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传输系统及眼科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86881发布日期:2023-03-17 18:5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激光传输系统及眼科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激光传输系统及眼科手术装置。


背景技术:

2.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通常需要借助激光传输系统,将激光投射到用户眼球的角膜上,对角膜进行扫描。并且,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通常需要通过激光切割形成切口,例如,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 laser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通过飞秒激光扫描角膜形成角膜透镜,进而需要将角膜透镜从切口取出。然而,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开设切口以及将角膜透镜从切口取出的过程均容易对用户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激光传输系统及眼科手术装置,以省略从将角膜透镜从切口取出的过程。
4.一种眼科用的激光传输系统,包括:
5.激光源,被配置为能够发射第一激光;
6.光路选择元件,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一激光投向第一光路或第二光路;
7.光斑调节元件,设于所述第二光路,并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一激光转化为第二激光;以及,
8.投射元件,被配置为能够出射所述第一光路传输的第一激光,以对扫描对象的表层进行扫描,或者出射所述第二光路传输的第二激光,以对扫描对象的内部进行扫描,其中,经所述投射元件出射的所述第二激光的光斑尺寸大于经所述投射元件出射的所述第一激光的光斑尺寸。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路选择元件包括反光镜,所述反光镜被配置为能够选择性地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当所述反光镜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能够将所述第一激光向所述投射元件反射,当所述反光镜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将所述第一激光向所述光斑调节元件反射。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传输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光路选择元件和所述投射元件之间的合束元件,所述合束元件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光路传输的第一激光投向所述投射元件,或者将所述第二光路传输的第二激光投向所述投射元件。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传输系统还包括线偏振元件和半波片,所述线偏振元件设于所述激光源和所述光路选择元件之间,所述线偏振元件被配置为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激光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所述半波片设于所述光路选择元件和所述合束元件之间,且所述半波片设于所述第一光路,所述半波片被配置为能够将经过所述第一光路的第一激光的第一线偏振状态转化为第二线偏振状态。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束元件被配置为能够透过具有第二线偏振状态的第一激光,并能够反射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二激光,以使得所述第一激光和所述第二激光朝同一方向出射。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射元件为聚焦镜头,所述投射元件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一激光和所述第二激光聚焦。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斑调节元件被配置为能够缩小所述第一激光的光束直径以将所述第一激光转化为所述第二激光。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斑调节元件被配置为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激光的光束直径。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斑调节元件为数字微镜器件。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激光的光斑直径大于或等于1um,小于或等于5um,所述第二激光的光斑直径大于或等于5um,小于或等于15um;和/或,
18.所述第一激光的能量大于或等于1nj,小于或等于1000nj,所述第二激光的能量大于或等于1uj,小于或等于1000uj。
19.一种眼科手术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激光传输系统,所述激光传输系统设于所述壳体。
20.上述激光传输系统,配置有光斑调节元件,使得激光传输系统能够出射第一激光或者出射光斑尺寸大于第一激光的第二激光,第二激光的光斑尺寸大于第一激光,意味着第二激光的能量强于第一激光。由此,当激光传输系统应用于校正屈光不正等眼科手术中时,可出射光斑尺寸较小,能量较弱的第一激光对扫描对象的表层进行扫描,在气化扫描对象的表层的同时有利于减少表层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和气泡,从而使得气化分离后的分界面更加均匀光滑,有利于术后视力的恢复。激光传输系统还可出射光斑尺寸较大,能量较强的第二激光对扫描对象的内部进行扫描,从而能够有效气化扫描对象,省略了将气化对象从切口取出的过程,进而避免该过程对用户造成伤害的风险,同时,第二激光的气化速度比第一激光更高,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时间过长而对用户造成负面影响。
附图说明
