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泵送装置及ECMO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2703发布日期:2023-04-01 00:34阅读:46来源:国知局
血液泵送装置及ECMO设备的制作方法
血液泵送装置及ecmo设备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医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泵送装置及ecmo设备。


背景技术:

2.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本质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其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当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常规治疗无效时,ecmo可以承担气体交换任务以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从而为患者的康复获得宝贵时间;同样,患者的心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泵可以代替心脏泵血功能以维持血液循环。
3.目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手术中用的血泵主要是离心血泵,离心血泵通过高速旋转的叶轮搅动血液产生压力以进行体外循环供血。在上述过程中,血液产生的压力是恒定的且没有人体心脏产生的搏动压力,恒定的血压对血管产生持续恒定的压力,使得血管长时间无回弹,破坏血管的弹性,其次,在上述过程中易出现凝血现象。此外,离心血泵高速旋转时对血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损害,有可能破坏血小板,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泵送装置及ecmo设备,用于解决相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因持续压力破坏血管弹性、对血液产生物理损害和凝血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液泵送装置,所述血液泵送装置包括外壳、阀门机构和驱动机构;
6.所述外壳内设有储液空间,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储液空间连通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7.所述阀门机构包括细孔单向阀,所述细孔单向阀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细孔单向阀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将所述储液空间分隔为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
8.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液腔相连通,所述驱动机构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压力和所述第二储液腔内压力,以使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血液经由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或者,同时使血液从所述输入端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且所述第二储液腔内的血液经由所述输出端流出。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所述第一囊体设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所述第二囊体设于所述第二储液腔内,所述第一囊体和所述第二囊体具有弹性,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囊体和所述第二囊体的相对体积发生变化,以使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储液腔内压力;或者,以使所述第二储液腔内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压力。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血液泵送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囊体膨胀至与所述第一储液腔的侧壁相贴合;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囊体膨胀至与所述第二储液腔的侧壁相贴合。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液腔呈球形。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缸和活塞,所述驱动缸内设有驱动空间,所述活塞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驱动空间内并将所述驱动空间分隔为第一室和第二室,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内均设有流体;
13.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管,所述第一囊体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管连通于所述第一室,所述第二囊体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管连通于所述第二室。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细孔单向阀包括相对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位于所述第一阀体背离所述第一储液腔的一侧,所述第一阀体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沿着朝向所述第二阀体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血液经由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内;
15.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多个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与对应的所述通孔相对设置,所述止挡件包括相连接的止挡部和凸柱,所述凸柱活动插设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凸柱的直径沿着朝向所述第一阀体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相贴合时,所述止挡部可遮蔽所述通孔。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给药通道,所述给药通道用于注入抗凝剂;
