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3684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及其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及其制作方法。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18,花椒10?20,山楂15?25,八角乌15?25,细辛3?8,肉桂10?20,血竭3?8,黄柏5?15,甘草10?20,大枣2?10,威灵仙3?8,芒硝3?8。制作所述中药方剂的方法:将沙冬青、细辛、血竭、威灵仙、四叶细辛加入水中,进行第一次煎煮;加入干姜、红花、独活、花椒、山楂、八角乌、肉桂、黄柏、甘草、大枣、威灵仙、马尾松、接骨草、一枝黄花、蓝九牛、大蒜、山胡椒、千金藤、大血藤、牛膝,进行第二次煎煮;物料2中加入芒硝,第三次煎煮,滤渣取汁。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
【专利说明】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近几年天气变化反常,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冬天出现暴雪、冻雨等极为罕见的反常天气现象,许多居民难以适应气温急骤变化,出现身体上的不适,主要表现为冬春季节耳垂、手部、脚部及额头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冻疮,自觉有痒感、烧灼感、肿胀感。痒感受热后加剧,有糜烂或溃疡者自觉疼痛,而且长期难以愈合。

【发明内容】

[0003]为治疗因天气变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冻疮,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尤其是气温急骤变化或长期处于寒冷气候下引起的冻疮。
[0004]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_18,花椒10-20,山楂15-25。
[0005]优选地,所述中药方剂还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八角乌15-25,细辛3-8,肉桂10-20,血竭3-8,黄柏5-15,甘草10-20。
[0006]优选地,所述中药方剂还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大枣2-10,威灵仙3-8,芒硝3-8。
[0007]优选地,所述中药方剂还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马尾松10?20,接骨草5?15,四叶细辛4?9,一枝黄花3?7,蓝九牛8?12,大蒜7?12,山胡椒
3-8,千金藤3?8,大血藤3?7,牛膝10?20。
[0008]优选地,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2-18,干姜15-25,红花3-6,独活8-15,花椒12-18,山楂18-23,八角乌18-22,细辛4-6,肉桂12-18,血竭6-7,黄柏8_12,甘草12-18,大枣3_7,威灵仙4_7,芒硝4_7,马尾松13-18,接骨草7?13,四叶细辛6?8,一枝黄花4?6,蓝九牛9?11,大蒜8?10,山胡椒5?7,千金藤4?7,大血藤4?6,牛膝12?18。
[0009]优选地,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5、干姜20、红花5、独活10、花椒15、山楂20、八角乌20、细辛5、肉桂15、血竭5、黄柏10、甘草15、大枣5、威灵仙5、芒硝5、马尾松15、接骨草10、四叶细辛7、一枝黄花5、蓝九牛10、大蒜10、山胡椒5、千金藤5、大血藤5、牛膝15。
[0010]制作所述中药方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沙冬青、细辛、血竭、威灵仙、四叶细辛加入100mL水中,进行第一次煎煮,得到物料I;
2)物料I中加入干姜、红花、独活、花椒、山楂、八角乌、肉桂、黄柏、甘草、大枣、威灵仙、马尾松、接骨草、一枝黄花、蓝九牛、大蒜、山胡椒、千金藤、大血藤、牛膝,进行第二次煎煮,得到物料2;
3)物料2中加入芒硝,第三次煎煮,滤渣取汁,晾至室温;
完成所述中药方剂的制作。
[0011]优选地,所述步骤I)煎煮时间彡30分钟。
[0012]优选地,所述步骤2)第二次煎煮浓缩至550?650mL。
[0013]优选地,所述步骤3)第三次煎煮浓缩至450?550 mL。
[001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
[0015]沙冬青,为豆科植物沙冬青或小沙冬青的茎、叶,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辛,苦,温,有毒。属于活血药,祛风除湿,舒筋散瘀,主治冻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痛。沙冬青的乙醇提取物含白藜芦醇。20-200yg/ml的白藜芦醇能降低外-β-D-葡聚糖酶(以对硝基苯-β-D-吡喃葡聚糖苷为底物)的活性30%-80%。沙冬青嫩枝和叶中含生物碱,叶中含右旋3a-羟基羽扇豆碱,7-3: 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甲氧基异黄酮-7-13-D-吡喃葡萄糖甙,右旋蒎立醇,水杨酸,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左旋黄花木碱。本品还含白藜芦醇,鹰爪豆碱,右旋羽扇豆碱,a-异鹰爪豆碱,黄花木碱,黄花木胺,大豆素,刺芒柄花素,3、羟基刺芒柄花素,6,4 z - 二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芒柄花甙。
