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

文档序号:30298878发布日期:2022-06-04 20:4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

1.本发明涉及吞咽功能训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吞咽障碍是指饮水呛咳、食物返流、吞咽困难、食物残留口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who已将吞咽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时机理论由加拿大学者cameron于2008年基于临床调研及文献回顾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强调患者的护理需求随时间变化,将患病历程分为了五个不同阶段,即疾病诊断期、病情稳定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及适应期,每个阶段围绕信息(疾病相关支持、延续护理服务)、情感(情绪管理、心理疏导)、工具(康复技能、生活照护)及评价(护理质量的反馈)四方面护理需求展开,但需强调,并非每个患者都会一成不变经历这五个阶段。该理论旨在通过明确患者和照顾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具体的支持需求变化及照顾时机来界定护理干预的时间段和内容,以缓解疾病诊疗的过渡,有效改善预后。
3.目前临床对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尚无通用的治疗措施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设备,一般采取一对一形式的指导性训练,而常规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一般于患者住院期间开始,主要的训练方式包括:张口训练、唇锻炼、舌锻炼、发声锻炼和冰刺激等,针对性较差,不能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导致恢复期延长,治疗效果欠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所述电刺激模块、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均与机体组连接。所述机体组包括底座、支架、座椅和治疗台,所述底座通过支架分别与座椅和治疗台连接,所述支架为伸缩结构。
6.所述电刺激模块包括吞咽治疗仪、控制器、多通道电极贴,用于患者吞咽功能的电刺激治疗,所述吞咽治疗仪和控制器分别安装于治疗台的下端面和上端面,且吞咽治疗仪分别与控制台和多通道电极贴电性连接。
7.所述颊肌群训练模块包括下颌托架、伸缩驱动器、连接杆、支撑座、咬肌按摩仪和限位器,用于患者面颊肌肉群的训练,所述连接杆安装于治疗台靠近患者的一端,所述下颌托架与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两端分别与下颌托架和治疗台转动连接,用于驱动下颌托架围绕与连接杆的交点进行转动,所述支撑座安装于连接杆的外侧,并通过限位器与连接杆连接,所述咬肌按摩仪安装于支撑座的内侧端面。
8.进一步的,所述舌肌群训练模块包括舌压板、舌压板驱动器、旋动座和旋动座驱动
器,用于患者舌部肌肉群的训练,所述舌压板和舌压板驱动器均安装于旋动座上端部,所述舌压板驱动器用于驱动舌压板进行开合动作,所述旋动座与治疗台转动连接,所述旋动座驱动器用于驱动旋动座在治疗台上端面移动。
9.进一步的,所述吞咽治疗仪的治疗参数为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s,固定频率范围在30至80hz,波幅为0至25ma。
10.进一步的,所述多通道电极贴为双通道四电极结构,且通道一中的电极a沿正中线置于患者舌骨上方,电极b紧挨电极a下侧,放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通道二的电极c和电极d按电极a和电极b的布置形式等距垂直排列,且电极d位于或紧位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水平。
11.进一步的,适用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的患者。所述的电刺激治疗适用于首次发病时间在1至4周内的患者。