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鼻腔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3297发布日期:2022-12-10 03:4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鼻腔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鼻腔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2.鼻腔给药因为鼻腔黏膜表面光滑湿润、血管丰富,药液滴鼻或鼻腔吸入可在局部发挥作用,如消炎、抗菌、通鼻塞或止血,也有通过薪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如解热镇痛药安乃近滴鼻有退热作用,因此鼻腔给药被广泛应用。
3.目前鼻腔给药组件通常包括注射器、推杆、针管以及按压式喷雾,主要通过活塞或者负压的形式,将药液送入到鼻腔内实现给药,但是在给药的过程中,首先活塞注射器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给药的量,但是存在给药不方便,不便于患者自身去使用,且需要患者携带给药瓶,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其次按压式喷雾给药的方式,虽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且也便于患者携带,但是在给药时,只能够通过按压的次数实现给药量的控制,且按压的力度以及吸管所处位置均会影响到喷雾的强度,进而影响给药量,使患者无法较为精准地对给药量进行控制,应用起来仍存在不便之处。
4.同时,当两个鼻腔同时被堵塞喷药时,由于鼻腔内的压强变大,进而会造成喷药难度大,喷药精度低,尤其的当两个鼻腔的病情不同时,需要对不同鼻腔的喷药量和喷药深度不同,而现有的鼻腔喷药装置不具备自适应调节性。
5.尤其的,现有的鼻腔喷药装置在对一侧的鼻腔完成喷药后,另一侧鼻腔无法进行不同的喷药方式,进而容易造成喷药效率低,喷药可控性差,药液容易回流降低涂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法较为精准和方便地调节每次给药量,而提出的一种医用鼻腔给药装置。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药剂存储箱,所述药剂存储箱的底端设有两个出液外筒,所述出液外筒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所述出液外筒内腔大小的喷液内筒,所述出液外筒的侧壁下部设有泄压口,所述喷液内筒的侧壁上部设有对准口;
8.所述药剂存储箱的内部通过隔板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活塞腔、储液腔和输液腔,所述活塞腔内对称设有两个活塞筒,所述活塞筒内均设有延伸至所述外壳体上方的活塞组件,所述输液腔内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底部的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出液外筒的顶部连通;
9.所述活塞筒的底端均连接有穿出所述药剂存储箱的输气主管,所述输气主管的底端均通过三通阀连接有第一输气支管和第二输气支管,所述第一输气支管和第二输气支管的侧端连接有伸入至所述出液外筒顶端的通管。
10.优选的,所述三通阀的控制端伸出所述外壳体连接有调节轮盘,所述第一输气支管、所述第二输气支管和两个所述通管均设有单向阀,所述第一输气支管底端连接的单向
阀为进气阀,与所述第一输气支管连接的所述通管端部的单向阀为出气阀,所述第二输气支管底端连接的单向阀为出气阀,与所述第二输气支管底端连接的所述通管端部的单向阀为进气阀。
11.优选的,所述输液管底部两端均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输液管呈倒t型,所述储液腔内的药液经所述输液管分别输送至两个所述出液外筒中。
12.优选的,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滑动贯穿上升时外壳体顶端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底端连接有在所述活塞筒内上下密封滑动的活塞板,所述活塞杆的顶端设有按压板,所述活塞杆的中部设有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药剂存储箱之间移动的挡板。
