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肠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5743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胃肠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胃炎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工合成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疾病的发病原因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原来有几种设想,如“质量不佳食物的刺激”、“遗传因素”、“酸性胃液的作用”、“精神刺激”、“胃虚”、“胃寒”都是猜想、估计、怀疑而来。由于这些胃肠疾病的发病原因不明,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有无数病人,不堪忍受这长期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得已主动要求或同意走上医院的手术台,进行手术治疗,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切胃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便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和浪潮,这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场巨大悲剧和错误。198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沙尔、万林(Marshall、Warren)二位医生,成功的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并指出这种细菌与慢性胃炎发病的直接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也有直接关系,临床研究证实,活动性慢性胃炎及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灶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是100%,在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被治愈的胃炎和溃疡病,在幽门螺杆菌再感染之前不再复发。1994年9月9日《健康报》载《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被证实》、《实用内科》杂志1992年(第12卷)第9期《幽门螺旋杆菌群集繁殖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华消化杂志》1992年(第12卷)第4期《幽门螺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均有报道。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药物主要有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铋剂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呋喃唑酮等,均存有不足之处,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对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原菌,没有杀灭或清除作用,只是以减少胃酸分泌物为目的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但是胃酸和所有正常胃液都是人类消化食物不可缺少的消化液,胃酸致成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已成为谬论,单独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做为治疗手段是不可取的,《实用内科杂志》1992年(第12卷)第1期22页报道杨丽、陈德珍、李蜀华对2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以甲氰咪呱为代表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消除幽门螺杆菌无效。铋剂类药物以丽珠得乐冲剂和胶囊及含铋为主的各种得乐药物、德诺、胃铋治等为代表,虽然能杀死粘附在胃肠粘膜表面的病原菌,但铋剂在胃内形成不溶解性沉淀,很难被吸收到血液,不能被血液输送到病变组织中去杀死幽门螺杆菌,因此胃肠粘膜组织内和溃疡病灶组织内的病原菌仍然存活,这是有些病人服用铋剂后虽然暂时治愈而后又重新复发的根本原因。抗菌素类药物以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生物制品为代表,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但其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售价昂贵,规定在有效期内使用,积压失效浪费较大,医疗机构选用进货偏少,制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不利于推广应用。呋喃唑酮口服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疗程时间长,副作用发生率高,约有30%的病人服药数次后出现头晕、恶心、全身不适、无力,使病人不能正常生活,据1994年11月8日《健康报》杨承歧医师报道,在他诊治的病人中,有19例因为长期多量服用呋喃唑酮,治疗慢性胃炎及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而发生末梢神经炎,并且近年来此类病例屡见不鲜。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各类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药物的缺点和不足,根据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直接关系,从而提出了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杀灭和清除幽门螺杆菌,并辅以降低胃酸的增效药物,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将甲硝唑粉碎磨制成细粉,按甲硝唑50%-90%,三硅酸镁10-50%(均为重量比)混合,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片剂或胶囊。
甲硝唑(Metronidazoli,灭滴灵)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是治疗滴虫病和阿米巴病的特效药,近十年来,发现它具有广谱杀灭厌氧菌的作用。引起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非厌氧菌,但甲硝唑对杀灭幽门螺杆菌有显著疗效。
