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36176发布日期:2023-02-03 18:3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


背景技术:

2.短期跨瓣膜血泵主要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急救和高危pci手术期间的辅助循环。其置于主动脉瓣膜上,可以提供高达4l/min的流量支持,从而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可以挽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命,或者在高危pci患者的手术期间,稳定心脏状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保证高危pci手术的成功率。
3.该类型血泵的泵头由具有可收缩性的材料制成,通过导管鞘进入心脏,到达位置后展开并固定在主动脉瓣膜上,实现泵血功能。血泵的动力由体外的驱动装置提供,通过柔性轴与泵头连接。该血泵至少有两个管鞘结构,分别为内鞘和外鞘。内鞘用于包裹柔性轴,以防止工作时高速旋转的柔性轴与外界接触;外鞘置于内鞘外面,可前后移动对泵头进行收缩与展开的操作。为了收缩泵头,内鞘和外鞘之间需要有间隙。由此,现有的短期跨瓣膜血泵存在一定的缺点,血液会进入内鞘和外鞘的间隙中,由于长时间不流动或受内鞘的高温度的影响后可能形成血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以解决现有的介入式血泵容易形成血栓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组件,其用于介入式血泵系统,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外鞘管、内鞘管、阻塞组件和传动件;
6.所述外鞘管具有一管腔,所述内鞘管沿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管腔,所述内鞘管的远端用于与介入式血泵连接;所述外鞘管用于约束所述介入式血泵的径向扩张,并用于输送所述介入式血泵至目标位置,且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至少部分存在间隙;
7.所述阻塞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一者上;所述阻塞组件具有阻塞状态和疏通状态;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与所述外鞘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另一者相抵靠而封闭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之间的间隙;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解除抵靠和对所述间隙的封闭,以允许所述介入式血泵收纳入所述外鞘管;
8.所述传动件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间隙,所述传动件的远端与所述阻塞组件连接,所述传动件用于沿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阻塞组件在所述疏通状态与所述阻塞状态之间转换。
9.可选的,所述阻塞组件包括围绕所述内鞘管的周向呈环形的开闭件,所述开闭件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自由端,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外鞘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一者连接;
10.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所述第一端在径向上远离所述外鞘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另一者;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所述第一端在径向上与所述外鞘
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另一者抵靠。
11.可选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外鞘管的远端部连接,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所述开闭件呈朝向远端扩张的扩口形。
12.可选的,所述开闭件具有多个周向排布的裙瓣,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相邻的所述裙瓣之间形成三角形缺口,所述三角形缺口的一角朝向所述第二端;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相邻的所述裙瓣相互贴邻。
13.可选的,所述阻塞组件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布的移动件、第一密封件和固定件;所述移动件沿轴向可移动,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件围绕所述内鞘管呈环形,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外鞘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所述移动件在所述传动件的驱动下向所述固定件方向移动,挤压所述第一密封件以致所述第一密封件沿径向扩张而与所述外鞘管和所述内鞘管中的另一者抵靠。