[0016]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四川、贵州等地,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味辛,性热,无毒。归脾、胃、心、肺经。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干姜含挥发油2%?3%,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的油状液体,油中主成分为姜酮,其次为没药烯、姜黄烯、β_倍半水芹烯及姜醇;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龙脑等萜类化合物及姜烯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及多种氨基酸。另由鲜姜分得去氢姜辣醇,对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无姜酮。
[0017]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主产于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夏收开花,花色由黄转为鲜红时采摘。阴干或微火烘干。性温,味辛,无毒。为行血通经药,能破瘀生肌,活血止痛,消肿通经。主治闭经,难产,产后恶露不停,跌打损伤;又为麻疹,猩红热等病的催促剂。花含红色的和黄色的色素,从中分离得到:红花甙,前红花甙,红花黄色素A及B,红花明甙A。又含多酚类成分:绿原酸,加啡酸,儿茶酚,焦性儿茶酚,多巴。还含挥发性成分八十余种,已确定结构的有:乙酸乙酯,苯,1-戊稀-3-醇,3-已醇(3-hexanol),2-已醇,(E)-2-已烯醛,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乙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醛,壬醛,松油烯-
4-醇,马鞭草烯酮,癸醛,苯并噻唑,(E、E)-2,4-癸二烯醛,桂皮酸甲酯,I,2,3-三甲氧基-5-甲基苯,3-甲基丁酸-4,6-癸二炔-1-醇酯,1-十三碳烯_3,5,7,9,11-五炔等。又含量最少的是带有苯环的和含硫的氨基酸。还含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甘露糖,二十九烷,β_谷甾醇),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α,γ-二棕榈酸甘油酯,油酸,亚油酸,β-谷甾醇-3-0-葡萄糖甙。另含红花多糖,系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与半乳糖以链联接的一种多糖。又含具降血压作用的丙三醇-呋喃阿糖-吡喃葡萄糖甙。新钱花蕾含木犀草素-7-0-葡萄糖甙,胆甾醇,豆留醇,β-谷留醇,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酸。
[0018]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性味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根中有苦士香豆精类化合物,二氢山芹醇及其已酸酯,欧芹酚甲醚,异欧前胡内酯,香柑内酯,花椒毒素,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二氢山芹醇葡萄糖甙,毛当归醇,当归醇D、G、B。还含γ-氨基丁酸及挥发油,挥发同中有五十多种分,其中含量较多的有佛术烯,百里香酚,α-柏木烯,律草烯,对-甲基苯酚,β-柏木烯,律草烯,对-甲基苯酚,β_柏木烯,氧杂环十六烷-2-酮,8-亚甲基-4,11,11-三甲基双环[7,2,0]-4-^碳烯,十二烷基异丙基醚,4,4_甲撑双(2,3,5,6-四甲基)-苯酚,α-长蒎烯,枞油烯,α-蒎烯,橙花叔醇,对-聚伞花素及α-水芹烯等。
[0019]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性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主治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油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含柠檬烯、枯醇、龙牛」L醇。
[0020]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等地。性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主治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山里红山楂果实中含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黄酮类、维生素C、内酯及苷类。山里红果实还含槲皮素、金丝桃苷、表儿茶精等。野山楂果实中含山楂酸、咖啡酸、齐墩果酸、苹果酸、鞣质、皂苷及维生素C等。
[0021]八角乌,为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以全草入药。野生于深山、溪谷、石崖下等处。我国东南部各省有分布。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无毒。归肺、肝经。行气活血,破瘀消肿,清热解毒,化腐生肌。主治痈肿疮毒,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便血,尿血,月经不调,瘰疬,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β,γ-己烯醇。根和叶含克氏千里光碱、大吴风草素、α-香树脂醇等。克氏千里光碱对肝、肺有显著毒性,能致肝癌。