17.所述细孔单向阀上设有释药通道,所述释药通道的通道口与所述给药通道相对应,且所述释药通道与所述第二储液腔相连通。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细孔单向阀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阀体背离所述第一阀体一侧的第三阀体,所述第三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第三阀体的凹槽和所述第二阀体的凹槽对接形成所述释药通道,所述第三阀体上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释药通道、所述第二储液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血液依次经由所述通孔、所述贯穿孔后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内。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门机构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输入端,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输出端。
20.上述血液泵送装置通过驱动机构改变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内的压力以产生压差,在压差作用下,可实现血液的搏动循环,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由于血液的压力不是恒定的,避免恒定的血压对血管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可保护血管的弹性,减少对血液的物理损害。此外,由于第一储液腔内血液需经由通孔进入第二储液腔,可使血液中可能存在的血凝块破碎,从而保持血液良好的流动性,减少凝血问题。
21.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ecmo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血液泵送装置。
22.上述ecmo设备通过血液泵送装置实现血液的搏动循环,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避免恒定的血压对血管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可保护血管的弹性,减少对血液的物理损害,并减少凝血。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液泵送装置的正视图;
25.图2为图1所示血液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所示血液泵送装置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1所示血液泵送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8.图5为图1所示血液泵送装置中单向球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9.图6为图4所示血液泵送装置中细孔单向阀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30.图7为图6所示细孔单向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1.图8为图6所示细孔单向阀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3.100、血液泵送装置;
34.10、外壳;101、输入端;102、输出端;11、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给药通道;14、第一泵壳;15、第二泵壳;16、第三泵壳;17、泵壳密封圈;
35.21、细孔单向阀;211、第一阀体;212、第二阀体;2121、止挡部;2122、凸柱;2123、加强部;213、第三阀体;22、通孔;23、释药通道;241、阀管;242、弹簧;243、球体;25、贯穿孔;26、收容槽;27、第一单向阀;28、第二单向阀;
36.30、驱动机构;301、第一室;302、第二室;31、驱动件;311、驱动缸;312、活塞;313、连接杆;32、第一囊体;33、第二囊体;34、连接管;35、活塞密封圈;36、连通管;
37.4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9.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在本技术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41.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血液泵送装置,进行血液的搏动循环,以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
42.请参照图1至图3、图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血液泵送装置100包括外壳10、阀门机构和驱动机构30。外壳10内设有储液空间,外壳10上设有与储液空间连通的输入端101和输出端102。阀门机构包括细孔单向阀21,细孔单向阀2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2,细孔单向阀21设于外壳10内并将储液空间分隔为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
43.驱动机构30与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相连通,驱动机构30用于调整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和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以使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经由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或者,同时使血液从输入端101流入第一储液腔11、且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经由输出端102流出。
44.其中,请参照图1和图2,驱动机构30增大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和减小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时,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增压,同时,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减压,以使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大于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则在压差的作用下,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可经由细孔单向阀21上的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
45.请参照图1和图3,驱动机构30增大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和减小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减压,同时,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增压,以使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大于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则在压差的作用下,血液从输入端101流入第一储液腔11、且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经由输出端102流出。如此,在驱动机构30的驱动力作用下,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差值可交替改变。