14.可选的,所述传动件包括多根沿轴向延伸的牵引丝,所述移动件和所述固定件均围绕所述内鞘管呈环形,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穿设通道,每个所述穿设通道供一根所述牵引丝可活动地穿设。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件为硅橡胶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或sbs弹性体。
16.可选的,所述阻塞组件具有自复位性,在未受外力时,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或所述阻塞状态;所述传动件沿轴向移动时,克服所述阻塞组件的自复位性而驱动所述阻塞组件的状态发生转换。
17.可选的,所述传动件包括多根沿轴向延伸的牵引丝,多根所述牵引丝围绕所述内鞘管周向排布;所述阻塞组件的一端与多根所述牵引丝连接,所述阻塞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鞘管或所述内鞘管连接。
18.可选的,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基座和驱动丝,所述驱动丝的远端与所述牵引丝连接,所述驱动丝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具有平台段,所述驱动丝沿径向与所述平台段间隔布置;所述驱动丝被配置为,在受到外力挤压而朝向所述平台段移动时,驱动所述牵引丝朝向近端移动。
19.可选的,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用于挤压所述驱动丝,以使所述驱动丝朝向所述平台段移动。
20.可选的,所述平台段沿轴向延伸,所述驱动丝与所述平台段的轴向成角度布置,所述基座具有沿轴向布置的螺纹段,所述挤压组件与所述螺纹段通过螺纹适配连接,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压块,所述压块用于挤压所述驱动丝,所述挤压组件通过围绕所述螺纹段转动而实现沿轴向的移动,以驱使所述驱动丝朝向所述平台段移动。
21.可选的,所述基座具有驱动丝孔,所述驱动丝孔供所述驱动丝穿设,且所述驱动丝孔的一端与所述间隙连通;所述基座还包括密封台,所述挤压组件沿轴向在初始位置与压合位置间移动,所述挤压组件自所述初始位置移至所述压合位置的过程中,挤压所述驱动丝,以使所述阻塞组件由所述疏通状态转换至所述阻塞状态;并且,所述挤压组件处于所述压合位置时,与所述密封台抵靠,以密封所述驱动丝孔的另一端。
22.可选的,所述基座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置孔,所述内鞘管穿设于所述容置孔中,所述内鞘管与容置孔的孔壁间隔形成腔体,所述间隙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
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围绕所述内鞘管呈环形,所述挤压组件自所述初始位置移至所述压合位置的过程中,还挤压所述第二密封件,以致所述第二密封件沿径向扩张密封所述腔体的近端。
2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介入式血泵系统,其包括传动软轴、可折叠的介入式血泵和如上所述的输送组件,所述传动软轴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内鞘管中,所述传动软轴的远端与所述介入式血泵连接。
24.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外鞘管、内鞘管、阻塞组件和传动件;所述外鞘管具有一管腔,所述内鞘管沿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管腔,所述内鞘管的远端用于与介入式血泵连接;所述外鞘管用于约束所述介入式血泵的径向扩张,并用于输送所述介入式血泵至目标位置,且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至少部分存在间隙;所述阻塞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和/或所述内鞘管上;所述阻塞组件具有阻塞状态和疏通状态;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与所述内鞘管相抵靠而封闭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之间的间隙;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解除对所述间隙的封闭,以允许所述介入式血泵收纳入所述外鞘管;所述传动件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间隙,所述传动件的远端与所述阻塞组件连接,所述传动件用于沿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阻塞组件在所述疏通状态与所述阻塞状态之间转换。
25.如此配置,通过传动件可对阻塞组件的状态进行改变,阻塞组件处于疏通状态时,不影响介入式血泵折叠入管,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时,能有效阻隔血液进入内鞘管和外鞘管之间的间隙,防止血栓的形成。
