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2555发布日期:2023-02-01 00:5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层叠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层叠无纺布以及包含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已知在2片无纺布之间以伸长的状态配置多个弹性构件并具有伸缩性的层叠无纺布。上述层叠无纺布例如能够用于一次性尿布的褶裥构件等。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穿着物品。
4.一种穿着物品,是一种一次性穿用物品,其具有基片、侧板和紧固件,所述基片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和横向,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和位于所述两腰围区域之间的下裆区域,所述侧板从所述基片的所述前后腰围区域中的一方的两侧缘部朝向所述横向伸出,非伸长性的所述紧固件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横向伸出,通过使用所述紧固件,能够反复进行经由所述侧板的所述两腰围区域的连结,
5.其特征在于,
6.在所述侧板上,在所述基片与所述紧固件之间形成有能够反复向所述横向弹性伸长和收缩的弹性区域,所述弹性区域的所述穿着物品的内表面侧和外表面侧由无纺布形成,
7.在所述弹性区域中,热熔粘接剂相对于所述内表面侧的所述无纺布以1-5mm的宽度涂敷,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条带状涂敷部相互隔开1-5mm的间隔沿所述横向排列,由此形成所述热熔粘接剂的涂敷区域,在所述涂敷区域经由所述热熔粘接剂将沿所述横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多条弹性构件以伸长状态接合于所述无纺布,通过所述弹性构件收缩,在所述内表面侧的所述无纺布形成有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条褶裥。
8.在先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3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2.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穿着物品中,在弹性区域中,相对于无纺布以1-5mm的宽度涂敷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条带状涂敷部具有相互隔开1-5mm的间隔地沿横向排列的热熔粘接剂的涂敷区域,因此,虽然弹性构件与无纺布的粘接性优异,但由于热熔粘接剂的涂敷区域,透气性存在改良的余地。
13.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粘接性和透气性优异的层叠无纺布。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5.本公开者发现了一种层叠无纺布,其是吸收性物品用的层叠无纺布,该层叠无纺布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伸缩,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具备第一无纺布、第二无纺布、以及配置于第一无
纺布与第二无纺布之间的弹性构件,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具有高基重部和基重比该高基重部低的低基重部的交替构造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所述弹性构件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
16.发明的效果
17.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粘接性和透气性优异。
附图说明
18.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19.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0.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1.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2.图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3.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4.图7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5.图8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26.图9是用于说明制造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方法的一例的图。
27.图10是用于说明线状高基重部分和线状低基重部分的例子的图。
28.图11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的图。
29.图12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的图。
30.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图。
31.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图。
32.图15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的图。
33.图16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定义]
[0035]
·
关于对象物的“沿着规定的方向”[0036]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关于对象物的“沿着规定的方向”,是指对象物以具有与规定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等)小于
±
90
°
的交叉角的方式延伸。另外,在对象物在沿着规定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下,对象物具有与规定的方向优选为60
°
以下、更优选为45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
°
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20
°
以下、再进一步更优选为5
°
以下的交叉角。
[0037]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交叉角为5
°
以下的情况下,有时称为“与规定的方向平行”。
[0038]
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以下的方式。
[0039]
[方式1]
[0040]
一种层叠无纺布,其是吸收性物品用的层叠无纺布,该层叠无纺布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伸缩,其特征在于,
[0041]
所述层叠无纺布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具备第一无纺布、第二无纺布、以及配置于第
一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之间的弹性构件,
[0042]
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具有高基重部和基重比该高基重部低的低基重部的交替构造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
[0043]
所述弹性构件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
[0044]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具有高基重部和低基重部的交替构造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上述高基重部与上述低基重部相比,构成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纤维的量多,因此高基重部与经由粘接剂的弹性构件的粘接性优异。因此,上述弹性构件与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粘接性优异,不易产生弹性构件与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之间的剥离。其结果是,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粘接性优异。
[0045]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经由粘接剂的规定的部分与弹性构件的粘接性”简称为“粘接性”。
[0046]
另外,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具有低基重部,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透气性优异。上述透气性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在弹性构件伸长的状态(以下,有时简称为“伸长状态”)下特别优异。
[0047]
进而,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规定的交替构造。因此,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在弹性构件收缩的状态(以下,有时简称为“收缩状态”)下,低基重部能够形成褶部。其结果是,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性优异。
