10.优选地,所述充放气装置、加热装置和控制器设置在壳体上。
11.优选地,所述导水层具有弹性。
12.优选地,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安装在负压吸引泵的进口端上,所述负压吸引泵的
出口端连接在集水瓶上,所述负压吸引泵连接控制器。
13.优选地,所述药包片上设置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一端穿设药包片并连通药包袋,另一端位于所述袖套外侧并与液泵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液泵的进口端连通药水瓶,所述液泵与控制器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袖套上药包片与袖套形成的药包袋来放置中药包,通过加热片上覆盖在药包袋上的可导入热气的充气管来加热保温中药包,使得中药包在敷治过程能够保持在较为理想的温度,提高敷治效果。
16.2、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管可导入热气,亦可导入常温气体,且当持续充气而不放气时,充气管可挤压中药包,从而使得中药包中过多的水分被挤出,避免中药包敷治时水分过多流出导致袖套湿透,影响患者敷治时的舒适度,且当天气过冷,如冬天时,湿透的袖套容易使患者感冒。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隔水层的设置来使得中药包流出的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而不会流出袖套外,通过导水层将流出的水集中收集,并利用出水管将收集后的水集中排出。
18.4、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的设置来实现温度和湿度的自动化控制,使得本装置使用得更方便。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袖套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中无加热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2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4.图中:袖套1、药包片2、加热片3、充气管4、进气管5、加热装置6、充放气装置7、出气管8、控制器9、温湿度传感器10、镂空结构11、隔水层12、导水层13、出水管14、负压吸引泵15、集水瓶16、补水管17、液泵18、药水瓶19、壳体20。
2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6.请参阅图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动静脉内瘘湿敷包,包括袖套1,所述袖套1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袖套1的中部设置有药包片2,所述药包片2与袖套1构成药包袋,药包袋用于放置中药包,所述药包片2的一侧边沿可拆卸连接袖套1,便于中药包放置到药包袋中,所述药包片2采用防水导热材料制成,以避免中药包中的药液渗出,所述袖套1正对药包片2的部分为镂空结构11,以便于中药包的药液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实现药效的渗透。
27.所述药包片2的外侧覆盖有加热片3,所述加热片3至少存在一边沿可拆卸连接袖套1、且至少存在一边沿固连袖套1,优选地,所述加热片3可拆卸连接袖套1的边沿所在侧与药包片2可拆卸连接袖套1的边沿所在侧相同,以便于将中药包放置到药包袋中。所述加热片3正对药包片2的一侧采用导热材料制作,所述加热片3的内部设置有充气管4,所述充气
管4覆盖在药包片2上,其采用导热材料制作,所述充气管4的一端通过进气管5连接充放气装置7,所述进气管5上设置有加热装置6,所述充放气装置7位于袖套1外侧,所述充气管4的另一端通过出气管8连接充放气装置7;以通过加热装置6加热气体,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充气管4导入,而后对中药包进行加热保温,使得中药包能够保持在一定温度,提高中药包敷治的效果。
28.所述袖套1的一侧面设置有隔水层12和导水层13,该一侧面与所述加热片3所在侧面相对;所述隔水层12和导水层13均呈闭合环状结构,且均间隔环绕在所述袖套1镂空结构11的外侧;所述隔水层12位于导水层13的外侧,所述隔水层12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其使得袖套1贴合人体皮肤的同时,以圈住中药包从镂空结构11流出的药液,避免药液流出袖套1外而导致患者手臂湿透。所述导水层13为管状结构,其环状内侧设置有若干导水孔,所述导水层13还与出水管14连接,所述出水管14连接导水层13的一端设置在隔水层12和导水层13之间,所述出水管14的另一端穿设袖套1并延伸至袖套1外侧;通过导水层13上开设的导水孔将中药包从镂空结构11流出的药液集中收集,并通过出水管14导出,加之隔水层12的设置,起到双重防护作用,避免药液渗出袖套1而导致患者手臂湿透。优选地,所述导水层13具有弹性,便于收集渗出的药液;所述出水管14的另一端安装在负压吸引泵15的进口端上,所述负压吸引泵15的出口端连接在集水瓶16上,以通过负压吸引泵15来引导从镂空结构11流出的药液,实现集中排液的目的。
29.所述动静脉内瘘湿敷包还包括控制器9和温湿度传感器10,所述控制器9设置在袖套1外侧,其与所述充放气装置7、加热装置6、负压吸引泵15和温湿度传感器10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0的探头设置在药包袋内,并位于所述袖套1镂空结构11处,其用于实时监测中药包的温度和湿度,以在中药包的温度过低时通过控制器9驱动充放气装置7和加热装置6运行来使得充气管4导入具有一定温度的气体,从而对中药包进行加热和保温,当中药包的湿度过高时,驱动负压吸引泵15运行,以利用负压的方式引导导水层13环绕的药液通过出水管14排出,并收集至集水瓶16中,便于后续集中处理。
30.进一步地,当中药包的湿度过低时,中药包的药液也不能很好的渗透到患者皮肤上,从而使得药效大打折扣,因此,本实施方式在所述药包片2上设置有补水管17,所述补水管17的一端穿设药包片2并连通药包袋,另一端位于所述袖套1外侧并与液泵18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液泵18的进口端连通药水瓶19,所述液泵18与控制器9连接,通过液泵18将药水瓶19中的药液泵18到中药包中,从而提高中药包的湿度,使得中药包敷治效果更好。
3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放气装置7、加热装置6、负压吸引泵15、液泵18和控制器9集中设置在壳体20上,便于本装置的使用。优选地,所述壳体20的外部设置有收纳盒,可用于收纳袖套1。
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内置在壳体20内的电源模块提供电力支持,也可以通过电源线连接外界电源获得电力支持。
33.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