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

文档序号:35297151发布日期:2023-09-02 01:2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

本发明属于近视治疗,具体是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对眼部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近视治疗,很多眼镜店或医院都配备有专用的辅助治疗近视的设备,而这些辅助治疗设备大多是放置在桌面上,然后治疗期间接受治疗人员通过该辅助治疗设备进行书籍阅读等行为,不仅能有效降低长时间治疗的枯燥,而且能够提高治疗人员的自主配合,从而有利于长期的近视治疗方案,但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这类辅助治疗设备大多固定放置在书桌等桌面平台上,使用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其高度或角度进行调节,每个调节时需要中断治疗,等待完成调节后才能够继续进行治疗,这就可能导致单次治疗的时长不足,而众所周知的是近视治疗时需要适应治疗状态较长的一端时间,使眼部逐渐适应治疗设备的治疗状态,因此久坐不适使频繁的调节治疗设备的高度或角度都会极大程度上降低治疗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治疗无效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具有便于调节的优点。

3、通过缓冲机构可以方便使用者面部贴合于护眼罩表面接受治疗时直接改变头部高度,即可使治疗组件整体跟随面部高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通过驱动机构可以在控制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的配合下实时监测使用者面部与护眼罩之间的挤压力,进而使连接杆的高度改变,确保护眼罩与使用者面部的挤压力适中,从而有效提高使用舒适性。

4、(二)技术方案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包括基座、支撑组件和治疗组件,所述基座和治疗组件通过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基座放置于桌面上;

6、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固定安装于基座顶部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顶部开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杆及其底部的缓冲机构,所述固定套的底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机构,所述固定套的外表面设置有位于安装腔侧面的透气板,所述驱动机构的上端与限位腔相连通,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贯穿限位腔并延伸至固定套的上方且与治疗组件相连接;

7、所述治疗组件包括有活动安装于连接杆顶部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成板,所述集成板的上端设置有左右两个护眼罩,所述护眼罩的内部设置有调焦治疗器。

8、优选的,所述基座包括有固定连接于固定套底部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连通腔,所述固定座的底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活塞腔,若干所述活塞腔的上端均与连通腔相连通,所述活塞腔的下端贯穿至基座的下方,所述活塞腔的内部密封套接有活塞。

9、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旋转套接于连接杆上端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侧面和底部均通过轴承滚珠与连接杆的内壁相接触。

10、优选的,所述旋转轴的上端贯穿连接杆且固定连接有位于集成板底部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内部旋转套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侧面开设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内部设置有发条弹簧,所述发条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或连接套的内壁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内部插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剖面为多边形,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贯穿限位板且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防脱块,两个所述防脱块的相背面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架,两个所述连接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于集成板的底部。

12、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有设置于限位腔内部的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活动套接于限位腔的内部,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通过轴承滚珠与限位腔内腔的底部接触。

13、优选的,所述限位腔的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挡板顶部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顶部与连接杆相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底部通过轴承滚珠与第二挡板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与驱动机构之间传递信息。

14、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固定安装于安装腔内部的气泵,所述气泵的进气端通过安装腔和透气板与外界相通,所述气泵与控制器之间电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安装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上下两端均贯穿安装腔且分别与限位腔或连通腔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中部固定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气泵的出气端固定连接。

16、优选的,所述连通管的内部设置有位于进气管连接处上下两侧的两个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控制器之间传输信号。

17、(三)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9、1、本发明通过缓冲机构可以方便使用者面部贴合于护眼罩表面接受治疗时直接改变头部高度,即可使治疗组件整体跟随面部高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通过驱动机构可以在控制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的配合下实时监测使用者面部与护眼罩之间的挤压力,进而使连接杆的高度改变,确保护眼罩与使用者面部的挤压力适中,从而有效提高使用舒适性。

20、2、本发明通过基座可以方便使用者将辅助治疗设备随时放置于任一平台上,然后在气泵和连通管以及对应一个电磁阀的作用下使外部气体能够通过透气板和安装腔进入到连通腔的内部,进而在活塞腔和活塞的配合下使活塞上升,即可通过活塞腔将固定座牢牢地吸附在桌面上,确保后期面部移动使护眼罩高度或角度改变时的稳定性。

21、3、本发明在发条弹簧的弹力恢复作用下确保使用者初次使用时,护眼罩的角度均保持在朝向使用者面部的角度,确保每次使用时几乎无需对护眼罩纵向的角度进行改变,即可达到较好的使用角度,同时由于发条弹簧具有缓冲功能,也可以有效避免使用者治疗期间头部意外晃动时,护眼罩对使用者面部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



技术特征:

1.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包括基座(1)、支撑组件(2)和治疗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和治疗组件(3)通过支撑组件(2)连接,所述基座(1)放置于桌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包括有固定连接于固定套(21)底部的固定座(11),所述固定座(11)的内部开设有连通腔(12),所述固定座(11)的底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活塞腔(13),若干所述活塞腔(13)的上端均与连通腔(12)相连通,所述活塞腔(13)的下端贯穿至基座(1)的下方,所述活塞腔(13)的内部密封套接有活塞(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32)包括有旋转套接于连接杆(25)上端的旋转轴(329),所述旋转轴(329)的侧面和底部均通过轴承滚珠与连接杆(25)的内壁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329)的上端贯穿连接杆(25)且固定连接有位于集成板(31)底部的连接块(321),所述连接块(321)的内部旋转套接有限位板(322),所述限位板(322)的侧面开设有连接套(323),所述连接套(323)的内部设置有发条弹簧(324),所述发条弹簧(324)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321)或连接套(323)的内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322)的内部插接有连接轴(325),所述连接轴(325)的剖面为多边形,所述连接轴(325)的两端贯穿限位板(322)且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防脱块(326),两个所述防脱块(326)的相背面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架(327),两个所述连接架(32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328),所述安装架(328)固定连接于集成板(3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有设置于限位腔(22)内部的缓冲弹簧(4),所述缓冲弹簧(4)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板(5)或第二挡板(6),所述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活动套接于限位腔(22)的内部,所述第一挡板(5)的底部通过轴承滚珠与限位腔(22)内腔的底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腔(22)的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挡板(6)顶部的压力传感器(7),所述压力传感器(7)的顶部与连接杆(25)相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7)的底部通过轴承滚珠与第二挡板(6)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7)与驱动机构(26)之间传递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6)包括有固定安装于安装腔(23)内部的气泵(261),所述气泵(261)的进气端通过安装腔(23)和透气板(24)与外界相通,所述气泵(261)与控制器之间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23)的内壁安装有连通管(262),所述连通管(262)的上下两端均贯穿安装腔(23)且分别与限位腔(22)或连通腔(12)相连通,所述连通管(262)的中部固定连通有进气管(264),所述进气管(264)的另一端与气泵(261)的出气端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262)的内部设置有位于进气管(264)连接处上下两侧的两个电磁阀(263),所述电磁阀(263)与控制器之间传输信号。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近视治疗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近视眼治疗辅助工具,包括基座、支撑组件和治疗组件,所述基座和治疗组件通过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基座放置于桌面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固定安装于基座顶部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顶部开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杆及其底部的缓冲机构,所述固定套的底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机构,所述固定套的外表面设置有位于安装腔侧面的透气板,所述驱动机构的上端与限位腔相连通。本发明通过缓冲机构可以方便使用者面部贴合于护眼罩表面接受治疗时直接改变头部高度,即可使治疗组件整体跟随面部高度的改变而改变,避免治疗中断的情况,从而提高连续治疗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卞薇,吴小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