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26061阅读:来源:国知局
向Y、以及与相对方向X和轴线方向Y均正交的正交方向Z。如图2所示,在第一臂部12的基端部设有2个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一被卡定部16、17在与压管31的轴线(中心轴线)Cl平行的基准面SI上从第一臂部12的侧表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地设置。第一被卡定部16、17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
[0061]图2是在与基准面SI正交的方向上观察到的图。在图2所示的俯视时,第一被卡定部16和第一被卡定部17形成为相对于轴线Cl呈线对称。
[0062]如图2所示,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以随着朝向顶端侧而远离第一臂部12 (中心轴线Cl)的方式倾斜。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与轴线方向Y正交。第一被卡定部17的基端面17a形成为与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相对于轴线Cl呈线对称、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面17b形成为与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相对于轴线Cl呈线对称。
[0063](结构:夹具10的突部18、19)
[0064]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臂部12中的比第一被卡定部16、17靠顶端侧的位置设有2个突部18、19。突部18、19自第一臂部12的侧表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18和突部19形成为在俯视时相对于轴线Cl呈线对称。突部18、19自第一臂部12沿正交方向Z突出的长度长于第一被卡定部16、17自第一臂部12突出的长度。
[0065](结构:夹具10的臂部13)
[0066]如图1所示,在第二臂部13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臂部12侧延伸的爪13a。
[0067]在第二臂部13上设有与第一臂部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突部18、19同样形成的第二被卡定部21、22、突部23、24(第二被卡定部22参照图7。突部24未图示。)。艮P,第二被卡定部21、22从第二臂部13的侧表面沿作为自第一臂部12离开的方向的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23、24在第二臂部13中的比第二被卡定部21、22靠顶端侧的位置以从第二臂部13的侧表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在相对方向X上排列配置,突部23、24与突部18、19在相对方向X上排列配置。即,在图2所示的俯视时,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重合,突部23、24与突部18、19重合。
[0068]在图1所示的侧视时,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形成在相对于轴线Cl呈线对称的位置。
[0069]夹具主体11是将由钴铬合金等形成的板材冲裁成将臂部12、13、中央部14、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突部18、19、23、24展开为平面状的形状。而且,将该冲裁后的构件在第一臂部12与中央部14间的连接部以及第二臂部13与中央部14间的连接部弯折,以在侧视时呈字母C形的方式一体形成。
[0070](结构:夹具10的卡定部32)
[0071]如图2和图7所示,在压管31的基端部的内周面的整周上突出有卡定部32。在图?所示的轴线方向Y上观察时,卡定部32的轴线Cl侧的边缘部32a形成为与压管31同轴的圆形状。如图2所示,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 (基端侧端面)和顶端面32c (顶端侧端面)与轴线方向Y正交。
[0072]能够向卡定部32内贯穿第一臂部12中的比突部18、19靠基端侧的部分、第二臂部13中的比突部23、24靠基端侧的部分、以及中央部14。如图7所示,正交方向Z上的、从第一被卡定部16的端到第一被卡定部17的端的长度LI小于卡定部32的内径。此外,在后述的初始状态下,设定为在从轴线方向Y观察时第一被卡定部16、17各自的一部分与卡定部32重合。即,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边缘部32a被设定为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长度LI长于位置P1、P2处的、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相对的边缘部32a的在正交方向Z上的高度(图7中的连结位置Pl和位置P2的线段的长度)。
[0073]如图2所示,在压管31的内周面的顶端部的整周上形成锥面31a。锥面31a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扩径。
[0074]压管31和卡定部32利用64钛合金(Ti 一 6AL 一 4V)、钴铬合金等材料一体形成。
[0075](结构:夹具10的螺旋弹簧36)
[0076]如图3所示,在螺旋弹簧36的顶端部设有支承圈部(座卷§部)36b。支承圈部36b的内径形成得比螺旋弹簧36的其他部分的内径小。
[0077]螺旋弹簧36在被容纳于压管31内的状态下,其顶端部卡定于突部18、19、23、24,并且其基端部卡定于卡定部32。螺旋弹簧36的基端部与卡定部32之间也可以利用恪接等固定。
[0078]能够向螺旋弹簧36内贯穿第一臂部12中的比突部18、19靠基端侧的部分、第二臂部13中的比突部23、24靠基端侧的部分、以及中央部14。在突部18、19、23、24向基端侧移动时,突部18、19、23、24卡定于螺旋弹簧36的支承圈部36b。另外,即使在螺旋弹簧36不具备支承圈部36b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螺旋弹簧36的顶端安装垫圈等其他构件而获得同样的效果。
[0079]在图1和图2所示的夹具10的初始状态下,第一臂部12的基端部、第二臂部13的基端部、以及中央部14容纳在压管31内的比卡定部32靠顶端侧的位置。第一被卡定部
