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缝合切口的针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7430阅读:9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续缝合切口的针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续缝合切口的针线,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缝合针和缝合材料。
我国外科手术切口的传统缝合方法是用丝线缝合切口皮下和皮肤,该方法操作简单、可靠、经济,但拆线后留下线迹疤痕,皮下丝线终身保留,组织反应较大,一旦感染,不拨去残留线头,切口难以愈合。近年来国外已经采用可吸收针丝,如羟基乙酸线(Dexsom),连续缝合切口的皮下及皮内,伤口外表美观,无线迹疤痕,无需拆线,但组织反应较大,易引起切口炎症反应,且需进口,价格较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牢度强,光滑无损伤,组织反应小,且属非编织线的针线。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由两只大小、粗细、弧形不等的弧形针,通过聚丙烯或尼龙非编织线连接而成。其中一端针头呈圆锥形,另一端针头则为三角形。另外,连接线可以是两段粗细不一或相等且连成一体的聚丙烯或尼龙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本实用新型缝合的切口,外表美观,组织反应小,不留遗物,无线迹疤痕,有利于组织愈合。
2、采用本实用新型缝合切口,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
3、价格便宜,易于生产,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弧形针1为圆锥形针头,直径0.8mm呈1/2圆周,约长30mm;弧形针2为三角形针头,直径0.5mm约3/8圆周,约长15mm,连线3长60cm,近针1端约1/2段线粗2/0,近针2端约1/2段线粗3/0,线中间有0.8cm×0.5cm的涤纶或其它医用垫片4。
操作方法将弧形针1在切口一侧顶端从皮肤进针,单纯连续缝合皮下组织,针距为1cm,深度以皮下脂肪厚度而定,原则上不留残余腔,在切口另一侧顶端皮肤出针(距伤口端0.5cm)。弧形针2一端在切口一侧顶端从皮肤进针,在皮内行连续褥式缝合,从切口另一侧顶端皮肤出针,抽紧缝线,加垫片打结,术后10-14天,剪断一侧切口端线结,从另一侧缓缓拨出二层缝线。
本实用新型可视不同部位的切口,切口长短、年龄、皮下脂肪的厚薄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因此以上实施例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连续缝合切口的针线,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两只大小、粗细、弧形不等的弧形针1和弧形针2、通过聚丙烯或尼龙非编织线3连接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线,其特征在于弧形针1的针尖为圆锥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线,其特征在于弧形针2的针尖为三角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线,其特征在于连线3中间串有垫片4。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线,其特征还在于连线3是由两段粗细不一或相等且连成一体的非编织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缝合切口用的针线,由两只规格不等的弧形针和与之连接的聚丙烯或尼龙非编织线构成。它改变了传统的切口缝合方法,使所缝切口无线迹疤痕,外表美观,组织反应小,有利于组织愈合,且价格便宜,操作简便,易于生产。
文档编号A61B17/06GK2158242SQ93225789
公开日1994年3月9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1993年5月31日
发明者王永武 申请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