[0022]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性辛,温。归心、肺、肾经。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挥发油中的成分有:a-薇稀,樟稀,β_薇稀,月桂稀,香桧稀,梓檬稀,I,8-桉叶素,对-聚伞花素,Y-松油烯,异松油烯,龙脑,优葛缕酮,爱草脑,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水芹烯,
松油稀,3,4_二甲基_2,4,6_辛二稀,表棒脑,异龙脑,a-松油醇,十五烧,β-甜没药稀,2-甲氧基黄樟醚,卡枯醇,细辛脑。
[0023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除去栓皮者名桂心。主产越南;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亦产。多于秋季剥取栽培5?10年的树皮和枝皮,晒干或阴干。性大热,味辛、甘。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桂皮醛,并含少量苯甲醛、乙酸桂皮酯、桂皮酸、乙酸苯丙酯等。还含3’_甲氧基左旋儿茶精、左旋表儿茶精及其多种糖苷、桂皮鞣质、多种原矢车菊素、锡兰肉桂素、肉桂醇、桂皮苷、桂皮多糖等。含挥发油、油中含桂皮醛、醋酸桂皮酯、丁香酚、桂皮酸、笨丽酸乙酸、桂二萜醇、乙酰桂二萜醇。
[0024]血竭,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中渗出的树脂;或为龙舌兰科植物柬埔寨龙血树木质中提取的树脂。前者主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地;后者主要分布越南、柬埔寨,我国云南南部也有分布。性味甘;咸;性平;小毒。归心;肝经。主治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主治跌打损伤;内伤瘀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及痔疮。含血竭红素、血竭素、去甲血竭红素及去甲血竭素等。还含血竭黄烷A、海松酸、松香酸、紫檀醇、齐墩果醛等。
[0025]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经。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黄柏树皮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另含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N_甲基大麦芽碱、蝙蝠葛碱等多种生物碱.此外,尚含黄柏内酯、黄柏酮、黄柏酮酸以及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青萤光酸。
[0026]甘草,豆科植物甘草或胀果甘草等的根和根茎。主产内蒙古、甘肃等地。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在和中,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调和诸药。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还含24-羟基甘草次酸等三萜类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等黄酮类,并含苦味质、树脂等。胀果甘草根的主要成分为甘草查耳酮。
[0027]大枣,鼠李科植物枣的果实。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性味甘、温,无毒。归脾、胃、心经。主治补中益气,养脾生津,和解百药,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含生物碱类如光千金藤碱等,尚含白桦脂酮酸、大枣皂苷等。还含蛋白质,糖类,多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Β2、C,微量钙、磷、铁等化合物。
[0028]威灵仙,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性味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
[0029]芒硝,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性味咸、苦,寒。归胃、大肠经。主治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0030]马尾松,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马尾松、油松、思茅松等的树干内皮,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年均可采剥,洗净,节段,晒干。性苦、温、无毒。能祛风除湿;活血止血,敛疮生肌。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金刃伤;肠风下血;久痢;湿疹;烧烫伤,痈疽久不收口。
[0031]接骨草,为豆科植物舞草的枝叶。全年可采。有青草气,味辛而苦。能祛瘀生新,舒筋活络。全草入药、根能祛风消肿,舒筋活络,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茎、叶有发汗,利尿,通经活血;治肾炎水肿。全草煎水洗治风疹瘙痒。全草含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素:种子含氰式类。
[0032]四叶细辛,金粟兰科植物及己的根茎及根。分布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性辛、苦,平,有毒。能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杀虫止痒,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头疮白秃,疥疮,皮肤瘙痒。含银线草内酯C、E、F,银线草醇B?D、二氢焦莪术呋喃烯酮、焦蓬莪术呋喃稀酮等。
