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亚临床肾病的外敷中药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7152阅读:15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亚临床肾病的外敷中药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肾脏疾病的外敷中成药包。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基本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分泌内分泌激素,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人的一生中在30至40岁以后,肾脏功能开始减退;另外肾脏是很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英国医生Brocklehurst于1971年在英国对老年死亡者100例(非肾脏疾病死因)作了P检,其中97例肾脏有严重损害,仅3例属正常。损害肾脏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药物损害,如抗生素类、利尿剂类;二是感染疾病损害;三是其它脏腑疾病对肾脏的损害,如高血压病。各人肾脏受到的损害有程度上的差异,当肾功能单位受损总数小于1/2时,未受损害的肾功能单位能够代偿受损肾功能单位的代谢功能,一般情况下不产生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体内代谢基本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病症;当肾功能单位发生进行性损害的总数超过1/2时,将出现临床症状,受损总数越大,临床症状越严重,病情越危险。因此,在肾功能受损处于代偿期就接受治疗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还未见有治疗这种亚临床肾脏疾病的药物的记载。治疗肾病常用的口服药功效单一,如金匮肾气丸只能补肾阳,如六味地黄丸只能补肾阴,都是针对已显示的病症进行治疗,不适用亚临床肾脏疾病。
本发明的任务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提出一种中药外敷成药包,专用于治疗这种亚临床肾脏疾病。
《内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明代赵献可《医贯》云肾有二,精所舍也,.......二肾俱属水,但一边属阴,一边属阳。左为水中之阴,右为水中之阳。
中医的肾脏病理病机及治疗原则是“所谓真阴之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胜,以命门之火亏也。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阴虚之证迭生。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发明以上述中医理论提出的中药外敷成药包,包括分别覆盖于左侧的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和右侧的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左右两个药芯;左药芯含有粉状干地黄、牡丹皮、茴香、香附,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27-33%、牡丹皮27-33%、茴香8-12%、香附27-33%;右药芯含有粉状干地黄、牡丹皮、蛇床子、肉桂、干姜,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17-23%、牡丹皮17-23%、蛇床子17-23%、肉桂17-23%、干姜17-23%。
上述左药芯的配伍原则是补水配火干地黄补阴养血,牡丹皮凉血泻火,干地黄与牡丹皮相伍有滋肾泻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功效;茴香温肾散寒,香附解郁理气,茴香与香附相伍有散寒理气、引水归源的功效;本组四味药均归肾经,相互配伍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功效。四味药物气味芳香,均含丰富的植物芳香性挥发油,易被表皮细胞吸收。右药芯的配伍原则是水中补火干地黄、牡丹皮是补肾水的良药,有引火归源作用;蛇床子、肉桂、干姜均是补元阳的药物,有温肾散寒、补肾壮阳的功效;方中五味药均归肾经,相互配伍,有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功效。五味药物气味芳香,均含丰富的植物芳香性挥发油,易被表皮细胞吸收。
本发明的治疗原理是“内病外治”,所选的左右肾俞穴、三焦俞穴、气海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关系,肾俞穴是肾脏气血输注的腧穴,肾俞穴与肾脏有经络相互沟通。中医针灸经络学认为肾俞主治遗精、阳痿、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肾虚腰痛、目昏、耳鸣、耳聋、水肿、喘咳,三焦俞主治肠鸣腹胀、水谷不化,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气海俞主治腰痛、痛经、痔漏。药物气味弥漫性渗透到皮下组织,并被皮下组织和毛细血管吸收,当组织吸收的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即产生刺激该区域穴位的作用,随后发生经络传导。经络传导有两层作用其一,把肾脏作为靶器官,经络则成为药物的传输途径;其二,通过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调节和改善肾脏功能。
