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肺气肿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76210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肺气肿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肺气肿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 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按其发病原因肺气肿有如下几种类型:老年性肺气肿、代 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旁间隔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
[0003] 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 蛋白酶失衡有关。吸烟、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或阻塞。吸气时细 支气管管腔扩张,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管腔缩小,空气滞留,肺泡内压不断增高,导致肺泡 过度膨胀甚至破裂。细支气管周围的辐射状牵引力损失,使细支气管收缩,致管腔变狭。肺 血管内膜增厚,肺泡壁血供减少,肺泡弹性减弱等,助长膨胀的肺泡破裂。在感染等情况下, 体内蛋白酶活性增高。α?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更易发生肺气肿。
[0004]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和舒张支气管药物进行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易复 发,所以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0005] 中医对肺气肿的辨证分型主要由以下几种: 1、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症见喘促心悸,不得平卧,咳痰清稀或呈泡沫,面浮肢肿,畏寒尿少,脘痞纳呆,面唇青 紫,舌淡胖质黯,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
[0006] 治法:温阳健脾,泻肺利水。
[0007] 2、气虚血瘀痰阻 症见喘息气短,动则尤甚,咳嗽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 发,伴口唇暗淡,脘痞纳呆,倦怠乏力,舌淡暗,苔薄腻或白滑,脉细滑。
[0008]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平喘。
[0009] 3、气阴两虚,痰瘀阻络 症见喘憋心悸,动则尤甚,咳痰量少,质黏难咯,唇甲紫绀,心烦失眠,声低气怯,少气懒 言,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淡暗,苔少或薄腻,中间剥脱,脉沉细或细涩。
[0010]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
[0011] 4、阴虚血瘀痰凝 症见喘息气短,咳嗽痰少,色白或黄,质黏难咯,伴口燥咽干唇暗,形体消瘦,身热心烦, 夜寐欠安,舌红或暗红,苔少或苔腻,脉细滑数。
[0012]治法:养阴清热,和血化痰。
[0013] 5、肝肾阴虚,痰蒙清窍 症见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甚或昏迷,或躁烦谵妄,肢体瞷动, 舌质暗红或红绛,舌体瘦小,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00M]治法:柔肝媳风,涤痰开穷。
[0015] 6、痰湿蕴肺,气虚血瘀 症见咳喘较前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常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色白或呈灰色,质黏腻或稠 厚成块,伴胸闷脘痞,呕恶纳呆,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质淡暗,苔白腻,脉细滑或濡滑。 [0016]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咳。
[0017] 7、痰热壅肺,气阴两伤 症见喘息胸闷,咳嗽气短,痰多质黏色黄,咯吐不爽,或有腥臭味,或痰中带血,伴口干 便秘,心烦失眠,乏力懒言,舌质红,苔少或薄腻,中有剥脱,脉细滑或滑细数。
[0018]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平喘。

【发明内容】

[0019]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对肺气肿有较好治疗效果的中药制剂,为解 决该技术问题,发明人从自身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出发,努力研究肺气肿的发病机理和治 疗途径,在自己所总结的临床验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对验 方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发明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和一套将其工业化生产制成制剂的制备 方法,由此而来的中药制剂不但可以工业化生产而且对肺气肿疗效稳定而显著。该中药制 剂的中药组方的原料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红参10-34份、核桃肉11-36份、麦冬8-29份、五味子7-25份、厚朴6-20份、杏仁6-21份、 葶苈子10-31份、茯苓6-18份、荆芥6-21份、防风6-16份、桑白皮7-22份、萝卜子12-38份、粳米 15-48份、鳖甲12-40份、阿胶4-12份、白芥子11-34份、生姜6-16份、桂枝6-22份、甘草7-15 份。
[0020] 在发明过程中,优选出来具有优异疗效的两个组方原料配比分别为(以重量份 计): 配比1:红参21份、核桃肉23份、麦冬18份、五味子16份、厚朴13份、杏仁14份、葶苈子20 份、茯苓12份、荆芥13份、防风11份、桑白皮14份、萝卜子24份、粳米30份、鳖甲27份、阿胶8份、 白芥子22份、生姜11份、桂枝14份、甘草11份。
[0021 ]配比2:红参23份、核桃肉22份、麦冬17份、五味子15份、厚朴13份、杏仁12份、葶苈 子23份、茯苓13份、荆芥13份、防风13份、桑白皮12份、萝卜子25份、粳米33份、鳖甲25份、阿胶 9份、白芥子23份、生姜10份、桂枝13份、甘草12份。
[0022]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各味药材,分别粉碎,备用; (2) 、将阿胶用5-12倍重量的蒸馏水烊化,备用; (3) 、将杏仁、核桃肉、鳖甲、甘草分别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烘干研磨, 过70-11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 (4) 、将生姜粉碎榨汁,过滤,得滤液,备用; (5) 、将红参、麦冬、五味子、厚朴、葶苈子、茯苳、荆芥、防风、桑白皮、萝卜子、粳米、白芥 子、桂枝,加入初始药材6-15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6-24小时,回流煎煮1-6小时,过滤,再加 入初始重量4-12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1-5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60 °C相对密度为1.16-1.20的浓缩液备用; (6) 、将步骤(5)的滤渣加5-13倍重量的浓度60-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小 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16-1.20的浓缩液备 用; (7) 、将烊化的阿胶、姜汁与步骤(5)和(6)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并将步骤(3)所得细粉加 入,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30-1.35的中药稠膏,备用; (8) 、将步骤(7)的中药稠膏添加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需要的 成品剂型,例如汤剂、丸剂(含水丸、蜜丸、蜡丸)、散剂、颗粒剂、膏剂、酒剂、丹剂、片剂、胶囊 剂(含软胶囊)、糖浆剂、冲剂、油剂等剂型。
[0023]本发明中药制剂原料的相关性质资料: 红参: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习称"圆参")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味甘、微苦, 性温;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 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0024] 核桃肉:本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性温;归肾、肺、大肠经;补 肾,温肺,润肠。
[0025] 麦冬: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的干燥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 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0026] 五味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甘,性温; 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0027] 厚朴: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味苦、辛,性 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028]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味苦,性温;入肺、大肠经;祛痰 止咳,平喘,润肠。
[0029]葶苈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辛、苦,性大寒; 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0030]茯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渗湿 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0031 ]荆芥: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 风,透疹。
[0032] 防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解表祛 风,胜湿,止痉。
[0033] 桑白皮: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味甘,性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0034] 萝卜子: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的果实。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全草拨起或摘取果 枝,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味苦;辛;性温;归脾;肾经;燥湿散寒;利水杀虫。主久痢;久 泻;虫积;水种;宫冷腹痛。
[0035]粳米:禾本科粳米以种子入药。味甘,性平;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 渴,止泻痢。
[0036] 鳖甲:本品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退热除蒸。
[0037] 阿胶:本品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 经;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0038]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 寒,通络止痛。
[0039]生姜: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干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0040] 桂枝: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 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0041]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肺、 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42]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的方解: 本发明中药组方是以白芥子、核桃肉、粳米、鳖甲、萝卜子、葶苈子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