附图说明
26.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介入式血泵系统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介入式血泵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介入式血泵介入至心室中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阻塞组件处于疏通状态时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时的示意图;
33.图7a~图7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数量的牵引丝致开闭件的第一端闭合时形成的不同形态的褶皱的示意图;
34.图8a和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裙瓣的开闭件的示意图;
3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和驱动丝的示意图;
36.图10是图9所示的基座和驱动丝的轴向剖面图;
37.图11是图10的驱动丝在受外力挤压而朝向平台段移动的示意图;
38.图12是图9所示的基座和驱动丝与挤压组件配合的示意图,其中挤压组件处于初始位置;
39.图13是图12的挤压组件向远端旋进的示意图,其中挤压组件处于压合位置;
40.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阻塞组件的处于疏通状态时的示意图;
41.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阻塞组件处于疏通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
42.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时的轴向剖面图;
43.图1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基座、驱动丝与挤压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44.附图中:
45.01-升主动脉;02-主动脉瓣;03-左心室;10-介入式血泵;11-猪尾巴导管;12-网篮;13-叶轮;14-网篮膜;15-流道膜;20-输送组件;200-间隙;21-传动软轴;22-内鞘管;23-外鞘管;24-阻塞组件;241-开闭件;2411-第一端;2412-第二端;2413-漏缝;2414-裙瓣;2415-三角形缺口;242-移动件;243-第一密封件;244-固定件;245-穿设通道;25-传动件;251-牵引丝;26-基座;261-平台段;262-螺纹段;263-驱动丝孔;264-密封台;2641-密封圈;265-容置孔;266-盲孔;267-旁支注射孔;27-驱动丝;28-挤压组件;281-分支;282-挡片;283-压块;29-第二密封件;30-驱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47.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制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术语“近端”和“远端”在本文中相对于介入式血泵系统定义,该介入式血泵系统具有用于介入人体的一端与伸出体外的操控端。术语“近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介入式血泵系统之伸出体外的操控端的位置,术语“远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介入式血泵系统之介入人体的一端且因此更远离介入式血泵系统之操控端的位置。可选的,在手动或用手操作的应用场景中,术语“近端”和“远端”在本文中相对于操作者诸如外科医生或临床医生来定义。术语“近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操作者的位置,并且术语“远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介入式血泵系统并且因此更远离操作者的位置。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应做广义理解,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诸如上方、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左、右等的方向术语相对于示例性实施方案如它们在图中所示进行使用,向上或上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顶部,向下或下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底部。
4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以解决现有的介入
式血泵容易形成血栓的问题。