13.优选的,所述挡板与所述药剂存储箱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所述挡板的底面以及所述药剂存储箱的顶面均设有方便所述弹簧端部卡入的环形槽。
14.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侧面设有开口,并在所述开口的外端卡接设有透明的壳盖,所述药剂存储箱的一侧面设有对准所述壳盖的显示区,所述药剂存储箱的侧面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有注液口,并在所述注液口的外端密封有注液塞。
15.优选的,所述药剂存储箱的侧壁且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端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稳压孔,所述外壳体的侧壁均匀阵列设有多组出气孔。
16.优选的,所述出液外筒的内腔上下两端均为半球形,所述出液外筒内设有浮球,所述出液外筒的顶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通管相连通,所述浮球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出液外筒的内底面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外壳体的侧面设有显示灯。
17.优选的,所述喷液内筒的外侧面与所述出液外筒的内侧面螺纹连接,所述喷液内筒内底端呈漏斗状并连接有喷液管,所述喷液管的内部设有第二电磁阀。
18.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控制各电气元件,所述喷液管的外表面设有显示所述出液外筒内腔大小的刻度线,所述喷液管的外端部设有水分子隔。
1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0.1.本发明通过设置活塞腔、储液腔和输液腔,实现鼻腔内的定量给药,有效地避免鼻腔给药不准确以及倒吸的问题;喷液内筒在旋转调节时能够对出液外筒内腔空间进行调整,进而能够调整定量给药量,使患者或医护人员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定量设置给药,使用更加方便。
21.2.本技术通过设置喷液管、出液外筒和喷液内筒,实现对两个鼻腔不同的病情自适应调节喷药过程,喷药效率高,喷药效果好,同时适应性强,喷药稳定性好,喷药量和喷药深度可调可控,操作简单快捷,精准方便。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24.图3为本发明的药剂存储箱剖视图;
25.图4为本发明的药剂存储箱底部剖视图;
26.图5为本发明的活塞杆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的药剂存储箱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的剖视时的主视图;
29.图8为本发明的喷液内筒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发明的图7中a处放大示意图。
31.图中:1、外壳体;2、壳盖;3、显示灯;4、活塞杆;41、按压板;42、挡板;43、活塞板;5、调节轮盘;6、药剂存储箱;7、活塞腔;8、储液腔;9、输液腔;10、出液外筒;11、喷液内筒;12、输液管;13、活塞筒;14、弹簧;15、输气主管;16、第一输气支管;17、第二输气支管;18、通管;19、显示区;20、注液塞;21、浮球;22、泄压口;23、对准口;24、稳压孔;25、出气孔;26、通孔;27、喷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4.参照图1-9,一种医用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内部设有药剂存储箱6,外壳体1的一侧设有控制器,控制器电性控制各电气元件,外壳体1两侧内壁与药剂存储箱6之间可通过螺丝胶粘的形式固定,加强外壳体1与药剂存储箱6之间的连接,药剂存储箱6的底端设有与外壳体1底部固定的两个出液外筒10,出液外筒10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出液外筒10内腔大小的喷液内筒11,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调节喷液内筒11与出液外筒10之间的空间大小,对应调节喷药量。
