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92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吸尘器的吸头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尘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连接在吸头外壳左右侧的吸头 可以相对于吸头外壳向前或向后运动,从而能够方便地清理狭小空间内存留的污物的吸 尘器的吸头结构。技术背景
吸尘器是一种室内清洁卫生的家用电器,用于清除地面、地毯、墙壁、家具、 衣物及各种缝隙中的灰尘。一般来说,吸尘器主要包括抽吸装置和吸入管路,以电动机 和风机为主形成的抽吸装置设置在机体内,吸入管路包括吸头和吸气管,吸头有向下开 口的吸气口并通过吸气管的伸缩管和软管与机体内风机的进风口相通。
吸尘器运转时,电动机带动风机的叶轮高速旋转,将吸尘器内部的空气排出 去,在吸尘器的内部形成瞬时真空,与外界大气之间形成一个相当高的负压差。在此负 压差的作用下,吸头结构附近的灰尘连同空气一起通过吸气口吸入机体内的集尘盒内。 含有灰尘的空气在机体的集尘盒内经过滤后,再从出气口排出到吸尘器外部。这样,就 达到清除灰尘、洁净地面的效果。吸尘器的吸率分为多个可操作控制的挡次,适应地 面、床面、地毯、沙发、墙角等不同清洁对象的作业面,以便更好地抽吸各处的灰尘。
按照吸尘器的外形分类,可分为立式吸尘器、卧式吸尘器和便携式吸尘器等。
图1是现有技术中吸尘器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真空吸尘器包括内置吸入室内空气的抽吸装置的机体1和利用机体1 产生的抽吸力吸入地面空气的吸头结构2。
机体1分成下部机体5和上部机体6。下部机体5的内部安装抽吸装置。上部 机体6防止下部机体5内的部件露在外部,其内部安装为控制真空吸尘器的电器部(未图 示)°
为了使机体在地面灵活移动,在其壳体的两侧面配备滚轮8。在滚轮8上形成有 将经过分离异物后的空气排出到机体外部的排出部8a。
另外,机体1和吸头结构2之间依次有用柔软的材料制作的吸入软管3b,连接在 吸入软管3b端部的操作部4,连接操作部4和吸头结构2的延长管3a等。因此,机体1 产生的抽吸力可以传递到上述吸头结构2上。
若通过电线9向机体1内部的电源部(未图示)导通电源,则真空吸尘器即进入 待机状态。这时,若用户通过操作部4的按钮调整吸气阶段,在机体1内部的抽吸装置 产生适合于各阶段的抽吸力。
抽吸装置产生的抽吸力经过连接在吸入连接部北的吸入软管3b以及延长管3a传 递到吸头结构2上。因此,含有灰尘、纸屑等异物的空气由传递到吸头结构2上的抽吸 力来吸入,并且,吸入空气在集尘桶10分离出微小灰尘等,之后通过排出部8a排出到机 体1的外部。真空吸尘器就这样进行清扫工作。
图2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吸尘器的吸头外壳由上盖部和下盖部组合而成,形成吸头的外观, 在吸头结构2的底面形成空气和异物流入的空气吸入口 20,空气吸入口设置在下盖部的 底部,当吸尘器工作时,空气和异物在抽吸装置产生的吸力作用下穿过空气吸入口进入 到机体内部,在空气吸入口 20的对应位置安装为搅起地面上异物的搅动器22。搅动器设 置在空气吸入口位置,在搅动器上排布毛刷,搅动器22利用传送带沈跟后侧的旋转涡轮 M连接。因此,若通过空气吸入口 20进入延长管3a里的空气带动旋转涡轮M转动,则 与传送带沈连接的搅动器22也一起旋转。因此,搅动器22外周面的毛刷2 搅起地面 上的异物,从空气吸入口 20吸入。
上述吸头结构为整体固定式,如果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种吸头结构容易受到 体积的限制,无法发挥作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吸头结构中设置了可活动的吸头。 图3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外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吸尘器的吸头 结构2,包括吸头外壳&,与吸尘器的吸头柄活动连接,支撑并连接吸头,传递吸尘 器产生的吸力;吸头2b,在吸头外壳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设置,吸头与吸头外壳活动连 接;空气吸入口,设置在吸头和吸头外壳的底部,当吸尘器工作时,空气和异物在抽吸 装置产生的吸力作用下穿过空气吸入口进入到机体内部。这种吸头结构中每个单侧的吸 头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吸头外壳的后侧弯曲,从而能够在形变后深入到相对狭小的空 间内工作。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的吸头只能向吸头外壳的后方单向运动,当 吸头结构在清理狭小空间内的污物时,吸头可以向后运动使吸头结构插入到狭小空间 内,但是由于吸头无法在狭小空间内反向运动,就容易导致吸头结构卡在空间内无法沿 原路径取出,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此外由于两侧的吸头分别运动相互间没有关联, 使吸头结构卡在狭小空间内的可能大大增加。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使连接在吸头外壳左右侧 的吸头可以相对于吸头外壳向前或向后运动,从而能够方便地清理狭小空间内存留的污 物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包括吸头外壳,与吸尘器的吸头柄活动连接, 支撑并连接吸头,传递吸尘器产生的吸力;吸头,在吸头外壳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设 置,吸头与吸头外壳活动连接;空气吸入口,设置在吸头和吸头外壳的底部,当吸尘器 工作时,空气和异物在抽吸装置产生的吸力作用下穿过空气吸入口进入到机体内部,两 侧的吸头联动,在外力作用下,吸头可以同时向吸头外壳的前侧或后侧运动,当去除外 力后吸头回复至初始位置。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吸头外壳内部设置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且每个齿轮与其同侧的吸头连 接固定,当一侧的吸头向前或向后运动时,齿轮都将运动传递至另一侧的吸头。