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有的电刺激模块,结合常规的吞咽障碍训练方式,可以加强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使中枢神经最大程度的进行自身重组和修复,有利于提高吞咽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促使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和病变神经末梢形成新的传导通路,重新建立起运动反射弧,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2)通过设有的颊肌群训练模块和舌肌群训练模块,可以针对患者口腔、舌部等吞咽相关肌肉群进行训练,提高各肌肉群的之间的协调性,同时可以使患者呼吸相关肌肉群得到锻炼,提高患者在屏气时声带的闭锁能力,防止患者出现呛咳现象,有利于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3)通过设置的各种训练模块,可以针对性的进行组合选用,从而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训练方案,针对性较强,可调节性高,有利于缩短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期,改善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机体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发明颊肌群训练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舌肌群训练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1、底座;12、支架;13、座椅;14、治疗台;2、电刺激模块;3、颊肌群训练模块;31、下颌托架;32、伸缩驱动器;33、连接杆;34、支撑座;35、咬肌按摩仪;36、限位器;4、舌肌群训练模块;41、舌压板;42、舌压板驱动器;43、旋动座;44、旋动座驱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18.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
舌肌群训练模块4均与机体组连接。机体组包括底座11、支架12、座椅13和治疗台14,底座1通过支架12分别与座椅13和治疗台14连接,支架12为伸缩结构。
19.电刺激模块2包括吞咽治疗仪、控制器、多通道电极贴,用于患者吞咽功能的电刺激治疗,吞咽治疗仪和控制器分别安装于治疗台14的下端面和上端面,且吞咽治疗仪分别与控制器和多通道电极贴电性连接。
20.吞咽治疗仪的治疗参数为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s,固定频率范围在30至80hz,波幅为0至25ma。多通道电极贴为双通道四电极结构,且通道一中的电极a沿正中线置于患者舌骨上方,电极b紧挨电极a下侧,放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通道二的电极c和电极d按电极a和电极b的布置形式等距垂直排列,且电极d位于或紧位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水平。
21.本发明适用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的患者。电刺激治疗适用于首次发病时间在1至4周内的患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适用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的患者,在使用前应先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测试,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步对患者的整体评价,包括意识水平、头与躯干的控制、唇闭合的控制、软腭运动、呼吸方式、喉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咽反射和自主咳嗽,总得分为8-23分;第二部分是通过让患者饮水约5ml,并重复三次,观察患者饮水后是否有口角流涎、吞咽时是否有喉部的运动、是否重复吞咽,吞咽时有无喘鸣以及吞咽后喉功能情况,总分为5-11分;若第二部分重复超过两次后吞咽正常,则开始第三部分评估,让患者饮水约60ml,观察患者是否能全部完成,吞咽时有无咳嗽、喘鸣,吞咽后喉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误吸,总分为5-12分。该量表的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46分,分数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的患者为吞咽功能较差的患者。使用时,患者采取坐姿,双手可扶住座椅13的扶手,当进行电刺激治疗时,选择吞咽治疗仪的治疗参数为为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s,固定频率范围在30至80hz,波幅为0至25ma,并将多通道电极贴中通道一中的电极a沿正中线置于患者舌骨上方,电极b紧挨电极a下侧,放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通道二的电极c和电极d按电极a和电极b的布置形式等距垂直排列,且电极d位于或紧位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水平,放置好电极后打开点电压开关,缓慢增加通道一和通道二的振幅,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刺激为标准,电刺激治疗的频次及周期为一天一次,每次约30min,每周5-6次,4-5周为一疗程,待一疗程结束后再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测试,并记录每次测试后的得分情况。