[0048]
进而,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上述高基重部,使用者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侧的面上不易与粘接剂接触。
[0049]
[方式2]
[0050]
根据方式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51]
所述高基重部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0052]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高基重部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层叠无纺布在第一方向上伸缩时,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高基重部在经由粘接剂的对弹性构件的粘接性方面优异。其结果是,层叠无纺布的粘接性优异。
[0053]
[方式3]
[0054]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55]
所述低基重部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0056]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低基重部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层叠无纺布从伸长的状态(以下,有时简称为“伸长状态”)变形为收缩状态时,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低基重部容易形成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致密的褶部。其结果是,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性优异。
[0057]
另外,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致密的褶部由于低基重部而透气性优异。其结果是,层叠无纺布的透气性优异。
[0058]
[方式4]
[0059]
根据方式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60]
所述层叠无纺布具备所述高基重部和所述低基重部而作为分别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和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
[0061]
所述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中的每一个在与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0062]
上述层叠无纺布具备规定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和规定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和透气性优异。
[0063]
[方式5]
[0064]
根据方式4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65]
所述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具有2.0~10.0mm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
[0066]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具有规定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容易形成更致密的褶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性优异。
[0067]
[方式6]
[0068]
根据方式2~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69]
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是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
[0070]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是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性优异。
[0071]
[方式7]
[0072]
根据方式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73]
所述粘接剂以点状或线状在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间断地涂敷。
[0074]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以规定的方式涂敷有粘接剂。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透气性和柔软度优异。
[0075]
[方式8]
[0076]
根据方式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77]
所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为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热熔接性无纺布。
[0078]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不均匀基重无纺布是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热熔接性无纺布。因此,低基重部容易具有规定的强度,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强度优异。
[0079]
[方式9]
[0080]
根据方式8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81]
所述热熔接性无纺布为纺粘无纺布。
[0082]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热熔接性无纺布为纺粘无纺布,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强度优异。
[0083]
[方式10]
[0084]
根据方式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85]
所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不具有贯通孔。
[0086]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不具有贯通孔,因此层叠无纺布的使用者不易经由贯通孔与粘接剂接触。
[0087]
[方式11]
[0088]
根据方式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0089]
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双方均为所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
[0090]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双方均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因
此,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中的一方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情况相比,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粘接性和透气性更优异。
[0091]
[方式12]
[0092]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0093]
该吸收性物品具备由方式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构成的构件。
[0094]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规定的构件,该构件的粘接性和透气性更优异。
[0095]
以下,对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进行详细说明。
[0096]
<第一实施方式>
[0097]
图1~图4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1个(以下,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具体而言,图1及图2分别是层叠无纺布1的主视图及后视图。图3是第一无纺布3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iv-iv端面处的端面图。
[0098]
另外,在图1和图2中,用点表示第一无纺布3中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高基重部7)。另外,在图3和图4中,用纤维的疏密来表现作为第一无纺布3的热风无纺布的基重的大小,但图3所示的纤维的长度以及直径并不意味着作为第一无纺布3的热风无纺布的纤维的长度以及直径。
[0099]
层叠无纺布1构成为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厚度方向t,并且能够沿第一方向d1伸缩。厚度方向t被划分为后述的第一无纺布3侧的第一厚度方向t1和第二无纺布5侧的第二厚度方向t2。
[0100]
层叠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t上具备第一无纺布3、第二无纺布5、以及配置于第一无纺布3与第二无纺布5之间的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