[0033]—枝黄花,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干燥全草。秋季花果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性辛、苦,凉。归肺、肝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喉痹,乳蛾,咽喉肿痛,疮疖肿毒,风热感冒。地上部分含皂苷类成分:一枝黄花苷,毛果一枝黄花皂苷,一枝黄花属皂苷,加拿大一枝黄花皂苷,巨大一枝黄花皂苷(巨头刺草皂苷),远志酸的三萜苷。花所含成分与茎相似。花另含苯甲酸苄酯类成分:2,3,6_三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6_ 二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6_ 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酯);茎精油含:α,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香桧烯,大栊牛儿烯;又含黄酮类和多糖类。根除含2,6_ 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2,3,6_三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酯外;还含当归酸桂皮酯类成分:当归酸-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当归酸-3-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炔属化合物成分:(2Ζ,8Ζ)-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2Ε,8Ζ)-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留醇类成分:谷甾醇。
[0034]蓝九牛,木通科植物白水通的根、茎、果实。生于荒野山坡、溪边、山谷疏林灌丛中。产于广西德保、那坡、隆林、南丹、罗城、鹿寨、金秀、灵川、全州、资源等县市;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贵州、云南等省份。根、茎秋季采,刮去外皮,切段晒干备用;果实成熟时采,切开晒干备用。味苦,性凉。果实,治胃痛、疝气痛、睾丸肿痛、腰痛、遗精、月经不调、白带、子宫脱垂。茎,治淋浊、营养不良性水肿、胸痛、咽喉痛、健忘、月经不调、经闭、乳汁缺乏。根,治风湿性关节痛、腰背痛、筋骨痛、疝气痛、小便不利、白带、血崩、跌打损伤。木通藤茎含白桦脂醇,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此外,尚含豆留醇,谷留醇,胡萝卜甙,肌醇,蔗糖及钾盐。花中含有矢车菊素-3-木糖基-葡萄糖甙,矢车菊素-3-对香豆酰基-葡萄糖甙,矢车菊素-3-对-香豆酰基-木糖基-葡萄糖甙等。木通的植物细胞经组织培养后分得木通种酸,3β-羟基-30-降齐墩果12,20 (29)-二烯-28-酸,3-表-30-降齐墩果-12,20
(29)-二烯-28酸,3β-羟某-29 (或30)醛基_12-齐墩果烯-28-酸,松叶菊萜酸,30-降常春藤阜式兀_3_阿拉伯糖式,30-降常春藤阜式兀-3-葡萄糖基阿拉伯糖式,30-降常春藤阜式兀-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降齐墩果酸-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表松叶菊萜储酸,3-乙酰-3-表松叶菊萜酸,3-乙酰基松叶菊萜酸,3 — O-乙酰基3-表-30-三对节萜酸,3-乙酰基-30-三对节蔽酸及齐墩果酮酸。
[0035]大蒜,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性辛,温。入脾、胃、肺经。主解毒,健胃,杀虫。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炎,肺结核,百日咳,急慢性鼻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蛲虫及钩虫病。含挥发油、蒜氨酸、大蒜素(即二烯丙基硫代磺酸酯)、环蒜氨酸、脂类和多种低聚肽类等。蒜氨酸被蒜中存有的蒜酶分解后可产生不稳定的蒜辣素,放置后即产生大蒜素。
[0036]山胡椒,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果实。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也有分布。性辛,温,能温中散寒,行气破滞,祛风止咳,利尿通淋。治腹中冷痛,哮喘,虚寒泄泻。干果含挥发油,主要为柠檬醛、香叶醇等。
[0037]千金藤,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块根或茎藤。分布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性苦,寒,能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偏瘫,治咽喉肿痛,痧气腹痛,胃痛,湿热淋浊,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外阴湿疹,风湿痹痛,毒蛇咬伤,疮疖痈肿,牙痛。全株含轮环藤酚碱、千金藤碱、原千金藤碱、表千金藤碱、氧化千金藤碱、间千金藤碱、毛叶含笑碱等多种生物碱。
