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48619阅读:9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淋巴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疬【1U011】,是体现于肌表的毒块组织,是由肝肺两方面的痰毒热毒凝聚所成。西医则指,人体内有专事于清毒杀毒从而保护血管,组织的淋巴系统,遭遇来自体内外无法清除杀灭的毒菌,凝聚和集结于肌表组织形成的毒瘤。多在颈部一侧或双侧长出疙瘩,逐渐长大,不痛不痒,推入滑动,无明显压痛,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目前治疗此病的药物多为消炎类西药或外科手术,西药副作用大,手术,大伤元气。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外用药物贴膏,通过外贴病人患处,达到治疗效果,疗效好,治愈率高、无副作用。
[0004]本发明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其特征在于,由下列质量份的组分原料制成:猫头骨1-10份、猪蹄甲10-20份、础石10-20份、朱砂100份、蜂蜜1_3份。
[00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猫头骨炮制成粉末:用湿棉纸包好,放入无烟的炉子上、烧焦黄,研成细未;
(2)猪蹄甲炮制成粉末:洗净猪蹄甲用酒浸泡半日,文火烤焦研成细未;
(3)砒石炮制成粉末:取色白直纹,无杂质的砒石,破碎后装入砂罐内,用黄泥将口封严,然后放在炉子上用慢火、文火煅烧成红色,然后取出冷却后研成细未;
(4)朱砂炮制成粉末:取色红鲜艳、有光泽、微透明、无杂质的朱砂,用吸铁石吸净铁屑,研成细未;
(5)以上研磨好药物细末,按配方比例用炼熟的蜂蜜调成膏状,涂在边长为15-20cm的正方形或直径为15-20cm的圆形棉纸中间制成外用贴膏,每张贴膏上涂覆药膏5-10g。
[0006]用法用量:将贴膏直接贴在患病部位,每2-3天更换一次,轻者一次,重者二次,较严重者3-5次,期间只贴膏药,不需服用其他药物。
[0007]配方中各原料的药物的性能功效
1、猫头骨、性味:甘、温无毒,主治:瘰疬,痈疽、恶疮、痔疮。
[0008]2、猪蹄甲
别名:猪悬蹄,猪蹄合子,猪爪甲,为猪科动物、猪、主治、老鼠疮、鼠乳、痔疮、肛门痒痛久咳,小儿白秃,烂疮。
[0009]3、砒石别名:砒黄、信砒、人言、信石,通称白砒,为氧化物类矿物砷一申华(非金属元素。有毒砷的化合物用做杀虫剂,古代称作砒)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的无定形的粒状,块状及粉未状,颜色为白色常带淡黄或淡红色。药材有红信石,白信石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主产: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0010]主治:劫痰截疟,杀虫、腐蚀恶肉、寒痰、哮喘、疟疾、痔疮、老鼠疮,瘰疠,癣疮、溃烂、腐肉不脱。
[0011]4、朱砂
别名:丹砂、赤丹、汞沙、辰砂、为天然的辰砂矿石。晶体成厚板状或菱画体,自然界中单体少见,多是粒状,致密状块体出现,也有是粉未状,颜色为朱红色至黑红色,有时带铅灰色,条痕为红色。金刚光泽,半透明,产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米集,劈开辰砂矿石,取出岩石中夹杂的少数朱砂,可用浮选法,把打碎矿石放在直径约尺余的淘洗盘内,左右旋转,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再把朱砂劈成片,块状,片状为“镜面砂”,块状为“豆瓣砂”碎未称为“朱宝砂”。药材以色红鲜颜,有光泽微透明,无杂质为好。主产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有安神、定惊、明目、解毒、主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肿毒、疮瘍、疥癣。
[0012]5、蜂蜜
别名:百花精、石蜜、石饴、白蜜、白沙蜜。
[0013]功用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主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口疮、烫伤、解乌头毒和百药配伍以及治百病良药。
[0014]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配方科学,各组分混合发挥协同作用,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治淋巴结核病,贴于患处,经治疗近百例均痊愈,轻者一次,重者二次,较严重者3— 5次,期间只贴膏药,不需服用其他药物,疗效好,见效快,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由下列质量(g)的组分原料制成:猫头骨6、猪蹄甲15、舭石15、朱砂100、蜂蜜2。
[0016]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猫头骨炮制成粉末:用湿棉纸包好,放入无烟的炉子上、烧焦黄,研成细未;