[0101]
第一无纺布3是由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热风无纺布构成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不具有贯通孔。第二无纺布5是由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具有均匀的基重的均匀基重无纺布。
[0102]
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以在第二方向d2上分离的状态配置。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弹性构件间距p1配置。
[0103]
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分别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至2.0倍的状态(延伸倍率:2.0倍)下,利用粘接剂(未图示)粘接于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这两方。
[0104]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层叠无纺布1具有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以在第一方向d1上错开的状态接合的结构,具体而言,具有配置在第一方向d1的一方的端部的仅由第一无纺布3构成的区域、配置在第一方向d1的另一方的端部的仅由第二无纺布5构成的区域、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由第一无纺布3、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和第二无纺布5构成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由3个区域构成的上述结构用于发明的理解,并不对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构造进行任何限定。
[0105]
第一无纺布3是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交替地具有高基重部7和基重比高基重部7低的低基重部11的交替构造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具体而言,在第一无纺布3中,高基重部7由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构成,低基重部11由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构成。层叠无纺布1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交替地具有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中的每一个和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中的每一个的交替构造。
[0106]
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在第一方向d1上以规定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p2配置。
[0107]
在层叠无纺布1中,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9分别与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相比,构成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纤维的量多,因此,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分别经由粘接剂与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各自的粘接优异。因此,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与第一无纺布3的粘接性优异,不易产生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与第一无纺布3之间的剥离。其结果是,层叠无纺布1的粘接性优异。
[0108]
另外,在层叠无纺布1中,由于第一无纺布3具有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因此层叠无纺布1在透气性、特别是伸长状态下的透气性方面优异。
[0109]
如图4所示,若使层叠无纺布1向第一方向d1收缩而成为收缩状态,则层叠无纺布1中的、与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分别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部分形成向第一方向d1收缩且向第二厚度方向t2突出的第二无纺布侧褶部23。
[0110]
在第二无纺布5侧,向第二厚度方向t2突出的第二无纺布侧褶部23与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中的每一个同样地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间断地延伸。另外,第二无纺布侧褶部23除了与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部分之外,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间断地延伸。
[0111]
因此,层叠无纺布1在收缩状态下,第二无纺布5侧的美观性优异。
[0112]
另外,在第一无纺布3侧,层叠无纺布1中的、与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分别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部分形成向第一厚度方向t1突出并且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间断地延伸的第一无纺布侧褶部21。另外,第一无纺布侧褶部21除了与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部分之外,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间断地延伸。
[0113]
因此,层叠无纺布1在收缩状态下,第一无纺布3侧的美观性优异。
[0114]
图11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的图。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除了第一无纺布3是由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均匀基重无纺布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无纺布1同样的结构。
[0115]
换言之,在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中,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分别是由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均匀基重无纺布和由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均匀基重无纺布。
[0116]
在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中,由于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分别是均匀基重无纺布,因此在收缩状态下,第一无纺布侧褶部21和第二无纺布侧褶部23有随机性且随机性大,美观性差。
[0117]
<第二实施方式>
[0118]
图5和图6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具体而言,图5及图6分别是层叠无纺布1的主视图及后视图。
[0119]
层叠无纺布1构成为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厚度方向t,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d1上伸缩。
[0120]
层叠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t上具备第一无纺布3、第二无纺布5、以及配置于第一无纺布3与第二无纺布5之间的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
[0121]
第一无纺布3是由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纺粘无纺布构成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不具有贯通孔。第二无纺布5是由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纺粘无纺布构成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不具有贯通孔。
[0122]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23]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以在第一方向d1上错开的状态接合,具有配置在第一方向d1的一方的端部的仅由第一无纺布3构成的区域、配置在第一方向d1的另一方的端部的仅由第二无纺布5构成的区域、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由第一无纺布3、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和第二无纺布5构成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由3个区域构成的上述结构用于发明的理解,并不对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构造进行任何限定。