23.实施例2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均与机体组连接。机体组包括底座11、支架12、座椅13和治疗台14,底座1通过支架12分别与座椅13和治疗台14连接,支架12为伸缩结构。
24.颊肌群训练模块3包括下颌托架31、伸缩驱动器32、连接杆33、支撑座34、咬肌按摩仪35和限位器36,用于患者面颊肌肉群的训练,连接杆33安装于治疗台14靠近患者的一端,下颌托架31与连接杆33转动连接,伸缩驱动器32的两端分别与下颌托架31和治疗台14转动连接,用于驱动下颌托架31围绕与连接杆33的交点进行转动,支撑座34安装于连接杆33的外侧,并通过限位器36与连接杆33连接,咬肌按摩仪35安装于支撑座34的内侧端面。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面部的颊肌群进行训练时,有两种训练模式,模式一:当患者可以独立完成张口闭口动作时,指导患者采取坐姿,调节治疗台14的高度和水平位置,使患者呈坐立状态时,下颌托架31与患者的下颌贴合,指导患者最大程度张口,患者下颌推动下颌托架31围绕与连接杆33的连接点进行转动,保持3-5秒后,下颌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3-5次,下颌带动下颌托架31在连接杆31外侧左右滑动,然后放松,指导患者闭嘴鼓腮,并在面颊膨胀至最大程度时,将口中空气快速向左右两边进行颊内活动,重复上述动作3-5次后复位,旋动限位器36,将两侧的支撑座34向内侧滑动,使咬肌按摩仪35与患者两侧的咬肌贴合,对咬肌位置进行按摩约10秒后,结束动作。模式二:当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张口闭口动作时,指导患者采取坐姿,调节治疗台14的高度和水平位置,使患者呈坐立状态时,下颌托架31与患者的下颌贴合,伸缩驱动器32运行推动下颌托架31转动,下颌托架31带动患者下颌转动,协助患者完成张口闭口动作,待患者口腔张开至最大程度后,保持3-5秒后复位,借助伸缩驱动器32,使患者的下颌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3-5次,下颌带动下颌托架31在连接杆31外侧左右滑动,然后放松,指导患者闭嘴鼓腮,并在面颊膨胀至最大程度时,将口中空气快速向左右两边进行颊内活动,重复上述动作3-5次后复位,旋动限位器36,将两侧的支撑座34向内侧滑动,使咬肌按摩仪35与患者两侧的咬肌贴合,对咬肌位置进行按摩约10秒后,结束动作。
26.实施例3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均与机体组连接。机体组包括底座11、支架12、座椅13和治疗台14,底座1通过支架12分别与座椅13和治疗台14连接,支架12为伸缩结构。
27.舌肌群训练模块4包括舌压板41、舌压板驱动器42、旋动座43和旋动座驱动器44,用于患者舌部肌肉群的训练,舌压板41和舌压板驱动器42均安装于旋动座43上端部,舌压板驱动器42用于驱动舌压板41进行开合动作,旋动座43与治疗台14转动连接,旋动座驱动器44用于驱动旋动座43在治疗台14上端面移动。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患者舌部肌肉群进行训练时,指导患者采取坐姿,调节治疗台14的高度和水平位置,使患者呈坐立状态时,下颌托架31与患者的下颌贴合,动作一:指导患者尽可能将舌头完成伸出口腔,使舌尖位置到达舌压板41的中部,然后再收缩至口腔内部。动作二:指导患者尽可能将舌头完成伸出口腔,使舌尖位置到达舌压板41的中部,舌压板驱动器42运行驱动舌压板41闭合,将患者的舌尖位置压紧,患者舌部与舌压板41抗力并尝试收缩,并坚持3-5秒后,舌压板驱动器42复位。动作三:指导患者尽可能将舌头完成伸出口腔,使舌尖位置到达舌压板41的中部,舌压板驱动器42运行驱动舌压板41闭合,将患者的舌尖位置压紧,旋动座驱动器44驱动旋动座43在治疗台14上端移动,当旋动座43移动至治疗台14的一端时,舌压板41带动患者舌部弯曲至最大角度,保持约5秒,同时患者舌部与舌压板41抗力并尝试收缩,然后旋动座驱动器44驱动旋动座43在治疗台14上端移动至另一侧,舌压板41带动患者舌部弯曲至反方向的最大角度,保持约5秒,同时患者舌部与舌压板41抗力并尝试收缩,然后复位。每次训练均依次重复上述动作约30min。
29.实施例4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
组、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均与机体组连接。机体组包括底座11、支架12、座椅13和治疗台14,底座1通过支架12分别与座椅13和治疗台14连接,支架12为伸缩结构。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可借助机体组进行气息的训练,具体方法为:指导患者采取坐姿,用鼻咽吸气,保护腹部为膨胀状态,然后张口吐气,重复上述动作3-5次;患者双手支撑座椅11的扶手进行推压和屏气运动,然后突然松手并张口呼气发声,重复上述动作3-5次。