甲硝唑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99±8%,250mg或500mg口服,1-2小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分别为6μg/ml和12μg/ml,可进入唾液、乳汁、肝脓肿的脓液中,进入正常人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到进入血液中浓度的50%;该药在体内,经侧链氧化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代谢,有20%的药物不经代谢,且代谢物也有灭菌活性。经临床验证,能经血液输送到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变组织中去杀灭病原菌,与三硅酸镁配伍用药治疗病人有卓越疗效,且不易复发,极少数有轻度副作用。
三硅酸镁(Magnesium trisilicicum)为白色细粉,不溶于水,口服后在胃内中和过剩的胃酸,作用缓慢而持久,产生氯化镁和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为胶状物质,对发炎的胃肠粘膜和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并能吸附游离酸;氯化镁在小肠内变成不被吸收的碳酸镁,故无碱中毒副作用。
由于幽门螺杆菌在致成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同时,又致使胃酸分泌增多,酸度增高,胃酸又是刺激、侵蚀炎症组织和溃疡病加重病情的一种物质,并且是致使病人产生腹痛、胃与十二指肠痉挛和病人不适感的原因之一,所以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该以抗酸和清除幽门螺杆菌同时进行。
由甲硝唑和三硅酸镁制成的胃肠药,既消灭了幽门螺杆菌,又辅以抗酸、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及溃疡面的药物,疗效更加显著,比单独使用甲硝唑疗效更好,且服药后能防止和消除病人的腹痛。
结合病例对本发明公开的胃肠药用药方法和疗效详细叙述如下1、病例的选择慢性胃炎,按1986年全国统一对慢性胃炎的分度标准确定,对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全国胃癌防治协作组1978、1979年拟定的标准,采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年龄16-65岁,病史半年以上的尿素酶为阳性的患者。但在选择病例前鉴别排除如下疾病(1)慢性胃炎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并发症者;(2)肝、胆、脾、胰有明显病者;(3)胃肠、腹腔有其他病者;
(4)心、脑、肺、肾有明显病者;(5)怀孕、授乳期者。
2、用药方法每次2片(500mg),每天4次,即早晨5时、上午11时、下午5时、晚上11时各一次,温开水送服,连服十四天为一疗程。
3、注意事项(1)用药前三天开始,停用其他任何药物;(2)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任何药物,忌烟、酒、醋、辣椒、煎炸食物、油多食物;(3)服药后如有不良反应及时诊治。
4、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病人一切自觉症状及痛苦消失,临床检查无阳性发现,在完成疗程后六日内行胃镜和组织活检,胃炎患者无炎症征象,尿素酶阴性;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者溃疡愈合,周围无炎症征象,尿素酶阴性。
(2)显效病人自觉病痛及不适感觉显著减轻,胃镜和组织活检,胃炎患者,组织学的病理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降级为轻度者;溃疡病者,溃疡愈合,周围炎症仍存在,或溃疡缩小50%以上,或溃疡病灶数目减少。
(3)无效治疗后一切客观阳性征象无改善。
(4)复发对治愈者,三个月内再发者为复发。三个月后再复发者,较难确定是复发还是再染菌得病。
以前一项计为治愈率,前二项计为总有效率,对慢性胃炎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各25例患者使用本发明公开的胃肠药治疗;对20例慢性胃炎和24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使用次碳酸铋做为对照组,各组疗效统计如下慢 性 胃 炎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
本发明与已有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药物相比,具有疗效卓越、治愈后不易复发、治疗成本低等优点,多数病人服药4-5天后,自觉症状和痛苦基本消除,慢性胃炎有效率达到9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有效率达到92%,是其它胃药不可比拟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胃肠药及其制备方法详细叙述如下实施例1将甲硝唑粉碎磨制成细粉,按甲硝唑90%,三硅酸镁10%(重量比)比例混合,搅拌混合均匀,制成片剂,经临床实验治疗慢性胃炎有效率达到92%,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有效率达到90%。
实施例2将甲硝唑粉碎磨制成细粉,按甲硝唑50%,三硅酸镁50%(重量比)比例混合,搅拌混合均匀,制成胶囊,经临床实验治疗慢性胃炎有效率达到9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有效率达到92%。
权利要求
1.一种胃肠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甲硝唑粉碎磨制成细粉与三硅酸镁,按甲硝唑50%-90%,三硅酸镁10-50%(均为重量比)混合后,搅拌均匀,制成片剂或胶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甲硝唑和三硅酸镁的混合比例为甲硝唑50%,三硅酸镁50%(均为重量比)。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胃肠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将人工合成药物甲硝唑和三硅酸镁等制成片剂或胶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它是根据慢性胃炎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发病原因提出的一种治疗药物,具有疗效卓越,治愈后不易复发,治疗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等优点,总有效率达到92%以上。
文档编号A61K33/06GK1135883SQ9511046
公开日1996年11月20日 申请日期1995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18日
发明者姜恩荣 申请人:姜恩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