[0124]
第一无纺布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无纺布3同样地,具备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高基重部7)和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低基重部11)。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交替地具有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中的每一个和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中的每一个的交替构造。
[0125]
在第一无纺布3中,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在第一方向d1上以规定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p2配置。
[0126]
第二无纺布5由与第一无纺布3相同的无纺布构成。具体而言,第二无纺布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无纺布3同样地,具备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高基重部7)和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低基重部11)。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交替地具有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中的每一个与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中的每一个的交替构造。
[0127]
在第二无纺布5中,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在第一方向d1上以规定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p2配置。
[0128]
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同样的理由,粘接性及透气性优异。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中,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分别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因此层叠无纺布1的美观性优异,而且在第一无纺布3侧和第二无纺布5侧的两面不易与粘接剂接触。
[0129]
<第三实施方式>
[0130]
图7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再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具体而言,图7是层叠无纺布1的主视图。另外,层叠无纺布1的后视图与主视图相同,因此省略。
[0131]
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除了将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变更为面状弹性构件31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相同。
[0132]
需要说明的是,面状弹性构件31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至2.5倍的状态(延伸倍率:2.5倍)下,利用涂敷成线状、具体而言ω状的粘接剂(未图示)粘接于第一无纺布3及第二无纺布5这两方。
[0133]
对于收缩状态下的层叠无纺布1而言,层叠无纺布1中的与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9分别在厚度方向(未图示)上重叠的部分形成向第一厚度方向(未图示)突出并且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第一无纺布侧褶部21。
[0134]
另外,对于收缩状态下的层叠无纺布1,层叠无纺布1中的与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13分别在厚度方向(未图示)上重叠的部分形成向第二厚度方向(未图示)突出并且在与第
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第二无纺布侧褶部23。
[0135]
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同样的理由,粘接性及透气性优异,在第一无纺布3侧的面不易与粘接剂接触。
[0136]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美观性优异。
[0137]
图12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的图。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除了第一无纺布3是由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均匀基重无纺布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层叠无纺布1同样的结构。
[0138]
换言之,在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中,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分别是由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均匀基重无纺布和纺粘无纺布构成的均匀基重无纺布。
[0139]
在以往的层叠无纺布101中,由于第一无纺布3和第二无纺布5分别是均匀基重无纺布,因此在收缩状态下,第一无纺布侧褶部21和第二无纺布侧褶部23在从第二方向d2偏离的方向上延伸,美观性差。
[0140]
<第四实施方式>
[0141]
图8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再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具体而言,图8是层叠无纺布1的主视图。另外,层叠无纺布1的后视图与主视图相同,因此省略。
[0142]
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除了将多个线状弹性构件15变更为面状弹性构件31以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相同。
[0143]
另外,面状弹性构件31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至2.5倍的状态(延伸倍率:2.5倍)下,利用粘接剂(未图示)粘接于第一无纺布3以及第二无纺布5这两方。
[0144]
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由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同样的理由,粘接性及透气性优异,在第一无纺布3侧及第二无纺布5侧的两面不易接触粘接剂。
[0145]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美观性优异。
[0146]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是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伸缩的吸收性物品用的层叠无纺布。
[0147]
另外,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具备第一无纺布、第二无纺布以及配置于第一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之间的弹性构件。
[0148]
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具有高基重部和基重比该高基重部低的低基重部的交替构造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
[014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与“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区别,有时将不具有高基重部和基重低于该高基重部的低基重部的无纺布称为“均匀基重无纺布”。另外,无纺布的斑(日文:
ムラ
)不属于上述高基重部和低基重部。
[0150]
即使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分别属于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和均匀基重无纺布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也能够是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无纺布。作为上述无纺布,例如可列举出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sms无纺布、点粘无纺布、射流喷网法无纺布(湿式、干式)等。
[0151]
在第一无纺布和/或第二无纺布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情况下,作为该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第一无纺布和/或第二无纺布优选为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热熔接性无纺布。由此,低基重部也容易具有规定的强度,上述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强度优