49.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50.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一种介入式血泵系统,所述介入式血泵系统包括:介入式血泵10,输送组件20、传动软轴21及驱动组件30;所述介入式血泵10位于远端,其用于介入人体。请结合参考图2,所述介入式血泵10的近端通过所述输送组件20和传动软轴21与所述驱动组件30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0通过所述传动软轴21驱动所述介入式血泵10的叶轮动作。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可集成于一手柄中。可选的,所述介入式血泵系统还可包括控制组件等其它部件,其用于对介入式血泵系统进行监测及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对该介入式血泵系统的各部件进行理解,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51.请参考图3,在使用中,处于压缩折叠状态的介入式血泵10借助输送组件20,经股动脉介入,通过降主动脉和升主动脉01,介入式血泵10远端的一部分穿过主动脉瓣02进入左心室03,进而操作输送组件20,使介入式血泵10由压缩折叠状态扩张至展开状态,介入式血泵10内的叶轮在远端的驱动组件30的驱动下动作(如转动),从而将血液自左心室03泵送至升主动脉01。
52.请参考图2,在一个示范例中,所述介入式血泵10包括猪尾巴导管11、网篮12、叶轮13、网篮膜14及流道膜15等部件,输送组件20包括内鞘管22和外鞘管23。猪尾巴导管11用于辅助介入式血泵10在左心室03内固定,并保证与心室壁接触的部分比较圆滑,避免损伤心室内壁。网篮12采用诸如镍钛合金等形状记忆金属制作,其能够压缩折叠和展开扩张,在展开状态下,用于形成供叶轮13旋转的空间。叶轮13可由硅胶或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网篮覆膜14可通过热缩或浸涂等工艺包覆在网篮13的骨架主体外壁上。流道膜15可由柔性的高分子薄膜制成,流道膜15可通过热缩或热熔方式,远端与网篮覆膜14连接,近端与内鞘管22连接,形成血液从网篮13泵出后的通路。网篮12的近端装配在内鞘管22的远端上,传动软轴21可转动地穿设于内鞘管22中,传动软轴21的远端与叶轮13连接,传动软轴21的近端与驱动组件30连接,驱动组件30通过传动软轴21可以将动力传递到叶轮13,叶轮13、网篮12和流道膜15形成了轴流泵结构,叶轮13旋转可以产生抽吸力,将血液由左心室03经由主动脉瓣02泵送至升主动脉01。
53.上述的网篮12、叶轮13、网篮膜14及流道膜15等部件都可以实现径向的收缩或折叠。外鞘管23沿轴向相对于内鞘管22可移动,当介入式血泵10装载时或手术结束后准备撤出的时候,外鞘管23向远端移动,对介入式血泵10的各可折叠部件进行径向约束,使得介入式血泵10的外径收缩至不大于外鞘管23的内径,并全部收纳进入外鞘管23内,完成折叠收纳。所述外鞘管23用于约束所述介入式血泵10的径向扩张,并用于输送所述介入式血泵10至目标位置,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流道膜15的存在,内鞘管22和外鞘管23至少部分存在间隙,以使得流道膜15可以折叠容纳在其中。如果不对这个间隙进行封堵,则在介入式血泵10的介入使用过程中,血液会进入其中,而由于长时间不流动以及内鞘管22的温度较高(使用中传动软轴21将会高速转动,与内鞘管22产生一定的摩擦导致升温)等问题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影响手术的安全。
54.基于上述研究,请参考图4至图13,并结合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组件20,其用于介入式血泵系统,所述输送组件20包括:外鞘管23、内鞘管22、阻塞组件24和传动件25;所述外鞘管23具有一管腔,所述内鞘管22沿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管腔,所
述内鞘管22的远端用于与介入式血泵10连接;需要说明的,这里的轴向是指整个输送组件20的中心轴线所在的方向,实际中输送组件20可能产生弯曲,则其轴向亦相应地弯曲。例如图1所示的状态,输送组件20沿水平方向放置,则其轴向为图1的水平方向,其它情况下可参考图1进行理解。
55.所述阻塞组件24设置于所述外鞘管23和所述内鞘管22中的一者上;所述阻塞组件24具有阻塞状态和疏通状态;所述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与所述外鞘管23和所述内鞘管22中的另一者相抵靠而封闭所述外鞘管23与所述内鞘管22之间的间隙200;所述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解除抵靠和对所述间隙200的封闭,以允许所述介入式血泵10收纳入所述外鞘管23;所述传动件25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间隙200,所述传动件25的远端与所述阻塞组件24连接,所述传动件25用于沿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阻塞组件24在所述疏通状态与所述阻塞状态之间转换。如此配置,通过传动件25可对阻塞组件24的状态进行改变,阻塞组件24处于疏通状态时,不影响介入式血泵10折叠入管,阻塞组件24处于阻塞状态时,能有效阻隔血液进入内鞘管22和外鞘管23之间的间隙200,防止血栓的形成。
