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使用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晾衣架的使用方法及其结构技术。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使用的晾衣架,都是通过它来挂吊衣物后再钩在晾衣杆上晒晾衣物 的,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如果,在无法支撑晾衣杆的地方,欲通过常规的晾衣架来 悬空晒晾衣物,就难以实现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提出晾衣架双用途或双功能的使用方法及其结构。 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A.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由以下的a或b二个款式组成-
a. 通过挂钩将整体晾衣架吊挂在钉入垂直墙面上的墙钉上,让需要晒晾的衣物
再悬空挂吊在不接触垂直墙面的那个挂架上;
b. 通过挂钩将整体晾衣架吊挂在悬空的常规晾衣杆上,让需要晒晾的衣物再 悬空挂吊在双个或单个挂架上。
B. 本发明的结构形式在整体晾衣架结构中设置二个互不接触的挂架,并且, 挂钩与二个的挂架之间设置了使得该三者相互定位的立体框架结构;
——上述的挂架是相互平行定位设置的;上述的立体框架结构是锥形的,并且, 该立体框架结构的顶端设置挂钩;上述的双挂架型晾衣架是采用金属或塑料一次性 模具浇注成型的。
本发明的特点通过对现有晾衣架结构的上述改进,使之可以直接通过钉入垂 直墙面上的普通墙钉吊挂,或者,在现有的晾衣杆上以现有晾衣架的吊挂形式来吊 挂,该二种吊挂本发明采用的晾衣架结构形式,均可以实施衣物的悬空晒晾。
图1示意了本发明所采用结构形式的一种实施例。
图2是图1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示意了本发明的一种依托垂直墙面悬空晒晾衣物的使用状态。
1:挂钩;2:立体框架结构;3:挂架;4:垂直墙面;5:最好是上倾钉入的墙 钉;6:悬空晒晾的衣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使用方法的重点如图4所示,是让依托垂直墙面4而吊挂的上述异型立
体晾衣架上面的衣物6,处于悬空挂吊晒晾的良好状态,其中的关键是衣物6被悬
空挂吊晒晾的悬空程度问题,显然,这个悬空程度问题取决于上述异型立体晾衣架
中二个平行挂架3之间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该距离设定在10公分左右就足够了。 当上述异型立体晾衣架按照现有技术方式吊挂在晾衣杆上使用时,最佳的挂吊
衣物6的使用方式是将二个挂架3当作一个使用,这样,被晒晾的衣物6可以被
二个挂架3充分地撑开通气,其晒晾的效果,肯定会远好于现有技术中使用一个挂
架3晒晾衣物6的效果。
上述异型立体晾衣架依墙吊挂的方法与在晾衣杆上吊挂的方法,详见上述"发
明内容"段落中的"a"与"b" 二款的说明。
参照附图示意的结构,采用金属(例如铝)或塑料作为原料,利用模具通过
一次性浇注成型,即可制取符合本发明二种使用方法的采用由立体框架结构2定位
挂钩1和二个平行排列的挂架3而形成的异型立体晾衣架。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使用方法,在结构上包括挂钩(1)和挂架(3),其特征在于a.通过挂钩(1)将整体晾衣架吊挂在钉入垂直墙面(4)上的墙钉(5)上,让需要晒晾的衣物(6)再悬空挂吊在不接触垂直墙面(4)的那个挂架(3)上。
2. 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另一种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b. 通过挂钩(1)将整体晾衣架吊挂在悬空的常规晾衣杆上,让需要晒晾的衣 物(6)再悬空挂吊在双个或单个挂架(3)上。
3. —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结构,在结构上包括挂钩(1)和挂架(3), 其特征在于-在整体晾衣架结构中设置二个互不接触的挂架(3),并且,挂钩(1)与二个 的挂架(3)之间设置了使得该三者相互定位的立体框架结构(2);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挂架(3)是相互平行定位设置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立体框架结构(2)是锥形的,并且,该立体框架结构(2)的顶端设置挂钩0)。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挂架型晾衣架是采用金属或塑料一次性模具浇注成型的。
全文摘要
一种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使用方法及其结构,A.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的二种使用方法a.通过挂钩(1)将整体晾衣架吊挂在钉入垂直墙面(4)上的墙钉(5)上,让需要晒晾的衣物(6)再悬空挂吊在不接触垂直墙面(4)的那个挂架(3)上;b.通过挂钩(1)将整体晾衣架吊挂在悬空的常规晾衣杆上,让需要晒晾的衣物(6)再悬空挂吊在双个或单个挂架(3)上;B.符合上述二种使用方法的晾衣架结构形式在整体晾衣架结构中设置二个相互平行的挂架(3),并且,挂钩(1)与二个的挂架(3)之间设置了使得该三者相互定位的立体框架结构(2);该双挂架式异型晾衣架可以采用金属或塑料利用模具一次性浇注成型。
文档编号A47G25/00GK101288546SQ20071006812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6日
发明者巽 周 申请人:巽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