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5412发布日期:2022-08-09 20:2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导尿管是泌尿外科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主要适用于尿潴留或膀胱出口梗阻、尿失禁、需要长时间卧床或被迫体位、外科手术时的围手术期等情况下的患者。为了便于导尿管较长时间的留置,导尿管上部还设置有一个球囊,并且在导尿管本体的引流管道外部还设置与球囊连通的注水管道,这样在导尿管头端伸入膀胱后,通过注水管道向球囊注水,球囊即可膨胀阻挡,从而使导尿管不易脱出,这种即为常用的双腔导尿管,当然,除了这种双腔导尿管之外,对于泌尿外科需要冲洗的患者,尤其是需要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患者,如持续性的血尿、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术后、肾盂出血、膀胱出血等患者需要留置三腔导尿管,相比双腔导尿管,三腔导尿管中多出一个向膀胱内注液的冲洗管道,如图1所示,这种导尿管能够将膀胱内的血污等杂质冲出,还能对膀胱内注液消炎,更有益于患者的恢复。
3.然而在留置导尿管时,随着导尿管与尿路的接触时间增长,尿路发生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所以目前的做法只能是定时更换导尿管,然而更换导尿管不仅容易造成患者的疼痛不适、加重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对于已经发生尿路感染的情况也无法起到有效帮助,因此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其能够方便地对尿路冲洗消炎,有效避免尿路易感染的问题,有益于患者恢复。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包括导尿管本体,导尿管本体顶端固定有导尿头,导尿管本体底端连通有出液口,导尿管本体顶部开有导尿口;导尿管本体内部固定有膀胱冲洗管,膀胱冲洗管顶端与导尿头连通,膀胱冲洗管底端连通有膀胱注液口,导尿管本体上部外侧套接固定有球囊;球囊与导尿管本体之间通过单向导通机构连接;导尿管本体内部滑动密封连接有用于封堵导尿口的堵头;堵头底端固定有牵拉带;牵拉带底端从出液口底端伸出;导尿管本体外部固定有尿路冲洗管;尿路冲洗管顶端处于球囊的下方,尿路冲洗管底端连通有尿路注液口;
6.所述的单向导通机构包括开在导尿管本体侧壁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均与球囊连通;球囊内部设置有单向隔膜;单向隔膜密封罩接在导尿管本体外壁且覆盖在第一通孔外侧;单向隔膜上分布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依次交错分布;导尿管本体外设置有用于伸入导尿管本体顶部的导引头;导引头底端固定有牵引导丝;牵引导丝的长度大于导尿管本体的长度;牵引导丝上部分布有弹性顶丝;弹性顶丝与第一通孔对应。
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的尿路冲洗管套在导尿管本体外部;尿路冲洗管顶端与导尿管本体外壁密封固定;尿路冲洗管顶端沿周向分布有冲
洗孔;尿路冲洗管外壁对应分布有螺旋导流槽。
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的尿路冲洗管并列固定在导尿管本体外壁。
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的出液口外部螺纹连接有集液托盘;集液托盘底部连通有排放口。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1.1、球囊与导尿管本体之间通过第一通孔连通,第一通孔外覆盖单向隔膜,单向隔膜上的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依次交错分布,通过出液口能向导尿管本体内注水,水在流入第一通孔时水的压力能够作用于单向隔膜,单向隔膜被推移发生一定的弹性拉伸,第二通孔即可与第一通孔分离一段距离,从而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导通,球囊内部即可注水膨胀,不再从外界注水后,单向隔膜会反受球囊内部水压的作用,使得单向隔膜会贴在导尿管本体外壁,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导通状态即被阻断,有效避免球囊内部的水流出,使球囊的膨胀状态得以保持,从而确保本装置的稳固留置。
12.堵头用于封堵导尿口,避免从出液口注水时,水从导尿口处外泄;牵拉带用于在注水完毕后,将堵头从导尿管本体内顺利拉出,避免影响后续的引流过程。
13.牵引导丝用于将导引头推入导尿管本体顶部,牵引导丝上部分布的弹性顶丝能够有一部分穿过第一通孔,从而将单向隔膜顶开一段距离,使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产生导通,球囊内部的水即可流出,球囊即可缩回,方便本装置的取下。
14.2、导尿管本体外部固定有尿路冲洗管,尿路冲洗管顶端处于球囊的下方,尿路冲洗管底端连通有尿路注液口,通过尿路注液口能够注入消炎药液,并从尿路冲洗管顶端流出,消炎药液随着尿路流下即可起到对尿路冲洗消炎的效果,从而有效防止尿路感染。集液托盘能够将从尿路中流下的消炎药液汇集起来,并通过排放口统一排放,避免消炎药液直接流到外界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15.图1为传统三腔导尿管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不导通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导通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堵头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弹性顶丝将单向隔膜顶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尿路冲洗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尿路冲洗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导尿管本体;2、导尿头;3、出液口;4、导尿口;5、膀胱冲洗管;6、膀胱注液口;7、球囊;8、堵头;9、牵拉带;10、尿路冲洗管;11、尿路注液口;12、第一通孔;13、单向隔膜;14、第二通孔;15、导引头;16、牵引导丝;17、弹性顶丝;18、冲洗孔;19、螺旋导流槽;20、集液托盘;21、排放口;22、引流管道;23、注水管道;24、冲洗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4.