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86310阅读:来源:国知局
,薄荷所含的薄荷脑和薄荷素油具有特殊的芒香、辛辣感和凉感,广泛用 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 止痒等功效。
[0031] 干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 利尿。主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 通。《本草纲目》载:"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 也。" "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现代医学研究证 明,地龙含有地龙素、地龙解热素、维生素B族复合体等成分,具有利尿、镇痛、平喘、降压、 解热、抗惊厥等作用。
[0032] 乌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肾;胃;大肠经。敛肺止咳;湿肠止泻;止血;生 津。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呕吐。《纲目》载:"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 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乌梅 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变形杆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零乱弧菌和各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刺激腮腺荷尔蒙的分泌,澄化血 液,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0033] 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肝经。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 主治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本草备要》载:"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 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苍耳子有明 显的抗炎、抑菌、降血糖和短暂的降压作用,此外还有缓解惊厥症状、增强呼吸功能的效用。
[0034]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5] 本发明选用药材符合君臣左使之理,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有祛风散寒、温肺补肾、 止涕通窍、健脾利湿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 证对过敏性鼻炎治愈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0037] 实施例1
[0038]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0039] 防风80g诃子肉70g沙参65g牛蒡子60g黄苗52g拘杞子48g百合43g辛荑花38g 荜拨34g萎皮根30g锁阳26g豨莶草23g 薄荷18g干地龙14g乌梅10g苍耳子8g
[0040] 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0041] (1)将诃子肉用武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取出放凉后,与干地龙一并粉碎研末,过 120目细粉,备用。
[0042] (2)将黄苗、百合用蜂蜜拌勾,文火炒至表面亮黄色且不粘手,取出放凉后,研末, 过120目细粉,备用。
[0043] (3)将防风、沙参、牛蒡子、辛荑花、荜拨、蒌皮根、豨莶草、薄荷、乌梅、苍耳子放入 容器中,加入八倍量的水,煮沸后浸泡8~10小时,取煮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六倍量 的水,煮沸后浸泡6~8小时,取煮液;合并两次所得煮液,加热蒸发浓缩为60°C环境下相 对密度1. 10~1. 15的稠膏,备用。
[0044] (4)将枸杞子、锁阳放入容器中,加入四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浸泡3~4小时, 取煮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三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浸泡2~3小时,取煮液;合并 两次所得煮液,加热蒸发浓缩为60°C环境下相对密度1. 10~1. 15的稠膏,备用。
[0045] (5)将步骤(1)、步骤⑵所得的细粉,与步骤(3)、步骤⑷制得的稠膏混合搅拌 均匀,速冻成粉后制备为片剂产品。
[0046]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3次,每次250~400mg,饭后一小时温开水送服,重症者鼻塞 时加服一次,剂量150mg,12天为一个疗程,一般2~4个疗程见效。
[0047] 实施例2
[0048]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0049] 防风75g诃子肉65g沙参60g牛蒡子55g黄芪50g枸杞子44g百合38g辛荑花35g 荜拨31g萎皮根28g锁阳23g豨莶草19g 薄荷15g干地龙10g乌梅8g苍耳子5g
[0050]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0051] 临床资料:
[0052] 1、病例选择
[0053] 选择我院或外院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80例临床观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 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42. 6岁。对照组40例,其 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41. 4岁。两组资历基本一致,无显著 差异,具有可比性。