(2)猪蹄甲炮制成粉末:洗净猪蹄甲用酒浸泡半日,文火烤焦研成细未;
(3)砒石炮制成粉末:取色白直纹,无杂质的砒石,破碎后装入砂罐内,用黄泥将口封严,然后放在炉子上用慢火、文火煅烧成红色,然后取出冷却后研成细未;
(4)朱砂炮制成粉末:取色红鲜艳、有光泽、微透明、无杂质的朱砂,用吸铁石吸净铁屑,研成细未;
(5)以上研磨好药物细末,按配方比例用炼熟的蜂蜜调成膏状,涂在边长为15-20cm的正方形或直径为15-20cm的圆形棉纸中间制成外用贴膏,每张贴膏上涂覆药膏5-10g。
[0017]典型病例
病例I李先生,54岁,今年I月查出淋巴结核,随即吃药,6月份淋巴结核未见好转,反增大压迫食道吃饭咽不下去,发烧一周,病情加重,经查,李先生,40年前有肺结核,人比较瘦,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后,淋巴结明显减小,压迫食管症状消失后,连续用药2次,痊愈,后又给药巩固治疗。
[0018]病例2张女士,58岁,工人,患者身体消瘦,潮热盗汗5个月,经某知名医院确诊为淋巴结核。服中西药疗效不明显,近I月来夜间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检查左侧颈部可触及3X4cm肿块,左腋下可能及3X3cm肿块,舌红,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2次后,肿块消失,贴3次后,诸症消失,半年后复诊痊愈。
[0019]病例3张女士,30岁,I年前淋巴结发炎,每次感冒颈部就像堵了东西一样,肿胀疼痛,自身抵抗力下降,经检查确诊为淋巴结核,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I次之后,至今没有复发。
[0020]病例4胡先生,40岁,2011年颈部两侧的皮肤开始破溃,周围皮肤颜色发紫。使用本药当天,患者感觉,病情减轻,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2次后,患者感觉破溃明显愈合,肿块缩小明显,用药5贴后,肿块消失。
[0021]病例5李某(女),2岁零9个月,左腋下有一肿块发烧,至医院输液I周,不见好转高烧不退,患者跑遍南京、上海各大医院治疗,病情见轻不见好,经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5贴,患者肿块缩小,5贴后肿块消失。
[0022]病例6刘女士,42岁,2012年7月脖子左侧稍偏后部长了一个硬疙瘩,经某医院确诊为颈部淋巴结核,接着在该医院进行治疗,连续吃了三个月的抗结核药物,该硬块不但没有控制反而,越来越大,内部开始发软,表皮颜色发暗发红,内部已经开始溃烂,外表接近破皮。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2贴后,发暗、发红的皮肤颜色恢复正常,4贴后溃烂消失,用药5贴后,此病神奇般消失,至今未复发。
[0023]病例7郭先生,28岁,颈部淋巴结肿大,患部发红、发紫、家族有结核病史,经查喉部有3X2cm肿块,有压疼,左耳后淋巴结肿大,约花生大小,用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3贴,肿块消失。
[0024]病例8王先生,45岁,2年前查出患淋巴结核本人没有在意,几个月后,颈部结核部位开始有点发紫,后来破溃了,伴有脓液流出,初诊给药I贴,拔出了许多脓液,破溃的伤口明显愈合,肿胀感消失,给本发明的贴膏贴患处3贴,治愈无复发。
[0025]病例9陈女士,34岁,4年前淋巴结肿大本人没有在意,不动又不疼,偶尔有点发热现象,吃点消炎药,后来肿块越来越大,某医院检查确诊,淋巴结核,初诊用药I贴症状减轻了许多,接着连续用药2贴,完全好了,肿块也消失了,复查没复发。
【主权项】
1.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其特征在于,由下列质量份的组分原料制成:猫头骨1-10份、猪蹄甲10-20份、础石10-20份、朱砂100份、蜂蜜1-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猫头骨炮制成粉末:用湿棉纸包好,放入无烟的炉子上、烧焦黄,研成细未; (2)猪蹄甲炮制成粉末:洗净猪蹄甲用酒浸泡半日,文火烤焦研成细未; (3)砒石炮制成粉末:取色白直纹,无杂质的砒石,破碎后装入砂罐内,用黄泥将口封严,然后放在炉子上用慢火、文火煅烧成红色,然后取出冷却后研成细未; (4)朱砂炮制成粉末:取色红鲜艳、有光泽、微透明、无杂质的朱砂,用吸铁石吸净铁屑,研成细未; (5)以上研磨好药物细末,按配方比例用炼熟的蜂蜜调成膏状,涂在边长为15-20cm的正方形或直径为15-20cm的圆形棉纸中间制成外用贴膏,每张贴膏上涂覆药膏5-10g。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外用贴膏,由下列质量份的组分原料制成:猫头骨1-10份、猪蹄甲10-20份、砒石10-20份、朱砂100份、蜂蜜1-3份。本发明的中西药组合物治疗淋巴结核病,疗效好,见效快,无副作用。
【IPC分类】A61K35-32, A61P31-06, A61K33-36, A61K9-70, A61K33-28, A61K35-644, A61K35-36
【公开号】CN104666356
【申请号】CN201510092583
【发明人】张小安
【申请人】张小安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