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072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轮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轮椅,特别涉及一种设置有可控制一驱动装置的控制部的轮椅。
电动轮椅除轮椅本体之外,还设有产生驱动力的驱动装置、控制该驱动装置的控制部、电池、及对控制部发出指令的操作部。这些装置的设置需不妨碍轮椅乘员或看护者的动作。
基于上述考虑而制造的现有电动轮椅,例如有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8-150179号所揭示者,该轮椅是于座椅下部空间配置有控制部及电池,操作部则是内藏于操作柄内(也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7-75219专利)的构造。
按上述现有例的构造,其控制部等虽不会妨碍乘员或看护者的动作,但若欲应用于沿椅宽方向折叠的电动轮椅时,则该控制部便会妨碍其折叠动作。
再者,一般轮椅为了确保折叠性或使用便利性。都希望附属装置的占用空间能减到最小限度,因而希望将主电源开关及电池剩余电量指示灯能并设于控制部上,然而,如将这些构件设在配置于轮椅下部的控制部时,因手不易伸达开闭,致使其操作困难,且其指示灯的观看也不易。再因轮椅下部的空间为有限的狭小空间,也不利于其控制部的安装。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公知电动轮椅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容易操作其控制部,及且使控制部有充分的安装基座,且可折叠椅身的电动轮椅。
按本发明的电动轮椅是属一种在包括有侧架的轮椅本体上配置有使驱动轮转动的驱动装置、控制该驱动装置的控制部;对控制部供电的电池;及应人员的指令而将驱动讯号送至该控制部的操作部等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架设有平板状的侧挡,且沿该侧挡又设有用以收容该控制部的控制部外壳。
按此构成的第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侧挡设于侧架,故可确保较大的面积。因此控制部外壳可容易沿侧挡安装,又因控制部外壳侧面的面积可对应侧挡而增大,故可保持其收容量及使控制部外壳的沿椅宽方向的厚度变薄。再者,沿侧挡而设的控制部外壳位于手部容易伸达的自然操作范围内,故可容易操作设于控制部外壳的开关,且容易观看其指示灯,在折叠轮椅时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无损其折叠机能。
另外,按上述第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控制部外壳,为可形成为平面开口部之容器形状,该控制部外壳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侧挡上,按此构成的第2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平面开口部可被上部侧挡所封闭,控制部外壳无需盖子,控制部外壳的厚度也变薄盖子厚度的量。由于侧挡有盖子的功能,而可进一步沿椅宽方向减少控制部外壳的突出长度,使轮椅形体更精简。
又按上述构成的第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上述设有控制部的主电源的开关及电池的剩余电量指示部的至少一方设于控制部外壳的外面。按此构成的第3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控制部外壳兼作开关及指示部的安装构件,从而可减少零件数量及装配工时,使轮椅形体更精简,且控制部外壳位于容易操作的部位,致使其操作便利,亦容易观看其指示灯。
按上述第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控制部外壳可设置电池充电时的充电电线的接续用的接头。按此构成的第4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将充电接头与充电用电线接续,无须取出电池便可充电而非常便利。
按上述第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控制部外壳可设置与该驱动装置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按此构成的第5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控制部外壳与驱动装置可分别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轮椅上,而易于轮椅的装配及保养。