如图2-5所示,泌尿外科术后防感染保护装置,包括导尿管本体1,导尿管本体1顶端固定有导尿头2,导尿管本体1底端连通有出液口3,导尿管本体1顶部开有导尿口4;导尿管本体1内部固定有膀胱冲洗管5,膀胱冲洗管5顶端与导尿头2连通,膀胱冲洗管5底端连通有膀胱注液口6,导尿管本体1上部外侧套接固定有球囊7;球囊7与导尿管本体1之间通过单向导通机构连接;导尿管本体1内部滑动密封连接有用于封堵导尿口4的堵头8;堵头8底端固定有牵拉带9;牵拉带9底端从出液口3底端伸出;导尿管本体1外部固定有尿路冲洗管10;尿路冲洗管10顶端处于球囊7的下方,尿路冲洗管10底端连通有尿路注液口11。
25.所述的单向导通机构包括开在导尿管本体1侧壁的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均与球囊7连通;球囊7内部设置有单向隔膜13;单向隔膜13密封罩接在导尿管本体1外壁且覆盖在第一通孔12外侧;单向隔膜13上分布有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与第一通孔12依次交错分布;导尿管本体1外设置有用于伸入导尿管本体1顶部的导引头15;导引头15底端固定有牵引导丝16;牵引导丝16的长度大于导尿管本体1的长度;牵引导丝16上部分布有弹性顶丝17;弹性顶丝17与第一通孔12对应。
26.如图6所示,所述的尿路冲洗管10套在导尿管本体1外部;尿路冲洗管10顶端与导尿管本体1外壁密封固定;尿路冲洗管10顶端沿周向分布有冲洗孔18;尿路冲洗管10外壁对应分布有螺旋导流槽19。
27.如图7所示,所述的尿路冲洗管10并列固定在导尿管本体1外壁;出液口3外部螺纹连接有集液托盘20;集液托盘20底部连通有排放口21。
28.传统的双腔导尿管和三腔导尿管向球囊7内注水,是采用一个单独的套在引流管道22外部的注水管道23,如图1所示,在不影响正常导尿的前提下(引流管道22的直径需要符合要求),这就会使得整体的管径较粗,导致插入尿路后与尿路之间难以存在空隙,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都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尿路进行消炎,从而容易引发尿路感染的问题。
29.本技术方案中,取消单独设置的注水管道23,而是借助导尿管本体1来向球囊7内注水,这就缩减了整体的直径,使尿路与导尿管本体1之间能够具有一定空隙,为尿路冲洗管10的设置提供了空间,通过尿路冲洗管10能够向尿路内注入消炎药液,再随着消炎药液沿尿路的流动即可实现对尿路的消炎冲洗,解决传统导尿管易引发尿路感染的问题。
30.在向球囊7内注水时,为了避免水从导尿口4处外泄,因此堵头8是提前设置在导尿管本体1的顶部,当水通过出液口3向导尿管本体1内部注入后,水流入第一通孔12时水的压力能够作用于单向隔膜13,单向隔膜13被推移发生一定的弹性拉伸,第二通孔14即可与第一通孔12分离一段距离,如图3所示,从而使第二通孔14与第一通孔12导通,球囊7内部即可注水膨胀;当注水完毕后,没有了外界注水产生的压力,单向隔膜13会反受到球囊7内部的水压,使得单向隔膜13会贴在导尿管本体1外壁,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4的导通状态即被阻断,如图2所示,有效避免了球囊7内部的水流出,使球囊7的膨胀状态得以保持,从而确保本装置的稳固留置。
31.上述过程中,堵头8由于是预先设置,在本装置进行引流操作时,只需要通过牵拉带9将堵头8拉出,并且后续没有对导尿口4进行再次封堵的需求(本装置为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所以牵拉带9只需具备外拉能力即可,既可以选择具备一定硬度的钢丝、塑料条等结构,也可以选择柔性的线绳结构。
32.当本装置需要从患者体内取出时,球囊7需要缩小,此时可通过牵引导丝16将导引头15推入到导尿管本体1的顶部,由于牵引导丝16需要具备推入能力,因此牵引导丝16选择具备一定硬度的钢丝、塑料条等结构。在牵引导丝16沿导尿管本体1内部向上移动时,弹性顶丝17被导尿管本体1内壁阻挡(弹性顶丝17同样可采用钢丝、塑料条等结构),弹性顶丝17被压为向下倾斜的状态,直至弹性顶丝17移动到第一通孔12时,第一通孔12的空间会使一部分弹性顶丝17从倾斜向下的受压状态反弹恢复,从而使这部分弹性顶丝17穿过第一通孔12,将单向隔膜13顶开一段距离,如图5所示,使第二通孔14与第一通孔12产生导通,球囊7内部的水即可流出,球囊7即可缩小,解除在膀胱内的限定效果,导尿管本体1即可方便地沿尿路抽出。
33.实施例1:
34.如图2、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尿路冲洗管10套在导尿管本体1外部,并且在尿路冲洗管10顶端沿周向分布冲洗孔18、在尿路冲洗管10外壁对应分布螺旋导流槽19,这样在通过尿路注液口11向尿路冲洗管10内注入消炎药液时,消炎药液即可从冲洗孔18处流出,首先作用于尿路顶端,再沿螺旋导流槽19流下,实现对尿路的消炎杀菌效果。螺旋导流槽19的结构形式一方面方便消炎药液的顺利导流,另一方面能够使消炎药液尽可能全面的作用于尿路侧壁,避免尿路侧壁有些部位没有被消炎药液流经的问题发生。
35.实施例2:
36.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尿路冲洗管10是并列设置在导尿管本体1外壁,与实施例1套接设置的尿路冲洗管10不同,这种并列设置的尿路冲洗管10不会将导尿管本体1与尿路之间的空隙完全填充,在消炎药液从尿路冲洗管10顶端流出后,导尿管本体1与尿路之间的空隙方便了消炎药液的流经,同样确保了对尿路的顺利消炎杀菌。
37.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对尿路进行消炎时,既可采用注射器与尿路注液口11接通,定时注药冲洗,也可采用输液器与尿路注液口11接通,实现持续消炎冲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