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832768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特别是供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0003]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药物,是我们目前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疾病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以解决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上述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
[0005]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芦根25?48g、石菖蒲3?10g、黄苳6?15g、黄连2?6g、三颗针8?13g、白茅根10?35g、木瓜5?10g、寻骨风15?25g、青风藤3?8g、老鹤草9?30g、白扁豆10?15g、藿香6?12g、佩兰6?10g、豆蔻3?6g、鸡骨草15?30g、青木香3?9g、鸡矢藤15?25g、槟榔6?16g、降香9?16区、金荞麦15?3(^、梅核仁2?68、无患子5?1(^、虎尾轮30?588、砂仁3?88、香附(炒)
7.5?15g、蜘蛛香15?25g、眼子菜根25?45g、独活3?12g、化橘红5?12g、金橘露30?58g、湿鼠5?15g、白芍10?25g。
[0006]—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芦根26?42g、石菖蒲4?9g、黄苳7?13g、黄连3?5g、三颗针9?12g、白茅根11?30g、木瓜6?9g、寻骨风16?22g、青风藤4?7g、老鹤草10?26g、白扁豆11?13g、藿香7?I Igdjfl兰7?9g、豆蔻3?5g、鸡骨草16?26g、青木香4?8g、鸡矢藤16?22g、槟榔7?14g、降香10?14区、金荞麦16?268、梅核仁3?58、无患子6?98、虎尾轮32?51^、砂仁4?78、香附(炒)8?13g、蜘蛛香16?22g、眼子菜根26?40g、独活4?llg、化橘红6?llg、金橘露32?51g、湿鼠6?13g、白苟11?22g。
[0007]—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芦根36g、石菖蒲8g、黄芩12g、黄连4.5g、三颗针llg、白茅根26g、木瓜8g、寻骨风20g、青风藤6.5g、老鹤草24g、白扁豆12g、藿香10g、佩兰8g、豆蔻4.5g、鸡骨草21g、青木香7g、鸡矢藤20g、槟榔13g、降香13g、金荞麦23g、梅核仁4.5g、无患子8g、虎尾轮45g、砂仁6.5g、香附(炒)12g、蜘蛛香20g、眼子菜根35g、独活10g、化橘红10g、金橘露45g、湿鼠12g、白芍20g。
[0008]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煎药机内,注入过药35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煎煮40分钟,滤取药液后,再次注入过药32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煎煮35分钟,二次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1620毫升,袋装密封后备用。
[0009]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分三天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180毫升/次,饭前服。服药7-21天,病获痊愈。
[0010]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芦根,性味:甘、寒,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等症;
石菖蒲,性味:味辛、苦、性微温,具有化痰开窍、化湿行气、祛风利痹、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噤口痢、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疥癖等症;
黄芩,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等症;黄连,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三颗针,性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醇耳流脓、痈肿疮毒;
白茅根,性味:甘、寒,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疗血热出血、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
蚕沙,性味:味甘、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木瓜,性味:酸、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寻骨风,性味:辛、苦、平,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睾丸肿痛、跌打伤痛等症;
青风藤,性味:味甘、辛性温,小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消痈之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闭经、乳痈、骨折;
老鹤草,性味:味苦、甘、平,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泻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酸痛、湿热泻痢;
白扁豆,性味:甘、微温,具有补脾和中、化湿消暑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更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藿香,性味:味辛、性微温,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之功效,用于治疗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佩兰,性味:具有清暑、辟秽、化湿、调经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月经不调;
豆蔻,性味:辛、温,具有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之功效,用于治疗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鸡骨草,性味:甘、苦、凉,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胃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痛、乳痛;
青木香,性味:辛、苦、性寒,小毒,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平肝降压之功效,用于治疗胸胁院腹疼痛、疝气痛、肠炎、下痢腹痛、咳嗽痰喘、蛇虫咬伤、痈肿疔疮、湿疹、皮肤瘙痒、高血压病;
鸡矢藤,性味:味甘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炎、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外用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
槟榔,性味:味苦、辛、性温,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之功效,用于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降香,性味:辛、温,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脘腹疼痛、肝郁胁痛、胸痹刺痛、跌扑损伤、外伤出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