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587284阅读:6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膏剂,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了,人们大多吃肉较多,再加上平出行多以车代步,运动量也较少,很容易导致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人体内湿气过重,则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因此湿气也被称为万恶之邪。而经常与湿气并存的则是寒气,人体内寒气较重用中医来讲就是阳虚症,主要表现为畏冷(怕冷),肢凉(手足冰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自汗是指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的症状),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咣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湿气重和寒气重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到了冬季,人们普遍会感觉衣服穿得厚,但是总会觉得脖子或关节的地方有受风,疼痛的感觉,不但不舒服,还会有酸胀的感觉,十分影响心情。尤其是南方的潮湿气候,人们身体很容易有湿气,导致脾胃不和、腰腿酸软、排便不畅等。而关节炎就是湿气重和寒气重的常见疾病,据初步统计我国现有近1亿的人不程度患前关节炎症,且数量仍呈上升趋势。现在人们常服用藿香正气液、畏安可胶囊、桂附地黄丸等以祛除体内湿气和寒气,但这些药由于是内服,服药时也有许多禁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副作用,同时服药后效果也来得较缓慢。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在产品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人们的不适症状,而且在使用上较方便,起效较快。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以下基础原料:川;40?60克,桂枝30?50克,蛇麻子40?60克,白芷20?40克,独活30?40克,羌活60?80克,马钱子2?4克,川木香40?60克,当归40?60克,柴胡30?40克,辣椒粉20?40克,姜粉20?30克,滑石粉5?15克,赭石粉5?15克。制备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分别将川芎,桂枝,蛇麻子,白芷,独活,羌活,马钱子,川木香,当归,柴胡,辣椒粉,姜粉,滑石粉,赭石粉碎为200目大小的粉末,并混合均匀。
[0005]步骤2:取步骤1所得粉末的30%,在其中加入20?40克乳膏,5?15克甘油,15?25克羊毛脂,0.5?1克水状辣椒素及30ml蒸馏水进行调和成膏基体备用。
[0006]步骤3:取步骤1所得粉末的70%,并将其加入到5000?5500ml的蒸馏水中进行熬制,并在熬制中不断进行搅拌,熬制120分钟后静置冷却12小时得药液浓缩膏备用。
[0007]步骤4:将步骤2所得的膏基体与步骤3所得的药液浓缩膏进行混合,并充分调和均匀。
[0008]本发明的治疗方法是:将中药膏涂在祛寒部位及经络不通的穴位处,并盖上保鲜膜,以感觉热(外凉内热)为标准,敷上1 一 2小时后用干毛巾擦掉,再敷上新的保鲜膜2-4小时。
[0009]本发明中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行气开郁的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
[0010]桂枝性味辛、甘,性温,归膀胱经,心经,肺经。具有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功效。
[0011]蛇麻子辛、苦,温,主治寒湿带下、湿痹腰痛、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
[0012]白]E能够治疗因风寒引起的风寒感冒。
[0013]独活呈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
[0014]羌活具有解热止痛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伤风咳嗽,头痛无汗等症状。
[0015]马钱子性寒,味苦,归肝、脾经。可用于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传统用于风湿顽痹。
[0016]川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大肠经,芳香行散,可升可降。
[0017]当归性味具有甘、辛、温特点,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
[0018]柴胡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症状。
[0019]辣椒粉性味辛,性热。能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用于脾胃虚寒,腹部有冷感,泻下稀水,寒湿郁滞,少食苔腻,身体困倦,肢体酸痛,感冒风寒,恶寒无汗。
