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568阅读:2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口腔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口腔检查和诊断用器械。
现有牙科的口腔开口器种类颇多,均为机械式多项零件的物理结合构成,是以机械式的动作于口腔上的一种取卸装置,用双手操作或来回扣、锁、扭、调,因一次看牙可能有多次漱口,双手机械式的动作会造成费时与麻烦;而复杂的机械零件生产组合费料又费时;特别是现有的口腔开口器重复使用而产生的消毒问题,如其间未能彻底消毒,往往成为传染疾病的媒介。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出一种直接嵌入直接抽取的取卸方式的装置,其结构简单化使更能符合工业生产条件,并为一次性的开口器,无传染疾病的隐忧。
本实用新型的开口器采用无毒的石化工业原料制造,其中的线型造型体(Y)用金属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开口器可做成不同规格的产品以适应大小不同的口腔,每一规格型号的开口器,因它具有弹性压缩的特性,对大小有微差的口腔,均可有一定延伸的使用范围。由于口腔张开成圆弧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开口器可按照装于口腔位置较近的车齿或智齿的差别来调整开口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将结合附图描述于下,其附图有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的一种实施例的外形透视图;图2(a)、(b)、(c)分别为
图1中所述实施例的线型造型体、尾槽及其整体结构的立视图;图3为
图1中所示开口的器置于口腔中时的示意图;图4为
图1中所示开口器在部分剖开时的透示图;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视图,图中所示的带箭头的虚、实标线表示弹性位移;图6(a)、(b)分别表示出腹部支撑壁及其中的腹壁沟槽弹性压缩前后的状态;图7、8分别表示了尾槽中的斜角啮合于齿列中的齿间凹缝处的状态的放大了的透视和立视图。
下面详细描述几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的主要部件有头柄(A)、尾槽(B)和尾槽(B1)、凸肩(C)和凸肩(C1)、凹颈(D)和凹颈(D1)、斜角(E)和斜角(E1)等。
由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可知其外形各部分均成对称状,并以头柄(A)为中点连接两尾槽(B、B1)形成三角部位的弹性结构型体,其可能的弹性变位的形态如图中带箭头的虚、实线所示,这样可使尾槽(B、B1)能分别对口腔的上下齿列(K)发挥弹性的支撑作用。其整体结构及功用主要是以其线型造型体(Y)同时结合对称体(Z),利用其设计的形状所产生的物理特性的特点,使开口器能稳固地啮合于口腔内上下齿列(K)的齿间凹缝处及唇齿之间,在口腔张开后成为弹性的稳定支撑。还由于尾槽(B、B1)的凹形结构啮合于齿缝间使开口器于口腔中产生前后左右的稳定的固定作用。
由图3可知凸肩(C、C1)嵌入唇(L)和齿(K)之间产生了辅助的稳定作用。凹颈(D、D1)使上下两唇间的同侧唇角衔口置于其间而产生对开口器在口腔中的辅助稳定作用,并使另侧唇角的方向具有较多肌肉拉扯开展的空间。在尾槽(B、B1)上各有一用于嵌合齿间凹缝的斜角(E、E1),以利于嵌入齿列(K)的齿间凹缝中,对开口器于口腔中形成稳定作用。
由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知在对称体(Z、Z1)之间的腹部支撑壁(F)可协助结构的整体定形并起支撑作用,在其中的腹壁沟槽(G)具有压缩弹性,如图6所示腹部支撑壁(F)上的腹壁沟槽(G),在压缩前后,发生弹性形状变化,再配合对称体(Z、Z1)的弹性材质以及线型造型体的弹性构造能减轻开口器置于口腔中时,尾槽(B、B1)对齿列(K)的不适当冲击。由图2和图4中可知线型造型体(Y)的两尾端具有凹曲构造(Y1),为辅助嵌合齿列(K)增强了稳固作用,还具有骨架作用。该凹曲构造(Y1)的外形由图8可知为圆弧形状,为配合齿列(K)的齿缝间的夹角形状,使斜角(E、E1)能牢固而稳定地嵌合于齿列(K)的牙齿缝中。
权利要求1.一种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主要由线型造型体(Y)和对称体(Z)构成,并以头柄(A)为中点连接尾槽(B、B1)形成三部位的弹性结构型体,在所述尾槽(B、B1)上具有斜角(E、E1)可嵌入牙齿缝间,在所述线型造型体(Y)的两尾端具有凹曲构造(Y1),其外形呈圆弧形,使所述斜角(E、E1)能牢固地稳定在齿列(K)的牙齿缝间。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开口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对称体(Z、Z1)上有凸肩(C、C1),分别位于所述斜角(E、E1)的起端,所述凸肩(C、C1)能嵌入唇齿之间。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开口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对称体(Z、Z1)间有一腹部支撑壁(F)并在其上有一腹壁沟槽(G),所述腹壁沟槽具有压缩弹性,以减轻所述尾槽(B、B1)对牙齿齿列的不适当的冲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开口器具有整体的对称结构,主要由线型造型体和对称体构成,以头柄为中点连接两尾槽形成三部位的弹性结构型体,使尾槽对口腔具有弹性的支撑功能,在尾槽上具有斜角可嵌入牙齿缝间,并在线型造型体的两尾端具有凹曲构造,其外形呈圆弧形,可使斜角能牢固地稳定在齿列的牙齿缝间。
文档编号A61B1/24GK2164790SQ92244750
公开日1994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承圜 申请人:李承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