按上述第5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控制部外壳可设置与该电池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及与上述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按此构成的第5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控制部外壳、电池与操作部可分别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轮椅上,而易于轮椅的装配及保养。
按本发明的电动轮椅为一种在包括有左右一对侧架的轮椅本体上配置有左右一对使驱动轮转动的驱动装置;控制该驱动装置的控制部;对控制部供电的电池;及应人的指令而将驱动信号送至该控制部的操作部等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架分别设有平板状的侧挡,且沿该侧挡又设有用以收容该控制部的左右一对的控制部外壳。
按此构成的第7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侧挡系设于侧架,故可确保较大的面积。因此控制部外壳可容易沿侧挡安装,又因控制部外壳侧面的面积可对应侧挡而增大,故可保持其收容量及使控制部外壳的沿椅宽方向的厚度变薄。再者,沿侧挡而设的控制部外壳位于手部容易伸达之自然操作范围内,故可容易操作设于控制部外壳的开关,且容易观看其指示灯,也在折叠轮椅时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而无损其折叠机能。更因构成控制部的回路部分分配配置于控制部外壳内,而可使各控制部外壳小型化,使轮椅形体更精简,便于使用。
按上述构成的第7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控制部包括控制回路、电源回路及对应上述左右一对驱动装置的一对驱动回路,且该控制回路及电源回路设于上述控制部外壳的任一方。按此构成的第8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控制回路与其输入侧的电源回路间的配线数量最少也距离最短,故可抑制杂讯自配线混入控制回路,而确保控制回路的安定。
按上述构成的第7实施例的电动轮椅,上述设有控制部的主电源的开关及电池的剩余电量指示部的至少一方设于控制部外壳的外面者。按此构成的第9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控制部外壳兼作开关及指示部的安装构件,故可减少零件数量及装配工时,使轮椅形体更精简,且控制部外壳位于容易操作的部位,致使其操作便利,也容易观看其指示灯。
按上述构成的第7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控制部外壳设有电池充电时的充电线接续用的接头。按此构成的第10实施例的电动轮椅,靠充电接头与充电用电线的接续,而无须取出电池便可充电。
按上述构成的第7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各控制部外壳设有与其对应的驱动装置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按此构成的第1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控制部外壳与驱动装置可分别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轮椅上,而易于轮椅的装配及保养。还因可减少两控制部外壳间的跨越配线,故在折叠轮椅时,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而无损其折叠机能。
按上述构成的第1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至少一方的上述控制部外壳设有与该电池的电线接续用接头,及与上述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该控制部外壳设有与该电池的电线接续用接头,及与上述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接头。按此构成的第12实施例的电动轮椅,因其控制部外壳、电池与操作部可分别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轮椅上,而易于轮椅的装配及保养。
按上述构成的第11实施例的电动轮椅,上述电池与操作部是左右一对设于上述轮椅本体上,且上述各控制部外壳设有与其对应的电池及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接头。按此构成的第13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自电池、操作部及驱动装置来的配线,可集结于对应的左右控制部外壳,故使跨越轮椅左右间的配线仅在两控制部外壳之间。因此,电动轮椅的装配及保养都容易,也在折叠轮椅时,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而无损其折叠机能。
