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复位及自动加压功能的骨外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21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复位及自动加压功能的骨外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医疗器械,即是一种治疗人体骨折的外固定器械。
现有治疗骨折的外固定器多种多样,如Hoffmann式,国内孟和、李起鸿式,其各具优缺点。但总的来说,其要么太简单,不具备多功能调节作用;要么结构太复杂,价格昂贵,不能广泛使用,且均对穿针技术要求高。
而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增加新的功能。它不同于上述设计,它对各种骨折移位均能复位矫正,对穿针技术要求低,在多功能的情况下,构造简单。早期,对骨折端可坚强固定,中后期可呈弹性固定,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现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实施过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主臂1或2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骨折的模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组合图之一。
参照
图1及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由主臂1和2、固定块3(4个左右)、丝杆4、钢针5及螺丝6、7、8、9等组成。主臂1和2呈中间有空槽的条状结构,一端钻孔,使固定块3能够在主臂1、2上滑动、转动或固定。螺丝6、7固定主臂1和2,松动螺丝6、7可使主臂1和2作相对滑动。固定块3为“L”型,其上臂也开有空槽,使固定钢针的有孔螺丝8可在空槽上滑动、转动或固定;其下臂钻有一孔,使螺丝9可将其固定在主臂1或2上。丝杆4的支点在主臂2上,它可与固定块3相连,并拉或推动固定块3。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应用的。在骨折两端钻入钢针,再将钢针固定在体外的固定架上,从而固定骨折段,这是所有骨外固定器的应用原理。按骨折穿针外固定的一般原则,在骨折两段各穿钢针二根后,将最上端之钢针及固定块3的螺丝8、9拧紧,其它暂呈松动状态,这时,转动丝杆4牵拉最下端固定块,通过钢针即对下段骨折进行牵引,使骨折的重叠,成角拉开。这时,若还有残留移位,再对中间两个固定块上的位置及钢针角度、长短进行调整,即可完全复位,将余下固定块及钢针上螺丝一一拧紧,即完成一个复位、固定过程。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模式图,它可组合成双边、半环、全环式,从而对复杂的骨折及骨畸形矫形也能处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它有一个牵引丝杆(可拆卸)能对骨折进行牵引,从而可对骨折进行复位。其固定块3呈“L”形设计,它可使钢针的位置作平移、上下及左右摆动,故对各种骨折移位如缩短、成角、侧方、旋转移位的矫正成为可能,对穿针技术也不需要作严格要求。这是目前各外固定器所不具备的优点。更为独特的是,在骨折的中后期松动螺丝6、7后,可使主臂1和2作相对滑动,从而可使骨折段沿肢体纵轴运动,产生应力,故可避免一般坚强内固定及外固定所带来的应力遮挡效应,更能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骨折的具有复位及自动加压功能的骨外固定器,该骨外固定器由主臂1和2及固定块3、丝杆4、钢针5及螺丝6、7、8、9组成,其特征是a.钢针5卡在固定块3上,并可固定在主臂1和2上;b.丝杆4可牵引固定块3;c.螺丝6、7连接固定主臂1和2。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外固定器,其特征是固定块3为“L”形,其上臂开有空槽,有孔螺丝8可将钢针5固定在上臂上,其下臂钻有孔,螺丝9可将其固定在主臂1或2上。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外固定器,其特征是丝杆4的支点在主臂之上,它可拉动固定块3在主臂上移动,并可拆卸下来。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外固定器,其特征是其主体支撑部分由主臂1和2组成,这二部分均是中间开有空槽的条状结构,螺丝6、7拧紧时可固定主臂1和2,拧松后可使主臂1和2作相对滑动,但不能作上下左右移动及扭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复位及自动加压功能的医用骨折治疗外固定器械。它由两个主臂及4个左右的固定块、钢针及一个起牵引作用的丝杆等4部分组成,结构简洁。它对各种骨折移位均可复位矫形,调节方便,对穿针技术要求极低。且在骨折中后期调节连接主臂的螺丝后,即可对骨折端产生应力加压作用,从而避免应力遮挡效应,促进骨愈合。
文档编号A61B17/58GK2236290SQ9421372
公开日1996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1994年6月2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日
发明者杨春雷 申请人:杨春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