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和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34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和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尤其涉及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经由软管及管向吸入件等回流的排气回流(循环)式的电动吸尘器和软管。
习知技术在一般的地板移动型电动吸尘器中,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全部自在本体背面侧等形成的排气口排向外部,但是因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全部排出,向外部强烈地吹出。因此,发生沉滞于地面或地毯上的尘埃因该排气风而扬起而向房间内扩散的不良。
为了减少这种吹向外部的排气风或提高集尘效果等目的,如自现有的例如在如实公昭39-36553号公报或特开平9-13579号公报等公开般,提出了在和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连结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回流的排气流路而成的电动吸尘器。
在上述的电动吸尘器中,将软管及连结管构成双重构造,使得形成吸气流路和排气流路,但是丝毫未考虑软管的具体构造。
即,一般电动吸尘器用的挠性软管,将长的构件卷绕后,把所卷绕的长的构件的连接部连接面形成筒状,将连接部作成突条,令软管的强度提高。又,为了令软管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将突条形成螺旋状,藉着突条间弯曲而自由弯曲。
可是,当将挠性软管形成双重构造时,在软管弯曲时,内侧软管的突条进入外侧软管的突条间,内侧软管的突条和外侧软管的突条间接触,有外侧软管无法进一步弯曲的情况。
那时,若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相同时,有内侧软管的突条进入外侧软管的突条间的位置连续发生的情况,软管变得难以弯曲、存在操作性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经由软管及管向吸入件等回流,具备不损害操作性的软管。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用软管由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构成,且各软管由将长的构件卷绕后粘接粘接部而形成筒状的挠性软管构成,令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和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
又,最好将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
又,将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也可。
又,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用软管由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构成,且各软管由将长的构件卷绕后粘接粘接部而形成筒状的挠性软管构成,在所述各软管的表面将突条形成螺旋形,令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和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不同。
又,最好将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
又,将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也可。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在和内藏电动风扇的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连结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回流的排气流路而成,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构成所述软管,形成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而且所述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采用将长的构件卷绕后粘接粘接部而形成筒状的挠性软管,令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和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
最好将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
最好将所述内侧软管内作为吸气流路。
又,将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也可。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在和内藏电动风扇的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连结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回流的排气流路而成,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构成所述软管,形成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而且在所述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的表面将突条形成螺旋形,令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和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不同。
最好将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突条间距小。
更理想的是将该内侧软管内作为吸气流路。
又,将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也可。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构造的侧面剖面图,省略软管的中途部分;图2是该电动吸尘器的本体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在该电动吸尘器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连接了软管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图4是在省略了图3的软管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该电动吸尘器的软管的部分剖开侧视图;图6是图5的外侧软管的部分剖开侧视图;图7是图5的内侧软管的部分剖开侧视图;图8是该电动吸尘器的握部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软管的部分剖开的侧视图。