中医经络学中的“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是受日月星辰的演化而发生的,提出要按时间取穴治疗疾病,人体气血于卯时(凌晨5时左右)流注于肾俞穴,肾脏的气血最旺盛,选在卯时治疗肾脏疾病效果最好,一般口服药无法满足此要求。本发明是外敷药,可以日夜贴敷,能保证在卯时给药。
中医肾脏学的理论“左肾为水中之水,主肾阴;右肾为水中之火,主肾阳”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凡左肾损害或左肾损害程度大于右肾者,寸口左尺脉虚弱甚至缺无,临床症状表现为“肾阴虚型”;凡右肾损害或右肾损害程度大于左肾,寸口右尺脉虚弱甚至缺无,临床症状表现为“肾阳虚型”。本发明的左右药芯配伍不同,能满足两肾左为水中之阴、右为水中之阳的中医理论,能同时适用治疗“肾阴虚型”或“肾阳虚症”的肾脏疾病,具有现有的口服中成药所不具备的功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配方同时具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双重功效,采用外敷给药,药效由经络传输起作用,适合治疗“肾阳虚”“肾阴虚”属亚临床肾脏疾病,如轻度水肿、水谷不化、肾虚腰痛、腰酸等症,对小于1/2损害的肾功能单位,帮助其修复和改善亚临床症状,对防治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有积极的保健作用,用药方便,可长期使用,无副作用,但不应用作重症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治疗亚临床肾病的外敷中药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个药芯,能够分别覆盖于左侧的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和右侧的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左药芯含有于地黄、牡丹皮、茴香、香附,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27-33%、牡丹皮27-33%、茴香8-12%、香附27-33%。一般常用中间值,即干地黄30%、牡丹皮30%、茴香10%、香附30%右药芯含有干地黄、牡丹皮、蛇床子、肉桂、干姜,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17-23%、牡丹皮17-23%、蛇床子17-23%、肉桂17-23%、干姜17-23%,一般常用中间值,即干地黄20%、牡丹皮20%、蛇床子20%、肉桂20%、干姜20%。将上述两组重量比的中药分别研成干粉混合后装入布袋制成左右药芯,各药芯的药量为10克,药芯的外形与肾脏外形相似,左右药芯固定于一个腰带上并能够覆盖于左右肾俞穴、三焦穴和气海俞穴。用药时,患者把腰带缚上,使药芯覆盖于左右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二个月换一次药芯。
上述药包经临床试用证明是有效的,特列典型病例予以说明。
病例1王某,39岁,有肾脏病史,左肾曾有结石,运用中药治疗肾结石消失,日后经常腰酸,重则腰痛,便秘,小便混浊。用本发明4个月,上述症状基本消除。
病例2金某,47岁,有慢性肾炎病史,症状面垢,有时下肢轻度水肿,腰痛,小便混浊,右肾俞有压痛,便溏,经常发生下利水谷。用本发明约4个月,以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病例3陈某,61岁,有肾盂肾炎病史,症状腰痛,尿液混浊,有时尿路有刺痛感。用本发明3个月后,上述症状基本消除。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亚临床肾病的外敷中药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覆盖于左侧的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和右侧的肾俞穴、三焦穴、气海俞穴的左右两个药芯;左药芯含有干地黄、牡丹皮、茴香、香附,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27-33%、牡丹皮27-33%、茴香8-12%、香附27-33%;右药芯含有干地黄、牡丹皮、蛇床子、肉桂、干姜,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17-23%、牡丹皮17-23%、蛇床子17-23%、肉桂17-23%、干姜17-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亚临床肾病的外敷中药包,其特征在于左药芯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30%、牡丹皮30%、茴香10%、香附30%;右药芯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干地黄20%、牡丹皮20%、蛇床子20%、肉桂20%、干姜20%。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亚临床肾病的外敷中药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个药芯;左药芯含有干地黄27—33%、牡丹皮27—33%、茴香8—12%、香附27—33%;右药芯含有干地黄17—23%、牡丹皮17—23%、蛇床子17—23%、肉桂17—23%、干姜17—23%。采用外敷给药,药效由经络传输起作用,适合治疗亚临床肾脏疾病,如轻度水肿、水谷不化、肾虚腰痛、腰酸等症,对防治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有积极的保健作用,可长期使用,无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M37/00GK1276241SQ9911377
公开日2000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8日
发明者王鸿翔 申请人:王鸿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