按上述构成的第13实施例的电动轮椅,该电池沿长度方向收容于轮椅本体的扶手内部。按此构成的第14实施例的电动轮椅,电池配置于控制部外壳附近,因而控制部外壳与电池之间的配线可达最小限的长度。又因扶手设于乘员及看护者容易操作的部位,故使电池等的装卸操作很容易。


图1为本发明电动轮椅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电动轮椅的后视图。
图3为该电动轮椅的驱动部单元剖视图。
图4(a)、(b)为该电动轮椅的扶手的上视图及侧视图。
图5为该扶手的后视图。
图6为沿图4的扶手的Ⅵ-Ⅵ线的剖视图。
图7(a)、(b)、(c)分别表示电池的上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8为自该电动轮椅的右侧所见侧挡的侧视图。
图9为沿该侧挡4边缘部的部份的剖视图。
图10为自轮椅侧方内侧所见右侧控制部外壳的侧视图。
图11(a)、(b)分别表示该控制部外壳的上视图及底视图。
图12(a)、(b)分别表示该控制部外壳的正视图及后视图。
图13为自该电动轮椅的侧面外侧所见控制部外壳的侧视图。
图14为自轮椅侧方内侧所见左侧控制部外壳的侧视图。
图15为该电动轮椅的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图16为配置有同于该电动轮椅的控制部等的驱动轮径不同的轮椅侧视图。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为其后视图。该电动轮椅的构成为以推压于轮椅本体1而产生的驱动力,作为辅助动力而施加于左右一对驱动轮2,以驱使该驱动轮2旋转的构造。
上述一对驱动轮2通过各自对应而设的作为驱动装置的驱动部单元U而安装于轮椅本体1的后方两侧部。另外,上述轮椅本体1的前方两侧部安装有脚轮3。
上述轮椅本体1具有左右一对由金属管形成的侧架10。该侧架10又包括立设于轮椅本体1后部的背杆11;以后端部连接背杆11的向前延伸的扶手杆12;自扶手杆12前端向斜下方延伸的前杆13;连接上述背杆11与前杆13的座椅杆14;自前杆13前端向斜下方延伸的脚杆15;配置于座椅杆14下方且于车体前方与脚杆15连接的基杆16;及架设于上述座椅杆14与基杆16间的自座椅杆14前端部附近向下延伸的脚轮架17。另外,驱动部单元U被支持固定于上述背杆11下端部与基杆16之间。
上述轮椅本体1的左右一对侧架10通过一对中间枢接一起的X形交叉杆18、19而连接一起,故可折叠且可缩小轮椅宽度。另外,背杆11具有以上杆11a连接下杆11b的构造,且可靠由拨出其连接部所设的销37,使把手34连同上杆11a按图1所示的反时钟方向枢动,而折叠缩小。
在上述座椅杆14的左右之间张设有一可人员乘坐的座垫41(请见图2),也在上述背杆11的左右之间张设有一可乘员靠背的背垫42。又,上述脚杆15的下端部安装有一可供乘员放脚的踏板31。并于上述背杆11的上部设有可供看护人员握持用的握持部34,当推压力量施加于握持部34上时,即可根据一未图示的检知手段(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8-47114号专利案所揭示者)而预检知,驱动部单元U将由此推压力而产生的驱动力作为辅助动力而施加于一对驱动轮2。另外,上述背杆11安装有煞车柄35,本实施例驱动轮2直径以16”为例,在此场合,煞车柄35安装于背杆11上及配置于车体后方,若在驱动轮2直径以22”为例的场合,则煞车柄35安装于座椅杆14上及配置于车体前方。
驱动部单元U如图3所示,包括一设于外壳51内部的马达52;一接受该马达52的驱动力的二段变速的减速机53;一通过减速机53而将马达52的驱动力输出的输出部54;及一可供驱动轮2的轮轴21旋转自如地支持的轴承55。马达52为薄形平盘状,并与驱动轮2的轮轴21设于同一轴线L上。
减速机53以对着上述马达52的状态与轮轴21设于同一轴线L上。该减速机53为于马达52的轴52a所连接的太阳齿轮53a的周围配置有复数个行星齿轮53b,各行星齿轮53b内接啮合于环形齿轮53c内的行星形齿轮式减速机。
输出部54为在输出轴54a的一端部一体形成有一圆板形的法兰部54b,该法兰部54b与各行星齿轮53b的支轴53d连接,而可使输出轴54a与减速机53的各行星齿轮53b一体旋转。此输出部54与轮轴21设于同一轴线L上。
上述轴承55为图示的复列式滚珠轴承,此轴承55也与轮轴21设于同一轴线L上。
轮轴21与输出轴54a设于同一轴线L上,且通过轴承55而旋转自如地支于外壳51上。此轮轴21的前端嵌合于驱动轮2的轮毂22处,驱动轮2靠轮轴21前端部所设的公螺纹21a与其螺合的螺帽N1,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轮轴21上。
下面就图1所示的靠置手臂的扶手32及其内部收容有电池的构造加以说明。