31.实施例5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均与机体组连接。机体组包括底座11、支架12、座椅13和治疗台14,底座1通过支架12分别与座椅13和治疗台14连接,支架12为伸缩结构。
32.电刺激模块2包括吞咽治疗仪、控制器、多通道电极贴,用于患者吞咽功能的电刺激治疗,吞咽治疗仪和控制器分别安装于治疗台14的下端面和上端面,且吞咽治疗仪分别与控制器和多通道电极贴电性连接。
33.颊肌群训练模块3包括下颌托架31、伸缩驱动器32、连接杆33、支撑座34、咬肌按摩仪35和限位器36,用于患者面颊肌肉群的训练,连接杆33安装于治疗台14靠近患者的一端,下颌托架31与连接杆33转动连接,伸缩驱动器32的两端分别与下颌托架31和治疗台14转动连接,用于驱动下颌托架31围绕与连接杆33的交点进行转动,支撑座34安装于连接杆33的外侧,并通过限位器36与连接杆33连接,咬肌按摩仪35安装于支撑座34的内侧端面。
34.适用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的患者。电刺激治疗适用于首次发病时间在1至4周内的患者。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适用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的患者,且电刺激治疗适用于首次发病时间在1至4周内的患者,当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在33至46分范围内时,其吞咽功能较为低下,为吞咽障碍严重患者,当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测试中得分低于33分时,其吞咽障碍程度较轻,采用常规的治疗训练方式即可。此外,当首次发病时间在1至4周内时,患者吞咽相关肌肉之间的神经元和病变神经末梢间传导通路尚未完全损坏,当首次发病时间超过4周后,吞咽相关肌肉之间的神经元和病变神经末梢间传导通路处于完全封闭状态,电刺激治疗不仅难以使神经元与病变神经末梢之间重新建立新的传导通路,甚至可能损伤肌肉细胞。
36.实施例6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装置,包括机体组、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电刺激模块2、颊肌群训练模块3和舌肌群训练模块4均与机体组连接。机体组包括底座11、支架12、座椅13和治疗台14,底座1通过支架12分别与座椅13和治疗台14连接,支架12为伸缩结构。
37.电刺激模块2包括吞咽治疗仪、控制器、多通道电极贴,用于患者吞咽功能的电刺激治疗,吞咽治疗仪和控制器分别安装于治疗台14的下端面和上端面,且吞咽治疗仪分别与控制器和多通道电极贴电性连接。
38.颊肌群训练模块3包括下颌托架31、伸缩驱动器32、连接杆33、支撑座34、咬肌按摩
仪35和限位器36,用于患者面颊肌肉群的训练,连接杆33安装于治疗台14靠近患者的一端,下颌托架31与连接杆33转动连接,伸缩驱动器32的两端分别与下颌托架31和治疗台14转动连接,用于驱动下颌托架31围绕与连接杆33的交点进行转动,支撑座34安装于连接杆33的外侧,并通过限位器36与连接杆33连接,咬肌按摩仪35安装于支撑座34的内侧端面。
39.舌肌群训练模块4包括舌压板41、舌压板驱动器42、旋动座43和旋动座驱动器44,用于患者舌部肌肉群的训练,舌压板41和舌压板驱动器42均安装于旋动座43上端部,舌压板驱动器42用于驱动舌压板41进行开合动作,旋动座43与治疗台14转动连接,旋动座驱动器44用于驱动旋动座43在治疗台14上端面移动。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设置可以进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以下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一,张口锻炼。护理人员知道患者尽可能张开嘴,然后缓慢放松,当患者张口和闭口存在障碍时,可以借助颊肌群训练模块3进行训练;训练项目二,唇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闭唇、噘嘴及上抬唇角等动作;训练项目三,舌训练。通过舌压板41将患者舌部进行固定,然后旋动座驱动器44驱动旋动座43在治疗台14上端面做无规则的移动,使舌压板41带动患者舌部跟随做不规则移动,指导患者在移动过程中进行各个方向及角度的主动锻炼;训练项目四,发声训练。患者采取坐姿位,指导患者进行单音、单字锻炼,在发生的同时声门打开、闭合,以锻炼口唇、声门闭锁能力;训练项目五,冰刺激。患者采取坐姿位,护理人员使用棉签蘸取冰水刺激患者的喉咙壁、舌根及软腭,并指导患者在接收刺激过程中进行吞咽动作。
4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