21.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光线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气化对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光斑调节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光斑示意图;
25.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气化对象的c1圈的示意图。
26.其中,10、激光传输系统;11、激光源;12、z轴扫描元件;13、xy振镜;14、投射元件;15、光斑调节元件;151、基底;152、反射单元;16、光路选择元件;17、合束元件;171、线偏振元件;172、半波片;18、能量衰减元件;19、光闸;20、接口元件;30、眼球;31、气化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3.请参见图1,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激光传输系统10可包括沿光路的传播方向依次设置的激光源11、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以及投射元件14。激光源11被配置为能够发射激光,例如,激光源11可以为飞秒激光源,则激光传输系统10可应用于飞秒激光校正屈光不正等眼科手术中。z轴扫描元件12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激光源11发射的激光在z轴方向的聚焦位置,例如调节激光在人体眼球30的聚焦深度。xy振镜13被配置为能够调节光源发射的激光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聚焦位置,例如调节激光在人体眼球30上沿x轴方向和沿y轴方向上的聚焦位置。其中,图1仅示意出了z轴方向,x轴方向与y轴方向可以为垂直于z轴方向的平面上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构成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由此可看出,z轴扫描元件12与xy振镜13的配合,能够调节光源发射的激光在人体眼球30上的聚焦位置,从而使得激光传输系统10能够对人体眼球30的不同位置进行扫描。投射元件14可以包括一片或多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投射元件14被配置
为能够将经z轴扫描元件12与xy振镜13调节后的激光投射到人体眼球30,例如将激光会聚到人体眼球30,提升激光能量的集中度。
3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包括光斑调节元件15,光斑调节元件15被配置为能够改变激光的光束直径。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源11能够发射第一激光,光斑调节元件15能够改变第一激光的光束直径,从而将第一激光转化为第二激光,其中,第二激光经投射元件14出射后的光斑尺寸大于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一激光的光斑尺寸。
3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配置光斑调节元件15,激光传输系统10可输出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两种激光。其中,当激光源11发射的第一激光不经过光斑调节元件15,而是直接通过第一光路依次经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以及投射元件14后出射,激光传输系统10输出第一激光。当激光源11发射的第一激光通过第二光路先经过光斑调节元件15,再依次经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以及投射元件14后出射,激光传输系统10输出第二激光。并且,激光传输系统10输出的第二激光的光斑尺寸大于第一激光的光斑尺寸,换言之,第二激光的能量强于第一激光的能量。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描述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二激光的光斑尺寸大于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一激光的光斑尺寸,并不意味着光斑调节元件15向投射元件14输出的第二激光的光束直径大于第一激光的光束尺寸。例如,当投射元件14为聚焦镜头时,投射元件14被配置为能够将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聚焦到人体眼球30上。由于经聚焦镜头聚焦后,激光的光束直径通常与聚焦前的光束直径成反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光斑调节元件15可以通过缩小第一激光的光束直径的方式,而将第一激光转化为第二激光,换言之,光斑调节元件15向投射元件14输出的第二激光的光束直径小于第一激光的光束直径,以确保第二激光经投射元件14出射后的光斑直径能够大于第一激光的光斑直径。当投射元件14为聚焦镜头时,投射元件14可包括一个凸透镜,或者包括多个组合焦距为正的透镜。
37.上述激光传输系统10,通过配置有光斑调节元件15,使得激光传输系统10能够出射光斑直径较小、能量较弱的第一激光以及光斑直径较大、能量较强的第二激光两种激光。由此,当激光传输系统10应用于校正屈光不正等眼科手术中时,可选择性地出射第一激光对气化对象31的表层进行扫描,在气化扫描对象的表层的同时有利于减少表层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和气泡,从而使得气化分离后的分界面更加均匀光滑,有利于术后视力的恢复。激光传输系统10还可选择性地出射第二激光对气化对象31的内部进行扫描,从而能够有效对气化对象31进行气化,省略了将气化对象31从切口取出的过程,进而避免该过程对用户造成伤害的风险,例如避免形成切口对人体眼球30的负面影响,或者避免将气化对象31从切口取出时破坏角膜完整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的风险。同时,第二激光的气化速度比第一激光更高,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时间过长而对用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当在眼科手术中,通过负压吸引眼球30时,缩短手术时间能够避免负压吸引时间过长对人体眼球30造成的负面影响。
38.结合图1和图2,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气化对象31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化对象31可以为角膜基质的表层部分,气化对象31可以理解为眼科手术中角膜基质需要去除的部分。其中,气化对象31包括表层结构,例如图2所示的l1层和l5层,气化对象31还包括内部结构,即位于表层结构之间的部分,图2所述的l1层可以为气化对象31与角膜的其他