所述的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吸头外壳的内部,在齿轮轴上设置连接齿轮和吸头外壳的卷簧,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卷簧使吸头保持在初始位置。
所述的吸头外壳两侧设置圆弧状导槽,同时在吸头上设置突起的导柱,导柱与 导槽相互配合,使吸头在导槽限定的范围内前后活动。
所述的吸头外壳上对应于吸头活动的位置设置多个外通风槽,与吸头外壳连接 的吸头柄前端同样设置内通风槽,通过调整吸头柄与吸头外壳的配合角度可使内、外通 风槽贯通。
所述的外通风槽对应设置在吸头能够相对吸头外壳作前后活动的顶端位置。
所述的外通风槽设置为四个,而内通风槽只有一个,在初始状态下内外通风槽 并不连通,外通风槽处于封闭状态。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通过吸头外壳与吸头柄相连接,通过吸头外壳 将吸尘器的吸力传输到两侧的吸头,而吸头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吸头外壳的前侧或后 侧运动,从而使吸尘器的吸头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清洁狭窄的空间时,阻挡物对 吸头施加外力使两侧的吸头向吸头外壳的后侧运动,从而使吸头结构能够顺利地插入到 狭窄空间内;当清洁结束、向外部方向取出吸头结构时,两侧的吸头反向受力,通过连 接于吸头的两个啮合的齿轮相互作用可以使吸头外壳两侧的吸头同时反向运动,因此可 以将吸头结构从狭小空间内方便地取出;吸头结构取出后,吸头在卷簧的作用下恢复到 初始位置。在吸头外壳中设置能够使左右两侧的吸头联动的机构,使一侧的吸头在受到 外力发生运动时能够带动另一侧的一头同时运动,使吸头结构中吸头的活动能力更强, 使用时更加便利。此外,在吸头外壳上对应于吸头活动的极限位置设置多个外通风槽, 同时在吸头柄的顶端设置内通风槽,通过转动吸头柄可以使内、外通风槽贯通,从而可 以通过通风槽将附着在吸头位置的污物清除干净,防止吸头的运动因污物而阻塞。


图1是现有技术中吸尘器的外观结构示意图2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3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4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外部示意图5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内部示意图6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吸头柄与吸头外壳连接的示意图7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内、外通风槽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的外部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 结构的内部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吸头柄与吸头外壳连接的示意 图;图7是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内、外通风槽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4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2中,吸头外壳&与吸尘器的 吸头柄30活动连接,吸头柄30形成在延长管的前端,插接在吸头外壳&上,吸头外壳5支撑并连接吸头2b,传递吸尘器产生的吸力;吸头2b在吸头外壳&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 设置,且吸头与吸头外壳活动连接;空气吸入口设置在吸头和吸头外壳的底部,当吸尘 器工作时,空气和异物在抽吸装置产生的吸力作用下穿过空气吸入口进入到机体内部, 吸头外壳&两侧的吸头2b联动,两侧的吸头运动方向与幅度相同,在外力作用下,吸头 可以同时向吸头外壳的前侧或后侧运动,当去除外力后吸头回复至初始位置。
在吸头外壳内部设置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31,齿轮31在吸头外壳&内的位置固 定并且可以旋转,且每个齿轮与其同侧的吸头2b连接固定,生产加工时可以将齿轮与吸 头一体成型而成,当一侧的吸头向前或向后运动时,带动齿轮转动,而啮合的齿轮又将 运动传递至另一侧的吸头,使另一侧的吸头以同样的幅度和方式向同样的方向运动。在 吸头的位置改变后,吸头结构的前侧通过面积都会成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使吸头结构 能够通过较小的空间。
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吸头外壳的内部,齿轮分别绕对应的齿轮轴旋转,在齿 轮轴上设置连接齿轮和吸头外壳的卷簧32,即卷簧32可以限定齿轮在吸头外壳内部的旋 转角度,由于齿轮31和对应侧的吸头沈是一体结构,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卷簧使吸头 保持在初始位置,即吸头向吸头外壳的左右两侧展开。当吸头接触到障碍物向吸头外壳 后侧或前侧发生运动时,齿轮发生对应旋转,此时卷簧发生形变;而当撤去外力,卷簧 即迫使吸头转回初始位置。