首先,说明组装前的扶手本体的构造。图4(a)为扶手本体的俯视图(部份剖视),图4(b)为扶手本体的侧视图,图5为扶手本体的后视图,图6为沿图4Ⅵ-Ⅵ线的剖视图。以上附图均为扶手32设于轮椅的右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
扶手32不只是靠置手臂用的构件,其一部份还构成兼为电池收容部32BA的构造。电池收容部32BA如图4(a)所示自扶手杆12、前杆13等的侧架向车宽方向配置。
如图4所示,扶手32内部沿长度方向(轮椅之前后方向)形成有收容电池33用的孔32a,背面则形成开口。孔32a成为收容电池33(请见图1)用的空间S,孔32a的封闭端附近设有接触端子32t,端子32t以适当的电极部分露出至空间S内,接触端子32t又连接导线C3。电池卡止部32b(请见图1)与后述电池卡合爪相互卡合。扶手32的沿长度方向以适当长度形成的突起部32e(请见图4(a)、图5)用以防止电池33的误安装。盖部32h用以封闭检查孔32g,检查孔32g向着该接触端子32t。
扶手32又如图4(b)所示于后方下端部形成有耳部32c,另于前端部形成有前下方垂下的支持部32d。耳部32c设有用以使扶手32连接背杆11的孔32c1,而支持部32d则设有用以使扶手32连接前杆13的孔32d1。
另外,如图5所示,扶手32的卡止部32f形成有内径与扶手杆12直径接近的凹部32f1。按此构成的扶手32以卡止部32f的凹部32f1嵌合于扶手杆12,再分别通过孔32c1、32d1而与背杆11及前杆13连接固定呈图1所示的状态,因此扶手32被背杆11、扶手杆12及前杆13等三杆部所支持。
又如第四~六图所示的扶手32安装于轮椅的右侧,另于轮椅的左侧也安装有一沿轮椅的中心线而对称的扶手(仅接触端子32t的形状有一部份差异)。
图7(a)、(b)、(c)分别为电池33的上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电池33为由垂直两层及水平方向五列的共计十个单位所构成的单体式电池,电极33t(正负极及热电偶)从电池33一端露出。而电池33它端则设有做为插入卡止部的头部33a,头部33a又设有装卸操作用的按捏部33b及卡合爪部33c。另于电池33的一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防止电池33误安装的沟33d。
按此构成的电池33如第四及图6所示,为使其电极33t抵接于扶手32的接触端子32t侧,将电池33自扶手32的沿长度方向的后方a插入孔32a内,而使电池33的卡合爪部33c与扶手32的电池卡止部32b相互卡合。据此而使电池33的电极33t抵接于扶手32的接触端子32t,并通过导线C3进行供电。并且,插入电池33时,若因误插而使电极33t插入接触端子32t的相反侧时,由于扶手32的突起部32e会妨碍电池33插入,故可防止电池33的错误安装。
欲卸下电池33时,只要一边按压该按捏部33b即可使电池33的卡合爪部33c脱离扶手32的电池卡止部32b,而一边将电池33自扶手32的孔32a拨出。因此电池33可装卸自如地装入扶手32内。又因是自轮椅的后方装卸电池33的构造,故适于看护者装卸操作,更因看护者可以自然姿势装卸操作,因而可容易进行电池33的装卸操作。
下面就控制部外壳7(请见图2)及其安装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一对侧架10的各自的背杆11与前杆13之间,设有薄铝板制的侧挡4,以防止位于座垫41上的乘员的衣服等掉出轮椅外。
图8为侧挡4的侧视图,侧挡4为一略八边形的平板状的构件,其中四边的边缘部4a经加工弯折为当安装于轮椅之后向外侧突出状态。图9为沿图8的A-AI线的剖视图,其它边缘部4a也形成为弯折的形状。如此加工弯折的边缘部4a可卡合及靠螺丝固定于对应的背杆11、扶手杆12、前杆13座椅杆14上,如图9所示,在侧挡4的控制部外壳7安装面4b位于自各杆的轮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以一定距离向内侧缩入的位置。图8所示侧挡4安装于轮椅右侧,左侧也装有一个对轮椅呈左右对称形状的侧挡。
按上述构成的各侧挡4安装有控制部,控制部外壳7收容有用以控制驱动部单元U的控制回路及电源回路。
图10为自安装面侧即侧挡4的安装面侧所见的于轮椅右侧安装的控制部外壳7的附图,图的左方为轮椅前方,图的右方为轮椅后方。第十一~图13为控制部外壳7的各视图,即图11(a)为其上视图,图11(b)为其底视图,图12(a)为其左视图,图12(b)为其右视图,图13为其后视图(同于图1的视图方向)。
控制部外壳7为铝材模制的设有平面开口部的浅底容器(如便当盒),其平面开口部为可靠螺丝而固定于上述侧挡4的安装面4b(参照图8、图9),侧挡4具有供控制部外壳7安装于侧架10的安装凸缘的机能,及具有封闭该控制部外壳7的盖件的机能,由于侧挡4具有安装凸缘及盖件的功用,故控制部外壳7无设置安装凸缘及盖件的需要,因此,控制部外壳7可于椅宽方向形成薄形化。再者,控制部外壳7的侧面突设有复数条可促进内藏的电源回路冷却用的翼71。
