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封闭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08247发布日期:2022-04-06 19:14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重封闭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2.气管导管是插入患者气管或支气管,为患者特别是不能自主呼吸患者创建一个临时性的人工呼吸通道的医疗器械,常用于临床麻醉。
3.常规的气管导管上一般都设置有一个套囊,套囊用于导管插入患者气管后撑起并封闭气管,以使得患者通过气管导管方便进出气。但是患者在麻醉的无意识状态下,咽喉部会自主的关闭,这就会导致气管导管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压迫产生形变,进而造成气管导管通气不畅的情况发生。所以,现在需要一种使用时通气顺畅的气管导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封闭的气管导管,能够保证气管导管插入患者体内后通气顺畅。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重封闭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还包括有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所述第一套囊固定套接于所述导管本体的末端,所述第一套囊适于和第一充气管进行连通,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一充气管向所述第一套囊内充气,进而得以通过所述第一套囊对患者的气管进行撑开封闭;所述第二套囊通过卡接结构套接于所述导管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二套囊适于和第二充气管进行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充气管向所述第二套囊内充气,进而得以通过所述第二套囊对患者的咽喉部进行撑开封闭,所述第二套囊适于沿所述导管本体的中部进行滑动,进而调节所述第一套囊与所述第二套囊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所述第二套囊能够适于不同身材的患者。
6.优选的,所述第二套囊通过中心的套孔套接于所述导管本体;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于所述套孔的侧壁,以使得所述第二套囊通过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卡合套接于所述导管本体中部;所述第二套囊沿所述导管本体进行滑动时,所述第二卡接部始终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进行卡合。
7.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侧壁的多个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卡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套孔侧壁的多个第二凸块或多个凹槽;当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进行卡合时,所述第一凸块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凸块进行卡合,或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凹槽进行卡合。
8.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以及所述凹槽呈环形,且多个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进行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凸块或所述凹槽沿所述套孔的轴向进行均匀分布。
9.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均匀的分为多组,每组的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导管本体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凸块或所述凹槽沿所述套孔的轴
向均匀的分为多组,每组的所述第二凸块或所述凹槽沿所述套孔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以及所述凹槽的截面为相对应的三角形或弧形。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充气管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充气管的第二段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内腔并通过端部所述第一套囊进行连通;所述第二充气管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充气管的第二段位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二充气管的第三段穿过所述内腔侧壁的穿孔于所述导管本体以及所述第二套囊之间形成折叠段,所述折叠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套囊进行连通。进而所述第二套囊在进行滑动时,所述第二充气管的第一段以及第二段都无需进行移动,进而保证所述内腔的密封性。
12.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的中部侧壁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放置槽,所述套孔侧壁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套囊内部凹陷的第二放置槽;当所述第二套囊套接于所述导管本体中部时,所述第一放置槽与所述第二放置槽之间形成完整的放置槽,所述折叠段位于所述放置槽内,从而可以保证所述折叠段的通气顺畅,且不会对所述第二套囊的滑动产生阻碍。
13.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的侧壁设置有刻度。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5.通过设置的第二套囊可以对患者的咽喉部进行撑开并封闭,在提高整个气管导管封闭性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咽喉部对导管本体产生压迫,从而提高导管本体的通气流畅性;同时第二套囊还能够沿导管本体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从而可以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来调节第一套囊与第二套囊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本技术的气管导管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体型患者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管本体与第二套囊配合段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套囊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管本体与第二套囊配合状态局部剖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局部a处的放大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卡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套囊沿导管本体进行长度调节时的状态示意图;
