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硬膜外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7482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孔硬膜外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范围,涉及一种麻醉用的硬膜外导管的改进。
现有技术的硬膜外导管,一般都是单孔管,只有前端一孔。这种单孔硬膜外导管,在使用时,由于受方向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的弥散速度慢,用药量虽大,麻醉阻滞范围却不理想,而且经常出现单侧不全现象,甚至被血块和结缔组织堵塞,以及导管前端穿出椎间孔,或导管返折、扭曲,造成硬膜外麻醉失败。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多孔的硬膜外导管,以克服现有单孔硬膜外导管的上述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单孔硬膜外导管的基础上改进的,其要点是在导管的有效麻醉置入深度范围内设置多个导药孔。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段纵剖图图2是
图1中A-A放大剖视图图3是
图1中B-B放大剖视图图4是
图1中C-C放大剖视图图5是
图1中D-D放大剖视图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根据附图所示,图中1是导管体,导管体上在有效麻醉置入深度范围内设置有多个导药孔2。为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弥散更加均匀,获得更为广泛的麻醉阻滞范围,减少用药量,所说的多个导药孔2为均匀分布,即在硬膜外导管的有效麻醉置入深度纵向均匀分布,在导管的园周上等园周角分布。
在硬膜外麻醉时,导管的置入深度通常在3-5厘米,设定有效麻醉置入深度为3厘米,在3厘米内,导药孔过少,仍有可能会出现前述单孔管可能出现的弊端,如果导药孔过多,一是无太大的必要性,二是将会导致抗拉力强度的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选用4个导药孔为宜。
附图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以3厘米作为有效麻醉置入深度,在其范围内设4个导药孔,纵向孔距1厘米,导管的圆周上,邻孔间圆周角为90度。经多孔管组76例、单孔管组58例对比分析,多孔管组硬膜外麻醉平均阻滞神经节段为10.13±3.54,单孔管组为7.69±2.39,经U值检验具有高度显著差异。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扩大麻醉阻滞范围,减少局麻药及辅助药用量,提高麻醉成功率。同时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减轻牵拉反应,对病人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
权利要求1.一种多孔硬膜外导管,包括导管体1,其特征是在导管1的有效麻醉置入深度范围内设置有多个导药孔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是所说的多个导药孔2,在导管1的纵向上均匀公布,在导管的园周上等园周角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是所说的有效麻醉置入深度为3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导管,其特征是所说的多个导药孔为4个导药孔。
专利摘要一种麻醉用多孔硬膜外导管,属医疗用品技术范围。它是在硬膜外导管的有效麻醉置入深度范围内设置多个导药孔,并均匀分布,即在纵向上等距分布,在圆周上等圆周角分布。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对于扩大麻醉阻滞范围、减少局麻药用量,提高麻醉成功率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无不良反应。
文档编号A61M25/00GK2078176SQ90219290
公开日1991年6月5日 申请日期1990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1990年11月10日
发明者黄存诚, 贾宝春, 杨其林, 程宪生 申请人:黄存诚, 贾宝春, 杨其林, 程宪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