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001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的湿法擦拭地板的机械,用来擦掉地板上的污痕、水迹,除去灰尘、碎屑、毛发等小体积垃圾。
背景技术
由本人申请的申请号为200410010527.9,名称为《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中国专利(至今尚未公开,为本专利申请所要改进的技术)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包括机壳、转盘、盖部件和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还包括与转盘依次连接的减速装置和电动机。机壳上设置圆柱体第一内壁,壁面光滑。机壳上还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转盘包括同轴设置的圆柱体侧壁和在侧壁底部的向外的旋转体水平翻边,所述侧壁上设置数条轴向凸筋,水平翻边上设置数条径向凸筋。转盘与所述第一内壁同轴设置,所述侧壁、水平翻边与机壳的第一内壁之间构成一个旋转体空间。所述第一通道与旋转体空间的下端相连接;第二通道与旋转体空间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清洁组件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中;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上。设置在所述侧壁和水平翻边上的凸筋嵌入清洁组件的外层柔性的清洁元件内,使与转盘接触部分的清洁组件相对于转盘不动。转盘转动时,清洁组件所述区段与转盘一起转动,并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发生滑动摩擦,运动阻力较大,尤其是在所述机械刚启动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清洁组件与“第一内壁之间发生滑动摩擦,运动阻力较大”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以减小清洁组件相对于旋转体空间的工作阻力,降低驱动功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包括机壳、具有凸筋的转盘、旋转体空间、盖部件、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两端分别与外界和旋转体空间相连接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还包括与转盘依次连接的减速装置和电动机,清洁组件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中,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上。在构成所述旋转体空间的第一内壁外侧垂直设置若干可转动的滚柱,以滚柱工作面替代部分或全部第一内壁的壁面。
由于在构成旋转体空间的第一内壁外侧垂直设置若干可转动的滚柱,以滚柱工作面替代部分或全部第一内壁的壁面,在擦拭地面的工作中,缠绕叠置在旋转体空间中的清洁组件区段与滚柱之间发生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清洁组件相对于旋转体空间的工作阻力,降低驱动功率,是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要改进的技术——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示意图,拆去盖5部件。图2为图1拆去清洁组件1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加盖5部件,减速器7和电动机6不剖(以下同)。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拆去盖5部件。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加盖5部件。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图7为图4的B-B局部剖视图。图8为图4拆去清洁组件1后的示意图,图9为图5拆去清洁组件1后的示意图。图10为图8拆去滚柱组件一48后的示意图,图11为图9拆去滚柱组件一48后的示意图。图12为图4所示状态的滚柱组件二51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A向视图。图14为图12所示滚柱框架53的另一种形式,图15为图14的A-A剖视图(局部),放大。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拆去盖5部件。图17为图16的A-A剖视图,加盖5部件。图18为图16拆去清洁组件1后的示意图,图19为图17拆去清洁组件1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先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要改进的技术——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包括机壳、转盘2、盖5部件和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1,还包括与转盘2依次连接的减速器7和电动机6,见图1、图2和图3。盖5部件包括盖5和固定在盖5上的压块26。机壳包括外壳体3和内壳体4。所述外壳体3上设置圆柱体第一内壁57,壁面光滑。外壳体3上还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在外壳体3的下部设置鸭喙状突出41,在鸭喙状突出41的内腔用螺钉固定设置弧形挡板30,两者之间形成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的出口区段42。所述转盘2包括同轴设置的圆柱体侧壁11和在侧壁11底部的向外的旋转体水平翻边12,所述侧壁11上设置数条轴向凸筋13,水平翻边12上设置数条径向凸筋13。转盘2可转动地套装在内壳体4外并与其同轴设置,转盘2也与所述第一内壁57同轴设置。所述侧壁11、水平翻边12与外壳体3上的第一内壁57之间构成一个旋转体空间73。设置在外壳体3上的第一通道39通过其起始端60与旋转体空间73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通道的末端,即套管支架31所在的一端与旋转体空间73的上端相连接。