23.图中:导管本体1、内腔100、第一卡接部101、第一放置槽110、穿孔120、第一套囊21、第二套囊22、套孔220、第二卡接部221、第二放置槽222、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折叠段320。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7.本技术的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图1至图7所示,一种双重封闭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第一套囊21和第二套囊22。其中第一套囊21固定套接于导管本体1的末端,第一套囊21与第一充气管31进行连通;当导管本体1在进行使用时,导管本体1带动收缩的第一套囊21伸至患者的气管内,随后通过第一充气管31向第一套囊21内进行充气,使得充满气的第一套囊21能够对患者的气管进行撑开并封闭,从而保证导管本体1能够代替患者的气管进行氧气的输送。第二套囊22通过卡接结构套接于导管本体1的中部,第二套囊22与第二充气管32进行连通;当导管本体1在进行使用时,导管本体1带动收缩的第二套囊22伸至患者的咽喉部,随后通过第二充气管32向第二套囊22内进行充气,使得充满气的第二套囊22对患者的咽喉部进行撑开并进行一定的封闭;通过第二气囊22对患者咽喉部的支撑,在避免患者咽喉部对导管本体1产生压迫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患者气管与导管本体1之间的密封性。当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时,可以通过将第二套囊22沿导管本体1的中部进行滑动,以调节第一套囊21与第二套囊22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调节后的第二套囊22位置能够适于不同身材体型的患者。
28.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患者的身材体型不同,则患者气管的长度就不同,进而导管本体1上第一套囊21位于患者气管内的最佳位置到患者咽喉部的长度是不同的。
29.本实施例中,导管本体1的侧壁设置有刻度,通过导管本体1侧壁设置的刻度可以方便第二套囊22的位置调节。
30.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第二气囊22的位置调节前,导管本体1上第一套囊21位于患者气管内的最佳位置到患者咽喉部的长度可以通过ct检查得到。
31.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2至图7所示,第二套囊22通过中心的套孔220套接于导管本体1;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221,其中第一卡接部101设置于导管本体1,第二卡接部221设置于套孔220的侧壁,以使得第二套囊22通过第二卡接部221与第一卡接部101的卡合紧密的套接于导管本体1的中部。当需要进行第二套囊22的位置调节时,医护人员可以拉动第二套囊22沿导管本体1进行滑动以调节第二套囊22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套囊22的位置调节过程中,第二卡接部221始终与第一卡接部101进行卡合。
32.可以理解的是,虽然人体的体型差异存在,但是各体型患者的气管到咽喉部的长度差异并不十分巨大,所以在进行第二套囊22调节范围的设计时,可以将第一卡接部101于导管本体1轴向的长度设计的小于第二卡接部221于套孔220的轴向长度,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第二套囊22的调节范围能够满足使用。
33.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卡接部101为设置于导管本体1侧壁的多个第一凸块,第二卡接部221为设置于套孔220侧壁的多个第二凸块或多个凹槽;当第一卡接部101与第二卡接部221进行卡合时,第一凸块与相邻的第二凸块进行卡合限位,或第一凸块与凹槽进行卡合限位,从而保证第二套囊22在进行位置调节后能够与导管本体1保持稳定的连接。
34.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块、第二凸块或凹槽的结构以及分布方式有多种,例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凸块、第二凸块以及凹槽都呈环形,并且多个第一凸块沿导管本体1的轴向进行均匀分布,第二凸块或凹槽沿套孔220的轴向进行均匀分布。再例如,第一凸块可以沿导管本体1的轴向均匀的分为多组,每组中包括多个沿导管本体1侧壁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或凹槽可以沿套孔220的轴向均匀的分为多组,并且每组中包括多个沿套孔220侧壁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的第二凸块或凹槽。
35.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凸块、第二凸块以及凹槽的截面可以为相对应的三角形或弧形。
36.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第一充气管31可以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第一充气管31的第一段位于导管本体1的外部用于连接供气装置,第一充气管31的第二段位于导管本体1的内腔100并通过端部第一套囊21进行连通。第二充气管32可以分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第二充气管32的第一段位于导管本体1的外部用于连接供气装置,第二充气管32的第二段位于内腔100内,第二充气管32的第三段穿过内腔100侧壁设置的穿孔120于导管本体1以及第二套囊22之间形成折叠段320,并且折叠段320的端部与第二套囊22进行连通。
37.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充气管32也可以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第一段位于导管本体1的外部,第二段位于内腔100内并通过端部穿过穿孔120与第二套囊22进行连通。那么为了保证第二套囊22能够进行滑动,第二充气管32的第二段与穿孔120之间需要进行滑动连接,从而在第二套囊22的进行滑动时,第二充气管32的第二段会部分沿穿孔120随第二套囊22进行滑动;为了保证导管本体1的整体气密性,穿孔120与第二充气管32之间需要紧密配合,从而在第二充气管32随第二套囊22进行滑动时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不太方便进行第二套囊22的移动。而对于分为三段的第二充气管32,第二套囊22在进行滑动时会带动第二充气管32的折叠段320进行移动,而第二充气管32的第一段以及第二段都无需进行移动,那么可以将第二段的侧壁与穿孔120的连接位置进行紧密密封,进而保证导管本体1的内腔100的密封性。
38.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以及图7所示,导管本体1的中部侧壁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放置槽110,套孔220的侧壁设置有向第二套囊22内部凹陷的第二放置槽222;从而当第二套囊22套接于导管本体1的中部时,第一放置槽110与第二放置槽222之间形成完整的放置槽,此时第二充气管32的折叠段320位于放置槽内,从而可以避免折叠段320受到压迫,以保证折叠段320的通气顺畅,同时还可以避免折叠段320对第二套囊22的滑动产生阻碍,进而可以方便第二套囊22的滑动调节。
39.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