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97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力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加热方式的锅具, 一般是采用将电磁线圈固定在隔离板或面板的底面下部,而 锅体直接放置在隔离板上,该种方式对隔离板材料的材质要求高,进而造成其制造成本提高。 为克服上述缺陷,有人在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时提出了一种采用支撑柱穿过隔离板将内锅支 撑的结构,从而使内锅与隔离板不直接接触。但是因为隔离板及电磁线圈的固定的结构,支撑 柱与隔离板及电磁线圈之间可相对运动,在电压力锅的加热过程中,随着锅内压力的变化, 内锅推动支撑柱移动,而内锅与隔离板并未移动,电磁线圈与内锅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 额定输出功率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输出功率不稳定,影响加热控制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特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加热速度快的电压力锅用的电磁 加热机构。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包括电压力锅的外锅、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外锅锅底上 方的电磁线圈发热盘,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包括可以与电压力锅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电磁线 圈及固定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2个以上的内锅支撑掌,所述内锅支 撑掌对称分布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固连,所述电磁线
圈发热盘通过弹性机构弹性定位在所述电压力锅的外锅内。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外锅锅底上方,是指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盘 面基本呈水平方向设置,或者说基本与所述外锅锅底平行的方向设置,从而可以使所支承的 内锅在使用时也处于水平。
所述内锅支撑掌用于支撑电压力锅的内锅,分布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固连,使所述电压力锅在使用时其内锅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不直接接 触。所述内锅支撑掌的顶端表面与所述内锅的锅底形状相适配,且最好为不导磁耐热材质制 成。
其中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内锅支撑掌的顶端面高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 上表面5~18MM。
所述内锅支撑掌对称分布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上,是指所述内锅支撑掌以所 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中心点为中心对称方式设置,该种设置方式可使内锅的锅底所受支撑力 均匀。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之间固连,是指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 发热盘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对固定连接,使所述内锅支撑掌的顶端面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 的上表面之间相对距离不变且可以同步上下移动。
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可采用一体制成结构;也可采用通过固定支架将 二者固连;还可在电磁线圈发热盘上设螺纹孔,在所述内锅支撑掌上设置相应的螺纹,将所 述内锅支撑掌直接旋入并固定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上的螺纹孔内;还可是二者之间通过铆 接方式固定;还可以是,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上设置发热盘孔,在所述内锅支撑掌底部中心 相应地设置支撑掌定位螺孔,用螺钉穿过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定位孔并旋入紧固在所述支撑 掌定位螺孔内;也还可采用其它间接固定方式将所述内锅支撑掌固定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 上。总之,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之间无论采用何种定位方式,目的是要保 证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两者可以同步上下移动。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包括电磁线圈、固定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架等,所述电磁线圈是在 与控制系统或主电源回路电连接并通电后可以能将电能转换成磁场的电器件。所述线圈架是 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匝的外部,主要起到固定电磁线圈的线匝的作用。进一步的技术方 案还可以是,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还包括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位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 部。通过隔离板可对所述电磁线圈及其所述线圈架提供安全保护,防止电压力锅使用时可能 存在水、油等污物直接滴落安装在所述电磁线圈上,其次所述隔离板还可以在所述电磁线圈 与内锅之间形成隔热层和绝缘层,所述隔离板为不导磁的耐温材料制成。其中由于所述电磁 线圈发热盘还包括隔离板,因此所述内锅支撑掌的顶端部高于所述隔离板的上表面5 18MM。 其次,如果将所述电磁线圈直接固定或缠绕在所述隔离板的下面,则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架就不是必须设置的部件。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磁线圈机构,在锅内压力变化时,内锅与所述内锅支撑掌及电磁线圈 发热盘可以同步移动,又由于所述电磁线圈固连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下部,从而保证内 锅锅底与电磁线圈之间的相对距离在整过电压力锅工作状态下都保持不变。从而克服了现有 技术中随锅内压力的变化,内锅与电磁线圈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而导致输出功率不稳定、 影响加热速度的缺陷。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通过弹性机构弹性定位在所述电压力锅的外锅内。所述电磁线圈发 热盘在所述外锅内的定位方式有很多种。其中
