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2075发布日期:2023-04-01 00:1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脑血管导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


背景技术:

2.使用导管对脑血管进行介入或显影是一种重要的脑血管治疗手段,目前,出于现存技术和大多数医生的习惯,一般的做法为经股动脉入路的穿刺方式,即导管从股动脉穿刺进入目标血管,随着介入和造影技术的普及与完善,最新研究表明发现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的路径会导致诸多术后并发症,同时,经股动脉入路的穿刺方式导致术后回复慢,痛苦程度高。
3.针对此问题,人们发明出了经挠动脉入路的穿刺方式,经挠动脉入路对血管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速度较快,相比经股动脉入路穿刺有显著优势,但是,经挠动脉入路到脑血管的路径较为蜷曲,需要专门设计的导管才能符合需求,目前的导管多为设计成可从左挠动脉或右挠动脉任一路径超选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右颈总动脉或右椎动脉任意一条血管内,然而,在需超选的区域血管分岔区域内,左右动脉结构不对称,这就导致此种设计必然无法完全贴合所有的穿刺路径和待超选血管的方案组合,降低超选准确性,加大了穿刺难度,导致手术成功率降低,重复操作概率提升,同时不符合血管走向的导管预塑形状可能会压迫血管,提高造成血管损伤的概率,对手术操作人的技能要求提高,为此,需要一种专门为经某一侧挠动脉超选某一目标血管的方案而设计的脑血管导管,如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同时,导管插入到预定地点后,会有一回弹至预塑形形态的过程,回弹过快可能导致导管头端撞击血管,导致血管损伤;还有的方案为在导管尖端埋入机械结构设计为角度可调,但额外机械结构的设置会导致导管柔软性变差,血管损伤的概率较高,为此,需要一种对血管损伤小的导管。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具有对具体穿刺路径契合度高的同时对血管损害小的特点。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包括导管主体、第一直管段、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均为预塑形结构。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在相邻的二者之间形成以下连接角度:所述导管主体和第一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90-160
°
,所述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100-150
°
,所述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30-90
°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管段的长度范围为30-60mm,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范围为10-30mm,所述第三直管段长度为15-35mm。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连接处内部埋设有回弹筋,所述回弹筋弯折处的弯折走向与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弯折走向一致。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弹筋由聚氨酯记忆海绵构成。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的外表面涂覆有滑动亲水涂层,所述滑动亲水涂层自第三段的前端起依次涂敷于第三直管段、第二直管段、第一直管段和导管主体的外表面,所述滑动亲水涂层自第三直管段的前端起向导管主体方向的延伸长度为40cm-80cm。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由医用高分子材料构成。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主体远离第一直管段的一端设置有尾端接头,所述尾端接头与通用三通接头适配。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直管段远离第二直管段的一端为渐细结构。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6.(1)通过将导管主体和第一直管段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设置为90
°‑
160
°
,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设置为100
°‑
150
°
,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设置为30
°‑
90
°
,使得导管和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穿刺走向相适配,避免了导管和血管相抵的情况发生,提升超选成功率;
17.(2)通过在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连接处内部埋设回弹筋,加强导管的回弹性并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回弹速度。
附图说明
1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导管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导管穿刺至左颈主动脉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剖面示意图。
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3.图中:1、导管主体;2、第一直管段;3、第二直管段;4、第三直管段;5、回弹筋;6、尾端接头;7、左锁骨下动脉;8、主动脉;9、左颈主动脉。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25.请参阅图1-3,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包括导管主体1、第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均为预塑形结构;导管的使用方法为先将导管经挠动脉穿刺到左锁骨下动脉7附近,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向脚部方向前进进入左锁骨下动脉7,但是人体血管较为脆弱,导管的预塑形未经过专门设计会导致和血管相抵,或导致导管尖端无法超选入合适的血管内,为避免此类问题,导管主体1、第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被预塑成适合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预塑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用干涉导管的制造
工艺,经此工艺后,导管在不受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可维持或回弹至预塑形设置的形状,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发生形变,本发明中导管的具体预塑形形状为:导管主体1和第一直管段2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为90
°‑
160
°
,第一直管段2和第二直管段3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为100
°‑
150
°
,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为30
°‑
90
°
,使用时,当导管前进至第一直管段2伸入至左锁骨下动脉7的过程中时,导管的弯折角度顺着血管走向不断回弹至预塑形设置的角度,且第一直管段2和第二直管段3之间的弯曲角度为90
°‑
160
°
,符合挠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7的走向,避免了导管和血管相抵的情况发生;此时,第二直管段3也进入到主动脉8弓中,因为主动脉8弓中的空间相比挠动脉较大,使得第二直管段3可回弹至预塑形的角度,与左锁骨下动脉7和左颈主动脉9之间的主动脉8的走向一致,进一步适配了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穿刺走向,同时,左颈总动脉,主动脉8和左锁骨下动脉7在从头到脚方向上构成倒几字形结构,而第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的预塑形状在从头到脚方向上构成倒几字形,故此时第三直管段4向头部方向翻折进入至左颈总动脉,完成对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穿刺走向的适配。
26.为进一步适配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穿刺走向,提升超选成功率,第一直管段2的长度范围为和左锁骨下动脉7长度范围相近的30-60mm,第二直管段3的长度范围为和左颈主动脉9之间的主动脉8长度范围相近的10-30mm,第三直管段4长度为15-35mm,使用时,较短的第三直管段4长度可更好地搭在左颈总动脉靠近主动脉8的一端入口,提升超选成功率。
27.为更好地使导管恢复至预塑形状,提高超选成功率,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的连接处内部埋设有回弹筋5,回弹筋5弯折处的弯折走向与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的弯折走向一致,使用时,与埋设段走向一致的回弹筋5的存在可进一步加强导管的回弹性,降低回弹不充分导致超选方向错误的几率。
28.导管在回弹时存在一定的速度,导致导管尖端存在一定的动能,和血管壁相抵时这部分动能可能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回弹筋5由聚氨酯记忆海绵构成,记忆海绵回弹速度较慢,可有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回弹速度,降低导管尖端破坏血管壁的概率。
29.为方便导管在血管中的滑动,导管的外表面涂覆有滑动亲水涂层,滑动亲水涂层自第三段的前端起依次涂敷于第三直管段4、第二直管段3、第一直管段2和导管主体1的外表面,滑动亲水涂层自第三直管段4的前端起向导管主体1方向的延伸长度为40cm-80cm,可有效覆盖导管在血管中的长度,方便导管在血管中的滑动。
30.为使导管的卫生性和柔软性得到保证,导管由医用高分子材料构成,本实施例中,导管由硅橡胶材料构成。
31.为和其他仪器进行适配,导管主体1远离第一直管段2的一端设置有尾端接头6,尾端接头6为和通用三通接头适配的接头。
32.为进一步降低导管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减少医源性脑栓塞的概率,第三直管段4远离第二直管段3的一端为渐细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三直管段4远离第二直管段3的一端设置有细管,细管的直径为第三直管段4直径的40~60%,使用时,相比于较粗的尖端,渐细结构的尖端对血管的冲击更小,医源性脑栓塞的概率更低。
3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先将导管经挠动脉穿刺到左锁骨下动脉7附近,然后在导丝引导下,依次经过左锁骨下动脉7、主动脉8和左颈总动脉,在此过程中,第
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的预塑形状在从头到脚方向上构成倒几字形,长度范围分别为30-60mm、10-30mm和15-35mm,与左颈总动脉,主动脉8和左锁骨下动脉7的走向和长度贴合;同时,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的连接处内部埋设的回弹筋5加强导管的回弹性并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回弹速度。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