异的倾向。作为上述热熔接性无纺布,例如可列举出热风无纺布及纺粘无纺布,优选纺粘无纺布。由此,上述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强度优异的倾向。
[0152]
在第一无纺布和/或第二无纺布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情况下,作为该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第一无纺布和/或第二无纺布能够如下制造。
[0153]
作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热风无纺布例如能够通过日本特开2008-002034号、日本特开2008-025078号等中记载的方法来制造。
[0154]
作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纺粘无纺布例如能够按照日本特开2017-206803号中记载的方法来制造。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无纺布3能够使用如图9所示那样的具备多个封闭部203的过滤带201来制造,该多个封闭部203在搬送方向md上延伸,并且在与搬送方向md正交的交叉方向cd上分离地配置。
[0155]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和均匀基重无纺布各自可以具有贯通孔,并且也可以不具有贯通孔,但优选不具有贯通孔。这是因为,在层叠无纺布具有贯通孔的情况下,存在使用者经由贯通孔与粘接剂接触的可能性。
[0156]
即使在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分别属于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和均匀基重无纺布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也能够具有优选5-50g/m2、更优选7-40g/m2、并且进一步优选10-30g/m2的基重。这是从本公开的效果的观点考虑的。
[0157]
另外,在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分别为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情况下,上述基重是指平均基重。
[0158]
上述弹性构件能够直接采用在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构件,例如可列举出面状弹性构件、线状弹性构件等。
[0159]
作为上述面状弹性构件,例如可列举出日本特表2006-521223号公报中记载的能够延伸的网片、日本特开2004-244791号公报中记载的伸缩性无纺布等。
[0160]
一般而言,在弹性构件为面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与为线状弹性构件的情况相比,存在层叠无纺布在伸缩状态下难以具有致密且美观性优异的褶部的倾向。
[0161]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即使在弹性构件为面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在收缩状态下,也容易具有致密且美观性优异的褶部。
[0162]
将上述弹性构件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时的延伸倍率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采用在吸收性物品的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延伸倍率。上述延伸倍率根据使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的部位而不同,优选为1.3倍~5.0倍,更优选为1.5倍~4.0倍,并且进一步优选为1.8倍~3.5倍的范围。
[0163]
在上述弹性构件为多个线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上述多个线状弹性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间隔与在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间隔相同,能够优选以1~15mm、并且更优选以2~10mm的弹性构件间距配置。
[0164]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例如用作用于形成一次性尿布的腰部褶裥的腰部褶裥形成构件的情况下,上述弹性构件间距例如能够为5~15mm。另外,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例如用作用于形成一次性尿布的贴合褶裥的贴合褶裥形成构件的情况下,上述弹性构件间距例如能够为3~10mm。
[0165]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上述弹性构件利用粘接剂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
[0166]
在上述弹性构件为面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面状弹性构件也可以通过帘式喷涂等将粘接剂涂敷于整个面,并利用粘接剂粘接于第一无纺布以及第二无纺布。另外,在上述弹性构件为面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将粘接剂以点状或线状(例如螺旋状、ω状、z状、图案状等)在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间断地涂敷于面状弹性构件或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将面状弹性构件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由此,层叠无纺布的透气性和柔软度优异。
[0167]
在上述弹性构件为线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将粘接剂涂敷于线状弹性构件的整个面,将线状弹性构件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并且,能够将粘接剂以点状或线状(例如螺旋状、ω状、z状、图案状等)在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间断地涂敷于第一无纺布和/或第二无纺布,将线状弹性构件粘接于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
[0168]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可以不接合,而且也可以接合,例如利用粘接剂粘接。
[0169]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的特定的区域具有上述的交替构造(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具有高基重部和基重比该高基重部低的低基重部的交替构造),而且,也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的任意的区域(即,全部区域)具有上述的交替构造。
[0170]
通过在第二方向上的任意的区域具有上述的交替构造,上述不均匀基重无纺布更容易发挥本公开的效果。
[0171]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优选的是,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中的上述高基重部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层叠无纺布的粘接性优异。
[0172]
另外,上述低基重部优选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由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性优异。
[0173]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能够将不均匀基重无纺布中的上述高基重部和上述低基重部分别作为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优选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和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而具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的每一个与上述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的每一个优选在与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优选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美观和透气性优异。
[0174]
作为上述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的每一个和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的每一个,可列举出具有在规定的方向上延伸的例如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部分,例如,直线状、曲线状、锯齿状的部分。
[0175]