35.出液外筒10的侧壁下部设有泄压口22,喷液内筒11的侧壁上部设有对准口23,泄压口22与对准口23相匹配,因此当喷液内筒11在出液外筒10内螺纹转动时,泄压口22与对准口23错位,借助出液外筒10将对准口23进行堵塞,使得整个喷液内筒11处于密封状态,进而方便进行吸液喷液工作,而当某一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喷完后,需要对该喷液内筒11进行协同配合泄压时,反向转动喷液内筒11,进而使得泄压口22和对准口23正对,从而喷液内筒11内的气体可以沿对准口23和泄压口22进行连通排气。
36.药剂存储箱6的内部通过隔板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活塞腔7、储液腔8和输液腔9,各个腔室之间不相连通,其中活塞腔7内对称设有两个活塞筒13,每个活塞筒13内均设有延伸至外壳体1上方的活塞组件,由两个活塞组件和活塞筒13的配合,进而实现对鼻腔的喷药过程。
37.活塞组件包括滑动贯穿外壳体1顶端的活塞杆4,活塞杆4在外壳体1以及药剂存储箱6的顶部竖向滑动,活塞杆4的底端连接有在活塞筒13内上下密封滑动的活塞板43,活塞杆4的顶端设有便于触按的按压板41,按压板41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需求制成方形以方便手指按压,活塞杆4的中部设有在外壳体1与药剂存储箱6之间移动的挡板42,且挡板42与药剂存储箱6之间设有弹簧14,从而在挡板42跟随活塞杆4滑动时,压缩弹簧14,以实现按压后的自动复原。
38.弹簧14套在活塞杆4的外侧,保证弹簧14压缩的稳定,且挡板42的底面以及药剂存储箱6的顶面均设有方便弹簧14端部卡入的环形槽,方便弹簧14初始的放入安装。
39.输液腔9内设有连通储液腔8底部的输液管12,输液管12呈倒t型,输液管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出液外筒10的顶部连通,从而能够将储液腔8内的药液经输液管12输送至出液外筒10中。
40.每个活塞筒13的底端均连接有穿出药剂存储箱6的输气主管15,每个输气主管15的底端均通过三通阀连接有第一输气支管16和第二输气支管17,其中三通阀的控制端伸出外壳体1连接有调节轮盘5,调节轮盘5能够调控三通阀的状态使输气主管15分别与第一输气支管16或第二输气支管17对应连通,第一输气支管16和第二输气支管17的侧端连接有伸入至出液外筒10顶端的通管18,两个通管18从出液外筒10的顶端两对称侧面与出液外筒10连通。
41.其中第一输气支管16、第二输气支管17和两个通管18的两端均设有单向阀,能够实现单向进气或进液,第一输气支管16底端连接的单向阀为进气阀,与第一输气支管16连接的通管18端部的单向阀为出气阀,在输气主管15与第一输气支管16连通时,能够由活塞组件以及活塞筒13的工作,实现出液外筒10中压力的变化,进而形成负压以实现药液从输液管12进入到出液外筒10中,第二输气支管17底端连接的单向阀为出气阀,与第二输气支管17底端连接的通管18端部的单向阀为进气阀,在输气主管15与第二输气支管17连通时,能够由活塞组件以及活塞筒13的工作,实现将出液外筒10中的药液从喷液内筒11中喷出。
42.输液管12底部两端均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控制输液管12的打开和关闭,进而避免出液外筒10内鼓气时药液倒流至输液管12内部使药液倒吸,其中储液腔8内的药液经输液管12单向输送至两个出液外筒10中,实现对出液外筒10的补液过程。
43.外壳体1的侧面设有开口,并在开口处卡接设有透明的壳盖2,药剂存储箱6的一侧面设有对准壳盖2的显示区19,能够经壳盖2和显示区19对药剂存储箱6内药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从而方便添加药液,同时壳盖2卡接的方式采用的是现阶段常规电池壳卡接的方式,以方便打开后关闭,药剂存储箱6的侧面位于显示区19的一侧还设有注液口,并在注液口处密封有注液塞20,注液塞20通过螺纹的方式密封注液口,可打开壳盖2后灌注新的药剂。
44.出液外筒10的内腔上下两端均为半球形,且出液外筒10内还设有浮球21,其中出液外筒10的顶端设有通孔26,通孔26与通管18相连通,浮球21的直径大于通孔26的直径,能够完成对通孔26的密封,其中出液外筒10的内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外壳体1的侧面设有显示灯3,并且实际工作时壳体内安装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显示灯3的锂电池,以提供电源。