上述控制部外壳7安装于侧挡4的安装面4b时,从背杆11、扶手杆12、前杆13与座椅杆14等的侧架10沿轮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参照图2)。然而侧挡4的安装面4b位于自各杆的轮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以一定距离向内侧缩入的位置,故使控制部外壳7向侧架10的轮椅外方突出的突出量,少于上述将侧挡4直接螺固于前杆13与背杆11的轮椅外侧的侧面的场合。而且,将控制部外壳7突设于侧挡4的于轮椅内侧的侧面,即于乘员侧的场合,控制部6之散热性亦佳。
如图10所示,上述控制部外壳7内设有基板700,此基板700上设有一定的电气回路。又,控制部外壳7设有控制部的主电源的开关704,电池33的剩余电量指示灯705,与右侧把手34(参照图1)接续用的接头706,充电用的接头707,与右侧电池33(参照图1)接续用的接头708,与右侧驱动部单元U(参照图1)接续用的接头709,及与左侧的控制部外壳7的跨越线接续用的接头710。并于控制部外壳7的前方侧介以链条40a且安装有遮盖充电用接头707的盖40。
图14为自安装面观看轮椅左侧所安装的控制部外壳7的视图。该控制部外壳7的其它方向的视图与图10呈对称,故省略其附图。该控制部外壳7的外形及安装构造同于上述右侧控制部外壳7,但其配置的装置构造不同。即,左侧的控制部外壳7除设有基板700之外,还设有与左侧把手34(参照图1)接续用的接头706,与左侧电池33(参照图1)接续用的接头708,与左侧驱动部单元U(参照图1)接续用的接头709,及与右侧的控制部外壳7的跨越线接续用的接头710。
按上述控制部外壳7的安装构造,因其侧挡4设于侧架10,故可确保较大的面积。因此,沿侧挡4而设的控制部外壳7可容易安装,又因控制部外壳7侧面的面积对应侧挡4而可增大,故可确保其收容量及使控制部外壳7的沿轮椅宽度方向的厚度变薄。因控制部外壳7无需盖子而可进一步使形体变薄,也使轮椅形体更精简。
再者,沿侧挡4而设的控制部外壳7位于乘员手部容易伸述的自然操作范围,故可容易操作设于控制部外壳7的开关704,且也容易观看其指示灯705。另外,沿侧挡4设控制部,在折叠轮椅时,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且无损其折叠机能。
有关上述左右两侧控制部外壳7搭载的装置的电气系统,则参照图10至图15来说明。如图15所示,电动轮椅的右侧所设的控制部外壳7内(图之右侧)设有一含有微电脑的控制回路701;一个将一定电压供应至各回路及装置的电源回路702;及一个使驱动部单元U内的马达(参照图3)转动的驱动回路703装置。控制部外壳7外面设有一个接续电源回路702且进行主电源开闭的开关704,一个将电池33的剩余电量靠灯色变化及以复数阶段表示的指示灯705。与将这些构件安装于其他盒体的情形相比,本发明因控制部外壳7外面设有开关及指示灯705,且可减少零件数量及使轮椅形体更精简,并可减少电源回路702的配线长度。
控制部外壳7外面设有如前述的五个接头706-710,通过这些接头可接续于外部装置,即,右侧的把手34通过电线C1及接头706接续控制回路701,充电器36通过电线C2及接头707接续电源回路702,右侧的电池33通过电线C3及接头708接续电源回路702,右侧的驱动部单元U内通过电线C4及接头709接续驱动回路703,但充电器36在一般未用时不接续,仅在充电时才接续。即,将与充电器36接续的充电电线C2接续于接头707,则无须取出电池便可充电。
另外,因续控制回路701、电源回路702与驱动回路703互相接续,甚至控制回路701与电源回路702接续于接头710。
另一方面,电动轮椅的左侧所设的控制部外壳7内(图15的左侧)只设有驱动回路703。控制部外壳7外面设有如前述的四个接头706、708、709、710而接续于外部装置。即,左侧的把手34通过电线C1及接头706接续于接头710,左侧的电池33通过电线C3及接头708接续于接头710,左侧的驱动部单元U内通过电线C4及接头709接续驱动回路703。驱动回路703接续于接头710,并通过将各接头710对应端子集中配线的跨接线Cm的接续而使左右控制部外壳7相互接续。
按上述回路构成的结果,构成控制部的回路部份分散配置于左右控制部外壳7。因此,各控制部外壳7可达成小型化,使轮椅形体更精简。再者,控制回路701及电源回路702因收容于同一控制部外壳7(右)内,两者间的配线可以最少数量也最短距离达成,可抑制杂讯自配线混入控制回路,而可确保控制回路的安定动作。
另外,安装于侧挡4的控制部外壳7与扶手32(参照图1)的电池33相互邻近配置。因此,控制部外壳7与电池33接续用的电线C3可达最小限的长度。
并且,靠由在上述控制部外壳7与各部接续而使用接头的构造,可分别将控制部外壳7、电池33、把手34及驱动部单元U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轮椅上。而使轮椅的装配及保养都容易,自电池、操作部及驱动装置而来的配线,可集结于对应的左右控制部外壳,遂使跨越轮椅左右间的配线为仅于两控制部外壳之间。因此,电动轮椅的装配及保养都容易,并在折叠轮椅时,配线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并因可减少一对控制部外壳间的跨越配线,故在折叠轮椅时,不会妨碍其折叠动作,无损其折叠机能。
