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针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92908发布日期:2022-03-23 15:33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针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针灸装置。


背景技术:

2.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温针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古人经过千年的摸索,最终将艾草定为施灸的主要原料。
3.但是传统的温针灸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数会用到艾条段或艾炷,但是在治疗过程中针柄末端的艾条段或艾炷在燃烧时常常掉落灰渣,会烫伤患者皮肤和烧灼其衣物,在针灸针套艾条段或艾炷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痛感,并且燃烧后的艾条段或艾炷不易清理,大多数时温针灸装置的重量直接作用于针灸针上,稳定性差,因此提出一种温针灸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针柄末端的艾条段或艾炷在燃烧时常常掉落灰渣,会烫伤患者皮肤和烧灼其衣物,在针灸针套艾条段或艾炷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痛感,并且燃烧后的艾条段或艾炷不易清理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温针灸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温针灸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和支撑机构,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机构端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右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板,所述l形连接板的上部铰接有两个半圆形网筒,所述半圆形网筒下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半圆形承载网,所述半圆形承载网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半圆形孔,所述l形连接板下部设置有半圆形托盘,所述半圆形托盘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半圆形孔。
7.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下夹板、上压板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几何中心处固定连接在下夹板的内部,所述上压板转动连接在连接杆的一端,所述下夹板左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筒,所述上压板的左端螺纹连接有t形把手,所述t形把手的端部转动连接在转筒的内部。
8.优选的,所述下夹板右端的上表面和上压板右端的下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
9.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端部的第一外支撑筒。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端部的第一外支撑筒,所述第一外支撑筒的内部插接有第一内支撑杆,所述第一内支撑杆通过把手固定在第一外支撑筒的内部,所述第一内支撑杆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外支撑筒,所述第二外支撑筒的内部插接有第二内支撑杆,所述第二内支撑杆也通过把手固定在
第二外支撑筒的内部。
11.优选的,所述半圆形网筒的内部设置有艾绒。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形孔和所述第二半圆形孔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针灸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机构、支撑机构、第二内支撑杆、连接板、转动套、伸缩杆、l形连接板、半圆形网筒、半圆形承载网、第一半圆形孔、艾绒、半圆形托盘和第二半圆形孔之间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先利用夹持机构夹在床体的边缘处,调整支撑机构至合适的位置,并根据针灸针在患者身上的位置微调转动套和伸缩杆,先向外侧转动半圆形网筒和半圆形托盘,使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半圆形孔和针灸针相对应,再向里转动半圆形网筒和半圆形托盘,使针灸针被两个第一半圆形孔和两个第二半圆形孔包围,在往两个半圆形网筒合并形成的承载筒中塞入艾绒,当艾绒点燃后,两个半圆形托盘合并形成的承载盘接着在燃烧过程中掉落的灰渣,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和烧灼其衣物,燃烧完毕后,再次向外侧转动半圆形网筒,即可使燃烧过后的艾绒掉落在两个半圆形托盘合并形成的承载盘中,便于清理燃烧后的艾绒,综上,本装置使用两个半圆形托盘合并形成的承载盘接住掉落的灰渣,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和烧灼其衣物,使用艾绒放置在两个半圆形网筒合并形成的承载筒中,避免使用艾条段或艾炷套在针灸针上,不会给患者带来痛感,还便于清理燃烧后的艾绒。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机构、下夹板、转筒、上压板、连接杆和t形把手之间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先根据床体边缘的厚度调节t形把手,顺时针转动t形把手,使下夹板和上压板右端的开口变大,逆时针转动t形把手时,使下夹板和上压板右端的开口变小,利用转动t形把手,把本装置牢牢的固定在床体的边缘,避免温针灸装置的重量直接作用于针灸针上,提高了本装置的稳定性,通过支撑机构、第一外支撑筒、把手、第一内支撑杆、套筒、第二外支撑筒、第二内支撑杆和连接板之间的配合设置,第一内支撑杆在第一外支撑筒的内部上下移动,调节第二外支撑筒的高度,并通过把手固定,通过套筒的转动实现第二外支撑筒与第一内支撑杆相对转动,第二内支撑杆在第二外支撑筒的内部左右移动,更好的调节连接板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操作本装置。