部分相分离的临界结构,换言之,当气化l1层后,气化对象31与角膜的其他部分分离,l1层的位置形成气化对象31与角膜的其他部分的分界面。
39.激光传输系统10选择性地出射第一激光或第二激光的方式不限,只要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一激光以及出射第二激光的两个过程互不干涉,激光传输系统10能够独立地输出第一激光或第二激光即可。例如,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光路可至少部分相互独立。
40.举例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包括设于激光源11的出光侧的光路选择元件16,光路选择元件16被配置为能够将激光源11发射的第一激光投向投射元件14,或者将激光源11发射的第一激光投向光斑调节元件15。其中,当光路选择元件16将第一激光投向投射元件14时,第一激光依次经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与投射元件14后出射,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一激光。当光路选择元件16将第一激光投向光斑调节元件15时,光斑调节元件15将第一激光转化为第二激光,第二激光经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与投射元件14后出射,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二激光。在本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一激光以及出射第二激光的光路从光路选择元件16开始,至少部分相互独立。
41.光路选择元件16的具体设置不限,只要能够根据激光传输系统10的输出需求,选择性地将激光源11出射的第一激光投向投射元件14或投向光斑调节元件15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路选择元件16可包括反光镜,反光镜被配置为能够选择性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改变反光镜与激光源11出射激光之间的角度,从而选择性地将第一激光向不同方向反射。具体地,反光镜可转动设置,通过驱动反光镜转动使其位置改变,当反光镜处于第一位置时,光路选择元件16能够将第一激光向投射元件14反射,当反光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光路选择元件16能够将第一激光向光斑调节元件15反射。可以理解的是,图1所示a为反光镜处于第一位置,b为反光镜处于第二位置。当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需根据激光源11、投射元件14以及光斑调节元件15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选择。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路选择元件16包括但不限于为声光偏转器、电光偏转器等,只要能够将第一激光投向第一光路或第二光路即可。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可包括合束元件17,合束元件17设于光路选择元件16和投射元件14的光路之间,即设于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一激光的光路中,合束元件17同时也位于光斑调节元件15和投射元件14的光路之间,即设于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二激光的光路中。合束元件17被配置为能够将光路选择元件16射向合束元件17的第一激光投向投射元件14,以使得激光传输系统10能够出射第一激光,合束元件17还被配置为能够将光斑调节元件15射向合束元件17的第二激光投向投射元件14,以使得激光传输系统10能够出射第二激光。换言之,合束元件17能够将入射合束元件17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朝同一方向出射。
43.合束元件17将入射合束元件17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朝同一方向出射的实现方式不限,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由光路选择元件16入射合束元件17的第一激光透过合束元件17而射向投射元件14,由光斑调节元件15入射合束元件17的第二激光在合束元件17中反射而投向投射元件14。合束元件17的具体设置不限,可根据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区别进行设计,只要能够将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朝同一方向出射即可。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包括线偏振元件171和半波片172,线偏振元
件171设于激光元件和光路选择元件16之间,半波片172设于光路选择元件16和合束元件17之间。并且,线偏振元件171被配置为能够使得激光源11出射的第一激光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半波片172被配置为能够将光路选择元件16投射合束元件17的第一激光的第一线偏振状态转化为第二线偏振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合束元件17可以为偏振合束器,合束元件17被配置为能够透过具有第二线偏振状态的光线而反射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光线,例如,合束元件17能够透过光路选择元件16投向合束元件17的具有第二线偏振状态的第一激光,并能够反射光斑调节元件15投射合束元件17的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二激光,从而将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朝统一方向出射而投向投射元件14。
