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

文档序号:32951510发布日期:2023-01-14 13:47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


背景技术:

2.冠心病重症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出现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心肌缺血会导致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如果发生心肌梗死,心前区疼痛感会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伴有濒死感;二,由于心肌缺血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甚至头晕的症状;三,冠心病持续时间久,心肌长期慢性缺血,会出现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表现为体力下降,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夜里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而此类的重症患者则需要在医院病房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监护,同时由于此类重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而在接受相应的治疗后,患者自身的自主自理意识较差,故需要由相应的监护人员进行辅助喂药治疗,而在中国专利号为:cn212913887u名称为:一种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其提出“然而对于重症患者来说,药物的用量是非常重要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体质量等情况确定患者的用药量;另外,重症患者体质虚弱无力,服药极其困难,对于普通的药囊、药片均无法喂食,给医生和家属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故其“通过上瓶体对温水的存储可随时进行药物的冲制,定量仓和导液装置的配合可以对患者的药物服用进行定量,导液装置导出的温水可对定量仓进行冲洗,便于喂服不同的药物,平时也可对患者进行定量喂服温水,保证患者的摄水量;并且通过防尘帽上的搅拌叶片可以对药物进行充分溶解,便于患者对药物的服用;另外,通过研磨装置可以对片状药物进行粉碎,解决了患者服药困难的情况,重症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非常多,每次服用药物如果没有章法,储药盒可以防止药物多服、少服、错服或者慌忙中寻找所需药物的现象”;由此可见,其解决了患者咽药不便、咽药困难以及错服药的技术问题,但其未考虑到患者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呛药的情况,而呛药对于本就患有重症的患者来说无疑增加了其痛楚,而在呛药后如不及时停止喂药便会延续患者的痛楚,此外,在喂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自主意识较差,故而传统的喂药方式在喂药过程中可能出现液体药物从患者的口腔外流,从而不仅会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患者的不适感。
3.于是针对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相应技术问题。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包括药瓶主体,所述药瓶主体为上端开口的腔体结构,且药瓶主体的上端开口螺纹
连接有旋盖,所述药瓶主体上端外壁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上端中心固定连接有挂钩,通过该固定环与挂钩可将本喂药装置悬挂至病人的床边,所述药瓶主体上设置有主动喂药机构,所述药瓶主体的内腔设置有搅动组件,所述药瓶主体的下方设置有及时闭阀机构;所述主动喂药机构包括:气囊球、导气管、褶皱气囊、阀门控制管、输药管、口腔球、溢流孔、限制耳、托槽、托块,所述旋盖的上方设置有气囊球,且气囊球的下端连通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下端穿过旋盖的中心且延伸至药瓶主体的内腔连通有褶皱气囊,且褶皱气囊的外侧均匀设置有托槽、托块,所述药瓶主体的底部连通有阀门控制管,且阀门控制管的下端连通有输药管,所述输药管的下端端头连通有口腔球,所述口腔球的底部均匀开设有溢流孔,所述口腔球的上方且位于输药管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制耳。
6.优选的,所述气囊球的上端开设有进气孔,所述气囊球、褶皱气囊均为弹性橡胶材质,所述褶皱气囊位于药瓶主体内腔靠近于旋盖的一端。
7.优选的,所述褶皱气囊为中空腔体结构,且褶皱气囊的外径等于药瓶主体内腔的内径,并且褶皱气囊的初始状态为褶皱状。
8.优选的,所述褶皱气囊的上端面外侧均匀固定连接有托块,所述托槽开设于药瓶主体的内壁,所述托槽、托块相互配合。
9.优选的,所述口腔球为橡胶材质,所述口腔球的底部设置有凸起点,且溢流孔均匀开设于口腔球底部的凸起点处。