56.请参考图4至图6,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阻塞组件24包括围绕所述内鞘管22的周向呈环形的开闭件241,所述开闭件241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411和第二端2412,所述第一端2411为自由端,并与传动件25连接。在该示范例中,传动件25包括多根沿轴向延伸的牵引丝251,所述第二端2412与外鞘管23的远端部连接。需要说明的,这里第一端2411与牵引丝251连接,指牵引丝251大致与第一端2411的区域固定,并不限于牵引丝251必须与第一端2411的端面固定,实际中牵引丝251也可以固定在开闭件241靠近第一端2411的内侧壁上。由此,第一端2411可以在牵引丝251的驱动下扩张或收缩。阻塞组件24处于疏通状态时,第一端2411扩张而在径向上远离内鞘管22,整个开闭件241呈朝向远端扩张的扩口形,此时开闭件241允许介入式血泵10折叠并收纳入外鞘管23中。进一步的,开闭件241的扩口形的开口角度可选择在30
°
~45
°
之间,并且该开口角度优选大于网篮12的近端角度,以便于介入式血泵10能够顺利地折叠进入外鞘管23内,减小外鞘管23的边缘对介入式血泵10的阻力。收纳时,只需向远端推送外鞘管23,并保持内鞘管22的位置,即可将介入式血泵10折叠并收入外鞘管23中。
57.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向近端拉动牵引丝251时,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将被拉动而朝向近端移动,同时沿径向向内收缩闭合,直至与内鞘管22抵靠,从而将内鞘管22与外鞘管23之间的间隙200封闭,阻塞组件24处于阻塞状态,避免血液进入间隙200。需要说明的,在图4至图6示出的示范例中,开闭件241呈环状设置在外鞘管23的远端部,并朝向远端延伸,在内鞘管22穿入外鞘管23后,应当理解的,间隙200亦相应地向远端延伸至开闭件241的远端部,此时牵引丝251的一部分向远端延伸伸出外鞘管23的远端部并进入开闭件241的内部,但其仍应视作穿设在间隙200内。
58.上述图4至图6示出的示范例中,开闭件241的第二端2412是连接在外鞘管23上的(即阻塞组件24设置于外鞘管23上),可以理解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闭件241的第二端2412也可以连接在内鞘管22的外周壁上(即阻塞组件24设置于内鞘管22上),而第一端2411则位于间隙200中。在牵引丝251的驱动下,第一端2411可以扩张而与外鞘管23的内壁抵靠,封闭间隙200,此时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第一端2411也可以径向向内收缩而与外鞘管23形成间隔,露出间隙200以允许介入式血泵10收纳入外鞘管23,此时阻塞组件处于疏通状
态。特别的,开闭件241的扩口形的扩口朝向亦不限于如图4至图6所示的朝向远端扩张,也可以是朝向近端扩张的,在开闭件241连接在内鞘管22上的方案中,尤其适合将扩口形的扩口朝向配置为朝向近端扩张,如此配置,在介入式血泵10收纳入外鞘管23时,能有效地减小开闭件241对介入式血泵10的阻力。
59.优选的,所述阻塞组件24具有自复位性,在未受外力时,所述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或所述阻塞状态;所述传动件25沿轴向移动时,克服所述阻塞组件24的自复位性而驱动所述阻塞组件24的状态发生转换。需要说明的,在未受外力时阻塞组件24可以处于疏通状态,也可以处于阻塞状态。而在传动件25的移动驱动下,阻塞组件24的状态发生改变。在撤去对传动件25的驱动力后,阻塞组件24的状态在自复位性的作用下,又会恢复至原先所处的状态。例如在图4至图6所示出的示范例中,阻塞组件24在未受外力时,处于疏通状态,在牵引丝251的拉动下,阻塞组件24会改变至阻塞状态。而撤去对牵引丝251的驱动力后,阻塞组件24会在自复位性的作用下恢复至原先所处的疏通状态。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开闭件241连接在内鞘管22上的方案中,开闭件241的扩口形的扩口朝向配置为朝向近端扩张,此时阻塞组件24在未受外力时,处于阻塞状态,其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贴合抵靠在外鞘管23的内壁,而封闭间隙200。在牵引丝251的拉动下,阻塞组件24会改变至疏通状态。而撤去对牵引丝251的驱动力后,阻塞组件24会在自复位性的作用下恢复至原先所处的阻塞状态。阻塞组件24的自复位性可以通过材料自身的性能来实现,例如开闭件241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例如硅胶或者橡胶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闭件241也可以通过额外附设的势能件来实现自复位性,例如可额外设置簧片、磁性件等势能件,来使得开闭件241在未受外力时,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对此进行配置。
60.可选的,所述传动件25包括多根沿轴向延伸的牵引丝251,多根所述牵引丝251围绕所述内鞘管22周向排布,优选周向均匀地分布;所述阻塞组件24的一端与多根所述牵引丝251连接,所述阻塞组件24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鞘管23或所述内鞘管22连接。一般的,牵引丝251用于传递拉力,但无法传递推力,配合具有自复位性的阻塞组件24可实现对阻塞组件24的状态的来回反复地改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25不限于包括牵引丝251,其也可以包括位于间隙200中的传动管或较为硬质的金属丝,传动管或较为硬质的金属丝不仅可用于传递拉力,还可以用于传递推力,此时阻塞组件24可不具有自复位性,其可以是完全被动地在传动件25的驱动下改变状态。
