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2895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鼻咽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在对患者的鼻咽部进行检查的同时可以对发现的病灶进行治疗的鼻咽镜。
【背景技术】
[0002]鼻咽镜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鼻咽部位检查的医疗器械,属于内窥镜的一种,检查操作安全简便,可在门诊进行而无需住院。
[0003]常用的鼻咽镜包括光纤鼻咽镜和电子鼻咽镜。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3156570公开了一种光纤耳鼻腔镜,它采用光纤丝作为传像媒介,以目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观察,主要结构为:同轴连接的硬管镜和目镜,硬管镜包括设有测光孔的护管、用于图像传输的传像光纤丝,以及用于接收外围光源的传光光纤丝。
[0004]电子鼻咽镜的主要结构包括插入管、摄像头、光源、手柄以及控制显示模块,插入管的前端设置摄像头和光源,插入管的后端部连接手柄,手柄后端连通控制显示模块,摄像头和光源通过插入管内的导线与控制显示模块连接。使用时,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可在控制显示模块的显示屏上显示。
[0005]上述鼻咽镜,无论是光纤鼻咽镜还是电子鼻咽镜,在使用中只是起到观察作用,不能在观察的同时施加治疗手段。
[0006]具体而言,鼻咽镜的检查通常需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待患者进行鼻咽表面麻醉后,将鼻咽镜经前鼻孔送入鼻腔底部,再缓缓进入鼻咽部,详细观察鼻咽部情况;当发现病变时,将鼻咽镜取出,将用于去除病灶的医疗器械再一次经患者的前鼻孔送入鼻腔底部,再缓缓进入鼻咽部,去除病灶,完成治疗。
[0007]在现有的鼻咽镜诊疗过程中,传统鼻咽镜的结构具有以下缺陷:1)由于需要将医疗器械从患者的鼻腔伸入,异物感较为强烈,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2)由于诊断与治疗需要分开进行,因此每次诊疗需要至少两次将医疗器械从患者的鼻腔中送入,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3)当诊断完成后进行治疗时,往往无法较为清楚地观察患者的鼻咽部的情况,对治疗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诊断观察过程中,鼻内的血液等污物经常会遮挡住摄像头,不利于医护人员作进一步观察,影响诊断结果。
[0008]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3948430公开了一种用于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的鼻腔镜,该专利申请采用吸引孔来清除阻碍物,主要结构为:包括镜体和目镜,其中镜体包括护管、图像传输系统及图像调节旋钮,图像传输系统设在护管内,目镜设在护管的前端与图像传输系统连接,图像调节旋钮设于镜体的后部,护管上设有吸引孔和连接口,吸引孔位于目镜的上方,连接口位于近图像调节旋钮处,护管内靠近管壁处设有细管,该细管联通吸引孔和连接口,连接口通过管路与电动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在连接口处还设有吸引控制按钮。
[0009]虽然该专利申请的吸引孔能清除一些阻挡镜头(目镜)的液体,但是由于该吸引孔是设置于镜头后方的护管的外周壁上,吸引孔无法直接将阻挡镜头的液体吸除干净;而且吸引孔的位置是直接靠近或贴着鼻腔壁,鼻腔壁上分布有大量毛细血管,吸引孔产生的吸力不仅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不适感,还会损伤鼻腔壁或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加重病情。
[0010]综上,现有技术中的鼻咽镜,无法在观察过程中同时进行患部治疗,也无法在观察中有效清除阻挡视线的阻碍物。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鼻咽镜,包括插入管、摄像头、光源、手柄以及显示部,摄像头及光源设于插入管的前端,插入管的后端部连接手柄,手柄的后端部连通显示部,显示部通过插入管内部的线路与摄像头相连接,插入管内还设有内管,用作吸液通道或细长形器械的进出通道,内管的内管出口设于插入管的前端面,内管的内管入口设于手柄或插入管的外周壁上。
[0012]进一步地,内管入口设有吸液装置,用于将鼻腔内的阻碍物从内管出口吸入并从内管入口吸出。
[0013]优选地,内管内设有可控弯曲的弯曲部,与设于手柄上的控制摇杆连接,用于控制或改变插入管的前端部的弯曲半径,使插入管的前端部可插入到不同的鼻腔中。
[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鼻咽镜,包括插入管、摄像头、光源、手柄以及显示部,插入管的后端部连接手柄,手柄的后端部连通显示部,显示部通过插入管的内部的线路与摄像头相连接,插入管的前端还设有可拆卸连接的插入头,摄像头及光源设于插入头的前端;插入管内还设有内管,用作吸液通道或器械通道;内管的内管出口设于插入管的前端面,内管的内管入口设于手柄或插入管的外周壁上。
[0015]优选地,插入头与插入管的可拆卸连接包括螺纹旋接,或固定销连接,或螺栓连接,或弹性卡合连接,或过盈配合连接。
[0016]进一步地,内管入口设有吸液装置,用于将鼻腔内的阻碍物从内管出口吸入并从内管入口吸出。
[0017]优选地,内管内设有可控弯曲的弯曲部,与设于手柄上的控制摇杆连接,用于控制或改变插入管的前端部的弯曲半径,使插入管的前端部可插入到不同的鼻腔中。
[0018]进一步地,内管内设有取样装置或切割装置,用于夹取病体样本或切割病变肿囊;取样装置或切割装置从内管出口处获取样本和切割病变组织后,通过内管从内管入口取出。