10.优选的,所述搅动组件包括:随动杆、搅拌杆、托架,所述褶皱气囊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随动杆,且随动杆的下端套设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下端插设有托架。
11.所述随动杆为螺旋杆结构,所述随动杆与搅拌杆的中心相互适配,所述托架固定连接于药瓶主体的内壁。
12.优选的,所述及时闭阀机构包括:球舱、回流舱、连接导管、回流连接管、球形双通、转动片、正极磁扣、负极磁扣,所述输药管下端且位于限制耳的上方连通有球舱,且球舱的内部设置有球形双通,所述球舱的右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回流舱,所述回流舱为通过螺纹连接的对半式结构,所述回流舱的上端连通有笛管,所述回流舱的下方连通有连接导管,所述连接导管的下端连通有回流连接管,所述回流连接管的下端连通于输药管的下端,所述回流舱的内部中心转动连接有转动片,且转动片远离球舱的一端延伸至回流舱的外部,所述转动片的底面位于连接导管的正上方,所述转动片的前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正极磁扣,且远离正极磁扣的一端位于回流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负极磁扣,所述负极磁扣位于正极磁扣的运动轨迹上。
13.优选的,所述球形双通的外形适配于球舱的内腔,且球舱通过球形双通的上下两端与输药管相互连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当药物进入到口腔球的内部后,则会逐渐促使口腔球发生弹性形变,并使得口腔球的外壁贴合于患者的口腔内壁,而发生弹性形变后的口腔球则会促使溢流孔间接增大,而在溢流孔增大后则会使得药物从口腔球中逐渐流入患者的口腔,随之被患者服用,由于口腔球贴合在患者口腔的内壁,故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的外流,从而减少出现药物浪费的情况;
(2)当迅速回流的药物从连接导管的上端涌出时,则会带动转动片发生转动,而当转动片转后便会同步带动位于球舱内部的球形双通随之旋转九十度,而在球形双通旋转九十度后,此时在球形双通的阻隔作用下,便会限制输药管与药瓶主体之间的药物输送,即实现了患者出现呛药时自动停止喂药的情况,以此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的不适感;(3)当回流舱的内部涌入药物后则会改变回流舱内部原有的气压压力,即在药物涌入后回流舱内部的气压增大,而气压增大后便会使得空气从笛管处吹出,而笛管吹出空气时则会发出声响,以此提醒旁边的监护人员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呛药或不适感,从而使得监护人员能够及时处理;(4)当褶皱气囊向下发生膨胀时,则会同步带动位于其底面中心的随动杆伸入搅拌杆的内部,而在随动杆伸入搅拌杆的内部后,基于手推飞碟的原理的作用下,便会促使搅拌杆以托架的中心为转动支点而发生旋转,而通过搅拌杆在药瓶主体的内腔及时地旋转搅动,以实现对内部药物的自动混合,避免出现部分药物沉淀而造成送药、喂药不畅的情况;(5)利用褶皱气囊会随着气囊球吸入空气和鼓入空气而随之同步膨胀、收缩交替,而在褶皱气囊向下发生膨胀时,则会改变药瓶主体内部的气压,从而辅助和保证药瓶主体内部的药物能够顺着输药管从药瓶主体内部流入口腔球的内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主视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地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托槽、托块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中搅动组件的局部展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中搅动组件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中及时闭阀机构的局部正视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中及时闭阀机构的局部侧视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为:1、药瓶主体;11、旋盖;12、固定环;13、挂钩;2、主动喂药机构;21、气囊球;22、导气管;23、褶皱气囊;24、阀门控制管;25、输药管;26、口腔球;27、溢流孔;28、限制耳;29、托槽;210、托块;3、搅动组件;31、随动杆;32、搅拌杆;33、托架;4、及时闭阀机构;41、球舱;42、回流舱;43、连接导管;44、回流连接管;45、球形双通;46、转动片;47、正极磁扣;48、负极磁扣;49、笛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药瓶主体1上设置有主动喂药机构2,主动喂药机构2包括:气囊球21、导气管22、褶皱气囊23、阀门控制管24、输药管25、口腔球26、溢流孔27、限制耳28、托槽29、托块210,旋盖11的上方设置有气囊球21,且气囊球21的下端连通有导气管22,导气管22的下端穿过旋盖11的中心且延伸至药瓶主体1的内腔连通有褶皱气囊23,气囊球21的上端开设有进气孔,气囊球21、褶皱气囊23均为弹性橡胶材质,褶皱气囊23为中空腔体结构,且褶皱气囊23的外径等于药瓶主体1内腔的内径,并且褶皱气囊23的初始状态为褶皱状,褶皱气囊23位于药瓶主体1内腔靠近于旋盖11的一端,且褶皱气囊23的外侧均匀设置有托槽29、托块210,褶皱气囊23的上端面外侧均匀固定连接有托块210,托槽29开设于药瓶主体1的内壁,托槽29、托块210相互配合,药瓶主体1的底部连通有阀门控制管24,且阀门控制管24的下端连通有输药管25,输药管25的下端端头连通有口腔球26,口腔球26的底部均匀开设有溢流孔27,口腔球26为橡胶材质,口腔球26的底部设置有凸起点,且溢流孔27均匀开设于口腔球26底部的凸起点处,口腔球26的上方且位于输药管2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制耳28。
