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926061阅读:来源:国知局
构64的断裂预定构件82未断裂。
[0143]在使用内窥镜处理器具I时,向患者的体内插入未图不的内窥镜的内窥镜插入部。从内窥镜的通道的基端部插入内窥镜处理器具I的外套管50,使外套管50自内窥镜的通道的顶端部突出。相对于插入部60拉回外套管50,从而如图1所示使夹具10自外套管50的顶端侧突出。由此,夹具10的臂部12、13成为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
[0144]图12是表示内窥镜处理器具中的拉回滑动件所需要的力量相对于拉回滑动件的移动量的示意图。自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使滑动件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向基端侧移动(拉回)。夹具10构成为,随着该移动,如图12所示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发生变化。图12中也同时表示了夹具10的初始状态等各种状态下的、拉回滑动件所需要的力量的相对变化。
[0145]而且,随着拉回滑动件102的动作,夹具10的状态从初始状态变为接触状态、越过状态、卡定状态。自此详细地说明该力量变化和夹具10的状态变化的详细状况。
[0146]另外,在初始状态下,例如即使错误地使滑动件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向顶端侧移动(推入),扩径部72也会抵接于台阶部68。因此,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顶端支承面67b,至少超过支承构件69的长度方向的深度,压管31和顶端支承面67b不会互相分开。
[0147]接着,一边利用内窥镜观察体内、一边对设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等,从而使夹具10与体内的目标组织T相对。向内窥镜中推入内窥镜处理器具1,从而将臂部12、13按压于目标组织T。
[0148]在使用者把持操作部100而拉回滑动件102时,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对压管31的顶端部的内周面施力。其结果,第一臂部12向第二臂部13侧弹性地变形,第二臂部13向第一臂部12侧弹性地变形,第一臂部12的顶端部和第二臂部13的顶端部接近(臂部12、13闭合。)。螺旋弹簧36被沿轴线方向Y压缩。
[0149]另外,拉回滑动件102的力量经由第二支承构件81被传递到断裂预定构件82。由于在销92与透孔89a之间、以及销93与透孔90a之间仅存在较小的间隙,因此,拉回滑动件102的力量由断裂预定构件82承受而不是由弹性构件83承受。
[0150](作用:从初始状态到接触状态)
[0151]在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时,如图7、图13以及图14所示,成为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接触的接触状态。此时,如图7所示,第一被卡定部16与压管31的边缘部32a的位置Pl接触,第一被卡定部17与压管31的边缘部32a的位置P2接触。
[0152]在图12所示的与从初始状态到接触状态相当的区域Rl中,随着滑动件102被拉回,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增加。夹具10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由于连结构件63配置在压管31内或者护套部61内,因此,连结构件63无法相对于环部73转动,能够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之间的卡合。由于断裂机构64的断裂预定构件82未断裂,因此,拉回滑动件102的力量经由断裂预定构件82被传递到操作线62。
[0153]另外,在推入了滑动件102时,利用断裂机构64的支承部主体87的顶端面向顶端侧挤压支承部主体85的基端面,从而推入滑动件102的力量被传递到操作线62。
[0154](作用:从接触状态到越过状态)
[0155]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第一被卡定部17的基端面17a像前述那样倾斜,边缘部32a是圆形形状。因此,在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时,在图17所示的轴线方向Y上观察时,第一被卡定部16在与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接触的位置Pl处与同边缘部32a的切线Θ正交的法线N平行地自边缘部32a承受垂直阻力。在该垂直阻力的作用下,第一臂部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以接近第二臂部13的方式在相对方向X上移动。
[0156]在进一步继续拉回操作时,如图15?图17所示,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卡定部32点接触,并且第一被卡定部16与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接触的位置从位置Pl向位置P3移动。与此同时,第一被卡定部17与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接触的位置从位置P2向位置P4移动。另外,在图15?图17中表示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的顶端部和第一被卡定部17的基端面17a的顶端部与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接触了的越过状态。
[0157]同样,第二臂部13自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承受垂直阻力,以接近第一臂部12的方式在相对方向X上移动。此时,中央部14以其自身的两端部向轴线Cl侧移动的方式弹性地变形。
[0158]另外,通过在初始状态下使操作线62相对于护套部61旋转,能够调节夹具10的朝向。此时认为夹具主体11相对于压管31绕轴线Cl转动。但是,由于卡定部32的边缘部32a形成为与压管31同轴的圆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卡定部32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之间的卡定。
[0159]在图12所示的与从接触状态到越过状态相当的区域R2中,与前述的区域Rl相比,拉回滑动件102的每单位移动量的、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的增加率变大。换言之,相对于在区域Rl中表示梯度比较平缓的力量特性的变化,在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卡定部32接触的区域R2中表示梯度比较急剧的力量特性的变化。
