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杯提手,特别是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口杯一般由杯体和杯盖组成,而人们为了携带方便, 一般都在杯 盖和杯体的连接部位设置一提手,目前的提手结构如图l所示,其包
括一体生成的大圈部ir 、连接部i2'和小圈部i3',其中大圈部
11'与杯体套连,小圈部13'与杯盖顶部连接,而连接部12'在杯 盖盖上杯体时弯曲成一环扣,人们在携带时,用手指勾住环扣即可, 如图示中箭头所指方向。
经多年的使用发现,该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因连接部12'在杯 盖盖上杯体时弯曲成一环扣,因此必须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 回复能力,在实际当中,其一般采用弹性塑料制作,其厚度也设计的 很薄,而大圈部ll'、小圈部12'和连接部13'三者是一体生成的, 这就使得大圈部ll'和小圈部13'也很容易发生变形,虽然材料本 身有很好的回复能力,但每次的变形不可能回复到原状,总有那么一 点变形无法回复,随着这种变化的日积月累,大圈部ir和小圈部 13'就会被一点点拉大,特别是大圈部13'很容易被拉伸变形并最 终断裂。另外,大圈部ll'和小圈部13'厚度与连接部12' —样, 其结构呈一平面状的环形结构,这导致他们与杯体、杯盖连接的接触
3面很小,从而使连接时的应力大增,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不可恢复的变
形速度,縮短了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整 个提手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多个部件组成,具有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 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整个提手由与杯体套连 的大圈部及与大圈部铰接的卡扣部组成,其中大圈部的制作材料与卡 扣部制作材料不同。
上述大圈部本体成环状柱结构。
上述大圈部由不易变形的硬性材料制作。
上述卡扣部本体由弹性塑料制作,其包括一卡合圈及和卡合圈一 体的尾部,其中尾部末端与大圈部上设置的凸起铰接。
上述卡扣部本体为软性细绳,细绳穿过大圈部上凸起的连接孔实 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大圈部由不易变形的硬性材料制作,且环状柱本体 结构保证了其与杯体大面积的接触,使大圈部与杯体的连接应力很 少,不会使大圈部本体产生变形。另外,构成提手的另一部分卡扣部 采用软性材料,其与大圈部铰接,该结构设计一方面保证了携带时卡 扣部不会磨损双手,同时也使得卡扣部和大圈部的连接不发生变形, 杜绝了使用时的变形断裂现象发生。
图l、现有提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在口杯上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3所示, 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整个提手由与杯体 1套连的大圈部21及与大圈部21铰接的卡扣部22组成。其中大圈 部21本体成环状柱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其采用硬性材料制作。 所述卡扣部22由软性材料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扣部22采用弹性 塑料,其包括一卡合圈221及和卡合圈一体的尾部222,其中尾部222 末端与大圈部上设置的凸起211铰接。在此,卡扣部也可根据需要, 直接采用软性细绳,细绳穿过大圈部上凸起211的连接孔即可实现连 接。
本实用新型的大圈部21由不易变形的硬性材料制作,且环状柱 本体结构保证了其与杯体1大面积的接触,使大圈部21与杯体1的 连接应力很少,不会使大圈部21本体产生变形。另外,构成提手的 另一部分卡扣部22采用软性材料,其与大圈部21铰接,该结构设计 一方面保证了携带时卡扣部22柔软的材质不会磨损双手,同时也使 得卡扣部22和大圈部21的连接不发生变形,杜绝了使用时的变形断 裂现象发生。
总之,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口杯提手相比,其整个提手由不同材 料组成的多个部件组成,具有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整个提手由与杯体套连的大圈部及与大圈部铰接的卡扣部组成,其中大圈部的制作材料与卡扣部制作材料不同。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圈部本体成环状柱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圈部由不易变形的硬性材料制作。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部本体由弹性塑料制作,其包括一卡合圈及和卡合圈一体的 尾部,其中尾部末端与大圈部上设置的凸起铰接。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为软性细绳,细绳穿过大圈部上凸起的连接孔实现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口杯提手的改良结构,整个提手由与杯体套连的大圈部及与大圈部铰接的卡扣部组成,其中大圈部的制作材料与卡扣部制作材料不同。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口杯提手易变形断裂的问题,其整个提手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多个部件铰接而成,具有使用方便,变形量少,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文档编号A47G19/22GK201409746SQ20092012170
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3日
发明者邱建伟 申请人:邱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