(1)包括底壁弹性板;所述底壁弹性板弹性支撑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还包括支撑臂, 所述支撑臂的顶端以基本垂直的方向支承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所述支撑臂的底端支撑在所 述底壁弹性板上。
所述底壁弹性板具有弹性变形及弹性复位功能。所述底壁弹性板弹性支撑在所述外锅的 底壁上,其结构可采用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对应每个支撑臂的底端设置与其数量相等的凹槽 或通孔,将所述底壁弹性板搭盖或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槽或通孔周边的外锅的底壁上;也可采 用外锅的底壁上设一整个凹槽或通孔,将一整块弹性板搭盖在所述凹槽或通孔周边的外锅的 底壁上也可以将整个外锅的底壁设置为弹性壁,所述支撑臂直接支承在具有弹性的底壁上。
所述支撑臂的顶端以基本垂直的方向支承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还可以是,所述支撑臂 可固定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下底面上,也可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一体制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外围,并且所述支撑臂穿过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与所述内锅支撑掌连为一体组成内锅支撑柱。当电压力锅锅内压力升高 时,压力会使内锅相对电压力锅的外锅与锅盖的接合部下移,内锅则推动所述内锅支撑掌及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向下同时位移,进而所述支撑臂下移使所述底壁弹性板发生弹性变形, 同时对下移的所述内锅支撑柱形成一个平衡力;在电压力锅锅内的压力下降过程中,在所述 底壁弹性板的弹力作用下,使所述支撑臂、电磁线圈发热盘、内锅支撑掌及其上的内锅复位。 所述底壁弹性板不但可以支撑所述内锅支撑臂及内锅,同时可以防止由于锅内高压使所述支 撑臂下移造成外锅底壁塑形变形。
所述支撑臂穿过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与所述内锅支撑掌连为一体,可以是,所述支撑臂 的顶端中心具有螺孔,还包括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内锅支撑掌和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发热盘孔与所述支撑臂固连,从而使所述支撑臂、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和所述内锅支撑掌连 为一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下底面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环 形凸起所形成的中心孔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上设置的所述发热盘孔直通;在所述环形凸起 的底面设置环形定位板,其中所述环形凸起的内径大于所述环形定位板的内径,在所述环形 定位板与所述底壁弹性板之间设置高度适配的传动套管;所述支撑臂上具有台阶,其中所述台 阶的上部臂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台阶的下部臂体的直径并且大于所述环形定位板的内径;所述 台阶的上部臂体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环形凸起的中心孔和所述发热盘孔内,所述台阶的下部 臂体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传动套管内。上述髙度适配是指所述传动套管的上顶端抵压在所述 环形定位板的下表面上,而所述传动套管的底端抵压在所述底壁弹性板的上表面上。通过该 结构,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通过所述环形凸起支撑在所述环形定位板上,所述环形定位板支 撑在所述传动套筒的顶端上,所述传动套筒的底端支撑在所述底壁弹性板上;而内锅支撑在 所述内锅支撑掌上,所述内锅支撑掌通过所述支撑臂支撑在所述底壁弹性板上。当锅内压力 升高,内锅下移推动内锅支撑掌及支撑臂,支撑臂底端下压弹性板,所述底壁弹性板向下发 生形变,此时,支撑在所述底壁弹性板上的所述传动套筒随之下移,从而所述环形定位板及 电磁线圈发热盘依次下移,进而达到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与所述内锅同步下移。反之亦然, 当锅内压力下降,弹性板的弹性复位作用下,所述底壁弹性板驱动所述支撑臂、内锅支撑掌 及内锅依次上移复位;同时,所述底壁弹性板驱动所述传动套筒、环形定位板及电磁线圈发 热盘依次上移复位,进而达到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与所述内锅同步上移。至此,在电压力锅 的工作过程中,所述内锅锅底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环形凸起固连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底面,所述环 形凸起的中心孔与所述发热盘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为了使所述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定位板、所述传动套管及所述底壁弹性板之间的结构更 稳定,进一步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定位板固连。进一步技术方案还可以 是,所述传动套管与所述环形定位板固连。
进一步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下底面固连有定位柱,在所述定位柱 的顶端设置有定位柱螺孔;所述支撑臂的侧壁上固连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固定支 架孔,用螺钉穿过所述固定支架孔并旋入紧固在所述定位柱螺孔内进而将所述支撑臂固定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下底面的定位柱上。
(2) 还包括发热盘弹性板所述发热盘弹性板固连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外侧,所述 发热盘弹性板搭接在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所设置的凸边上。当锅内压力升高时,内锅推动所 述内锅支撑掌及电磁线圈发热盘下移,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下压所述外锅的侧壁,使内锅的 下移量转化为所述发热盘弹性板的弹性变形;当锅内压力降低时,在所述发热盘弹性板的弹 性复位作用下使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内锅支撑掌及其上的内锅依次上移复位。其中所述搭 接连接是指所述发热盘弹性板与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所设置的凸边之间在径向可滑动地连接 或钩接在所述凸边上,也可以是铆接或螺纹连接在所述凸边上。所述发热盘弹性板既可以是 连续性的环性板,也可以是间断性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外侧的凸出片。其次, 所述凸边是设置在所述外锅内侧壁上凸出边,也可以是所述外锅壁体内凹形成的向内凸出边。