61.请参考图7a至图7c,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被牵引丝251拉动而变形时,其中开闭件241与牵引丝251的连接点附近的部分会首先变形,向中心收缩并紧贴内鞘管22,远离连接点的部分变形较小,可能仍维持原有形态,从而会形成褶皱。如图7a所示,当牵引丝251的数量为4个的时候,褶皱较为明显,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与内鞘管22之间的漏缝2413比较显著,对间隙200的密封不严密。如图7b所示,当牵引丝251的数量为6个的时候,漏缝2413的个数增加但面积变小。如图7c所示,牵引丝251的数量足够多时,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的内表面可以完全与内鞘管22贴合,实现密封,而无漏缝2413的存在,此时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的外轮廓可能仍有一些不明显的褶皱,但并不影响对间隙200的封闭,不影响使用。由此可以理解的,牵引丝251的数量优选大于6个。当然若传动件25选用传动管,则其由于周向上可以连续而均匀地对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进行施力,因此也可以对间隙200
实现较为严密地密封。
62.请参考图8a和图8b,在另一个示范例中,所述开闭件241具有多个周向排布的裙瓣2414,所述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如图8a所示),相邻的所述裙瓣2414之间形成三角形缺口2415,所述三角形缺口2415的一角朝向所述第二端2412;所述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如图8b所示),相邻的所述裙瓣2414相互贴邻。开闭件241在闭合时,多个裙瓣2414能够相互贴邻,此时开闭件241不会形成褶皱,避免了漏缝2413的产生,避免了血液泄露的风险。可以理解的,在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三角形缺口2415应为等腰三角形,其底边位于开闭件241的第一端2411,顶角朝向第二端2412,三角形缺口2415的大小和顶角的角度可根据裙瓣2414的数量以及开闭件241在闭合时的形态进行适配调整。优选的,裙瓣2414与牵引丝251一一对应。
63.请参考图9至图13,所述输送组件20还包括基座26和驱动丝27,所述基座26与所述外鞘管23的近端连接,所述驱动丝27的远端与所述牵引丝251连接,所述驱动丝27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基座26上;所述基座26具有平台段261,所述驱动丝27沿径向与所述平台段261间隔布置;所述驱动丝27被配置为,在受到外力挤压而朝向所述平台段261移动时,驱动所述牵引丝251朝向近端移动。在一个示范例中,驱动丝27与牵引丝251如可一体成型,两者的丝径和材料相同,实际中可为同一金属丝被划分为不同的区段。在图9至图13示出的示范例中,平台段261为一段沿轴向延伸的区段,驱动丝27自牵引丝251的近端沿径向向外延伸,进而转折向近端延伸,经过平台段261时,沿径向与平台段261形成一定的间隔。如图10所示,在外力的挤压下,驱动丝27朝向平台段261移动,此时将会对牵引丝251施加拉力,从而驱动位于远端的阻塞组件24产生状态的变化。
64.如图11和图12所示,优选的,所述输送组件20还包括挤压组件28,所述挤压组件28用于挤压所述驱动丝27,以使所述驱动丝27朝向所述平台段261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挤压组件28可拆卸地与基座26连接,挤压组件28在装配于基座26上后,可以挤压驱动丝27,从而带动牵引丝251向近端移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挤压组件28也可以是额外附设的器件而与基座26没有连接关系,本实用新型对此不限。
65.请参考图11、12和图13,在一个示范例中,所述平台段261沿轴向延伸,所述驱动丝27与所述平台段261的轴向成角度布置,所述基座26具有沿轴向布置的螺纹段262,所述挤压组件28与所述螺纹段262通过螺纹适配连接,所述挤压组件28包括压块283,压块283用于挤压所述驱动丝27,所述挤压组件28通过围绕所述螺纹段262转动而实现沿轴向的移动,以驱使所述驱动丝27朝向所述平台段261移动,如此驱动丝27即对牵引丝251施加拉力,从而驱动位于远端的阻塞组件24产生状态的变化。在图12和图13示出的示范例中,驱动丝27自远端向近端向内倾斜,而平台段261保持沿轴向延伸,驱动丝27即与平台段261之间形成具有角度的间隔。挤压组件28在被旋动时可以朝向远端移动,此时压块283会逐渐挤压驱动丝27,而使得驱动丝27朝向平台段261的方向移动,并牵拉牵引丝251。可以理解的,在反向旋动挤压组件28时,挤压组件28朝向近端移动而压块283逐渐解除对驱动丝27的挤压,阻塞组件24在自复位性下恢复至原先的状态,并通过牵引丝251使驱动丝27恢复绷直。
66.可选的,所述基座26具有驱动丝孔263,所述驱动丝孔263供所述驱动丝27穿设,且所述驱动丝孔263的一端与所述间隙200连通;所述基座26还包括密封台264,所述挤压组件28沿轴向在初始位置(如图12所示)与压合位置(如图13所示)间移动,所述挤压组件28自所