[0019]优选地,插入管内还设有至少一根吸液管,吸液管靠近插入管的插入端位置为吸液口,吸液管的另一端为排液口,液体经过吸液口吸收后通过吸液管从排液口排出。
[0020]优选地,内管的直径为0.5?5毫米。
[0021]如上,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鼻咽镜集摄像、器械操作等功能于一体,简化操作过程,减轻患者痛苦。
[0022]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鼻咽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插入管2的插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插入管2的剖视图;
[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鼻咽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4中插入头I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元件标号说明
[0030]I 插入头
[0031]11 摄像头
[0032]12 光源
[0033]13 第一吸液口
[0034]14 第二吸液口
[0035]2 插入管
[0036]21 弯曲部
[0037]22 线路
[0038]3 手柄
[0039]31 排液口
[0040]32 控制摇杆
[0041]4 内管
[0042]41 内管入口
[0043]42 内管出口
[0044]5 显示器
[0045]6 外接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4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鼻咽镜,包括插入管2、摄像头11、光源12、手柄3以及显示部,摄像头11及光源12设于插入管2的前端,摄像头11与光源12可优选共用同一个电源。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插入管2用于插入患者鼻腔的插入端视为前端,当插入管2伸入患者鼻腔时,摄像头11即可对患者的鼻腔内环境进行拍摄,同时光源12可为摄像头11提供明亮的拍摄环境;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插入管2的非插入端视为后端,插入管2的后端连接手柄3,手柄3的后端部连通用于显示摄像头11所拍摄的影像的显示部,显示部通过设置于插入管2内部的线路22与摄像头11相连接,摄像头11拍摄的数据通过线路22传输至显示部显示。
[0048]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插入管2内还固定设置有内管4,内管4可作为吸液通道或细长形器械的进出通道,即内管4可以作为吸除患者鼻窦内部的液体的通道,也可以作为用于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的器械通道。内管4的内管出口 42设于插入管2的前端面上,即插入管2的插入端端面上,内管4的内管入口 41设于手柄3或插入管2的外周壁上。当内管4作为器械通道时,器械从内管入口 41进入内管4后,通过内管4从内管出口 42伸出,以对患者进行治疗;当内管4作为吸除液体之用时,液体通过内管出口 42进入内管4,并从内管入口 41排出。
[0049]进一步地,当内管4用于吸液时,可在用于液体排出的内管入口 41外设置吸液装置,吸液装置用于将鼻腔内的阻碍物或鼻窦内的液体从内管出口 42吸入并从内管入口 41排出。
[0050]更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中,内管4的材质优选为聚氨酯管(下文简称管)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管(下文简称TPU管),并且内管4的直径优选为0.5?5毫米,保证医疗器械可以灵活地在内管4内活动,同时不会增加插入管2的直径,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0051]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鼻咽镜,包括插入管2、摄像头11、光源12、手柄3以及显示部,摄像头11及光源12设于插入管2的前端,摄像头11与光源12可优选共用同一个电源。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插入管2用于插入患者鼻腔的插入端视为前端,当插入管2伸入患者鼻腔时,摄像头11即可对患者的鼻腔内环境进行拍摄,同时光源12可为摄像头11提供明亮的拍摄环境;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插入管2的非插入端视为后端,插入管2的后端连接手柄3,手柄3的后端部连通用于显示摄像头11所拍摄的影像的显示部,显示部通过设置于插入管2的内部的线路22与摄像头11相连接,摄像头11拍摄的数据通过线路22传输至显示部显示。
[0052]更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中,光源12优选采用LED光源12或光纤,使摄像头11的拍摄环境明亮清晰。
[0053]进一步地,插入管2的前端还设有与插入管2可拆卸连接的插入头1,且摄像头11及光源12设于插入头I的前端。当插入头I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插入管2相连接后,可在插入头I上集成多个功能性模块,使插入头I重复使用。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插入管2的损耗较大,需要经常进行更换,因此可提高插入头I的使用寿命,减小成本。具体实施时,由于插入管2内部设有的多根管线固定在插入管2内,因此只需将各管线与设置在插入头I上的各个功能性模块对齐后,再将插入头I固定在插入管2的插入端即可。
[0054]进一步地,插入管2优选为柔性软管,更进一步,插入管2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