另外,上述电动轮椅实施例列举了以驱动轮2直径为16”的为例,但若驱动轮2直径为22”时,其控制部外壳7及电池33的安装构造也相同。图16为驱动轮径为22”的电动轮椅的侧视图。在此场合,煞车柄35安装于座椅杆14上及配置于车体前侧。
又,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举者,如可将控制部外壳7只设于侧挡4的任一方等,本发明还可行种种设计变更。
再者,上述电动轮椅是以折叠式电动轮椅为实施例而说明的,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折叠式以外的电动轮椅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场合,有关折叠动作以外的构成仍具有相同的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轮椅,在包括有侧架的轮椅本体上配置有使驱动轮转动的驱动装置;控制该驱动装置的控制部;对控制部供电的电池;及应人员的指令而将驱动信号送至该控制部的操作部等;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架为设有平板状的侧挡,且沿该侧挡设有用以收容该控制部的控制部外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控制部外壳是具有平面开口部的容器形状,该控制部外壳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侧挡上,且其平面开口部可被上述侧挡所封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上述设有控制部的主电源的开关及电池的剩余电量指示部的至少一方设于控制部外壳的外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控制部外壳设有电池充电时的充电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控制部外壳设有与该驱动装置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控制部外壳设有与该电池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及与上述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7.一种电动轮椅,在包括有左右一对侧架的轮椅本体上配置有左右一对使驱动轮转动的驱动装置;控制该驱动装置的控制部;对控制部供电的电池;及应人员的指令而将驱动信号送至该控制部的操作部等;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架分别设有平板状的侧挡,且沿该侧挡设有用以收容该控制部的左右一对的控制部外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控制部包括有控制回路、电源回路及对应上述左右一对驱动装置的一对驱动回路,且该控制回路及电源回路为设于上述控制部外壳的任一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上述设有控制部的主电源的开关及电池的剩余电量指示部的至少一方设于控制部外壳的外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控制部外壳设有电池充电时的无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上述各控制部外壳设有与其对应的驱动装置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至少一方的上述控制部外壳设有与该电池的电线接续用接头,及与上述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轮椅本体设有左右一对的上述电池及操作部,且上述各控制部外壳设有与其对应的电池及操作部的电线接续用的接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轮椅,其中,该电池沿长度方向收容于轮椅本体的扶手内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动轮椅,是在电动轮椅的侧架10安装有平板状侧挡4,又沿侧挡4安装有用以收容控制部的控制部外壳7,以确保控制部容易操作及有充分安装控制部的空间。
文档编号A61G5/04GK1222337SQ9712314
公开日1999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1997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20日
发明者竹泽善则, 石田好伸 申请人:拿布果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