45.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激光传输系统10需出射第一激光时,光路选择元件16处于第一位置,激光源11出射的第一激光经线偏振元件171后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光路选择元件16将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一激光投向半波片172,第一激光经过半波片172后具有第二线偏振状态。具有第二线偏振状态的第一激光透过合束元件17后依次经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以及投射元件14后出射。当激光传输系统10需出射第二激光时,光路选择元件16处于第二位置,激光源11出射的第一激光经线偏振元件171后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光路选择元件16将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一激光投向光斑调节元件15,光斑调节元件15将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一激光转化为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二激光。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二激光入射合束元件17后被合束元件17反射,进而依次经z轴扫描元件12、xy振镜13以及投射元件14后出射。由此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线偏振元件171、半波片172以及合束元件17的配合,实现了将光路部分独立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朝同一方向出射的效果。
46.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源11出射的第一激光可以被光路选择元件16投向两条光路。其中,第一激光被光路选择元件16投向半波片172进而入射合束元件17,可以理解为第一激光经过第一光路,半波片172设于第一光路,第一光路形成的仍然是第一激光。第一激光被光路选择元件16投向光斑调节元件15,进而入射合束元件17,可以理解为由于光斑调节元件15设于第二光路,第一激光经过第二光路后形成第二激光。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一线偏振状态并不特指某一线偏振状态,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只要具有第一线偏振状态的光线经半波片172后偏振状态能够转换为有异于第一线偏振状态的第二线偏振状态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偏振状态和第二线偏振状态的偏振方向相差90度。
48.进一步地,光斑调节元件15的具体设置也不限,只要能够改变光束的直径,使得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二激光的光斑直径大于第一激光的光斑直径即可。具体地,光斑调节元件15可采用数字微镜器件。一并参考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斑调节元件15包括多个基底151以及设于基底151上的多个反射单元152,多个反射单元152呈阵列排布,每个反射单元152均被配置为能够相对基底151旋转以将入射到该反射单元152上的光线朝不同的方向反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反射单元152均具有初始位置,所有的反射单元152的初始位置相互平行,且每个反射单元152均能够由初始位置相对基底151旋转+12度或者-12度。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反射单元c由初始位置相对基底151旋转+12度,从而能够将入射到该反射单元c上的第一激光朝投射元件14反射而形成第二激光,反射单元d由初始位置相对基底151旋转-12度,入射到该反射单元d的第一激光被反射单元d朝偏离投
射元件14的方向反射而无法入射投射元件14。由此,光斑调节元件15能够将第一激光的部分光线分成朝偏离投射元件14的方向反射,以此缩小投向投射元件14的第二激光的光束直径。
49.结合图3和图4所示,图4由左至右分别为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光斑示意图。其中,图4的黑色部分可以理解为光斑投射的部分,黑色部分覆盖区域的尺寸即为光斑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斑调节元件15可通过反射单元152与光斑的像素对应来调节光束直径。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斑调节元件15的反射单元152与图4所示的像素一一对应,其中,与黑色的像素,即与有光线入射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射单元152能够将光线朝投射元件14反射,而与白色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射单元152能够将光线朝偏离投射元件14的方向反射。换言之,与黑色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射单元152由原始位置相对基底151旋转+12度,与白色的像素相对应的反射单元152由原始位置相对基底151旋转-12度。由此,光斑调节元件15能够根据第二激光投射的光斑需求,通过调节各反射单元152的位置而调节由光斑调节元件15投向投射元件14的第二激光的光束直径。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第一激光的光斑直径大于或等于1um,小于或等于5um,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第一激光的能量大于或等于1nj,小于或等于1000nj。由此,第一激光的尺寸较小,能量较弱,激光传输系统10在实现气化对象31表层的气化以分离气化对象31和角膜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和气泡,使得气化对象31与角膜其他部分的气化分界面更加平滑,有利于用户术后的视力恢复。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第二激光的光斑直径大于或等于5um,小于或等于15um,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第二激光的能量大于或等于1uj,小于或等于1000uj。由此,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第二激光的光斑直径较大,能量较强,能够提升第二激光对气化对象31内部的气化速度,从而提升眼科手术的效率,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时间过程对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激光的光斑直径指的是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二激光的光斑直径,而由光斑调节元件15投向合束元件17的第二激光的光束直径应当小于第一激光的光束直径,以便第二激光经投射元件14出射后的光斑直径大于第一激光的光斑直径。