(3) 还包括侧壁弹性板;所述侧壁弹性板的一端固连在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另一自由 端悬空设置;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支承在所述侧壁弹性板上。所述侧壁弹性板具有弹性变形 及弹性复位功能。当锅内压力升高时,内锅推动所述内锅支撑掌及电磁线圈发热盘下移,所 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下压所述外锅的侧壁上的侧壁弹性板,使内锅的下移量转化为所述侧壁弹 性板的弹性变形;当锅内压力降低时,在所述侧壁弹性板的弹性复位作用下使所述电磁线圈 发热盘、内锅支撑掌及其上的内锅依次上移复位。当然,作为等同方案,也可以使用辅助支 撑板将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间接搭接在所述侧壁弹性板上。其次,所述侧壁弹性板可以呈封 闭的环形结构固定在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也可以以单独的片状体结构,间断性的方式间歇 设置在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采用所述内锅支撑掌对称固连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上,从而使所述 内锅支承在所述内锅支撑掌上;其次由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通过弹性机构弹性定位在所述 电压力锅的外锅内,在锅内压力变化时,内锅与所述内锅支撑掌及电磁线圈发热盘同步移动, 从而保证所述内锅的锅底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中的电磁线圈之间的相对距离在整过电压力 锅工作状态下都保持不变。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随锅内压力的变化,内锅与电磁线圈之间 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而导致输出功率不稳定、影响加热速度的缺陷。另外,所述内锅支撑掌 可使所述内锅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不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了内锅向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 热传导。2、 由于采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通过支撑臂支撑在所述外锅底壁上的第壁弹性板上的结 构,使所述底壁弹性板不但可以弹性支撑所述支撑臂及内锅,同时可以防止由于锅内高压使 所述支撑臂下移造成外锅底壁塑形变形。
3、 由于采用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外围,且所述支撑臂穿过所述电磁线 圈发热盘与所述内锅支撑掌连为一体组成内锅支撑柱,可使该电磁加热机构的零件加工和装 配都变得更简便。
4、 由于采用螺钉穿过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发热盘空并旋入紧固在所述内锅支撑掌的定 位螺孔内,使得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更稳定、装配更简便。
5、 由于釆用所述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定位板、所述内锅支撑臂上的台阶及传动套管这些 小零件之间的配合来实现内锅与电磁线圈发热盘及电磁线圈发热盘同步位移,而这些小零件 便于加工,可节约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
6、 由于采用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定位板固连及所述传动套管与所述环形定位板固连 的结构,可使所述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定位板、所述传动套管及所述底壁弹性板之间的结构 更稳定。
7、 由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采用弹性机构支承在外锅的侧壁上,可不用设置所述支撑臂, 从而节约空间,同样内锅容量的前提下可减小电压力锅的体积。
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优点,使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种电压力锅中的电磁加热机构。


图1为实施例一中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装置及其搭接在外锅内侧壁上的局部结构示意
图2为实施例一中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等同方案示 意图3为实施例二中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装置与侧壁弹性板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D部放大示意图5为实施例三中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装置支承在外锅底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中的电压力锅的内锅未加压时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中的电压力锅的内锅加压时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四中的所述内锅支撑掌与所述电磁线圈加热装置及所述支撑臂连为一体的 结构示意图9为实施例五所述电磁加热装置支承在所述外锅底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IO为实施例五中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11为实施例六中的所述电磁加热装置支承在所述外锅底壁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一-
如图l所示,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包括电压力锅的外锅l、水平设置在所述外锅l 的锅底上方的电磁线圈发热盘2和四个内锅支撑掌4,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包括电磁线圈 21、线圈架22及位于所述电磁线圈2和线圈架21上方的隔离板3;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 呈盘状。所述内锅支撑掌4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上表面 上,其中所述内锅支撑掌4的顶端面距离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上表面的距离为IO醒,所 述电压力锅的内锅5支撑在所述内锅支撑掌4上。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等同的方式,所述 电磁线圈发热盘2上设置发热盘孔23,在所述内锅支撑掌4底部中心相应地设置支撑掌定位 螺孔,用螺钉B穿过所述发热盘孔23并旋入紧固在所述支撑掌定位螺孔内。
