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文档序号:8211104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 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感冒是最常见的上呼吸病毒感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呈急性病变过程, 给患者带来生活及工作的诸多不便。外感风寒内兼湿浊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感冒类型,是 病毒菌的感染及饮食的过敏反应。细菌及病毒在喉部着床发炎后,即会顺着唾液被吞入胃 肠中引起胃肠的不适,除了上呼吸感染的症状外,还表现为胃胀、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 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严重时会导致机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时 如果用抗菌素及止泻药物进行治疗,还会延误病情,因此中药常常作为治疗的首先药物。
[0003] 以"外感风寒、内伤湿浊"型感冒为对象对市售药物的品种、售量进行调查,可知目 前霍香正气类产品一枝独秀,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霍香正气水以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 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其作用偏向于"和胃止呕"为主。针对"外 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感冒的病机中成药少见,因此开发"和中止泻"的中成药,能弥补上 述的不足。
[0004] 香薷、陈皮所含的挥发油为抗病毒、止咳祛痰、消炎的有效部位,目前制备含有挥 发油的液体剂大多直接将挥发油加入其中,这种生产工艺存在的缺点:一是由于挥发油水 溶性较小且易挥发,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成品中挥发性成分也会逐渐损失殆尽,不能保障 制剂的临床疗效,二是挥发油有浓烈的刺激性味道,儿童难以接受。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旨在解 决现有中药组合物药物有效成分已损失、临床疗效无保障、儿童不易接受的问题。
[0006]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以包含以下 按质量份计的各组分制备而成:
[0007] 香薷 15?25份, 蚕沙 20?30份, 厚朴 7.5?12.5份, 葛根 12?22份, 白扁豆 7.5?12.5份, 陈皮 7.5-12.5份。
[0008] 优选地,所述厚朴为姜制后的厚朴。
[0009] 优选地,所述白扁豆为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且具焦班的白扁豆。
[0010]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上述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 ⑴将7. 5?12. 5g厚朴加入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加6倍(w:v) 乙醇,提取1. 5小时;第二次加5倍(w:v)乙醇,提取1. 0小时,合并药液,滤过,备用;
[0012] (2)将15?25g香薷、7. 5?12. 5g陈皮加入12倍(w:v)水,蒸馏5小时,收集挥 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药渣再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合并二次滤液,浓缩至相 对密度为1. 10?1. 15/60°C的清膏;
[0013] (3)取羟丙基倍他环糊精和水,加热溶解,放置至室温,缓慢滴加步骤⑵中得到 的挥发油,35°C搅拌包合,得到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其中,所述羟丙基倍他环糊精与挥发油 的投料量的重量体积比为(10?14)g:1ml,所述挥发油与水的体积比为1 : (15?25);
[0014] (4)将20?30g蚕沙、12?22g葛根、7. 5?12. 5g白扁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加10倍(w:v)水,煎煮2. 0小时;第二次加8倍(w:v)水,煎煮1. 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10?1. 15/60°C的清膏;
[0015] (5)将步骤⑵中得到的清膏与步骤⑷中的清膏合并,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 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药液,备用;
[0016] (6)将步骤(5)中得到的药液与步骤⑴中得到的厚朴药液合并,回收乙醇,加 600?700ml水溶解,滤过,滤液备用;
[0017] (7)将步骤(6)中得到的滤液加入步骤⑶中得到的挥发油包合物、1. 0?2g甜 菊素,混勾,加水至l〇〇〇ml,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至6. 5,静置,滤过,灌装,得到中药 组合物。
[0018]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厚朴为姜制后的厚朴,所述姜制过程具体为:
[0019] 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后压榨取汁,将姜渣再加水重复压榨一次,合并姜汁;
[0020] 将厚朴加如上述姜汁中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凉干;
[0021] 其中,所述生姜、姜汁以及厚朴的质量比为1 :1 :10。
[0022] 优选地,在步骤⑷中,所述白扁豆为文火炒后的白扁豆,所述白扁豆的制备包括 以下过程:取净白扁豆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具焦班,取出,放凉后捣碎得到。
[0023]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在作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感冒的 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感冒的药物的剂型包括溶液、颗粒、胶囊。
[002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通过以15?25 份香薷、20?30份蚕沙、7. 5?12. 5份厚朴、12?22份葛根、7. 5?12. 5份白扁豆、7. 5? 12.5份陈皮为原料制备得到。在本发明中,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该药既能发汗解 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 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 用麻黄。"该药是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 便。"《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汪 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 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 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本草正义》论之日:"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 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本 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夕卜 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经药理研宄证明,该药挥发油具 有广谱抗菌和杀菌作用,并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能发汗解热,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 肠蠕动,对肾血管能产生刺激而使肾小管充血,滤过压增大,呈现利尿作用。故本方用香薷 取其祛暑化湿、通阳解表,调中温胃之用。
[0025] 葛根:甘、辛,凉。归经脾、胃经。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瘆,升阳止泻。用于外感 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瘆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别录》:"疗伤寒 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 火之药也……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 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本 草正》:〃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本草正 义》:"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经研宄该药具有解热作用。故本方该药取其升 阳解肌、退热、止泻的作用。
[0026] 蚕砂:又名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 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 《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泉州本草》:"治风寒感冒,偏头痛。"《本草纲目》 日:"蚕性燥,燥能胜风去湿。"《医学衷中参西录》论之日:"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 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现代研宄表明,蚕沙具有抗肿瘤、降 血糖、改善贫血、抗氧化、消炎抑菌及治疗口腔溃疡等生理活性,在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 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0027]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 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