图10(a)是用于说明具有直线状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和直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5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301的图。直线状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中的每一个与直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5中的每一个具有直线状的轴线a,在与轴线a正交的方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以规定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p2配置于与轴线a正交的方向。另外,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所占的区域由点图案表示。
[0176]
图10(b)是用于说明具有曲线状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和曲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5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301的图。曲线状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中的每一个与曲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5中的每一个具有直线状的轴线a,在与轴线a正交的方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所占的区域由点图案表示。
[0177]
图10(c)是用于说明具有锯齿状的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和锯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5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301的图。锯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3中的每一个与锯齿状的多个线状低基重部分305中的每一个具有直线状的轴线a,在与轴线a正交的方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303所占的区域由点图案表示。
[0178]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上述的轴线a能够在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优选能够在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另外,与轴线a正交的方向能够在与沿着第二方向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优选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0179]
上述多个线状高基重部分优选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与沿着第一方向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规定的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配置。
[0180]
上述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优选为2.0~10.0mm,更优选为3.0~8.0mm,并且进一步优选为4.0~6.0mm。由此,上述层叠无纺布容易美观。
[0181]
在上述弹性构件为多个线状弹性构件的情况下,上述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例如处于多个线状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间距的优选0.2~4.0倍、更优选0.4~3.0倍、并且进一步优选0.6~2.5倍的范围。由此,上述层叠无纺布容易美观。
[0182]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中的至少一方为上述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并且也可以是,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这两方均为上述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这是从本公开的效果的观点考虑的。
[0183]
另外,在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这两方为上述的不均匀基重无纺布的情况下,第一无纺布所具有的高基重部和低基重部与第二无纺布所具有的高基重部和低基重部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0184]
并且,在第一无纺布所具有的高基重部和低基重部与第二无纺布所具有的高基重部和低基重部具有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下,第一无纺布所具有的高基重部与第二无纺布所具有的高基重部也可以以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也可以不配置。
[0185]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为吸收性物品用,作为上述吸收性物品,例如可列举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短裤型卫生巾、一次性短裤等。
[0186]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为一次性尿布的情况下,上述层叠无纺布被用作用于形成腰部褶裥的腰部褶裥形成构件、用于形成贴合褶裥的贴合褶裥形成构件等。
[0187]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能够通过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方法来制造。例如,通过将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涂敷粘接剂,并且将以规定的延伸倍率延伸的弹性构件夹在中间进行接合,能够制造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
[0188]
实施例
[0189]
以下,列举例子对本公开进行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
[0190]
[实施例1]
[0191]
在以下的条件下,制造层叠无纺布no.1。将层叠无纺布no.1的第一无纺布侧的图像示于图13。另外,层叠无纺布no.1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但无纺布的种类不同。
[0192]
[第一无纺布]
[0193]
·
种类:纺粘无纺布(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平均基重:15g/m2)
[0194]
·
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4.9mm
[0195]
[第二无纺布]
[0196]
·
种类:纺粘无纺布(均匀基重无纺布,基重:15g/m2)
[0197]
[弹性构件]
[0198]
·
种类:线状弹性构件,spandex 470dtex
[0199]
·
弹性构件间距:5.0mm
[0200]
·
延伸倍率:2.0倍
[0201]
[实施例2]
[0202]
在以下的条件下,制造层叠无纺布no.2。将层叠无纺布no.2的第一无纺布侧的图像示于图14。另外,层叠无纺布no.2相当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但无纺布的种类不同。
[0203]
[第一无纺布]
[0204]
·
种类:纺粘无纺布(不均匀基重无纺布,平均基重:15g/m2)
[0205]
·
线状高基重部分间距:4.9mm
[0206]
[第二无纺布]
[0207]
·
种类:纺粘无纺布(均匀基重无纺布,基重:15g/m2)
[0208]
[弹性构件]
[0209]
·
种类:面状弹性构件(tpu/po复合伸缩无纺布,基重:60g/m2)
[0210]
*tpu:热塑性聚氨酯树脂
[0211]
*po:聚烯烃树脂
[0212]
·
延伸倍率:2.5倍
[0213]
[比较例1]
[0214]
在以下的条件下,制造层叠无纺布no.3。将层叠无纺布no.3的第一无纺布侧的图像示于图15。另外,层叠无纺布no.3相当于图1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1。
[0215]
[第一无纺布]
[0216]
·
种类:纺粘无纺布(均匀基重无纺布,基重:15g/m2)
[0217]
[第二无纺布]
[0218]
·
种类:纺粘无纺布(均匀基重无纺布,基重:15g/m2)
[0219]
[弹性构件]
[0220]
·
种类:线状弹性构件,spandex 470dtex
[0221]
·
弹性构件间距:5.0mm
[0222]
·
延伸倍率:2.0倍
[0223]
[比较例2]
[0224]
在以下的条件下,制造层叠无纺布no.4。将层叠无纺布no.4的第一无纺布侧的图像示于图16。另外,层叠无纺布no.3相当于图12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1。
[0225]
[第一无纺布]
[0226]
·
种类:纺粘无纺布(均匀基重无纺布,基重:15g/m2)
[0227]
[第二无纺布]
[0228]
·
种类:纺粘无纺布(均匀基重无纺布,基重:15g/m2)
[0229]
[弹性构件]
[0230]
·
种类:面状弹性构件(tpu/po复合伸缩无纺布,基重:60g/m2)
[0231]
·
延伸倍率:2.5倍
[0232]
附图标记的说明
[0233]1ꢀꢀ
层叠无纺布
[0234]3ꢀꢀ
第一无纺布
[0235]5ꢀꢀ
第二无纺布
[0236]7ꢀꢀ
高基重部
[0237]
9线状高基重部分
[0238]
11 低基重部
[0239]
13 线状低基重部分
[0240]
15 线状弹性构件
[0241]
21 第一无纺布侧褶部
[0242]
23 第二无纺布侧褶部
[0243]
31 面状弹性构件
[0244]d1 第一方向
[0245]d2 第二方向
[0246]
t
ꢀꢀ
厚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