[0038]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生于山坡疏林、溪边;有栽培。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安微、浙江亦产。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能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用于肠痈腹痛,热毒疮疡,经闭,痛经,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0039]牛膝,苋科植物牛膝的根。主产河南。味苦、酸,平。入肝、肾经。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日疮,吐血,衄血,治寒湿痿痹,足膝软弱。含三萜皂苷(其中一个苷元是齐墩果酸)、多量钾盐、蜕皮甾酮、牛膝甾酮,又含谷甾醇、豆甾醇、香树脂醇、氨基酸、琥珀酸等。
[0040]本发明技术效果如下:
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8%,治愈率85%。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0042]实施例1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_18,花椒10-20,山楂15-25。
[0043]实施例2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18,花椒10-20,山楂15-25,八角乌15-25,细辛3-8,肉桂10-20,血竭3-8,黄柏5-15,甘草10-20。
[0044]实施例3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18,花椒10-20,山楂15-25,八角乌15-25,细辛3-8,肉桂10-20,血竭3-8,黄柏5-15,甘草10-20,大枣2-10,威灵仙3-8,芒硝3-8。
[0045]实施例4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18,花椒10-20,山楂15-25,八角乌15-25,细辛3-8,肉桂10-20,血竭3-8,黄柏5-15,甘草10-20,大枣2-10,威灵仙3-8,芒硝3-8,马尾松10?20,接骨草5?15,四叶细辛4?9,一枝黄花3~7,蓝九牛8?12,大蒜7?12,山胡椒3~8,千金藤3-8,大血藤3~7,牛膝10?20。
[0046]实施例5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干姜10,红花2,独活5,花椒10,山楂15,八角乌15,细辛3,肉桂10,血竭3,黄柏5,甘草10,大枣2,威灵仙3,芒硝3,马尾松10,接骨草5,四叶细辛4,一枝黄花3,蓝九牛8,大蒜7,山胡椒3,千金藤3,大血藤3,牛膝10。
[0047]实施例6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35,干姜30,红花8,独活18,花椒20,山楂25,八角乌25,细辛8,肉桂20,血竭8,黄柏15,甘草20,大枣10,威灵仙8,芒硝8,马尾松20,接骨草15,四叶细辛9,一枝黄花7,蓝九牛12,大蒜12,山胡椒8,千金藤8,大血藤7,牛膝20。
[0048]实施例7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5、干姜20、红花5、独活10、花椒15、山楂20、八角乌20、细辛5、肉桂15、血竭
5、黄柏10、甘草15、大枣5、威灵仙5、芒硝5、马尾松15、接骨草10、四叶细辛7、一枝黄花5、蓝九牛10、大蒜10、山胡椒5、千金藤5、大血藤5、牛膝15。
[0049]实施例8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25、干姜20、红花5、独活10、花椒20、山楂10、八角乌15、细辛5、肉桂15、血竭
5、黄柏15、甘草20、大枣10、威灵仙5、芒硝5、马尾松20、接骨草10、四叶细辛5、一枝黄花5、蓝九牛15、大蒜15、山胡椒10、千金藤5、大血藤5、牛膝10。
[0050]实施例9
制作所述中药方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沙冬青、细辛、血竭、威灵仙、四叶细辛加入100mL水中,进行第一次煎煮,得到物料I;
2)物料I中加入干姜、红花、独活、花椒、山楂、八角乌、肉桂、黄柏、甘草、大枣、威灵仙、
马尾松、接骨草、一枝黄花、蓝九牛、大蒜、山胡椒、千金藤、大血藤、牛膝,进行第二次煎煮,得到物料2;
3)物料2中加入芒硝,第三次煎煮,滤渣取汁,晾至室温;
完成所述中药方剂的制作。
[0051 ]所述步骤I)煎煮时间30分钟。
[0052]所述步骤2)第二次煎煮浓缩至550 mLo
[0053]所述步骤3)第三次煎煮浓缩至450 mLo
[0054]实施例10
制作所述中药方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沙冬青、细辛、血竭、威灵仙、四叶细辛加入100mL水中,进行第一次煎煮,得到物料I;
2)物料I中加入干姜、红花、独活、花椒、山楂、八角乌、肉桂、黄柏、甘草、大枣、威灵仙、
马尾松、接骨草、一枝黄花、蓝九牛、大蒜、山胡椒、千金藤、大血藤、牛膝,进行第二次煎煮,得到物料2;
3)物料2中加入芒硝,第三次煎煮,滤渣取汁,晾至室温;
完成所述中药方剂的制作。
[0055]所述步骤I)煎煮时间40分钟。
[0056]所述步骤2)第二次煎煮浓缩至650mLo
[0057]所述步骤3)第三次煎煮浓缩至550 mLo
[0058]实施例11
制作所述中药方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沙冬青、细辛、血竭、威灵仙、四叶细辛加入100mL水中,进行第一次煎煮,得到物料I;
2)物料I中加入干姜、红花、独活、花椒、山楂、八角乌、肉桂、黄柏、甘草、大枣、威灵仙、
马尾松、接骨草、一枝黄花、蓝九牛、大蒜、山胡椒、千金藤、大血藤、牛膝,进行第二次煎煮,得到物料2;
3)物料2中加入芒硝,第三次煎煮,滤渣取汁,晾至室温;
完成所述中药方剂的制作。
[0059]所述步骤I)煎煮时间45分钟。
[0060]所述步骤2)第二次煎煮浓缩至600mLo[0061 ] 所述步骤3)第三次煎煮浓缩至500 mLo
[0062]使用方法
(I)入冬天气转冷时或冻疮出现时,取方伍副,隔日一副,早晚各一次。每副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晾至温度不烫时熏洗患处。