46.输入端101和输出端102间隔设于外壳10的两侧,输入端101用于连接人工肺,输出端102用于连接动脉插管。在驱动机构30的驱动力作用下,经过人工肺处理后的血液通过输入端101流入第一储液腔11,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通过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通过输出端102流向动脉插管,最后流入人体。即血液经过血液泵送装置100后从常规的平流状态变成搏动流状态,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在泵血期间,血液的压力不是恒定的,避免恒定的血压对血管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保护人体血管的弹性,减少对血液的物理损害。
47.细孔单向阀21上开设的多个通孔22,在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大于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的状态下,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经过细孔单向阀21时,由于通孔22的尺寸限制,可使血液中可能存在的血凝块破碎,从而保持血液良好的流动性。
48.上述血液泵送装置100通过驱动机构30改变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以产生压差,在压差作用下,可实现血液的搏动循环,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由于血液的压力不是恒定的,避免恒定的血压对血管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可保护血管的弹性,减少对血液的物理损害。此外,由于第一储液腔11内血液需经由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可使血液中可能存在的血凝块破碎,从而保持血液良好的流动性,减少凝血问题。
49.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包括驱动件31、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第一囊体32设于第一储液腔11内,第二囊体33设于第二储液腔12内,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具有弹性,驱动件31用于驱动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的相对体积发生变化,以使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大于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或者,以使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大于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如此,通过改变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的相对体积来改变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和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形成压差,以产生压力和吸力,使得流经血液泵送装置100的血液变成搏动流状态,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产生的血压接近人体的血压,符
合人体的生理供血需求,不会对血管产生持续恒定的压力,从而可保护血管的弹性。此外,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均具有弹性,不会对血液产生物理伤害,不会破坏血小板。
50.其中,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均具有舒张状态和收缩状态。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囊体32处于舒张状态,且第二囊体33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第一囊体32的体积大于第二囊体33的体积,且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增大,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减小,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大于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则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可经由细孔单向阀21进入第二储液腔12。
51.请参照图1和图3,第二囊体33处于舒张状态,且第一囊体32处于收缩状态,第二囊体33的体积大于第一囊体32的体积,且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增大,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减小,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大于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由于细孔单向阀21的存在,血液从输入端101流入第一储液腔11、且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经由输出端102流出。
52.如此,可通过控制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的形变量来控制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以交替地实现泵血与储血的过程,以输出类似自然心脏的脉冲式血流,模仿人体心脏的工作过程。
53.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改变第一储液腔11或第二储液腔12的体积以实现第一储液腔11内压力和第二储液腔12内压力的改变。例如,可在第一储液腔11或第二储液腔12内增设推杆,通过改变推杆的位置以实现第一储液腔11或第二储液腔12的体积变化。
54.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血液泵送装置1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请参照图1和图2,在第一状态,第一囊体32膨胀至与第一储液腔11的侧壁相贴合,如此,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可完全输送至第二储液腔12内,增强流动性,避免第一储液腔11内残留血液而产生血凝块;请参照图1和图3,在第二状态,第二囊体33膨胀至与第二储液腔12的侧壁相贴合。如此,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可全部经由输出端102流向动脉插管,保证泵血效果,且避免第二储液腔12内残留血液而产生血凝块。
55.可以理解,第一状态时,第一囊体32处于舒张状态,第二囊体33处于收缩状态;第二状态时,第二囊体33处于舒张状态,第一囊体32处于收缩状态。