在吸头外壳两侧分别设置圆弧状导槽33,同时在吸头上设置突起的导柱34,导 柱与导槽相互配合,且导柱只能在导槽内滑动,从而使吸头在导槽限定的范围内前后活 动。
吸头外壳上对应于吸头活动的位置设置多个长方形的外通风槽35,与吸头外壳 连接的吸头柄前端同样设置长方形的内通风槽36,通过调整吸头柄与吸头外壳的旋转配 合角度可使内、外通风槽贯通,从而在吸尘器运转时,将吸头外壳内的部分吸力引导至 外通风槽处,通过外通风槽将吸头活动位置附着的灰尘和污物吸入到吸尘器内部。由于 吸头活动的最前端和最后端的极限位置最容易附着污物,将外通风槽对应设置在吸头能 够相对吸头外壳作前后活动的顶端位置。所述的外通风槽设置为四个,而内通风槽只有 一个,在吸尘器的正常使用状态下内外通风槽并不连通,外通风槽处于封闭状态。
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中,通过吸头外壳与吸头柄相连接,通过吸头外壳 将吸尘器的吸力传输到两侧的吸头,而吸头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吸头外壳的前侧或后 侧运动,从而使吸尘器的吸头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清洁狭窄的空间时,阻挡物对 吸头施加外力使两侧的吸头向吸头外壳的后侧运动,从而使吸头结构能够顺利地插入到 狭窄空间内;当清洁结束、向外部方向取出吸头结构时,两侧的吸头反向受力,通过连 接于吸头的两个啮合的齿轮相互作用可以使吸头外壳两侧的吸头同时反向运动,因此可 以将吸头结构从狭小空间内方便地取出;吸头结构取出后,吸头在卷簧的作用下恢复到 初始位置。在吸头外壳中设置能够使左右两侧的吸头联动的机构,使一侧的吸头在受到 外力发生运动时能够带动另一侧的一头同时运动,使吸头结构中吸头的活动能力更强, 使用时更加便利。此外,在吸头外壳上对应于吸头活动的极限位置设置多个外通风槽, 同时在吸头柄的顶端设置内通风槽,通过转动吸头柄可以使内、外通风槽贯通,从而可 以通过通风槽将附着在吸头位置的污物清除干净,防止吸头的运动因污物而阻塞。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 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 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然会利用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 更动或修饰,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 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 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包括吸头外壳,与吸尘器的吸头柄活动连接,支撑并 连接吸头,传递吸尘器产生的吸力;吸头,在吸头外壳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设置,吸头 与吸头外壳活动连接;空气吸入口,设置在吸头和吸头外壳的底部,当吸尘器工作时, 空气和异物在抽吸装置产生的吸力作用下穿过空气吸入口进入到机体内部,其特征在 于在外力作用下,吸头可以向吸头外壳的前侧或后侧运动,当去除外力后吸头回复至 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侧的吸头联动,吸头 外壳内部设置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且每个齿轮与其同侧的吸头连接固定,当一侧的吸 头向前或向后运动时,齿轮都将运动传递至另一侧的吸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其特征在于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 吸头外壳的内部,在齿轮轴上设置连接齿轮和吸头外壳的卷簧,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 卷簧使吸头保持在初始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吸头外壳两侧设置圆 弧状导槽,同时在吸头上设置突起的导柱,导柱与导槽相互配合,使吸头在导槽限定的 范围内前后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吸头外壳上对应于吸头 活动的位置设置多个外通风槽,与吸头外壳连接的吸头柄前端同样设置内通风槽,通过 调整吸头柄与吸头外壳的配合角度可使内、外通风槽贯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外通风槽对应设置在吸 头能够相对吸头外壳作前后活动的顶端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外通风槽设置为四个, 而内通风槽只有一个,在初始状态下内外通风槽并不连通,外通风槽处于封闭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吸尘器的吸头结构,包括吸头外壳、吸头、空气吸入口,在外力作用下,吸头可以向吸头外壳的前侧或后侧运动,当去除外力后吸头回复至初始位置。清洁狭窄的空间时,阻挡物对吸头施加外力使两侧的吸头向吸头外壳的后侧运动,从而使吸头结构能够顺利地插入到狭窄空间内;当清洁结束、向外部方向取出吸头结构时,两侧的吸头反向受力,通过连接于吸头的两个啮合的齿轮相互作用可以使吸头外壳两侧的吸头同时反向运动,因此可以将吸头结构从狭小空间内方便地取出;吸头结构取出后,吸头在卷簧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
文档编号A47L5/34GK102018473SQ200910307480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2日
发明者马哲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