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器用搅拌头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55940阅读:来源:国知局
,从而使硅基液(A)和硬化剂(B)流入下部壳体(110)内部。
[0043]下部壳体(I10)分别具备:圆板形态的主体(I 14);环形状的上部壳体结合环
(111),其配置于主体(114)的外周缘;内部结合环(112),其以与上部壳体结合环(111)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形成于内侧而支承上部壳体(120)的结合环(127);基液供给管(113),其形成为延伸至主体(111)的下部而供硅基液(A)流入;硬化剂供给管(115);以及搅拌轴插入管
(117),其配置于基液供给管(113)与硬化剂供给管(115)之间而供搅拌器(130)的轴结合管(133)插入。
[0044]如图4所示,在主体(114)的底面形成有与基液供给管(113)连接的基液排出孔(113a)和与硬化剂供给管(115)连接的硬化剂排出孔(115a)。此时,基液排出孔(113a)形成为能够使硅基液(A)流入配置于上部的搅拌器(130)的路径调节肋(137)内部的大小。
[0045]硬化剂排出孔(115a)形成为偏向内部结合环(112)侧,以使所排出的硬化剂(B)不流入路径调节肋(137)内部而在排出之后立即流入搅拌管(123)。
[0046]另外,在内部结合环(112)的内壁面具备以与硬化剂排出孔(115a)连通的方式凹陷一定深度的硬化剂引导槽(115c)。硬化剂引导槽(115c)形成外部路径,以使通过硬化剂排出孔(115a)而排出的硬化剂(B)不流入路径调节肋(137)的内部。
[0047]另外,如图5所示,在硬化剂供给管(115)的管路上形成有倾斜引导面(115b),该倾斜引导面(115b)将从分配器(未图示)流入的硬化剂(B)向硬化剂排出孔(115a)侧引导。由此,硬化剂(B)能够从硬化剂供给管(115)的内部向根据倾斜引导面(115b)的倾斜形状而向一侧偏心的硬化剂排出孔(115a)排出。
[0048]上部壳体(120)结合到下部壳体(110)的上部。上部壳体(120)与搅拌器(130)之间形成隔开空间,并提供使硅基液(A)与硬化剂(B)混合的空间。上部壳体(120)包括:上部壳体主体(121),其与下部壳体(110)结合;搅拌管(123),其形成为延伸至上部壳体主体(121)的上部;排出管(125),其与搅拌管(123)连接而将印模材料(C)排出到外部;以及结合环(127),其形成为延伸至上部壳体主体(121)的下部,并与下部壳体(110)结合。
[0049]上部壳体主体(121)形成为具备与上部壳体结合环(111)相同的直径,如图5所示,上部壳体主体(121)以插入的方式结合到上部壳体结合环(111)的外周缘。此时,延伸至上部壳体主体(121)的下部的结合环(127)以一定深度插入于下部壳体(110)的上部壳体结合环(111)与内部结合环(112)之间并螺丝结合,从而保持坚固的结合状态。
[0050]搅拌管(123)形成为具备一定长度的管形态,以使硅基液(A)与硬化剂(B)通过搅拌器(130)而充分地混合。
[0051 ]搅拌管(123)形成为具备与搅拌轴(135)和结合到搅拌轴(135)的搅拌肋(135a)的外径对应的内径。从而,硅基液(A)与硬化剂(B)经由旋转的搅拌肋(135a)之间而彼此接触,由此能够提高搅拌效率。
[0052]排出管(125)形成于搅拌管(123)的前端,将完成混合的印模材料(C)排出到外部。
[0053]另外,在壳体主体(121)的下表面突出形成一定长度的隔开突起(129)。如图5所示,隔开突起(129)形成为与搅拌器(130)的搅拌板(131)的上表面接触的长度。由此,在搅拌板(131)与壳体主体(121)之间形成与隔开突起(129)相应的隔开空间。
[0054]由此,在搅拌板(131)的下部调节了速度的硅基液(A)和硬化剂(B)能够通过由隔开突起(129)形成的隔开空间而向搅拌管(123)移动。