56.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呈球形。由于第一囊体32在舒张状态时,其内部气压处处相等,其表面各处受力均匀,即第一囊体32对周侧血液的压力相等,且第一囊体32呈球形。则当第一囊体32膨胀至与第一储液腔11的侧壁相接触时,球形的第一储液腔11与球形的第一囊体32形状适配,则第一储液腔11的侧壁对第一囊体32的压力比较均匀,可保证第一囊体32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57.可以理解,第二储液腔12与第二囊体33的关系与上述第一储液腔11与第一囊体32的关系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58.此外,第一储液腔11与第二储液腔12的体积相同,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结构相同,如此,可保证泵血和储血容量的一致,从而保证血液在搏动循环中良好的流动性。
59.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31包括驱动缸311和活塞312,驱动缸311内设有驱动空间,活塞312可移动地设于驱动空间内并将驱动空间分隔为第一室301和第二室302,第一室301和第二室302内均设有流体。驱动机构30还包括连接管34,第一囊体32通过对应的连接管34连通于第一室301,第二囊体33通过对应的连接管34连通于第
二室302。如此,驱动机构30的结构简单,且驱动性能稳定。
60.可以理解,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连接于同一驱动件31以实现舒张或收缩。其中,第一囊体32、第二囊体33、第一室301、第二室302、连接管34内的流体总量是定值;且第一囊体32、第一室301、连接第一囊体32和第一室301的连接管34内的流体总量与第二囊体33、第二室302、连接第二囊体33和第二室302的连接管34内的流体总量呈反比,则第一囊体32舒张时,第二囊体33收缩,反之第二囊体33舒张时,第一囊体32收缩。如此,每个搏动周期中,第一储液腔11内所泵入的血液流量是一致的,第二储液腔12所泵出的血液流量也是一致的,保证血液泵送装置100可稳定工作。此外,通过可移动的活塞312即可实现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体积的相对变化,减少驱动过程的能源损耗。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两个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囊体32和第二囊体33以实现舒张或收缩,进而使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存在差值,在此不做限制。
61.具体地,驱动件31还包括连接杆313,连接杆313的一端连接于活塞312,另一端穿设驱动缸311并延伸至外部。通过滚珠丝杆、气缸等直线模组驱动连接杆313沿驱动缸311的轴向往复移动,进而带动活塞312在移动空间内往复移动,从而改变第一室301和第二室302的体积。为了保证第一室301和第二室302的密封性,还可在在活塞312上环设活塞密封圈35,活塞密封圈35一侧抵接于活塞312,另一侧抵接于驱动缸311的内壁。
62.为了保证连接管34与驱动缸311之间、连接管34与第一囊体32或第二囊体33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驱动机构30还包括连通管36和密封件40,连通管36为刚性管,密封件40为橡胶或硅胶材质,连接管34的两端均插设有连通管36。位于连接管34一端的连通管36与驱动缸311相连通,且密封件40套设在连通管36上,位于连接管34另一端的连通管36与第一囊体32或第二囊体33相连通,且密封件40套设在连通管36上。
6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室301和第二室302内的流体为气体,通过移动活塞312的位置,向第一囊体32内充入或抽出气体以使第一囊体32容积膨胀或缩小。相应地,向第二囊体33内抽出或充入气体以使第二囊体33容积缩小或膨胀。
64.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室301和第二室302内的流体也可为液体,在此不做限制。
65.请参照图4、图6至图8,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细孔单向阀21包括相对的第一阀体211和第二阀体212,第二阀体212位于第一阀体211背离第一储液腔11的一侧,第一阀体21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2,且通孔22的孔径沿着朝向第二阀体212的方向逐渐变大,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经由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内。
66.第二阀体212具有弹性,且第二阀体212上设有多个止挡件,止挡件与对应的通孔22相对设置,止挡件包括相连接的止挡部2121和凸柱2122,凸柱2122活动插设于通孔22内,且凸柱2122的直径沿着朝向第一阀体211的方向逐渐变小,第一阀体211和第二阀体212相贴合时,止挡部2121可遮蔽通孔22,即止挡部2121在第一阀体21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通孔22的横截面积。如此,细孔单向阀21通过第一阀体211和第二阀体212的配合以实现压力或吸力状态下,通孔22与第二储液腔12的连通与否。
67.其中,当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增大时,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减小,且细孔单向阀21打开,此时,第二阀体212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并带动凸柱2122朝远离通孔22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以允许第一储液腔11内血液可经由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
68.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凸柱2122整体呈圆锥形,且凸柱2122可整体收容于对应的通孔22内,凸柱2122可对经过通孔22的血液中的血凝块进行破碎,进一步提高血液的流动性。此外,第二阀体212上的多个止挡件的止挡部2121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血液顺利进入第二储液腔12。
69.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止挡件的结构也可为其他,例如,止挡件可包括设于第二阀体212上的弹簧和设于弹簧朝向第一阀体211一端的止挡球。止挡件不受外力作用时,止挡球位于通孔22内且遮蔽通孔22;第一囊体32膨胀时,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压力增大,止挡件在压力作用下挤压弹簧,弹簧收缩并带动止挡球朝向远离第一阀体211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12通过通孔22相连通,且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在压力作用下通过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内。
70.为了保证第二阀体212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第二阀体212还包括呈十字型的加强部2123和呈环形的加强部2123。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阀体212的结构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限制。