清洁组件1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上;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73中。设置在所述侧壁11和水平翻边12上的凸筋13嵌入清洁组件1的外层柔性的清洁元件内,使与转盘2接触部分的清洁组件1相对于转盘2不动,在转盘2转动时,清洁组件1与其一起转动,以此将动力传给清洁组件1。此时,所述清洁组件1区段与所述第一内壁57之间发生滑动摩擦。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包括机壳、具有凸筋13的转盘2、旋转体空间73、盖5部件和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1,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外界和旋转体空间73相连接的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还包括与转盘2依次连接的减速器7和电动机6,清洁组件1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73中;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上。在构成所述旋转体空间73的第一内壁57外侧(即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内壁57外侧)固定设置了滚柱组件一48和滚柱组件二51,见图4和图8,两滚柱组件用滚柱框架53与外壳体3接触的方式通过铆钉或螺钉螺母固定在机壳上。两滚柱组件上可转动地垂直设置有若干滚柱71,见图5、图6、图7、图9和图13。滚柱组件包括滚柱框架53、轴承91和滚柱71,轴承91固定在滚柱框架53上,可采用过渡配合连接。滚柱71中间部分是一个较长的圆柱体,滚柱71的两头是一个较小的圆柱体,滚柱71两头套装在轴承91中,两者之间间隙配合连接,见图12、图13和图15。滚柱71的工作面替代了构成所述旋转体空间73的第一内壁57的部分壁面。所述滚柱71工作面是指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中滚柱71中间部分的圆柱体表面与清洁组件1接触的部分,即图4所示的C、D、E、F各点附近表面,上述各点均位于所述第一内壁57上。在滚柱组件一48和滚柱组件二51之间设置有小垫块50和大垫块52,见图4、图8、图9、图10和图11,两垫块保留有所述第一内壁57的部分壁面。小垫块50的下方是所述第一通道39的起始端60。大垫块52的上方设置有门槛38,门槛38上方空间为所述第二通道的末端,进入机壳的清洁组件1区段由此进入所述旋转体空间73。图9右边所示的三根滚柱71的下端挡住了鸭喙状突出41的内腔通道的内侧出口,取消了图3所示零件——弧形挡板30。为了方便滚柱组件自身的组装,在图14和图15所示的滚柱框架53的上平面安装轴承91处开有缺口98,缺口98的宽度略大于滚柱71头部圆柱体的直径。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见图16至图19。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包括机壳、具有凸筋13的转盘2、旋转体空间73、两端分别与外界和旋转体空间73相连接的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盖5部件和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1,还包括与转盘2依次连接的减速器7和电动机6,清洁组件1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73中,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39和第二通道上。在构成所述旋转体空间73的第一内壁外侧(即在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内壁57外侧)固定设置了滚柱组件四55、滚柱组件三54和滚柱组件二51,各滚柱组件上可转动地垂直设置有若干滚柱71,滚柱71的工作面替代了所述第一内壁的全部壁面。在图19的右边所示的滚柱组件三54上的三根长度较短的滚柱71的下方是所述第一通道39的起始端60。图19左边所示的滚柱组件四55的上方设置有门槛38,门槛38上方空间为所述第二通道的末端。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包括机壳、具有凸筋的转盘、旋转体空间、盖部件、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两端分别与外界和旋转体空间相连接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还包括与转盘依次连接的减速装置和电动机,清洁组件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中,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上,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旋转体空间的第一内壁外侧垂直设置若干可转动的滚柱,以滚柱工作面替代部分或全部第一内壁的壁面。
专利摘要机动擦拭平面的机械的改良结构涉及一种电动的湿法擦拭地板的机械,包括机壳、具有凸筋的转盘、旋转体空间、盖部件、首尾相连的具有挠性的内层构件的清洁组件、两端分别与外界和旋转体空间相连接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还包括与转盘依次连接的减速装置和电动机,清洁组件部分区段游离在机壳外,部分区段多层单列依次缠绕叠置在机壳内的旋转体空间中,部分区段设置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上。在构成所述旋转体空间的第一内壁外侧垂直设置若干可转动的滚柱,以滚柱工作面替代部分或全部第一内壁的壁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中,旋转体空间中的清洁组件区段与滚柱之间发生滚动摩擦,可减小清洁组件与旋转体空间的运动阻力,降低驱动功率。
文档编号A47L11/24GK2787132SQ20052001767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6日
发明者陈光中 申请人:陈光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