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脚气、湿气、痛风的泡足药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37471阅读:1233来源:国知局
治疗脚气、湿气、痛风的泡足药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治疗脚气、湿气、痛风的泡足药液,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脚气,俗名“香港脚”,是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脚气的皮肤损害特点为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其病因主要有致病菌感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其病理为:脚气是由接触传染。由于掌、跖表皮细胞更替时间长,角质层厚,汗腺多,又无皮脂腺,而且双足经常穿着鞋袜,密不透风,汗液蒸发困难,使之局部温度高,湿度大,角质层常被浸渍变软,表皮酸碱度改变,遂为真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肩后,剥去皮肩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淋巴管炎等。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肩,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大多数患者由糜烂型、水疱型转化而成。
[0003]脚气西医治疗:
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足光粉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角化型手足癣及臭汗症。用能100%杀菌且安全无副作用的治又防(脚气专用)早晚一次,喷于患处。经临床认证99.93%的患者通过用这个药治愈脚气,成功摆脱脚气所带来的痛苦。每天用肥皂洗脚,洗净后一定要完全擦干,可治愈脚气。
[0004]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脚气是顽固的皮肤病,单一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涂上中药药水,配合喷洒脚气除喷剂,杀死鞋垫和袜子的细菌,防止脚气的复发,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脚气中医治疗: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苍术、黄柏,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皂角,花椒,任选一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甘草。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10天。
5、藿香,黄精、大黄、皂矾,米醋1000毫升。将上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备用(浸泡时每天摇动数次),使用时取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使用5~7天。
6、丁香,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黄柏、地榆脚气。上药水煎取汁,而后将药液候温洗足,每次10~15分钟,每日5~6次,每日1剂,每剂可用2次。
7、葛根,白矾、千里光各等量。将上药烘干研末,密封包装,每袋约重40克,每次取粉剂1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1000?2000毫升,混匀足浴,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8、白鲜皮,苦参、黄柏、苍术,防风,荆芥穗、枯矾,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葱白4枚。上药加水约3000毫升煮沸,待温时将双脚浸泡在温液中10~5分钟,每日2次,一般用药4~5剂即可。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如果有臭味,有叩破的,用酿造醋点脚趾缝,擦脚。坚持一周,两天见效。用酿造醋。泡了以后,有醋味,没有臭味。此外,中医上还常采用针灸、电针、水针进行治疗脚气。上述治疗方法中,西医治疗繁琐,副作用大,而且费用高;中医治疗疗效不佳。
[0005]湿气,自然界中气候因素之一。《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邪。《灵枢?水胀》此皆尝有伤于湿气。”湿性粘滞重浊,易伤阳气。中医理论中,湿气为万恶之邪。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却以肉食为主,长期这样,伤害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0006]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治不好。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0007]现代人的病复杂,难治,因为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可判断其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体内有湿的人,大便后一张手纸不够用,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0008]防止湿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如苋菜、亦舒堂薏仁茶、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薏仁不仅含有高蛋白,而且还富含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2)保持屋内空气流通,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3)少食生冷、冰冷、甜腻食物,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避开生冷食物,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4)洗头时,千万不要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洗完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保持衣物干爽,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被子、垫絮要经常晒;夏天不要贪凉睡地板,空气中水分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少饮酒,酒助湿邪。
[0009]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点方法排除湿气1)喝薏米红豆粥。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薏米和赤小豆具有“消肿”作用,普通认为肿就是水肿,其实不然。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月巴,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