71.请参照图1至图3、图6,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上开设有给药通道13,给药通道13用于注入抗凝剂;细孔单向阀21上设有释药通道23,释药通道23的通道口与给药通道13相对应,且释药通道23与第二储液腔12相连通。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二储液腔12内血液的流动性,降低血凝块出现的几率。
72.其中,给药通道13与储液空间连通,给药通道13内设有单向球阀,单向球阀为单向导通,只允许抗凝剂从外部注射入进入储液空间,避免储液空间内的血液经由给药通道13外漏。
73.具体地,请参照图4至图6,单向球阀包括阀管241和设于阀管241内的弹簧242和球体243,弹簧242位于球体243朝向释药通道23的一侧,阀管241内包括阶梯状相连的两个通道。未注入抗凝剂时,单向球阀关闭,球体243位于两个通道连接处且可遮蔽直径较小的通道,两个通道不连通;注入抗凝剂,单向球阀打开,球体243受力移动并远离两个通道连接处,弹簧242压缩,且两个通道相连通,抗凝剂进入储液空间。
74.请参照图2、图3、图6至图8,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细孔单向阀21还包括设于第二阀体212背离第一阀体211一侧的第三阀体213,第三阀体213和第二阀体212上均设有凹槽,第三阀体213的凹槽和第二阀体212的凹槽对接形成释药通道23,第三阀体213上开设有贯穿孔25,贯穿孔25与释药通道23、第二储液腔12相连通,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依次经由通孔22、贯穿孔25后进入第二储液腔12内。如此,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经过通孔22后,在释药通道23处与抗凝剂相结合,保证血液内抗凝剂分布的均匀性。
75.具体地,第三阀体213朝向第二阀体212的一侧上设有收容槽26,凹槽设于第三阀体213朝向给药通道13的一端,且收容槽26与凹槽相连通,贯穿孔25与收容槽26相连通。如此,第三阀体213和第二阀体212对接后,血液通过第二阀体212后流动至收容槽26内,由于收容槽26与凹槽相连通,则流经释药通道23的抗凝剂可流动至收容槽26,并与收容槽26内的血液混合,最后通过贯穿孔25进入第二储液腔12。
76.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在第三阀体213或第二阀体212上开设凹槽并作为释药通道23,同样可实现抗凝剂的注入。
77.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阀体213也可省略,释药通道23可直接
开设于第二阀体212上,并在血液通过第二阀体212时实现混合,在此不做限制。
78.请参照图1、图2和图5,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阀门机构还包括第一单向阀27和第二单向阀28,第一单向阀27设于输入端101,第二单向阀28设于输出端102。如此,可保证血液流动方向的单一性,并在驱动机构30的作用下实现血液的搏动循环。
79.其中,第一单向阀27和第二单向阀28的结构相似,安装时只需将相同结构的第一单向阀27和第二单向阀28按正反不同方向安装即可。具体地,第一单向阀27和第二单向阀28的结构均为单向球阀。第一单向阀27的结构及方向与给药通道13内的单向球阀完全相同;第二单向阀28与第一单向阀27的结构区别在于球体243和弹簧242的位置不同,在第二单向阀28中,弹簧242位于球体243背离第二储液腔12的一侧,但其做动原理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80.此外,为了保证第一单向阀27和第二单向阀28使用过程的密封性,同样在输入端101和输出端102出设置密封件40。
81.上述血液泵送装置100的做动过程为:请参照图2和图6,当活塞312向右移动时,第二室302体积增大,第二囊体33收缩变小,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减小,则输出端102的第二单向阀28关闭。同时,第一室301体积减小,第一囊体32膨胀变大,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增大,且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则输入端101的第一单向阀27关闭,细孔单向阀21打开,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经由通孔22进入第二储液腔12。
82.请参照图3,当活塞312向左移动时,第一室301体积增大,第一囊体32收缩变小,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减小,细孔单向阀21关闭,则输入端101的第一单向阀27打开,血液从所述输入端101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11。同时,第二室302体积减小,第二囊体33膨胀变大,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增大,且第二储液腔12内的压力大于第一储液腔11内的压力,则输出端102的第二单向阀28打开,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经由输出端102流出。
83.请参照图1、图2和图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泵壳14、第二泵壳15和第三泵壳16。第一泵壳14和第二泵壳15均为半球形,第三泵壳16为沙漏型且包括颈部和设于颈部两侧的弧形连接部,第一泵壳14和第二泵壳15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三泵壳16的相对两端,方便拆装和检修。其中,细孔单向阀21位于第三泵壳16内。
84.请参照图4,第一泵壳14和第二泵壳15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于对应的第三泵壳16的弧形连接部,拆装方便。为了避免第一泵壳14和第三泵壳16的连接处、第二泵壳15和第三泵壳16的连接处漏液,提高外壳10的密封性,外壳10还包括两个泵壳密封圈17,分别设于第一泵壳14和第三泵壳16的连接处、及第二泵壳15和第三泵壳16的连接处。可以理解,第一泵壳14和第二泵壳15上均设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于放置泵壳密封圈17。
85.其中,外壳10可为聚硅氧烷、聚氨酯、聚四氟乙烯等生物相容性较好且能承受较大压力的材料。
86.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ecmo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血液泵送装置100、人工肺和动脉插管。输入端101用于连接人工肺,输出端102用于连接动脉插管。
87.外循环的血液首先经过人工肺处理;然后,在驱动机构30的作用下,经过人工肺处理的血液通过输入端101流入第一储液腔11,第一储液腔11内的血液通过细孔单向阀21进入第二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2内的血液通过输出端102流向动脉插管,血液经过血液泵送
装置100后从常规的平流状态变成搏动流状态;最后,血液通过动脉插管流入人体内,完成血液外循环。
88.上述ecmo设备通过血液泵送装置100实现血液的搏动循环,模拟人体心脏的搏动,避免恒定的血压对血管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可保护血管的弹性,减少对血液的物理损害,并减少凝血。
8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