[0020]姜粉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
[0021]滑石粉性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功效。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0022]赭石性味苦,性寒,赭石能促进骨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新生。
[00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本发明涂抹在人体的皮肤表面后,可由浅入深、由近及广的对人体进行温热刺激,达到逼湿排毒,驱寒排风,温阳补肾的功效,可调节因体寒引起的阴阳失调,提高人体免疫力。本发明具有独特的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对人体脂肪有燃烧、代谢地功能,对减肥和祛除病邪有治疗作用。本发明采用外敷,以最大限度减少了副作用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5]每500克本发明产品中包含有以下基础原料:川芎40?60克,桂枝30?50克,蛇麻子40?60克,白芷20?40克,独活30?40克,羌活60?80克,马钱子2?4克,川木香40?60克,当归40?60克,柴胡30?40克,辣椒粉20?40克,姜粉20?30克,滑石粉5?15克,赭石粉5?15克。
[0026]其制备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分别将川芎,桂枝,蛇麻子,白芷,独活,羌活,马钱子,川木香,当归,柴胡,辣椒粉,姜粉,滑石粉,赭石粉碎为200?300目大小的粉末,并混合均匀。粉末大小优选200目为佳,粉碎后过200筛网,以确保所有原料均能通过。
[0027]步骤2:取步骤1所得粉末的30%量,在其中加入20?40克乳膏,5?15克甘油,15?25克羊毛脂,0.5?1克水状辣椒素及30ml蒸馏水进行调和成膏基体,这部份膏基体存放一边备用。
[0028]步骤3:取步骤1所得粉末的70%量,并将其加入到5000?5500ml的蒸馏水中进行熬制,熬制时采用文火熬制,在熬制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搅拌,防止其被熬糊,熬制时间控制在100?140分钟,其中以熬制120分钟为佳,然后将熬制液静置冷却12小时得药液浓缩霄备用。
[0029]步骤4:将步骤2所得的膏基体与步骤3所得的药液浓缩膏进行混合,并充分调和均匀,即可得本发明产品。
[0030]本发明有效利用了热能效应,用热能驱走体内寒气,使得热能在体内保留6?8个小时以上,代替了传统的拔罐,艾灸,火疗,电疗等。可迅速提高体温,使用方便,安全有效。
[0031]临床案例
案例1:刘某,女,27岁,居住在楼房底层,环境较寒冷,其嗜好寒凉食物、工作时间较长,且压力较大,使用本发明前其痛经长达7天,使用本产品后痛经3天明显改善。
[0032]案例2:李某,男,62岁,其平常感觉脚走路时像踩棉花上的症状,头上怕风,常年戴着帽子,使用本发明15天后,其畏寒感明显减轻,3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
【主权项】
1.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含有下述基础原料,川;40?60克,桂枝30?50克,蛇麻子40?60克,白芷20?40克,独活30?40克,羌活60?80克,马钱子2?4克,川木香40?60克,当归40?60克,柴胡30?40克,辣椒粉20?40克,姜粉20?30克,滑石粉5?15克,赭石粉5?15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制备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分别将川芎,桂枝,蛇麻子,白芷,独活,羌活,马钱子,川木香,当归,柴胡,辣椒粉,姜粉,滑石粉,赭石粉碎为200目大小的粉末,并混合均匀; 步骤2:取步骤I所得粉末的30%量,在其中加入20?40克乳膏,5?15克甘油,15?25克羊毛脂,0.5?I克水状辣椒素及30ml蒸馏水进行调和成膏基体备用; 步骤3:取步骤I所得粉末的70%量,将其加入到5000?5500ml的蒸馏水中进行熬制,并在熬制中不断进行搅拌,熬制120分钟后静置冷却12小时得药液浓缩膏备用; 步骤4:将步骤2所得的膏基体与步骤3所得的药液浓缩膏进行混合,并充分调和均匀。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祛寒除湿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将川芎,桂枝,蛇麻子,白芷,独活,羌活,马钱子,川木香,当归,柴胡,辣椒粉,姜粉,矿物质粉,赭石粉碎为200目大小的粉末,其中30%的粉末中加入乳膏,甘油,羊毛脂,辣椒素,蒸馏水进行充分调和后得到膏基体,在另70%的粉末中加入蒸馏水进行熬制后得到药液浓缩膏,然后将膏基体和药液浓缩膏充分调和均匀即可得膏剂。将本发明产品涂在祛寒部位及经络不通的穴位处,盖上保鲜膜,膏剂将由浅入深、由近及广地对皮肤进行温热刺激,达到逼湿排毒、驱寒排风、温阳补肾、调节因体寒引起的阴阳失调作用。
【IPC分类】A61P29/00, A61P19/02, A61P15/00, A61K9/06, A61K33/12, A61K33/26, A61K36/9068
【公开号】CN105343850
【申请号】CN201510904561
【发明人】张文丽
【申请人】张文丽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