所述内锅支撑掌4和内锅5之间接触的表面形状相适配,且所述内锅支撑掌4为不导磁 耐温材质制成。所述隔离板3用于隔热绝缘,为不导磁的耐温材料制成。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是在与电压力锅的控制系统或主电源回路电连接后可以将电能转 换成磁能的器件。所述线圈架22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21的外部或侧部,起到绝缘固定所述 电磁线圈21的作用,通过其可将所述电磁线圈21固定安装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下部, 也使所述电磁线圈21和所述隔离板3之间有一定间距,以避免其散热不佳、电磁线圈过热、 电路异常的现象出现。其次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中心还设置有通孔20, 在该通孔20中安装温度传感器20a从而可以检测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上面的所述内锅5的 底部温度。
所述外锅1的侧壁下部向内凹陷形成凸边平台结构而具有所述凸边10,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外侧固连发热盘弹性板31,所述发热盘弹性板31搭接固连在所述凸边10上。
在锅内压力变化时,所述内锅5与所述内锅支撑掌4及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同步移动, 又由于所述电磁线圈21固连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下部,从而保证内锅5的锅底与所述 电磁线圈21之间的相对距离在整过电压力锅工作状态下都保持不变。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 随锅内压力的变化,内锅与所述电磁线圈21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而导致输出功率不稳 定、损耗大、影响加热速度的缺陷。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锅1的侧壁下部未向内凹陷。所述外 锅1的侧壁下部固定连接呈环形的侧壁弹性板11;所述侧壁弹性板11的一端固连在所述外 锅l的内侧壁上,另一自由端悬空设置;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外侧边支承在所述侧壁弹 性板11上。所述侧壁弹性板11具有弹性变形及弹性复位功能,在所述侧壁弹性板11与所述 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外侧边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支撑板13,通过该辅助支撑板13加大所述电 磁线圈发热盘2与所述侧壁弹性板11之间的受力面积。当内锅压力升高时,内锅5推动所述 内锅支撑掌4及电磁线圈发热盘2下移,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下压所述外锅1的内侧壁上 的所述侧壁弹性板11,使内锅5的下移量转化为所述侧壁弹性板11的弹性变形量;当内锅 压力降低时,在所述侧壁弹性板11的弹性复位作用下使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内锅支撑掌 4及其上的内锅5依次上移复位。
实施例三
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外锅1的侧壁下部未向内凹陷,也未设 置所述发热盘弹性板31。所述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还包括底壁弹性板6和支撑臂7,所 述支撑臂7位于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外围;所述外锅1的底壁上对应每个所述支撑臂7的底 端设置一个凹槽61,所述底壁弹性板6搭盖在所述凹槽61周边的所述外锅1的底壁上,艮卩 所述底壁弹性板6弹性支撑在所述外锅1的底壁上。所述支撑臂7以基本垂直的方向支承在 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隔离板3与所述底壁弹性板6之间。如图7所示,当电压力锅锅内 压力升高时,压力会使内锅5相对电压力锅的外锅1与锅盖的接合部下移,内锅5则推动所 述内锅支撑掌4及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向下位移,进而所述支撑臂7下移使所述底壁弹性 板6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对下移的所述支撑臂7形成一个平衡力;如图5所示,在电压力锅锅内的压力下降过程中,在所述底壁弹性板6的弹力作用下,使所述支撑臂7、电磁线圈发 热盘2、内锅支撑掌4及其上的内锅5复位。所述底壁弹性板6不但可以支承所述支撑臂7 及内锅5,同时可以防止由于锅内高压使所述支撑臂7下移造成外锅1底壁塑形变形。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如图8所示,支撑臂7位于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外围,并且所述支 撑臂7以基本垂直的方向穿过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隔离板3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及 所述内锅支撑掌4固定设置为一体组成内锅支撑柱8。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与所述内锅支撑掌4 和所述内锅支撑臂7所一体构成的所述内锅支撑柱并未直接连接,相反是可以相对移动的结 构。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的下底面设置有环形凸起9,所述环形凸起9所形成的中心孔 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上设置的所述发热盘孔23直通;在所述环形凸起9的底面固连设置 环形定位板IO,其中所述环形凸起9的内径大于所述环形定位板10的内径,在所述环形定 位板10与所述底壁弹性板6之间设置传动套管14,所述传动套管14的高度与所述环形定位 板10和所述底壁弹性板6之间距离适配;所述内锅支撑臂7上具有台阶,其中所述台阶的上 部臂体71的直径大于所述台阶的下部臂体72的直径并且大于所述环形定位板10的内径;所 述台阶的上部臂体71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环形凸起9的中心孔和所述发热盘孔23内,所述 台阶的下部臂体72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传动套管14内。所述环形凸起9固连在所述电磁线 圈发热盘2的底面,所述环形凸起9的中心孔与所述发热盘孔23的中心轴线重合。通过该结 构,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通过所述环形凸起9支撑在所述环形定位板IO上,所述环形定位 板10支撑在所述传动套筒11的顶端上,所述传动套筒11的底端支撑在所述底壁弹性板6上; 而内锅5支承在所述内锅支撑掌4上,所述内锅支撑掌4通过所述支撑臂7支撑在所述底壁 弹性板6上。当锅内压力升高,内锅5下移推动内锅支撑掌4及支撑臂7,支撑臂7底端下 压弹性板6,所述底壁弹性板6向下发生形变,此时,支撑在所述底壁弹性板6上的所述传 动套筒14随之下移,从而所述环形定位板10及电磁线圈发热盘2依次下移,虽然所述电磁 线圈发热盘2与所述内锅支撑掌4和所述内锅支撑臂7所一体构成的所述内锅支撑柱之间可 以相对移动,但可以实现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与所述内锅5同步下移。反之亦然,当锅内压 力下降,弹性板6的弹性复位作用下,所述底壁弹性板6驱动所述支撑臂7、内锅支撑掌4及内锅5依次上移复位;同时,所述底壁弹性板6驱动所述传动套筒14、环形定位板10及 电磁线圈发热盘2依次上移复位,进而达到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与所述内锅5同步上移。 至此,在电压力锅的工作过程中,所述内锅5锅底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之间距离始终保 持不变。