[0055]搅拌器(130)配置于下部壳体(110)与上部壳体(120)之间而将通过基液供给管(113)和硬化剂供给管(111)而流入的硅基液(A)和硬化剂(B)彼此混合。搅拌器(130)接收分配器(未图示)的搅拌驱动轴(未图示)的驱动力而在下部壳体(110)与上部壳体(120)之间旋转,从而将硅基液(A)和硬化剂(B)混合。
[0056]搅拌器(130)包括:搅拌板(131),其配置于内部结合环(I12)内部;轴结合管(133),其延伸到搅拌板(131)的下部,从分配器(未图示)接收驱动力;搅拌轴(135),其垂直地配置于搅拌板(131)的上部;多个搅拌肋(135a),它们形成为沿搅拌轴(135)的径向突出一定长度。
[0057]搅拌板(131)形成为具备一定面积的圆板形态。搅拌板(131)堵截流入基液供给管(113)的硅基液(A)直接流入搅拌管(123)。硅基液(A)与搅拌板(131)接触而在搅拌板(131)的下部填充一定量之后排出到搅拌管(123)。
[0058]轴结合管(133)以插入于搅拌轴插入管(117)的状态向下部延伸。轴结合管(133)与分配器(未图示)的驱动轴(未图示)结合。由此,轴结合管(133)接收驱动力。随着轴结合管(133)进行旋转,整个搅拌器(130)在上部壳体(120)内部进行旋转,从而将硅基液(A)和硬化剂(B)混合。
[0059]搅拌轴(I35)形成为以与轴结合管(133)同轴的方式延伸一定长度。搅拌轴(I 35)支承多个搅拌肋(135a)。搅拌肋(135a)相对于搅拌轴(I35)向半径方向外侧以一定角度间隔配置有多个。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搅拌肋(135a)以90度间隔来配置在水平方向上,并沿着轴向而以一定间隔配置。
[0060]但是,根据情况,搅拌肋(135a)也可以沿着轴向而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间隔配置或在彼此交替的方向上配置。
[0061]路径调节肋(137)形成于搅拌板(131)的外周缘并向下部方向延伸一定长度。路径调节肋(137)起到如下作用:控制为在搅拌板(131)的下部形成滞留空间而使硅基液(A)与硬化剂(B)的初期排出的路径不同,且使初期喷出的硅基液(A)停留在路径调节肋(137)内,从而在硬化剂引导槽(115c)内先使硬化剂(B)流入之后再使硅基液(A)流入。
[0062]如图5所示,路径调节肋(137)形成于与基液排出孔(113a)的直径对应的位置。从而,使硅基液(A)从基液排出孔(113a)排出之后流入由路径调节肋(137)和搅拌板(131)的下表面形成的缓冲空间。
[0063]当硅基液(A)继续流入而填充缓冲空间时,由于连续流入的硅基液(A)的流入压力而挤压到路径调节肋(137)与主体(114)底面之间的隔开空间,从而向搅拌管(123)侧流入。
[0064]相反地,路径调节肋(137)以不与硬化剂排出孔(115a)发生干涉的方式形成,因此向硬化剂排出孔(115a)排出的硬化剂(B)不会流入路径调节肋(137)内部的混合空间,而通过硬化剂引导槽(115c)流入搅拌管(123)。
[0065]S卩,路径调节肋(137)使硅基液(A)和硬化剂(B)通过彼此不同的移动路径而供给到搅拌管(123)。由此,硅基液(A)与硬化剂(B)相比经过相对长的移动路径之后移动到搅拌管(123)。
[0066]下面,参照图2至图5,对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搅拌头(100)的印模材料(C)的排出过程进行说明。
[0067]当驱动了分配器(未图示)时,硅基液(A)和硬化剂(B)流入下部壳体(110)内部。硅基液(A)被供给到基液供给管(113),硬化剂(B)被供给到硬化剂供给管(115)。
[0068]通过基液供给管(113)流入的硅基液(A)通过基液排出孔(I13a)流入路径调节肋(137)与搅拌板(131)之间的缓冲空间,硅基液(A)滞留填满缓冲空间所需的时间。硅基液
(A)由于持续的流入压力而被挤压,从而向搅拌管(123)侧移动。
[0069]另外,通过硬化剂供给管(115)流入的硬化剂(B)根据倾斜引导面(115b)的引导而向硬化剂排出孔(115a)移动,沿着硬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