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管

文档序号:36614298发布日期:2024-01-06 23:14阅读:31来源:国知局
球囊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在介入治疗时,当冠状动脉存在钙化或肌桥、应用大尺寸冠状动脉扩张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或植入支架尺寸过大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破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破裂引起心包积血甚至心脏压塞,可在数分钟内威胁到患者生命。

2、目前应对冠状动脉破裂的手段包括应用普通冠状动脉扩张球囊进行扩张封堵或植入覆膜支架将破裂口进行封闭。但以上技术存在局限性。应用普通冠状动脉扩张球囊进行封堵需堵塞冠状动脉,影响血流,导致冠状动脉远端缺血,患者无法耐受。应用普通冠状动脉扩张球囊导管进行封堵效果差,需依赖于自身的凝血功能,但手术过程中需应用抗凝药,患者凝血功能被抑制,有时甚至数小时仍不能达到止血效果。覆膜支架仅通过一层保护膜进行封堵,效果差,且覆膜支架远期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风险极高。此外,应用覆膜支架如型号不匹配甚至导致破裂加重。

3、因此目前应对冠状动脉破裂的手段出现止血效果较慢或者容易堵塞冠状动脉,影响血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囊导管,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应对冠状动脉破裂的手段出现止血效果较慢或者容易堵塞冠状动脉,影响血流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囊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第一端为穿入端,导管本体的第二端为第一接头端;第一球囊,套设在导管本体外,且第一球囊的内部与导管本体的内部连通;导丝管,位于导管本体内,导丝管的第一端从穿入端向远离第一球囊的方向穿出,导丝管的第二端贯穿于导管本体的外侧壁;第二球囊,设置在第一球囊的外侧壁上,第二球囊上设置有止血孔;输送管,设置在导管本体上,并与第二球囊的内部连通。

3、进一步地,第一球囊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凹陷部,第二球囊设置在安装凹陷部内。

4、进一步地,安装凹陷部为椭球形凹陷。

5、进一步地,止血孔的直径在30至400微米的范围内。

6、进一步地,球囊导管还包括套设在导管本体外侧的角度调节结构,以使导管本体角度可调节地设置。

7、进一步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套设在导管本体的外侧壁上的太阳齿轮、套设在太阳齿轮外的齿圈、设置在太阳齿轮和齿圈之间的多个行星齿轮及连接多个行星齿轮的行星架。

8、进一步地,太阳齿轮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齿圈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角度线,多个角度线沿齿圈的周向等间距布置,刻度线能够与多个角度线中的一个相对应。

9、进一步地,输送管包括位于导管本体内的第一管段及位于导管本体外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远离第二管段的一端与第二球囊的内部连通,第二管段远离第一管段的一端穿出于导管本体的外侧壁,第二管段远离第一管段的一端为第二接头端。

10、进一步地,第二管段绕设在导管本体上。

11、进一步地,导管本体上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和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第一球囊与导管本体的连接处有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比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更靠近第一连接位置,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比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更靠近第二连接位置,且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和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位于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之间。

12、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球囊导管包括:导管本体、第一球囊、导丝管、第二球囊及输送管。导管本体的第一端为穿入端,导管本体的第二端为第一接头端。第一球囊套设在导管本体外,且第一球囊的内部与导管本体的内部连通。导丝管位于导管本体内,导丝管的第一端从穿入端向远离第一球囊的方向穿出,导丝管的第二端贯穿于导管本体的外侧壁。这样,导丝可以由导丝管的第二端穿入至导丝管内,并由导丝管的第一端穿出,对导管本体的移动进行导向。第二球囊设置在第一球囊的外侧壁上,第二球囊上设置有止血孔。输送管设置在导管本体上,并与第二球囊的内部连通。通过导丝能够将球囊导管输送至冠状动脉破裂处,使用造影剂通过导管本体进入至第一球囊内使第一球囊扩张后,其可迅速阻断冠状动脉血液,并在x线透视下显示第一球囊上的第二球囊的位置。此时通过输送管向第二球囊内注射止血药物,止血药物由止血孔送至破裂口,可在短时间内(1分钟甚至数秒钟)迅速形成血凝块以达到止血目的。同时,因血凝块局限于第二球囊的外侧,当止血完成后,排出第一球囊内的造影剂,凝血块未对冠状动脉管腔造成堵塞,冠状动脉可恢复血流。因该过程为主动止血,时间迅速,整个操作时间约1至2分钟左右,从而达到主动快速止血而又不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目的。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应对冠状动脉破裂的手段出现止血效果较慢或者容易堵塞冠状动脉,影响血流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囊(6)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凹陷部(9),所述第二球囊(7)设置在所述安装凹陷部(9)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凹陷部(9)为椭球形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孔(10)的直径在30至400微米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齿轮(17)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齿圈(20)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角度线,多个所述角度线沿所述齿圈(20)的周向等间距布置,所述刻度线能够与多个所述角度线中的一个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2)包括位于所述导管本体(5)内的第一管段及位于所述导管本体(5)外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球囊(7)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穿出于所述导管本体(5)的外侧壁,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为第二接头端(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绕设在所述导管本体(5)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5)上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4)和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3),所述第一球囊(6)与所述导管本体(5)的连接处有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所述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4)比所述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3)更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位置,所述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3)比所述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4)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且所述第一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4)和所述第二射线不透明金属标记(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之间。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球囊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第一端为穿入端,导管本体的第二端为第一接头端;第一球囊,套设在导管本体外,且第一球囊的内部与导管本体的内部连通;导丝管,位于导管本体内,导丝管的第一端从穿入端向远离第一球囊的方向穿出,导丝管的第二端贯穿于导管本体的外侧壁;第二球囊,设置在第一球囊的外侧壁上,第二球囊上设置有止血孔;输送管,设置在导管本体上,并与第二球囊的内部连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应对冠状动脉破裂的手段出现止血效果较慢或者容易堵塞冠状动脉,影响血流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许浩博,王天杰,朱法胜,袁建松,乔树宾,杨伟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1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