图1至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依照这些图进行说明。
标号1为吸尘器本体,如图2所示,由上壳2、下壳3以及集尘盖4构成,在吸尘器本体1的前方侧形成和后述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连接的软管连接口5,在后方侧形成缝状的排气口6。在该吸尘器本体1内的底部利用间隔壁7隔成吸尘器本体1内的上部空间,形成和该软管连接口5连通的排气流路B1及和排气口6连通的外部排气流路C。在该间隔壁7立设将间隔壁7的上方的空间区分成前后的区分壁8。
标号9是在区分壁8的前方侧所形成的集尘室,在前方侧将软管插入口9a形成为和软管连接口5成同心圆。在该集尘室9内将把集尘袋10固定成自由拆装的集尘袋安装箱11收藏成自由拆装,在装上的状态下集尘袋10的开口和集尘室9的软管插入口9a相向。
标号12是装在区分壁8的微尘过滤器,位于集尘袋10的后方侧,除去微细的尘埃。
标号13是在区分壁8之后方侧形成的电动风扇收藏室,内部收藏有电动风扇14。在该电动风扇收藏室13的下方侧形成开口13a,将电动风扇收藏室13和排气流路B1以及外部排气流路C连通,利用立设于下壳3的肋15将藉着驱动电动风扇14而来自电动风扇14的排气分流,自开口13a经由排气流路B1导向软管连接口5侧,而且一部分自该开口13a经由外部排气流路C、设于排气口6的排气过滤器16自排气口6排向吸尘器本体1外。
标号17是和后述的软管21连接并装在软管连接口5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如图3及图4所示,采用由圆筒形的外侧管18和在该外侧管18利用多个支撑肋19a一体形成的内侧管19构成的双重构造。
在外侧管18的装在软管连接口5的一端侧形成和设于软管连接口5的被卡止部5a卡止的卡止爪18a,而在另一端侧相对于管轴方向倾斜地形成螺纹状的外侧肋18b。
该内侧管19形成比外侧管18长,使装在软管连接口5的一端侧自软管插入口9a向集尘器9内突出。而,另一端侧形成比外侧管18长,在外周侧形成和外侧管18的外侧肋18b朝同方向倾斜的内侧肋19b。标号20是设置成覆盖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和软管21连接的一侧的圆筒形的盖。
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藉着将卡止爪18a和吸尘器本体1的软管连接口5卡止,使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内侧管19向集尘室9内突出并和集尘室9内连通,内侧管19内成为吸气流路A2。又,外侧管18和吸尘器本体1内的排气流路B1连通,外侧管18和内侧管19之间成为排气流路B2。
标号21是装在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及后述的软管连接部27的软管,如图5所示,为由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构成的双重构造。
该外侧软管22如图6所示,藉着将由苯乙烯系合成橡胶构成的长的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用由聚丙烯构成的粘接剂粘接长的构件在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部22a而形成管状,在该粘接部22a及长的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约中央部各自形成螺旋状的突条22b、22c。而,在该突条22b、22c内装作为信号线的导电性的线圈22d、22e,利用该线圈22d、22e令外侧软管22的强度提高。此外,该外侧软管22形成为半透明。
而,内侧软管23如图7所示,和外侧软管22同样,藉着将由苯乙烯系合成橡胶构成的长的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用由聚丙烯构成的粘接剂粘接长的构件在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部23a而形成管状,在该粘接部23a及长的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约中央部处各自形成螺旋状的突条23b、23c,将构成该内侧软管23的长的构件的宽度形成为比构成外侧软管22的长的构件的宽度窄,将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的间距窄。又,内侧软管23在构造上藉着在苯乙烯系合成橡胶添加着色剂而形成不透明,通过外侧软管22可看到内侧软管23。
该软管21首先将内侧软管23的卷绕方向设为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内侧肋19b的倾斜同方向后将内侧软管23螺入内侧肋19b。此时,因内侧管19的连接软管21的一端侧比外侧管18突出,故可将内侧软管23插入该突出部分而安装,可容易地安装内侧软管23。
其次,和内侧软管23的情况一样,将外侧软管22的卷绕方向设为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外侧肋18b的倾斜同方向后将外侧软管22螺入外侧肋18b,完成软管21对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安装。
此时,内侧软管23内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吸气流路A2连通,成为吸气流路A3,而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之间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排气流路B2连通,成为排气流路B3。
又,因将内侧软管23的卷绕方向和外侧软管22的卷绕方向设为同方向,故内侧软管23及外侧软管22的易弯曲方向或易扭转方向变成同方向。因此,在吸尘器本体1使用中软管21扭转或弯曲时,因外侧软管22及内侧软管23相追踪地扭转或弯曲,故外侧软管22及内侧软管23对于各自的扭转或弯曲不会彼此成为阻力,确保了软管21的柔软性。
标号24是在一端侧连接软管21,而在另一端侧安装后述的连结管32的握部,由安装连结管32的把手部35,及在一端侧连接软管21,而另一端侧装在把手部35的软管连接部27构成。
软管连接部27采用由圆筒形的外侧管28及用支撑肋29a和该外侧管28一体形成的内侧管29构成的双重构造,设置盖31,以覆盖连接软管21的一侧。
在该外侧管28及内侧管29的外周各自形成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外侧肋18b及内侧肋19b一样倾斜的外侧肋28a及内侧肋29a,可将软管21的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朝同方向拧而安装。因而,组装作业容易。
此时,外侧管28和内侧管29之间和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连通,成为排气流路B4。又,内侧管29内和软管21内的吸气流路A3连通,成为吸气流路A4。
所述把手部35由ヘ字形的管状部25和在管状部25的上方延设的把手26构成,形成安装连结管32的安装口25a,在安装口25a的上部设置夹25b。又,在内部和安装口25a连通,形成插入内侧管29的端部的圆筒部30,将圆筒部30内和内侧管29的吸气流路A4连通,成为吸气流路A5,而且将圆筒部30的外侧和握部24的外围之间与由内侧管29和外侧管28形成的排气流路B4连通,作为排气流路B5。
标号32是和夹25b卡止并装在握部24的安装口25a的连结管,藉着连结2根管32a而形成。该连结管32由截面近似圆形的外侧筒状部32b和与该外侧筒状部32b偏心且上部和外侧筒状部32b一体形成的内侧筒状部32c构成,外侧筒状部32b和内侧筒状部32c形成新月形的空间。而,在该连结管32装在握部24时,内侧筒状部32c和握部24的吸气流路A5连通,在内部形成吸气流路A6,而且外侧筒状部32b和内侧筒状部32c之间与握部24之排气流路B5连通,形成排气流路B6。
