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

文档序号:30452256发布日期:2022-06-18 02:1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


背景技术:

2.超声引导下穿刺属于微创介入性操作,是在超声仪器实时监控引导下利用导管或者穿刺针对活体组织进行穿刺以取得细胞组织或者实现引流,不仅可以满足病理学的诊断要求,也可满足脓肿、积液等疾病诊疗的要求,其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痛苦少等特点。微创介入治疗涉及穿刺用的导管及其他介入导管置入需应用x光机、ct、超声等电子设备进行引导,由于x光机和ct所产生的较强电离辐射危害人体健康,故应用简便、安全的超声影像设备进行监视、定位成为临床医生首要考虑方式。现有介入导管主要由医用级塑胶制成,存在超声显影能力不强,尤其是导管尖端超声显影不理想等问题,进而会影响到超声引导微创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另外,由于现有医用介入导管材料的声阻抗值与人体软组织的声阻抗值(1.52
×
106kg/m2s)接近,使得现有介入导管在人体内的超声图像模糊不清或不易显示,从而难以准确定位,也给后续长期随访带来了很大困难,限制了该方法在临床更好的应用。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专利公开号:cn104667411b)公开了一种超声显影导管,包括中空管体;其中:所述管体为医用软质导管,在管体的管壁内设置有高分子材料纤维丝,高分子材料纤维丝之间相互重叠交叉形成网状的编织网层,使管体与编织网层之间形成密度不一的超声显影区。
4.上述方案在导管的管壁采用高分子材料纤维丝之间相互重叠交叉形成网状编织网层来增强导管管壁的反射及散射信号,但相互重叠交叉的编织网层增强管壁反射及散射信号的效果有限,而且在纤维交叉点引入微气泡来增强导管超声回波信号,气泡引入需要控制加工过程,增加了加工工艺难度。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且制备加工工艺简单的导管,以满足在超声引导下对医用介入导管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现导管对超声信号的反射和散射效果差,不易超声成像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设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内侧由多个微球填充而成,所述微球为中空型无机-有机-无机三层球形结构,所述微球的中心为空腔,所述空腔的外层为fe2o3无机层,所述fe2o3无机层的外层为共聚物有机层,所述共聚物有机层的外层为sio2无机层。
8.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的横截面为几何多边形。
9.进一步地,所述共聚物有机层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与聚甲基丙烯酸、二乙烯基苯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的核/壳聚合物微球填充而成,所述核/壳
聚合物微球为纳米级粒子。
10.进一步地,所述fe2o3无机层与所述共聚物有机层通过羧基与铁盐形成配位键或离子键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sio2无机层与所述共聚物有机层通过羧基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硅羟基产生氢键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fe2o3无机层的粒径为0.1~1um,所述共聚物有机层的粒径为3~15um,所述sio2无机层的粒径为100~150nm,sio2的空腔体积分率为40%~50%。
13.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
14.1、包覆层由多个微球填充而成,制备的工艺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15.2、微球为空心无机-有机-无机球形结构,内层的fe2o3无机层磁性粒子使造影剂可靶向定位,外层的sio2无机层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内部空腔在造影模式下可以产生强的回波信号,便于超声穿刺导管的超声成像;
16.3、导管本体的横截面根据需要制作为几何多边形,连接导管稳定,不易脱落;
17.4、共聚物有机层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与聚甲基丙烯酸、二乙烯基苯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的核/壳聚合物微球填充而成,其与内层的fe2o3无机层通过配位键或离子键连接,与外层的sio2无机层通过氢键连接,使得填充包覆层的微球结构稳定,反射或者散射超声均匀、效果好;
18.5、粒径为0.1~1um的fe2o3无机层的反射率高且总透过率低,粒径为100~150nm、空腔体积分率为40%~50%的sio2无机层得到超声穿刺导管反射折光指数高,提高了超声穿刺导管的使用波长范围,进一步提高超声穿刺导管的性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的截面图;
20.图2为本发明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填充包覆层微球的剖视图;
21.附图中的对应标记的名称为:
22.导管本体1、包覆层2、fe2o3无机层3、共聚物有机层4、sio2无机层5。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导管本体1的横截面为正十二边形,导管本体1的外壁设有包覆层2,包覆层2的内侧由多个微球填充而成,微球为中空型无机-有机-无机三层球形结构,微球的中心为空腔,空腔的外层为fe2o3无机层3,fe2o3无机层3的粒径为0.1~1um,fe2o3无机层3的外层为共聚物有机层4,共聚物有机层4的粒径为3~15um,共聚物有机层4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与聚甲基丙烯酸、二乙烯基苯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的核/壳聚合物微球填充而成,核/壳聚合物微球为纳米级粒子,fe2o3无机层3与共聚物有机4层通过羧基与铁盐形成配位键或离子键连接,共聚物有机层4的外层为sio2无机层5,sio2无机层5的粒径为100~150nm,sio2的空腔体积分率为40%~50%,sio2无机层5与共聚物有机层4通过羧基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硅羟基产生氢键连接。
2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设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内侧由多个微球填充而成,所述微球为中空型无机-有机-无机三层球形结构,所述微球的中心为空腔,所述空腔的外层为fe2o3无机层,所述fe2o3无机层的外层为共聚物有机层,所述共聚物有机层的外层为sio2无机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横截面为几何多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有机层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与聚甲基丙烯酸、二乙烯基苯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的核/壳聚合物微球填充而成,所述核/壳聚合物微球为纳米级粒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fe2o3无机层与所述共聚物有机层通过羧基与铁盐形成配位键或离子键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无机层与所述共聚物有机层通过羧基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硅羟基产生氢键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fe2o3无机层的粒径为0.1~1um,所述共聚物有机层的粒径为3~15um,所述sio2无机层的粒径为100~150nm,sio2的空腔体积分率为40%~5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声穿刺用新型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横截面为正十二边形,导管本体的外壁设有包覆层,包覆层的内侧由多个微球填充而成,微球为中空型无机-有机-无机三层球形结构,微球的中心为空腔,空腔的外层为Fe2O3无机层,Fe2O3无机层的外层为共聚物有机层,共聚物有机层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与聚甲基丙烯酸、二乙烯基苯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的核/壳聚合物微球填充而成,核/壳聚合物微球为纳米级粒子,共聚物有机层的外层为SiO2无机层;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导管对超声信号的反射和散射效果差,不易超声成像和导管易脱落的问题,适用于临床中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适用于临床中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适用于临床中超声引导下的穿刺。


技术研发人员:凌文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3.21
技术公布日:2022/6/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