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11696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面肌痉挛(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面肌痉挛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中医认为其多由于久病劳伤心脾,或肝脾血虚致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而致,常归于痉证、胞轮振跳等病范畴。目前面肌痉挛的治疗以各种抗癫痫、镇静等药物,局部注射乙醇、肉毒素,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往往西药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满意。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组合物独特的药性,采用白马骨、大黄树、白云瓜、奶浆参、夜交藤、桑枝、益母草、过山楓、全蝎、甘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5]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下述原料药制成:白马骨30 — 40份、大黄树20 — 30份、白云瓜20 - 30份、奶浆参15 - 25份、夜交藤15 — 25份、桑枝10 — 20份、益母草10 —20份、过山楓10 - 20份、全蝎5-10份、甘草5-10份。
[0006]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白马骨35份、大黄树25份、白云瓜25份、奶浆参20份、夜交藤20份、桑枝15份、益母草15份、过山楓15份、全蝎8份、甘草8份。
[0007]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药理作用如下:
白马骨:苦、辛、凉、无毒。归肝、脾经。祛风,利湿,清热,解毒。临床用于感冒,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咳嗽,喉痛,角膜炎,肠炎,痢疾,腰腿疼痛,咳血,尿血,妇女闭经,白带,小儿疳积,惊风,风火牙痛,跌打损伤等症。
[0008]大黄树: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肝炎,贫血等。
[0009]白云瓜:甘、辛、平。化痰通络。用于中风不语,痰涎壅塞,半身不遂等症。
[0010]奶浆参:苦、甘、温。补益肝肾,健脾利湿。临床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水肿,带下疳积,缺乳等症。
[0011]夜交藤:甘、微苦、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瘆瘙痒等症。
[0012]桑枝: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等。
[0013]益母草:辛、苦。归肝、肾、心经。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用于月经不调,经闭,难产,产后血晕,跌打损伤,水肿等症。
[0014]过山楓:苦、辛、凉。归肝、胆、肾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临床用于风湿痹痛,痛风,肾炎,胆囊炎,白血病等症。
[0015]全蝎:咸、辛、平,有毒,归肝经。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风湿顽痹。
[0016]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热毒疮疡,咽喉肿痛。
[0017]祖国医学对本病早在《灵枢经》中即有所记载,并描述其症状及病机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面肌及眼肌皆为脾主”。本发明中白马骨为君药,具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止痉的作用,大黄树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痉,白云瓜化痰通络,为臣药,奶浆参补益肝肾、健脾利湿、通络,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桑枝祛风通络,益母草活血、解毒,过山楓清热解毒、祛风止痉,全蝎止痉、通络,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面肌痉挛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祛风通络,清热解毒、活血止痉、补益肝肾之功效,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0018]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11年至2014年临床观察面肌痉挛41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41例患者中,年龄35 - 62岁,病程多在2个月到5年,平均年龄53岁。
[0019]2、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的诊断依据进行临床诊断:
2.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渐至同侧其他面肌;
2.2抽搐程度不等,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
2.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 T等检查无病变。
[0020]排除功能性眼睑痉挛、Me i g e综合征、习惯性抽动症、抗精神药物引起面肌运动障碍。
[0021]3、治疗方法
3.1处方:白马骨35g、大黄树25g、白云瓜25g、奶楽参20g、夜交藤20g、桑枝15g、益母草15g、过山楓15g、全蝎8g、甘草8g。
[0022]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I剂,每日2次,30天为I疗程。
[0023]4、治疗结果:
4.1治疗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 治愈:面肌抽搐症状消失,随访6?I 2个月无复发;
显效:面肌抽搐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降低,症状显著减轻,发作次数降低2 / 3以上; 好转:面肌抽搐症状减轻,每天发作次数约为治疗前2 / 3者;
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者
4.2结果:41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2%。
[0024]典型病例
1、刘某,男,51岁。主诉2年前出现左眼皮跳动,未予重视。此后逐渐加重并扩张至左面部口角肌肉抽搐,不能自控。情绪紧张、疲劳、睡眠不好时诱发加重。曾于针灸科行针灸理疗,治疗期间症状可见缓解,治疗停止则症状加重。就诊时左面部肌肉抽搐,略感腰部酸胀,面色红润,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白,脉弦。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一个疗程后,症状缓解,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左侧面部肌肉抽搐基本消失,后坚持服用一个疗程,随访I年,痊愈。
[0025]2、马某,女,49岁,主诉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I年余。患者2年前出现左侧下眼睑跳动,曾于眼科及针灸科辗转治疗I年余,以口服维生素及针刺治疗为主,无效且症状逐渐较重,由眼睑部跳动蔓延至半侧面部肌肉跳动。就诊时患者左侧面部肌肉跳动,偶有白痰,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腻,脉濡弱。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一个疗程后,各种症状较前好转。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左侧面部肌肉抽搐基本消失,后坚持服用一个疗程,随访2年,痊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
[0027]实施例1,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白马骨30g、大黄树20g、白云瓜20g、奶楽参15g、夜交藤15g、桑枝10g、益母草10g、过山楓10g、全蝎5g、甘草5g制成。
[0028]实施例2,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白马骨35g、大黄树25g、白云瓜25g、奶楽参20g、夜交藤20g、桑枝15g、益母草15g、过山楓15g、全蝎8g、甘草8g制成。
[0029]实施例3,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白马骨40g、大黄树30g、白云瓜30g、奶楽参25g、夜交藤25g、桑枝20g、益母草20g、过山楓20g、全蝎10g、甘草1g制成。
【主权项】
1.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白马骨30 — 40份、大黄树20 - 30份、白云瓜20 — 30份、奶浆参15 — 25份、夜交藤15 — 25份、桑枝10 — 20份、益母草10 — 20份、过山柄10 一 20份、全蝎5-10份、甘草5-1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白马骨35份、大黄树25份、白云瓜25份、奶浆参20份、夜交藤20份、桑枝15份、益母草15份、过山楓15份、全蝎8份、甘草8份。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白马骨、大黄树、白云瓜、奶浆参、夜交藤、桑枝、益母草、过山枫、全蝎、甘草制成。
【IPC分类】A61K35/646, A61K36/74, A61P21/00
【公开号】CN104887789
【申请号】CN201510330286
【发明人】韩良波
【申请人】韩良波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