[0054] 2、治疗组患者服用本发明药物,成人每日3次,每次口服300mg粒,鼻塞涕流不止 或涕而不出时,加服1次150mg,12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以抗过敏药雾鼻腔喷施,辅以 口服广谱抗过敏药物治疗。
[0055] 3、疗效判定:
[0056] (1)痊愈:阵发性喷嚏停止,流涕症状消失,鼻腔通畅,痒感消退。
[0057] (2)好转: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症状减轻或好转。
[0058] (3)无效:症状同施治前无明显差异。
[0059] 4、结果
[0060] 治疗组中治愈27例,好转9例,无效4例,治愈率67 %,总有效率90 %。
[0061] 对照组中治愈8例,好转11例,无效21例,治愈率20 %,总有效率47 %。
[0062] 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0063] 典型病例举例:
[0064]1、陈XX,男,16岁,学生。患者自述,因在校走读,冬季起床较早,两年前就患了 过敏性鼻炎,每天起床时最少要打10多个喷嚏,流鼻涕,整天迷迷糊糊的,易瞌睡,身体乏 力,有时还会头痛,为此不知去了多少诊所,只看医生和买药就花了一万多块钱,但不见丝 毫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趋势。因近日出现头晕症状,来院就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嘱其服用 本发明所述药物。经跟踪询问,两个疗程后已基本控制鼻炎症状,现正服用第三个疗程。
[0065] 2、沈XX,女,28岁,教师。患者自述,三年前家里装修后,出现鼻痒、鼻堵、流清水 鼻涕,打喷嚏,到当地医院检查为过敏性鼻炎,给予鼻喷激素治疗,效果很差。两年前,开始 在鼻痒、鼻堵、流清涕、喷嚏症状之外,出现脓鼻涕,并且经过鼻后向口腔倒流,夜间喘憋,经 诊断已发展为过敏性哮喘。经服用本发明所述药物3个疗程后,鼻痒、鼻堵、清涕、喷嚏症状 明显好转,继续服用本发明药物2个疗程后,鼻炎症状已基本痊愈,偶发间歇性咳嗽,对日 常生活无影响。
[0066] 3、苑XX,男,43岁,职员。患者自述患过过敏性鼻炎4年余,反复鼻塞、流鼻涕, 每天早晨必狂嚏阵作,自行用药治疗无效果,反复发作两年后,仍是鼻涕如清水,严重鼻塞, 伴有头痛症状,并且已经开始有轻微的哮喘出现,常处于感冒状态。近三天症状明显加重, 到院就诊后,遵医嘱服用本发明所述药物,在正常剂量基础上加服一次,3个疗程后清涕、鼻 塞、头痛症状明显缓解,现正持续治疗当中。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 及重量份数为: 防风70~90份诃子肉60~80份沙参55~75份牛蒡子50~70份 黄苗45~60份枸祀子40~55份百合35~50份辛荑花30~45份 荜拨25~43份蒌皮根22~40份锁阳18~35份豨莶草15~30份 薄荷12~25份干地龙8~20份乌梅5~16份苍耳子3~12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药 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防风80份诃子肉70份沙参65份牛蒡子60份 黄芪52份枸杞子48份百合43份辛荑花38份 荜拨34份蒌皮根30份锁阳26份豨莶草23份 薄荷18份干地龙14份乌梅10份苍耳子8份。3. -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 将诃子肉用武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取出放凉后,与干地龙一并粉碎研末,过120 目细粉,备用; (2) 将黄芪、百合用蜂蜜拌匀,文火炒至表面亮黄色且不粘手,取出放凉后,研末,过120 目细粉,备用; (3) 将防风、沙参、牛蒡子、辛荑花、荜拨、蒌皮根、豨莶草、薄荷、乌梅、苍耳子放入容器 中,加入八倍量的水,煮沸后浸泡8~10小时,取煮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六倍量的水, 煮沸后浸泡6~8小时,取煮液;合并两次所得煮液,加热蒸发浓缩为60°C环境下相对密度 1. 10~1. 15的稠膏,备用; (4) 将枸杞子、锁阳放入容器中,加入四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浸泡3~4小时,取煮 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三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浸泡2~3小时,取煮液;合并两次 所得煮液,加热蒸发浓缩为60°C环境下相对密度1. 10~1. 15的稠膏,备用; (5) 将步骤(1)、步骤(2)所得的细粉,与步骤(3)、步骤(4)制得的稠膏混合搅拌均匀, 速冻成粉后制备为片剂广品。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属中药领域。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防风70~90份、诃子肉60~80份、沙参55~75份、牛蒡子50~70份、黄芪45~60份、枸杞子40~55份、百合35~50份、辛荑花30~45份、荜拨25~43份、蒌皮根22~40份、锁阳18~35份、豨莶草15~30份、薄荷12~25份、干地龙8~20份、乌梅5~16份、苍耳子3~12份。本发明选用药材符合君臣左使之理,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有祛风散寒、温肺补肾、止涕通窍、健脾利湿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过敏性鼻炎治愈率较高。
【IPC分类】A61P11/02, A61P37/08, A61K35/62, A61K9/20, A61K36/8967
【公开号】CN105106590
【申请号】CN201510586232
【发明人】于晓菲
【申请人】于晓菲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