又,因通过排气流路B6的排气是经由吸尘器本体1的集尘袋10或微尘过滤器12滤除了尘埃的洁净的空气,故着眼于不必如内侧筒状部32c般顾虑到尘埃阻塞而形成截面近似圆形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将该排气流路B6设为截面近似新月形,将外侧筒状部32b形成为截面近似圆形。
标号33是和连结管32连接的吸入件,和连结管32连接的连接管33a、33b形成同心圆状的双重构造,和该连结管32的嵌合部分采用和连结管32一样的形状。
而,在使用如上述构成的电动吸尘器时,藉着电动风扇14的吸力,自吸入件33吸入的混合了尘埃的空气通过连结管32的吸气流路A5、软管21的吸气流路A3,被吸入吸尘器本体1内。在吸尘器本体1内,用集尘袋10滤除尘埃,再经由微尘过滤器12洁净化的空气被电动风扇14吸入,冷却该电动风扇14。
而,来自电动风扇14的排气之一部分自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口6向外部排出,其他自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流路B1通过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此时,因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的方向和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的方向形成同方向,故突条23所引起的对于在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之间流动的空气的透气阻力减少,可抑制在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内的损失。
因令构成外侧软管22的长的构件的突条22b、22c及构成内侧软管23的长的构件的突条23b、23c形成不同的间距,故不会损害易弯曲性,操作性不会降低。
即,弯曲软管21时,即使例如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夹在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和突条22c之间,也因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的间距和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间距不同,故和被夹的突条23b相邻的突条23c或被夹的突条23b附近的突条23b难以被夹在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和突条22c之间,因此,可防止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连续地被夹在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之间,故外侧软管22的曲率不会变大,不会损害软管21的易弯曲性。
各软管22、23藉着突条22b、22c间和突条23b、23c间变形而弯曲,但是在构成各软管22、23的长的构件的厚度相同的情况下,至相邻的突条接触为止之间突条间之间隔窄的,软管易弯曲,操作性变佳,而在本实施例中,因将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的间距窄,故和外侧软管22相比,内侧软管23易弯曲,在令软管21弯曲时,可用和只由外侧软管构成软管的情况同程度的操作力令软管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的操作性相比,几乎不会令操作性降低,软管21可采用双重构造。
又,在将内侧软管23的内部作为吸气流路并在吸入件33粘了纸或布等薄物的情况等下,内侧软管23内的真空度上升,只有内侧软管23要收缩。伴随内侧软管23的收缩,相邻的突条23b、23c间的长的构件变形,随着长的构件的变形变大,长的构件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变强,变得难以收缩。因此,若突条的间距小,则软管的收缩量比较小,长的构件的变形量就会变大,难以收缩,故和突条的间距宽的情况相比,可将收缩量抑制得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因将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间距形成得窄,故可将内侧软管23的收缩量抑制为小,可减少只有内侧软管23收缩较大所引起的对外侧软管22的负荷,可提高软管21的持久性。
而,通过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后,通过连结管32的排气流路B6,向吸入件33回流,和因该排气风而扬起的尘埃一起再向连结管32的吸气流路A6循环。
藉着如上述令排气的一部分回流,因向外部吹出的排气风减少而变弱,故可有效地抑制在扫除中房间的尘埃扬起。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的间距窄,但是如图9所示,将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的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间距窄也可。
在本构造中,和上述实施例一样,即使在弯曲软管21时,内侧软管23的突条23b、23c的某处被夹在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之间,被夹的突条23b、23c的附近的突条也不会被夹在外侧软管22的突条22b、22c之间,外侧软管22的曲率不会变大,不会损害易弯曲性,操作性不会降低。
又,在本构造中,因可使得外侧软管22易弯曲,故在进行内侧软管23不太弯曲的程度之比较小的弯曲操作时,用小的力可容易地令软管21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的操作性相比,几乎不会令操作性降低,软管21可采用双重构造。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因令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和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具有可防止软管难以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因将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内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因将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外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因令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和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不同,故内侧软管的突条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因将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内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因将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外