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5997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胃管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胃管又称作鼻胃管,由鼻孔插入,经由咽喉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多是用来往胃里注入液体提供给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
[0003]现在在临床操作中,当胃管插到合适的位置时(成人一般为45-55cm),需要用胶布将胃管分别粘结于患者的两侧鼻翼及颊部,起到固定胃管的作用,以维持胃管的功能。
[0004]上述的固定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的弊端:
[0005]1.固定在鼻翼及脸颊的一般为普通胶布,牢固性、透气性差。脸部汗腺油脂分泌及病人进行脸部清洁时,容易发生胶布粘性降低,从而发生脱管的危险。
[0006]2.在翻身时容易牵拉,胃管易移位,发生脱管,影响到了患者的各种治疗。
[0007]3.当胃管固定不牢固时,会随呼吸或病人体位变化而移管,造成患者咽喉部刺激,引起不适,患者难以忍受,会发生自行拔管。
[0008]4.普通胶布固定不牢固,需反复更换胶布,增加了意外脱管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0009]5.普通胶布容易造成皮肤的刺激,固定胃管处皮肤发生异常(发红、破损、过敏)。患者会因此增加其他用药及费用。
[0010]6.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和患者的舒适度。
[0011]7.胃管的意外脱出会给病人带来疼痛、不适。
[0012]也就是说,传统的胃管固定方式极易出现胃管脱落的现象,这样的危害性表现在:
[0013]1.胃管脱落时病人易发生呼吸困难,对鼻咽胃粘膜有损伤,易发生窒息、误吸的可會K。
[0014]2.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0015]3.反复插管造成病人的鼻咽道粘膜损伤、出血。
[0016]4.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的增加。
[0017]5.再次插管过程中病人易发生呕吐,窒息等可能。
[0018]6.影响病人各种治疗。
[0019]7.频繁更换胃管导致病人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
[0020]8.再次插管的不适导致病人不配合,拒绝插管。
[0021]9.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2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高效、防脱落的胃管固定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之不足。
[0023]本实用新型为实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夹套,开口夹套的开口处设置有收紧螺丝;开口夹套两侧连接有紧固带。
[0024]优化的:开口夹套外设置有空气套,空气套上有充、放气口。
[0025]优化的:紧固带末端设置有粘结扣。
[00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有部件一次成型,方便保管和使用;固定位置可灵活调节,无论是成人和小孩均可使用;固定效果好,不易脱落,减小了病人的不适感,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0028]在图中:1是开口夹套,2是夹板,3是收紧螺丝,4是紧固带,5是有空气套,6是充、放气口,7是粘结扣(魔术扣),8是胃管。
[0029]在使用之前,先将本实用新型消毒杀菌处理后密封备用。
[0030]使用时,先将开口夹套I从胃管8末端套入(此时开口夹套I的内径大于胃管8的外径),待胃管8插入到位,调整开口夹套I的位置适合后,用手拧紧收紧螺丝3,压缩两个夹板2,使开口夹套I的内径减小,直到紧紧的箍住胃管。
[0031]再将两根紧固带4绕过病人的头部,其末端的粘结扣7在头部后粘结。这样,胃管的受力全部转移到粘结扣上,确保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
[0032]为了避免病人和本品的接触部位的舒适性,设置了空气套5,由充、放气口 6注入空气,就实现了柔性接触。再持续一段时间后,还可以由充、放气口 6放气,以减小压力,保护皮肤。
[0033]关于材质:本实施例中,材质都为塑料制品,且边沿都进行光滑处理,不会对病人有任何伤害。尤其是紧固带4,还可以由弹性材质制成,以减小对病人皮肤的压迫感。
[0034]当需要移除本装置时,撕开粘结扣7,反向拧松收紧螺丝3,即可很方便的移除,同时,本装置还可以反复使用。
【主权项】
1.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夹套,开口夹套的开口处设置有收紧螺丝;开口夹套两侧连接有紧固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口夹套外设置有空气套,空气套上有充、放气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紧固带末端设置有粘结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夹套,开口夹套的开口处设置有收紧螺丝;开口夹套两侧连接有紧固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有部件一次成型,方便保管和使用;固定位置可灵活调节,无论是成人和小孩均可使用;固定效果好,不易脱落,减小了病人的不适感,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IPC分类】A61M25-02
【公开号】CN204468963
【申请号】CN201520129117
【发明人】田婧, 杨利, 段燕, 陈雪梅, 邓文郁, 李雪梅
【申请人】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