[0063](2)孕妇禁用。
[0064](3)体质虚弱及恶病质患者慎用。
[0065](4)外用熏洗患处,禁止内服,必要时可改为每日一副,早晚各一次。
[0066](5)患处有明显感染时禁止使用。
[0067]疗效标准
(1)治愈:患处皮肤恢复正常,有少量色素沉着,烧灼、疼痛、瘙痒感消失;
(2)有效:患处冻伤有不同程度好转,有较大面积色素沉着,灼热、疼痛、瘙痒感减轻;
(3)无效:患处无明显改变。
[0068]使用实例例一
张某,男,15岁,学生。双手手背及右足前外侧患冻疮,患处皮肤肿胀,痛感明显,严重部位因瘙痒而抓破,继发溃疡,影响学习。用本方剂浸洗患处2天后瘙痒消失,4天后疼痛消失且肿胀减退,10天后痊愈。I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0069]例二
李某,男,37岁,水暖工。因工作需要,右手背部大部分冻伤,严重部位有皮肤溃破及渗液,曾于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采用本方剂浸洗3天后,皮肤破溃处结痂,肿胀减轻,8天后溃破处愈合,肿胀消失,12天后,冻疮愈合,有少量皮肤色素沉着,I年后随访,未复发。
[0070]例三
张某,40岁,工人。因工作需要,双手背部及手指大面积冻伤,患处红肿疼痛,瘙痒难忍,采用本方剂熏洗5天后疼痛肿胀瘙痒感明显减轻,14天后冻疮治愈,无色素沉着,I年后随访,未复发。
[0071]例四
哈某,女,52岁,农民。双手手指及手背大部分冻疮,自用湿润烧伤膏5天,无明显好转。采用本方剂熏洗3天后瘙痒感消失,5天后患处肿胀疼痛感减轻,10天后肿胀消退,疼痛感不明显,15天后患处愈合,有大面积色素沉着,I年后随访,未复发。
[0072]例五
马某,女,17岁,自由职业者。双足外侧患冻疮,患处有水泡,瘙痒感明显,采用本方剂熏洗2天后瘙痒感消失,7天七天后水泡消失,患处愈合,I年后随访,未复发。
[0073]例六
欧某,女,43岁,农民。双手及额头患冻疮,有少量水泡,稍肿胀。自用外用药7天无明显好转,采用本方剂熏洗3天后肿胀消失,10天后水泡消失痊愈,无色素沉着,I年后随访,未复发。
[0074]例七
陈某,10岁,男,学生。双手手背及手指大部分冻疮,肿胀明显,有大量水泡。采用本方剂熏洗7天后肿胀明显消退,水泡大量减少,熏洗15天后肿胀消失,水泡消失,冻疮愈合,有少量色素沉着,I年后随访,未复发。
[0075]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0-35,干姜10-30,红花2-8,独活5_18,花椒10-20,山楂15-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方剂还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八角乌15-25,细辛3-8,肉桂10-20,血竭3-8,黄柏5-15,甘草10-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方剂还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大枣2-10,威灵仙3-8,芒硝3-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方剂还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马尾松10?20,接骨草5?15,四叶细辛4?9,一枝黄花3?7,蓝九牛8?12,大蒜7?12,山胡椒3-8,千金藤3~8,大血藤3~7,牛膝10?2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2-18,干姜15-25,红花3-6,独活8-15,花椒12-18,山楂18-23,八角乌18-22,细辛4-6,肉桂12-18,血竭6-7,黄柏8_12,甘草12-18,大枣3_7,威灵仙4_7,芒硝4_7,马尾松13?18,接骨草7?13,四叶细辛6?8,一枝黄花4?6,蓝九牛9~11,大蒜8~10,山胡椒5?7,千金藤4?7,大血藤4?6,牛膝12?1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方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沙冬青15、干姜20、红花5、独活10、花椒15、山楂20、八角乌20、细辛5、肉桂15、血竭5、黄柏10、甘草15、大枣5、威灵仙5、芒硝5、马尾松15、接骨草10、四叶细辛7、一枝黄花5、蓝九牛10、大蒜10、山胡椒5、千金藤5、大血藤5、牛膝15。7.制作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中药方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沙冬青、细辛、血竭、威灵仙、四叶细辛加入100mL水中,进行第一次煎煮,得到物料I; 2)物料I中加入干姜、红花、独活、花椒、山楂、八角乌、肉桂、黄柏、甘草、大枣、威灵仙、马尾松、接骨草、一枝黄花、蓝九牛、大蒜、山胡椒、千金藤、大血藤、牛膝,进行第二次煎煮,得到物料2; 3 )物料2中加入芒硝,第三次煎煮,滤渣取汁,晾至室温; 完成所述中药方剂的制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煎煮时间多30分钟。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第二次煎煮浓缩至550?650mLo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第三次煎煮浓缩至450?550mLo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5999166SQ20161050091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30日
【发明人】马超, 马建明
【申请人】三峡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