45.喷液内筒11的外侧面与出液外筒10的内侧面螺纹连接,其中出液外筒10内壁的螺纹牙路较少,以保证喷液内筒顶部11与出液外筒10内壁贴合,避免药液进入到螺纹处漏液,喷液内筒11底端呈漏斗状并连接有喷液管27,且在该喷液管27的内部设有第二电磁阀实现喷液管27的打开和关闭,且喷液管27可设计成雾化喷头的形式,喷液管27可外接软管或鼻塞管,也可自用并将其设计成软管形式,喷液管27的外端部设有水分子隔膜,借助水分子隔膜可以使得空气能够沿喷液管27回流,而药液无法从鼻腔回流至喷液管27,有效的提高喷药的稳定性和药液量的精准性。
46.喷液内筒11底端的喷液管27上还设有显示出液外筒10内腔大小的刻度线,在喷液
内筒11旋转时,喷液内筒11与出液外筒10之间距离发生变化,即空间发生变化,因此可根据刻度线的变化,即喷液管27伸出外壳体1的长度,判断喷液内筒11与出液外筒10的空间大小,从而实现精准调控喷液量。
47.药剂存储箱6的侧壁且与储液腔8相连通端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稳压孔24,外壳体1的侧壁均匀阵列设有多组出气孔25,借助稳压孔24和出气孔25实现储液腔8内部药液的顶部时刻与大气压相同,进而实现当输液管12对储液腔8施加抽气力时,储液腔8内的药液可以流动并排出至输液管12内。
48.在鼻腔给药时,首先将两个喷液内筒11底端的喷液管27外接软管或鼻塞管,即密封鼻孔同时还能够向鼻孔内喷出雾液的管道,安装完成后,此时先根据需求调节定量给药量,旋转喷液内筒11,喷液内筒11旋转,由喷液内筒11与出液外筒10的螺纹连接,喷液内筒11在出液外筒10上升,喷液内筒11上升时,喷液内筒11与出液外筒10之间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通过刻度线确定喷液内筒11与出液外筒10之间的空间,使其与鼻腔内待喷药液量相同,进而提高喷药精度,同时当喷液内筒11转动上升时,对准口23和泄压口22发生错位,出液外筒10的内壁对对准口23进行堵塞,进一步保证喷液内筒11的密封性和喷药稳定性。
49.而由于在实际使用时两个喷液管27均堵塞鼻腔进行喷药,为了保证患者的舒适性以及喷药的稳定性和快捷性,需要将两个喷液管27分别进行工作,且常常患者两个鼻腔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深度不同,但由于两个鼻腔均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在实际治疗时需要区分病情的轻重情况,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轻重进行对应的适应性治疗,具体的设左侧鼻腔的病情较为严重,且需要涂药的深度较深,因此首先对左侧鼻腔进行喷药。
50.先旋转左侧的调节轮盘5,控制器控制左端的输液管12内的第一电磁阀打开,喷液管27内的第二电磁阀关闭,使输气主管15与第二输气支管17连通,然后向下压左侧的按压板41,按压板41下压由活塞杆4带动按压板41在活塞筒13上下降,将活塞筒13内的空气挤入第二输气支管17,从第二输气支管17的底端排出,然后活塞杆4由弹簧14开始复原,此时左侧的按压板41向上移动,活塞筒13与输气主管15以及第二输气支管17内的压力变小,此时出液外筒10内的空气经通管18与输气主管15处于连通状态,储液腔8内的药液经输液管12进入到左端的出液外筒10内储存,重复几次,左端的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持续堆积,带动浮球21向上,直至浮球21与出液外筒10内顶部的压力传感器触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不断增大,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到达所设的压力预设值时,显示灯3亮起,表明出液外筒10中药液已经存满,可用于后续喷雾给药。
51.之后需要先对左侧鼻腔进行喷药,则控制器控制左右两个输液管12内的第一电磁阀均关闭,输液管12均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喷液管27内的第二电磁阀均打开,此时再次旋转左侧的调节轮盘5,调节轮盘5将输气主管15与第一输气支管16连通,而右侧的输气主管15仍与第二输气支管17相连通。
52.尤其的是,为了提高喷药的速率和稳定性,当左端的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沿喷液内筒11和喷液管27喷出前,向下按压右侧的按压板41,按压板41下压由活塞杆4带动活塞板43在活塞筒13内向下移动,并将活塞筒13内的空气挤入第二输气支管17,从第二输气支管17的底端排出。