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未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接触。螺旋弹簧36的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线材36a互相分开,螺旋弹簧36相对于自然状态而言在轴线方向Y上稍稍被压缩。夹具主体11的第一臂部12的顶端部和第二臂部13的顶端部处于比较分开的打开状态。
[0080](结构:夹具10的夹具主体11和压管31的关系)
[0081]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夹具10在初始状态下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在相对方向X上分开。因此,在如图7所示将第一被卡定部16向基端侧投影时,第一被卡定部16与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的位置Pl的部分重合。即,在维持着初始状态的、第一臂部12在相对方向X和正交方向Z上相对于压管31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使第一臂部12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时,第一被卡定部16与边缘部32a的位置Pl的部分接触。边缘部32a的位置Pl的部分与第一被卡定部16点接触。
[0082]同样,在使第一臂部12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时,第一被卡定部17与边缘部32a的位置P2的部分接触。边缘部32a的位置P2的部分与第一被卡定部17点接触。另夕卜,与边缘部32a的位置Pl的部分接触的是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与边缘部32a的位置P2的部分接触的是第一被卡定部17的基端面17a。
[0083]图2中将边缘部32a的与位置P1、P2相对应的正交方向Z的位置表示为位置Ql、Q2o
[0084]在使与第一臂部12 —体形成的第二臂部13相对于压管31移动到基端侧的情况下,与第一臂部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同样,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接触。
[0085](结构:处理器具主体40)
[0086]接着,说明处理器具主体40的结构。
[0087]如图1和图2所示,处理器具主体40具有外套管50、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外套管50内的插入部60、安装在插入部60的基端部的操作部100。
[0088]外套管50例如能够由PTFE(聚四氟乙烯)这样的氟树脂、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
[0089](结构:处理器具主体40的护套部61)
[0090]插入部60包括护套部61、操作线62、连结构件63。操作线62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护套部61内。连结构件63与操作线62的顶端部连接。连结构件6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操作线62以与相对方向X平行的轴线为中心地转动。
[0091]护套部61具有线圈护套66和固定在线圈护套66的顶端部的顶端构件(止挡部)67。线圈护套66由耐压缩强度较高的SUS301等不锈钢形成。
[0092]线圈护套66能够采用将未图示的线材在轴线方向Y上密圈地卷绕而形成的线圈。线圈护套66具有挠性,并且耐轴线方向Y的压缩力。线圈护套66的内径与螺旋弹簧36的内径大致相等。
[0093]顶端构件67利用不锈钢等形成为圆筒状,其内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顶端构件67的外径大于线圈护套66、压管31的外径。在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的外周面,通过外径缩径而形成有凹部67a。在使线圈护套66的顶端卡合于该凹部67a的状态下,顶端构件67与线圈护套66之间利用激光焊接等固定。
[0094]这样,在护套部61的顶端部的内周面,比线圈护套66靠顶端侧的顶端构件67的内径线圈相对于护套66缩径,从而在线圈护套66与顶端构件67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台阶部68。顶端构件67的内径较大地形成为在像后述那样夹具10成为卡定状态时顶端构件67不会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啮合的程度。
[0095](结构:处理器具主体40的顶端构件67)
[0096]在顶端构件67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整周上形成有凹部,比该凹部靠顶端侧的部分是支承构件69。在该例子中,支承构件69形成为圆筒状。支承构件69的内径稍稍大于压管31的外径,能够收纳压管31的基端。支承构件69的内周面的凹部中的、朝向前方的面成为顶端支承面(顶端面)67b。顶端支承面67b能够与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在护套部61的顶端侧配置夹具10。支承构件69能够支承与顶端支承面67b抵接的压管31的外周面。
[0097]利用这些结构,能够将夹具10相对于支承构件69的晃动抑制得极小,也能够容许夹具10相对于支承构件69倾斜一定程度。因此,即使对于内窥镜通道等的弯曲形状而言,也能够顺畅地插入内窥镜处理器具I。
[0098](结构:处理器具主体40的操作线62)
[0099]操作线62由金属制的单线、捻线形成。在操作线62的顶端部借助扩径部72设有环部73。利用操作线62和环部73构成线状构件74(参照图1)。
[0100]扩径部72利用金属等形成为圆筒状。扩径部72的外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且大于顶端构件67的内径。扩径部72的顶端面抵接于台阶部68,从而将环部73相对于护套部61突出的突出量限制为长度L2 (参照图24)。该长度L2成为由顶端构件67容许的环部73的最大突出量。
[0101]环部73通过将线73a折回而形成。以折回部处于顶端侧的方式折回的线73a的两端部利用钎焊、电阻焊接等固定在扩径部72。
[0102](结构:处理器具主体40的连结构件63)
[0103]连结构件63构成为,在连结部主体76的顶端部具有钩部77,并且在连结部主体76的基端部形成有贯通孔76a。在连结部主体76中的与钩部77相对的面形成有倾斜面76b ο
[0104]使环部73的线73a的折回部贯穿于贯通孔76a,从而连结构件63以能够相对于环部73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