述初始位置移至所述压合位置的过程中,挤压所述驱动丝27,以使所述阻塞组件24由所述疏通状态转换至所述阻塞状态;并且,所述挤压组件28处于所述压合位置时,与所述密封台264抵靠,以密封所述驱动丝孔263的另一端。在图12和图13示出的示范例中,所述基座26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置孔265,所述内鞘管22穿设于所述容置孔265中,所述内鞘管22与容置孔265的孔壁间隔形成腔体,所述间隙200与所述腔体连通;驱动丝孔263的一端开设于所述腔体上,另一端沿径向延伸并转折向近端开放。密封台264设置于平台段261的远端,呈围绕基座26之轴线的环状。可选的,密封台264具有环状的密封圈2641,密封圈2641为具有弹性的密封材料制成,如硅胶等。可以理解的,在介入过程中,阻塞组件24处于疏通状态,间隙200的远端呈打开状态,此时会有大量血液进入间隙200,并从驱动丝孔263的另一端渗出。而当介入操作结束后,可通过挤压组件28与密封台264的抵靠来将驱动丝孔263的另一端进行封闭,解决血液从驱动丝孔263的另一端渗出的问题。
67.可选的,所述输送组件2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29,所述第二密封件29围绕所述内鞘管22呈环形,所述挤压组件28自所述初始位置移至所述压合位置的过程中,还挤压所述第二密封件29,以致所述第二密封件29沿径向扩张密封所述腔体的近端。内鞘管22与容置孔265的孔壁之间的腔体也与间隙200连通,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不加以封闭,该腔体的近端也会有血液渗出。在一个示范例中,基座26的近端还具有朝向近端开放的盲孔266,盲孔266的远端底面与容置孔265连通,挤压组件28包括分支281,分支281能够插入盲孔266中。第二密封件29的外周抵靠于盲孔266的内壁,第二密封件29的远端则与盲孔266的远端底面抵靠,如此配置,在分支281随挤压组件28一同朝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分支281将推动挤压第二密封件29的近端侧,第二密封件29由于外周被盲孔266的内壁所限制而只能朝向内侧扩张,即与内鞘管22的外壁紧密地抵靠而形成密封,封闭腔体的近端。进一步的,第二密封件29在与内鞘管22抵靠后,还能够抱紧内鞘管22和基座26,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可以使得外鞘管23及基座26与内鞘管22相对固定,防止使用过程中外鞘管23和基座26产生窜动。
68.可以理解的,第二密封件29为具有弹性的密封材料制成,如硅胶等。可选的,为了贴合第二密封件29的形态,分支281与第二密封件29之间还可以通过挡片282连接。如此配置,挤压组件28自初始位置移至压合位置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驱动远端的阻塞组件24由疏通状态转换至阻塞状态,二是封闭驱动丝孔263的另一端,三是封闭腔体的近端。可选的,基座26还具有旁支注射孔267,旁支注射孔267与容置孔265连通。可以理解的,由于在介入过程中,间隙200远端时开放的,在介入过程结束后,间隙200中存在较多的血液。此时将挤压组件28移至压合位置,封闭了驱动丝孔263的另一端和封闭腔体的近端,此时开闭件241闭合后,大致形成一个单向阀,其可以有效防止血液进入间隙200,但此时通过旁支注射孔267注入灌注液,如肝素化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等液体,当注入压力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可以顶开开闭件241而从开闭件241处流出,灌注液即连带着之前流入间隙200的血液一同从开闭件241处流出至人体内。至灌注一定量的灌注液后血液被冲洗干净,关闭冲洗液即可实现整个管路的密封。
69.请参考图14至图1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塞组件24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布的移动件242、第一密封件243和固定件244;所述移动件242沿轴向可移动,并与多根所述牵引丝251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件243围绕所述内鞘管22呈环形,所述固定件244与所述外鞘管23
和所述内鞘管2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阻塞组件24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所述移动件242在所述牵引丝251的驱动下向所述固定件244方向移动,挤压所述第一密封件243以致所述第一密封件243沿径向扩张而与所述外鞘管23和所述内鞘管22中的另一者抵靠。
70.在图15和图16示出的示范例中,固定件244固定在内鞘管22上,具体的,固定件244固定在内鞘管22的外壁上。第一密封件243位于固定件244的远端,移动件242则位于第一密封件243的远端。可选的,所述移动件242和所述固定件244均围绕所述内鞘管22呈环形,所述固定件244和所述第一密封件243具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穿设通道245,每个所述穿设通道245供一根所述牵引丝251可活动地穿设。可以理解的,固定件244与第一密封件243的穿设通道245一一对应且相互贯通对齐。牵引丝251在穿过固定件244与第一密封件243的穿设通道245后固定在移动件242上。如此配置,在向近端拉动牵引丝251时,将带动移动件242朝向近端移动而挤压第一密封件243,另一方,由于受到固定件244的阻挡,第一密封件243被挤压后将沿径向向外膨胀,如图16所示,第一密封件243被挤压扩张后与外鞘管23的内壁抵靠,此时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对间隙200形成密封。