53.之后向下压按左侧的按压板41,将活塞筒13内的空气经第一输气支管16和通管18挤入出液外筒10内,将浮球21向下吹动,同时使出液外筒10内的压力变大,左端的出液外筒
10内的药液沿喷液内筒11和喷液管27喷至左端的鼻腔,同时右侧的活塞杆4在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开始向上移动并复原,活塞板43在活塞筒13内向上移动,活塞筒13与输气主管15以及第二输气支管17内的压力变小,出液外筒10内的空气经通管18与输气主管15处于连通状态,而出液外筒10内部压强减小,借助出液外筒10内的压强减小并通过喷液管27对右侧的鼻腔施加抽吸力,而由于左右鼻腔均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借助右侧鼻腔受到的抽吸力将左侧鼻腔喷出的药液进行抽取喷涂,进一步提高对左侧鼻腔的喷药分散性以及喷药深度,实现对左侧鼻腔病情较为严重情况下深入彻底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54.同时左侧弹簧14带动活塞杆4复原的过程,第一输气支管16底端的进气管进入空气,使活塞筒13内气压恢复,并在此时向下按压右侧的按压板41,右侧的活塞筒13内的空气经第二输气支管17的底部排出,进而完成一次喷药,并可开始下一组按压,直至将左侧的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全部喷出,完成对左侧鼻腔的喷药过程。
55.而当左侧的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均以排出后,需要对右侧的鼻腔进行涂药,此时如果左侧出液外筒10仍按照上述过程对左侧鼻腔施加抽吸力协助右侧鼻腔内的药液进行流动时,由于抽吸力过大会造成左侧鼻腔原本喷涂好的药液向鼻端口处流动,甚至会被冲洗抽至左侧的出液外筒10内,进而降低左端鼻腔的喷药效果。
56.因此为了避免对右侧的鼻腔喷药时出现左侧鼻腔内药液的反流现象,且由于右侧的鼻腔的病情较轻,药液不需要在右侧的鼻腔内过于分散,则此时反向转动左侧的喷液内筒11,左侧喷液内筒11反向转动时沿出液外筒内10向下移动,当左侧喷液内筒11向下移动至合适高度,对准口23和泄压口22相匹配时,左侧的出液外筒10和喷液内筒11处于与外界连通状态。
57.同时右侧的输液管12内的第一电磁阀打开,输液管12处于连通状态,右侧的喷液管27内的第二电磁阀关闭,旋转右侧的调节轮盘5,使右侧的输气主管15与第二输气支管17连通,重复上述抽液过程,将储液腔8内的药液经输液管12进入到右侧的出液外筒10内储存,并将右侧的出液外筒10内充满药液,尤其的是,通过调节右侧的喷液内筒11在出液外筒10内的高度,有效的调节右侧出液外筒10的体积,并借助右侧的喷液管27外表面的刻度尺进行读取。
58.当完成右侧的出液外筒10内的抽液后,控制器控制右侧的输液管12内的第一电磁阀关闭,右侧的喷液管27内的第二电磁阀打开,左侧的喷液管27内的第二电磁阀打开,旋转右侧的调节轮盘5,使得右侧的输气主管15与第一输气支管16相连通,并且下压右侧的按压板41,将右侧的活塞筒13内的空气经第一输气支管16和通管18挤入出液外筒10内,将浮球21向下吹动,右侧的出液外筒10内的压力变大,将右侧的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从喷液内筒11和喷液管27喷出,尤其的,右侧的鼻腔内的气体流通至左侧鼻腔,并沿左侧鼻腔以及左侧的喷液管27回流至喷液内筒11,左侧的喷液内筒11内的气体沿对准口23和泄压口22排至外界环境中,使得整个鼻腔处于流通状态,进一步的方便右侧的鼻腔内喷液管27的喷药工作,由于右侧的鼻腔的病情较轻,因此仅靠多次将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沿喷液内筒11和喷液管27排至右侧的鼻腔内即可完成涂药,且涂药效率高,涂药效果好。
59.之后右侧的弹簧14带动活塞杆4复原的过程,第一输气支管16底端的进气管进入空气,使活塞筒13内气压恢复,重复上述过程将右侧的出液外筒10内的药液均喷出后,完成对两个鼻腔的喷药,拔出喷液管27,同时反向转动两个喷液内筒11并使其与出液外筒10脱
离,对装置内部各结构进行清洗并结束使用。
60.该装置对两个鼻腔不同的病情自适应调节喷药过程,喷药效率高,喷药效果好,同时适应性强,喷药稳定性好,喷药量和喷药深度可调可控,操作简单快捷,精准方便。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