5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供的激光传输系统10对眼球30角膜的气化对象31的气化顺序和气化方式不限,只要能够通过第一激光对气化对象31的表层进行气化,通过第二激光对气化对象31的内部进行气化,以实现提升眼科手术效率、促进术后视力恢复等效果即可。结合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采用由深层至浅层的方式对气化对象31进行扫描,换言之,激光传输系统10先对气化对象31与角膜其他部分所交界的表层进行气化,进而层层往外直至将整个气化对象31气化。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依次对l1层、l2层、l3层、l4层和l5层进行气化,其中,对l1层和l5层气化时采用第一激光,对l2层、l3层和l4层的边缘,即气化对象31与周围的角膜部分的交界部分气化时也采用第一激光,而对l2层、l3层和l4层的其余部分,即气化对象31的内部气化时采用第二激光。
53.并且,在对气化对象31的每一层进行气化时,可先对该层的最外圈进行气化,进而由外向内对该层的每一圈进行气化,以达到充分的气化,避免气化对象31残留而影响手术效果或术后的视力恢复。举例而言,在对l1层进行气化时,先对l1层的c1圈进行气化,即通
过z轴扫描元件12和xy振镜13的配合调节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激光在气化对象31上的聚焦位置,使得激光环绕l1层的c1圈扫描一遍。对c1圈气化完成后,再依次对c2、c3直至cn圈依次气化,实现对l1层的充分气化,对气化对象31其他层的气化顺序可由上述记载推得。
54.请再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可包括能量衰减元件18,能量衰减元件18设于激光源11和光路选择元件16之间,能量衰减元件18被配置为能够衰减第一激光的能量,以调节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激光的能量,满足不同的扫描需求。能量衰减元件18包括但不限于为衰减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能量衰减元件18被配置为能够将激光源11发射的激光衰减0.1%至98%%,具体的衰减比例可根据实际扫描需求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一激光时,能量衰减元件18对激光的衰减比例可大于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第二激光时的衰减比例,以保证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的第二激光的能量强于第一激光的能量。
55.激光源11包括但不限于为飞秒脉冲激光器,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源11发射的激光的脉冲宽度大于或等于200fs,小于或等于300fs,激光源11发射的激光的波长大于或等于1030nm,小于或等于1060nm。由此,激光源11出射的激光具有足够强的能量和范围,配合能量衰减元件18,能够适应更多不同的扫描需求,提升激光传输系统10的适用范围。
56.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可包括光闸19,光闸19设于激光源11和光路选择元件16之间,例如设于线偏振元件171和光路选择元件16之间。光闸19被配置为能够透过或阻挡激光源11发射的第一激光,从而在激光源11持续输出激光的同时使得激光传输系统10能够选择性地出射激光或不出射激光。具体地,光闸19可通过移动的机械结构遮挡光路而阻挡激光源11发射的第一激光。设置光闸19实现激光传输系统10的出射或停止,光闸19的相应速度高于激光源11本身的响应速度,从而有利于提升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激光的响应速度,有利于提升眼科手术的准确性。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还可包括接口元件20,接口元件20可设于投射元件14的出光侧,接口元件20可包括一个凸透镜,或者包括多个组合焦距为负的透镜,接口元件20用于将投射元件14出射的激光准确地偏折至用户眼球30上,提升扫描的精度。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传输系统10可配置有多个接口元件20,多个接口元件20可选择性地切换使用,从而根据不同的扫描需求更换对应的接口元件20,提升激光传输系统10的适用范围。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眼科手术装置(图未示出),眼科手术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激光传输系统10,激光传输系统10设于壳体。具体地,壳体可以为眼科手术装置中用于固定、安装或承载激光传输系统10的结构。
59.基于上述的激光传输系统1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眼科手术扫描方法,该眼科手术扫描方法可通过上述的激光传输系统10实现,也可通过其他配置的系统或装置实现,只要能够实现以下各步骤,以得到对应的各项优点即可。
60.具体地,眼科手术扫描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61.获取气化对象31,例如,获取眼科手术中眼球30的角膜需要去除的部分;
62.获取扫描位置,具体地,获取某一时刻气化对象31需要扫描的位置,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从气化对象31的c1圈开始扫描,则起始的扫描位置可以为c1圈的任意位置;
63.当扫描位置位于气化对象31的表层时,一般指角膜微透镜体积外部,激光源11发
射第一激光,投射元件14向扫描位置投射第一激光,此时,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光斑直径较小,能量较弱的第一激光,在对气化对象31的表层进行扫描时,用小聚焦光斑进行精细分离组织,提高组织光滑程度,还能够减小冲击波和气泡的产生,有利于术后的视力恢复;
64.当扫描位置位于气化对象31的内部时,一般指角膜微透镜体积内部,激光源11发射第一激光,光斑调节元件15将第一激光转化为第二激光,投射元件14投射第二激光,其中,经投射元件14出射的第二激光的光斑尺寸大于第一激光的光斑尺寸。此时,激光传输系统10出射光斑直径较大,能量较强的第二激光,能够快速、充分地对气化对象31的内部进行气化,有利于提升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还有利于省略取出气化对象31的过程,避免该过程对用户产生负面影响。
6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