可选的,第一密封件243具有自复位性,例如具有弹性,在撤去对牵引丝251的拉力后,第一密封件243在弹性作用下恢复至与外鞘管23相间隔的状态,此时阻塞组件处于疏通状态,露出间隙200以允许介入式血泵10收纳入外鞘管23。可以理解的,固定件244并不限于固定在内鞘管22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44也可以固定在外鞘管23的内壁上,此时第一密封件243被挤压后将沿径向向内膨胀,而与内鞘管22的外壁形成抵靠,同样可以实现对间隙200的密封。此外,移动件242、第一密封件243和固定件244也不限于依次从远端向近端排布,三者也可以从近端向远端排布,此时位于近端的移动件242如可与传动管或较为硬质的金属丝连接,其能够在推力作用下朝向远端移动,而挤压第一密封件243。可以理解的,此时移动件242和第一密封件243上可不需开设穿设通道245。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243也可以在未受外力时处于膨大的状态,例如在固定件244固定在内鞘管22的方案中,第一密封件243在未受外力时可以与外鞘管23的内壁抵靠而密封间隙200。第一密封件243的远端与固定件244连接,第一密封件243的近端与移动件242连接,移动件242与牵引丝251连接,此时向近端拉动牵引丝251,将对第一密封件243形成轴向拉伸,从而使第一密封件243的径向尺寸缩小,从而与外鞘管23的内壁形成间隔,露出间隙200以允许介入式血泵10收纳入外鞘管23。可选的,第一密封件243为弹性体,该类型的材料在外界应力下形变显著,且在去除应力后能迅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和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243如可为硅橡胶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sbs弹性体等。优选的,第一密封件243的材料硬度应在30a~60a之间,在100%应变时的应力范围100psi~200psi。可以理解的,前述第二密封件29、开闭件241、密封圈2641的材料也可以参考并应用与第一密封件243相同或相似的材料。
71.请参考图17,其示出了基座26、驱动丝27与挤压组件28配合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基座26与内鞘管22固定装配。驱动丝27的远端与牵引丝251的近端连接,驱动丝27的近端则固定在基座26上。同样的,基座26包括轴向延伸的平台段261,驱动丝27与平台段261成角度布置,挤压组件28包括压块283,挤压组件28通过螺纹与基座26活动装配。挤压组件28在被旋动时,产生相对基座26的轴向位移,推动压块283挤压驱动丝27,从而实现对牵引丝251的牵拉,从而可使阻塞组件24由疏通状态转换至阻塞状态。挤压组件28在反向旋动时,牵引丝251在第一密封件243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端移动,使驱动丝27逐渐绷直。
72.基于如上所述的输送组件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介入式血泵系统,其包括传动软轴21、可折叠的介入式血泵10和如上所述的输送组件20,所述传动软轴21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内鞘管22中,所述传动软轴21的远端与所述介入式血泵10连接。传动软轴21和介入式血泵1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再展开说明。
73.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外鞘管、内鞘管、阻塞组件和传动件;所述外鞘管具有一管腔,所述内鞘管沿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管腔,所述内鞘管的远端用于与介入式血泵连接;所述外鞘管用于约束所述介入式血泵的径向扩张,并用于输送所述介入式血泵至目标位置,且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至少部分存在间隙;所述阻塞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和/或所述内鞘管上;所述阻塞组件具有阻塞状态和疏通状态;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阻塞状态时,与所述内鞘管相抵靠而封闭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管之间的间隙;所述阻塞组件处于所述疏通状态时,解除对所述间隙的封闭,以允许所述介入式血泵收纳入所述外鞘管;所述传动件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间隙,所述传动件的远端与所述阻塞组件连接,所述传动件用于沿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阻塞组件在所述疏通状态与所述阻塞状态之间转换。如此配置,通过传动件可对阻塞组件的状态进行改变,阻塞组件处于疏通状态时,不影响介入式血泵折叠入管,阻塞组件处于阻塞状态时,能有效阻隔血液进入内鞘管和外鞘管之间的间隙,防止血栓的形成。
74.需要说明的,上述若干实施例之间可相互组合。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