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半圆形网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半圆形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夹持机构;101、下夹板;102、转筒;103、上压板;104、连接杆;105、t形把手;2、支撑机构;201、第一外支撑筒;202、把手;203、第一内支撑杆;204、套筒;205、第二外支撑筒;206、第二内支撑杆;3、连接板;4、转动套;5、伸缩杆;6、l形连接板;7、半圆形网筒;8、半圆形承载网;9、第一半圆形孔;10、艾绒;11、半圆形托盘;12、第二半圆形孔;13、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参照图1-5,一种温针灸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和支撑机构2,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机构2端部的连接板3,夹持机构1包括下夹板101、上压板103和连接杆104,下夹板101右端的上表面和上压板103右端的下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13,连接杆104的几何中心处固定连接在下夹板101的内部,上压板103转动连接在连接杆104的一端,下夹板101左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筒102,上压板103的左端螺纹连接有t形把手105,t形把手105的端部转动连接在转筒102的内部,支撑机构2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04端部的第一外支撑筒201,第一外支撑筒201的内部插接有第一内支撑杆203,第一内支撑杆203通过把手202固定在第一外支撑筒201的内部,第一内支撑杆203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筒204,套筒20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外支撑筒205,第二外支撑筒205的内部插接有第二内支撑杆206,第二内支撑杆206也通过把手202固定在第二外支撑筒205的内部,第二内支撑杆206的端部与连接板3固定连接,连接板3的右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套4,转动套4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5,伸缩杆5另一端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板6,l形连接板6的上部铰接有两个半圆形网筒7,半圆形网筒7下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半圆形承载网8,半圆形网筒7的内部设置有艾绒10,半圆形承载网8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半圆形孔9,l形连接板6下部设置有半圆形托盘11,半圆形托盘11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半圆形孔12,第一半圆形孔9和第二半圆形孔12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2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夹持机构1、支撑机构2、第二内支撑杆206、连接板3、转动套4、伸缩杆5、l形连接板6、半圆形网筒7、半圆形承载网8、第一半圆形孔9、艾绒10、半圆形托盘11和第二半圆形孔12之间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先利用夹持机构1夹在床体的边缘处,调整支撑机构2至合适的位置,并根据针灸针在患者身上的位置微调转动套4和伸缩杆5,先向外侧转动半圆形网筒7和半圆形托盘11,使第一半圆形孔9和第二半圆形孔12和针灸针相对应,再向里转动半圆形网筒7和半圆形托盘11,使针灸针被两个第一半圆形孔9和两个第二半圆形孔12包围,在往两个半圆形网筒7合并形成的承载筒中塞入艾绒10,当艾绒10点燃后,两个半圆形托盘11合并形成的承载盘接着在燃烧过程中掉落的灰渣,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和烧灼其衣物,燃烧完毕后,再次向外侧转动半圆形网筒7,即可使燃烧过后的艾绒10掉落在两个半圆形托盘11合并形成的承载盘中,便于清理燃烧后的艾绒10,综上,本装置使用两个半圆形托盘11合并形成的承载盘接住掉落的灰渣,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和烧灼其衣物,使用艾绒10放置在两个半圆形网筒7合并形成的承载筒中,避免使用艾条段或艾炷套在针灸针上,不会给患者带来痛感,还便于清理燃烧后的艾绒10,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机构1、下夹板101、转筒102、上压板103、连接杆104和t形把手105之间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先根据床体边缘的厚度调节t形把手105,顺时针转动t形把手105,使下夹板101和上压板103右端的开口变大,逆时针转动t形把手105时,使下夹板101和上压板103右端的开口变小,利用转
动t形把手105,把本装置牢牢的固定在床体的边缘,避免温针灸装置的重量直接作用于针灸针上,提高了本装置的稳定性,通过支撑机构2、第一外支撑筒201、把手202、第一内支撑杆203、套筒204、第二外支撑筒205、第二内支撑杆206和连接板3之间的配合设置,第一内支撑杆203在第一外支撑筒201的内部上下移动,调节第二外支撑筒205的高度,并通过把手202固定,通过套筒204的转动实现第二外支撑筒205与第一内支撑杆203相对转动,第二内支撑杆206在第二外支撑筒205的内部左右移动,更好的调节连接板3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操作本装置。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