为了使所述环形凸起9、所述环形定位板10、所述传动套管14及所述底壁弹性板6之间 的结构更稳定,进一步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环形凸起9与所述环形定位板10固连。进一步 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传动套管14与所述环形定位板10固连。
实施例六
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如图ll所示,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下底面固连有定位柱24, 在所述定位柱24的顶端设置有定位柱螺孔;所述支撑臂7的侧壁上固连固定支架12,所述 固定支架12设置有固定支架孔,用螺钉B穿过所述固定支架孔并旋入紧固在所述定位柱螺孔 内进而将所述支撑臂7固定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2下底面的所述定位柱24上。
权利要求1.一种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包括电压力锅的外锅、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外锅的锅底上方的电磁线圈发热盘,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包括可以与电压力锅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及固定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2个以上的内锅支撑掌,所述内锅支撑掌对称分布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固连,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通过弹性机构弹性定位在所述电压力锅的外锅内。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 还包括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位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支撑掌的顶 端面高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5 18MM。
4.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壁 弹性板,所述底壁弹性板弹性支撑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顶端 以基本垂直的方向支承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所述支撑臂的底端支撑在所述底壁弹性板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 电磁线圈的外围,并且所述支撑臂穿过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与所述内锅支撑掌连为一体组成 内锅支撑柱。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 盘的下底面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所形成的中心孔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上设置的发热盘孔直通;在所述环形凸起的底面设置环形定位板,其中所述环形凸起的内径大于所述环形定位板的内径,在所述环形定位板与所述底壁弹性板之间设置高度适配的传动套管;所述内锅支撑臂上具有台阶,其中所述台阶的上部臂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台阶的下部臂体的直径并且大于所述环形定位板的内径;所述台阶的上部臂体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环形凸起的中心孔 和所述发热盘孔内,所述台阶的下部臂体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传动套管内。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支撑掌的外 径大于所述发热盘孔的内径。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顶端中 心具有螺孔,还包括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内锅支撑掌和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与所述支撑 臂固连。
9.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热 盘弹性板,所述发热盘弹性板固连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外侧,所述发热盘弹性板搭接在 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所设置的凸边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K 2或3所述的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壁 弹性板,所述侧壁弹性板的一端固连在所述外锅的内侧壁上,另一自由端悬空设置;所述电 磁线圈发热盘支承在所述侧壁弹性板上。
专利摘要一种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包括电压力锅的外锅、水平方向设置在外锅锅底上方的电磁线圈发热盘,电磁线圈发热盘包括电磁线圈及线圈架;还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电磁线圈发热盘固连的内锅支撑掌,电磁线圈发热盘通过弹性机构弹性定位在电压力锅的外锅内。电磁线圈发热盘还包括隔离板,隔离板位于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部。内锅支撑掌的顶端面高于电磁线圈发热盘的上表面5~18mm。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的底壁弹性板及支撑臂,支撑臂的顶端以基本垂直的方向支承电磁线圈发热盘,支撑臂的底端支撑在底壁弹性板上。由于本技术具有上述优点,使其可适用于各种电压力锅中的电磁加热机构。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1398877SQ20092005428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0日
发明者何国达, 吴建新, 简伟文 申请人: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