19.工作原理:在使用时,监护人员可将口腔球26整体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将口腔球26放入患者的口腔中,确保患者自然含住口腔球26,并使得限制耳28正好贴合于患者的嘴部以防止口腔球26被患者吞咽下去,而后先通过打开阀门控制管24,保证药瓶主体1内部的药物能够顺着输药管25流入口腔球26的内部,再由监护人员通过手持气囊球21并反复施加与释放压力,并结合于为橡胶材质的气囊球21的特性下,便会促使气囊球21内部的空气不断通过导气管22鼓入到褶皱气囊23的内部,从而随着褶皱气囊23内部进入空气便使得同样为橡胶材质的褶皱气囊23向下发生膨胀,该过程中褶皱气囊23会随着气囊球21吸入空气和鼓入空气而随之同步膨胀、收缩交替,而在褶皱气囊23向下发生膨胀时,则会改变药瓶主体1内部的气压,从而辅助和保证药瓶主体1内部的药物能够顺着输药管25从药瓶主体1内部流入口腔球26的内部,而当药物进入到口腔球26的内部后,则会逐渐促使口腔球26发生弹性形变,并使得口腔球26的外壁贴合于患者的口腔内壁,而发生弹性形变后的口腔球26则会促使溢流孔27间接增大,而在溢流孔27增大后则会使得药物从口腔球26中逐渐流入患者的口腔,随之被患者服用,由于口腔球26贴合在患者口腔的内壁,故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的外流,从而减少出现药物浪费的情况。
20.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请参照图3、图7、图8所示,药瓶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搅动组件3,搅动组件3包括:随动杆31、搅拌杆32、托架33,褶皱气囊23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随动杆31,且随动杆31的下端套设有搅拌杆32,随动杆31为螺旋杆结构,且随动杆31与搅拌杆32的中心相互适配,托架33固定连接于药瓶主体1的内壁,搅拌杆32的下端插设有托架33。
21.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当褶皱气囊23向下发生膨胀时,则会同步带动位于其底面中心的随动杆31伸入搅拌杆32的内部,而在随动杆31伸入搅拌杆32的内部后,基于手推飞碟的原理的作用下,也即螺旋传动的作用下,便会促使搅拌杆32以托架33的中心为转动支点而发生旋转,而通过搅拌杆32在药瓶主体1的内腔及时地旋转搅动,以实现对内部药物的自动混合,避免出现部分药物沉淀而造成送药、喂药不畅的情况。
22.本发明的实施例三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一种基于重症监护用冠心病病人喂药装置,包括药瓶主体1,药瓶主体1为上端开口的腔体结构,且药瓶主体1的上端开口螺纹连接有旋盖11,药瓶主体1上端外壁固定安装有固定环12,固定环12的上端中心固定连接有挂钩13,通过该固定环12与挂钩13可将本喂药装置悬挂至病人的床边;药瓶主体1上设置有主动喂药机构2,主动喂药机构2包括:气囊球21、导气管22、褶皱气囊23、阀门控制管24、输药管25、口腔球26、溢流孔27、限制耳28、托槽29、托块210,旋盖11的上方设置有气囊球21,且气囊球21的下端连通有导气管22,导气管22的下端穿过旋盖11的中心且延伸至药瓶主体1的内腔连通有褶皱气囊23,气囊球21的上端开设有进气孔,气囊球21、褶皱气囊23均为弹性橡胶材质,褶皱气囊23为中空腔体结构,且褶皱气囊23的外径等于药瓶主体1内腔的内径,并且褶皱气囊23的初始状态为褶皱状,褶皱气囊23位于药瓶主体1内腔靠近于旋盖11的一端,且褶皱气囊23的外侧均匀设置有托槽29、托块210,褶皱气囊23的上端面外侧均匀固定连接有托块210,托槽29开设于药瓶主体1的内壁,托槽29、托块210相互配合,药瓶主体1的底部连通有阀门控制管24,且阀门控制管24的下端连通有输药管25,输药管25的下端端头连通有口腔球26,口腔球26的底部均匀开设有溢流孔27,口腔球26为橡胶材质,口腔球26的底部设置有凸起点,且溢流孔27均匀开设于口腔球26底部的凸起点处,口腔球26的上方且位于输药管2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制耳28;药瓶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搅动组件3,搅动组件3包括:随动杆31、搅拌杆32、托架33,褶皱气囊23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随动杆31,且随动杆31的下端套设有搅拌杆32,随动杆31为螺旋杆结构,且随动杆31与搅拌杆32的中心相互适配,托架33固定连接于药瓶主体1的内壁,搅拌杆32的下端