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因令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和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因将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内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因将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内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又,有可降低内侧软管在吸入件粘了薄物时等的收缩量、可提高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的持久性等的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因将构成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构成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外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因令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和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不同,内侧软管的突条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因将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内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因将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内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又,有可降低内侧软管在吸入件粘了薄物时等的收缩量、可提高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的持久性等的效果。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因将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故内侧软管的粘接部进入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粘接部间的部位不会连续发生,有可防止软管难弯曲、提高操作性等效果,而且藉着外侧软管变得更易弯曲,和现有的软管相比,有可令操作性几乎不降低地构成双重构造的软管等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吸尘器用软管,由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构成,且各软管由将长的构件卷绕后粘接粘接部而形成筒状的挠性软管构成,其特征在于令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和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
4.一种电动吸尘器用软管,由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构成,且各软管由将长的构件卷绕后粘接粘接部而形成筒状的挠性软管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软管的表面将突条形成螺旋状,令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和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
7.一种电动吸尘器,在和内藏电动风扇的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连结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回流的排气流路而成,其特征在于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构成所述软管,形成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而且所述外侧软管及所述内侧软管采用将长的构件卷绕后粘接粘接部而形成筒状的挠性软管,令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和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软管内作为吸气流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外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内侧软管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小。
11.一种电动吸尘器,在和内藏电动风扇的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连结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回流的排气流路而成,其特征在于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构成所述软管,形成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而且在所述外侧软管及所述内侧软管的表面将突条形成螺旋形,令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和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不同。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软管内作为吸气流路。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外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形成为比所述内侧软管的突条的间距小。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吸尘器,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经由软管及管向吸入件等回流,具备不损害操作性的软管。这种电动吸尘器用软管和电动吸尘器用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构成软管21,形成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而且外侧软管22及内侧软管23使用将长的构件卷绕而形成管状的挠性软管,令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的长的构件的卷绕间距不同。
文档编号A47L9/24GK1281683SQ00121690
公开日2001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23日
发明者福岛定男, 齐藤和雄, 中井康一, 小林利造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