[0160]S卩,对于拉回滑动件102的使用者来说,感觉到与区域Rl相比在区域R2中拉回滑动件102时滑动件102急剧地变重。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认识到现在拉回滑动件102的状态是区域Rl的还是区域R2的,换言之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认识到是否越过接触状态而拉回。
[0161]在区域R2中,夹具10维持着闭合状态。由于连结构件63配置在护套部61内,因此,能够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之间的卡合。断裂机构64的断裂预定构件82未断裂。将图12所示的夹具10设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l例如是20N?50N(牛顿)左右。
[0162]如图17所示,在越过状态下,边缘部32a的位置P3与位置P4之间的距离与前述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长度LI相等。
[0163](作用:重抓)
[0164]另外,夹具10弹性变形。因此,在夹具10处于区域Rl和区域R2中的任一种状态时若推入滑动件102,则压缩了的螺旋弹簧36伸展。在压管31抵接于顶端支承面67b的状态下,夹具主体11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夹具10成为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弯曲操作弯曲部等,从而使夹具10与其他的目标组织T相对。此后,通过进行前述的步骤,能够利用夹具10重新抓住目标组织T。
[0165](作用:从越过状态到卡定状态)
[0166]在自越过状态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时,在维持着第一臂部12和第二臂部13在相对方向X和正交方向Z上相对于压管31的位置的状态下,设有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第一臂部12和设有第二被卡定部21、22的第二臂部13在卡定部32内贯穿。而且,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越过卡定部32而向基端侧移动。
[0167]此时,臂部12、13和中央部14不承受来自卡定部32的施力。因此,在中央部1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如图18?图20所示,第一臂部12的基端侧和第二臂部13的基端侧以互相分开的方式在相对方向X上移动。在此,若解除欲使夹具主体11向压管31的基端侧移动的力,则成为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面17b在顶端侧卡定于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的卡定状态。
[0168]在图12所示的与从越过状态到卡定状态相当的区域R3中,臂部12、13和中央部14的弹性变形的一部分被解除。由此,随着滑动件102被拉回,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逐渐减少。在区域R3中,夹具10保持闭合状态。由于连结构件63配置在护套部61内,因此,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之间的卡合。断裂机构64的断裂预定构件82未断裂。
[0169]在夹具10成为卡定状态时,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轴线方向Y上被压缩了的螺旋弹簧36的线材36a成为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线材36a相互间大致密合的密圈状态。在夹具10成为卡定状态时,由于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面17b卡定于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因此,限制夹具主体11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即,夹具10维持结扎目标组织T的状态,不会返回到臂部12、13成为打开状态的初始状态。夹具10在臂部12、13闭合的状态下被固定。中央部14突出到比压管31靠基端侧的位置。
[0170]在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超过卡定部32而向基端侧移动时,也可以通过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磨削卡定部32、或者使卡定部32变形而越过卡定部32。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卡定部32被过度破坏,优选的是预先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的与卡定部32抵接的部分实施倒角加工等。
[0171](作用:即将断裂状态之前)
[0172]由于螺旋弹簧36是密圈状态,因此,即使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夹具主体11也无法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夹具10保持卡定状态不会变化。但是,拉回滑动件102,从而对断裂预定构件82、操作线62等作用的张力逐渐增加。图12所示的区域R4与从卡定状态到后述的断裂机构64的断裂状态的紧跟前相当。在图12所示的区域R4中,夹具10保持闭合状态。由于连结构件63配置在护套部61内,因此,能够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之间的卡合。断裂机构64的断裂预定构件82未断裂。
[0173](作用:断裂状态)
[0174]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而使滑动件102的操作力量达到预定以上,对断裂预定构件82作用的张力超过断裂预定构件82断裂的抗拉强度。此时,如图21和图22所示,断裂机构64的断裂预定构件82的中央断裂部91断裂,中央断裂部91分离为断裂片91a和断裂片91b。由此,断裂机构64成为断裂预定构件82断裂了的断裂状态。
[0175]在断裂的冲击作用下,断裂片91a和第一支承构件80分别欲向顶端侧跃出。但是,第一支承构件80和第二支承构件81利用弹性构件83连接,从而被限制向顶端侧移动。夹具10不会自支承构件69脱离。在断裂预定构件82断裂之后,能够利用弹性构件83维持第一支承构件80与第二支承构件81之间的连结状态。
[0176]中央断裂部91断裂的冲击被传递到把持操作部100的使用者。即,断裂机构64利用断裂预定构件82的断裂让使用者认识到夹具10在闭合状态下被固定的情况。断裂机构64设置于操作部100,从而使用者能够更可靠地认识到该冲击。
[0177]使用者认识到传递来的冲击,从而知晓夹具10成为卡定状态,保持着目标组织T被结扎的状态。即使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而使滑动件102抵接于操作部主体101的狭缝1lb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