插设有托架33;药瓶主体1的下方设置有及时闭阀机构4,及时闭阀机构4包括:球舱41、回流舱42、连接导管43、回流连接管44、球形双通45、转动片46、正极磁扣47、负极磁扣48,输药管25下端且位于限制耳28的上方连通有球舱41,且球舱41的内部设置有球形双通45,球形双通45的外形适配于球舱41的内腔,且球舱41通过球形双通45的上下两端与输药管25相互连通,球舱41的右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回流舱42,回流舱42为通过螺纹连接的对半式结构,以便于用户后续拆卸后清理回流舱42内部回流的药物,回流舱42的上端连通有笛管49,回流舱42的下方连通有连接导管43,连接导管43的下端连通有回流连接管44,回流连接管44的下端连通于输药管25的下端,回流舱42的内部中心转动连接有转动片46,且转动片46远离球舱41的一端延伸至回流舱42的外部,转动片46的底面位于连接导管43的正上方,转动片46的前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正极磁扣47,且远离正极磁扣47的一端位于回流舱4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负极磁扣48,负极磁扣48位于正极磁扣47的运动轨迹上。
23.本发明的完整使用步骤与工作原理如下:首先,监护人员可通过转开位于药瓶主体1上端开口处的旋盖11,而后连同随动杆31、褶皱气囊23以及褶皱气囊23外侧的托块210从托槽29处沿着药瓶主体1的内壁向上提出,随之便可往药瓶主体1的内腔灌入准备好的液体药物,并且保证灌装药物的最高液面低于褶皱气囊23底面所处的位置,而后监护人员便可将旋盖11复位,过程中的褶皱气囊23上表面外侧的托块210则会顺势卡入托槽29的内部,通过旋盖11、褶皱气囊23、托块210的配合使用,不仅便于用户打开旋盖11灌入药物,同时在喂药完毕后也便于清理人员对药瓶主体1
的内部及药瓶主体1内部的组件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处理;然后,监护人员可将药瓶主体1通过固定环12与挂钩13悬挂在患者的床边以供使用,而后监护人员可将口腔球26整体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将口腔球26放入患者的口腔中,确保患者自然含住口腔球26,并使得限制耳28正好贴合于患者的嘴部以防止口腔球26被患者吞咽下去,而后先通过打开阀门控制管24,保证药瓶主体1内部的药物能够顺着输药管25流入口腔球26的内部,再由监护人员通过手持气囊球21并反复施加与释放压力,并结合于为橡胶材质的气囊球21的特性下,便会促使气囊球21内部的空气不断通过导气管22鼓入到褶皱气囊23的内部,从而随着褶皱气囊23内部进入空气便使得同样为橡胶材质的褶皱气囊23向下发生膨胀,该过程中褶皱气囊23会随着气囊球21吸入空气和鼓入空气而随之同步膨胀、收缩交替,而在褶皱气囊23向下发生膨胀时,则会改变药瓶主体1内部的气压,从而辅助和保证药瓶主体1内部的药物能够顺着输药管25从药瓶主体1内部流入口腔球26的内部,而当药物进入到口腔球26的内部后,则会逐渐促使口腔球26发生弹性形变,并使得口腔球26的外壁贴合于患者的口腔内壁,而发生弹性形变后的口腔球26则会促使溢流孔27间接增大,而在溢流孔27增大后则会使得药物从口腔球26中逐渐流入患者的口腔,随之被患者服用,由于口腔球26贴合在患者口腔的内壁,故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的外流,从而减少出现药物浪费的情况;同时利用口腔球26自然地含在患者口中进行喂药的方式,当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呛药而造成不适感时,此时患者的上颚与下颚自然闭合的力对口腔球26施加压力,而当口腔球26受到外部的压力后,便会促使口腔球26内部的药物快速的顺着回流连接管44向上回流入回流舱42的内部,而由于回流连接管44的上端通过连接导管43连通于回流舱42的内腔,且连接导管43的上端正好位于转动片46的底面,故当迅速回流的药物从连接导管43的上端涌出时,则会带动转动片46发生转动,而当转动片46转后便会同步带动位于球舱41内部的球形双通45随之旋转九十度,而在球形双通45旋转九十度后,此时在球形双通45的阻隔作用下,便会限制输药管25与药瓶主体1之间的药物输送,即实现了患者出现呛药时自动停止喂药的情况,以此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的不适感,而当转动片46旋转后其前侧端面的正极磁扣47则会在旋转后自动吸附到负极磁扣48上,以此保证转动片46旋转后的稳定性,间接的保证了球形双通45的阻隔效果;同时地,当回流舱42的内部涌入药物后则会改变回流舱42内部原有的气压压力,即在药物涌入后回流舱42内部的气压增大,而气压增大后便会使得空气从笛管49处吹出,而笛管49吹出空气时则会发出声响,以此提醒旁边的监护人员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呛药或不适感,从而使得监护人员能够及时处理;此外,在褶皱气囊23向下发生膨胀时,则会同步带动位于其底面中心的随动杆31伸入搅拌杆32的内部,而在随动杆31伸入搅拌杆32的内部后,基于手推飞碟的原理的作用下,便会促使搅拌杆32以托架33的中心为转动支点而发生旋转,而通过搅拌杆32在药瓶主体1的内腔及时地旋转搅动,以实现对内部药物的自动混合,避免出现部分药物沉淀而造成送药、喂药不畅的情况。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