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盖头的锅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21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盖头的锅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盖头的锅盖。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炊具越来越多,多种炊具的 使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存储空间,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将日常炊具 设计成可折叠样式已经成为现代厨房生活的必然。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炉具产生的热量会 使炊具的温度很高,例如电热油炸锅、电热披萨锅,护手圈下的锅盖温度可达150°C,经热传 递到手柄护手圈处的表面温度可达120°C 140°C,足以烫伤人手。为了避免烫伤,人们做了很多改进,一件发明名称为“防烫锅盖提手”(公布号为 CN101703369A)的发明专利申请,就记载了这样一种锅盖提手。该防烫锅盖提手包括柄帽、 隔热串连螺芯、隔热护手圈、反射散热片、散热支承环和隔热垫片,各部件相互位置及连接 关系为,柄帽位于隔热护手圈上方,柄帽下端的小台阶柱体,滑动插入隔热护手圈中心上部 台阶通孔中;由下而上分别将反射散热片、隔热垫片、隔热支承环套入隔热串连螺芯的中部 台阶柱体并垫在下部大台阶柱体的台肩上,隔热串连螺芯朝上从隔热护手圈下部的大台阶 通孔穿入,其上部的外螺纹旋入柄帽的内螺纹盲孔中,将上述部件串连固定在一起;应用连 接时,将上述串联组合的提手置于锅盖顶部,用连接螺丝套上平垫片向上穿过锅盖顶部的 中心孔,旋入隔热串连螺芯底部的内螺纹盲孔,将防烫锅盖提手固定在锅盖的顶部;在与钢 化玻璃锅盖的连接固定时,应在上述平垫片上加垫一只硅胶垫片。该防烫锅盖提手的工作原理为隔热串连螺芯有效迟滞阻隔了锅盖热传递热量经 连接螺丝直接传递到柄帽和隔热护手圈上,同时,隔热护手圈被架空在散热支承环之上不 与锅盖直接接触,阻隔了直接热传递,且位于隔热支承环中并架空在隔热护手圈与锅盖之 间的反射散热片,将锅盖部分辐射热反射回到锅盖上,并将所吸收到的部分热量通过对热 流空气经散热支承环周围的散热圆孔散发出去,使得锅盖提手提高了隔热、散热性能。由上述介绍我们可知,该防烫锅盖提手防烫效果虽好,但结构复杂,且金属构件 多,所以质量大,又由于提手各部分位置固定、不能折叠,所以占用空间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折叠盖头的锅 盖,使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可折叠、占用空间小、防烫效果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连接在一起的锅盖主体和至少一个提 手,所述锅盖还包括上盖和底座,提手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所述上盖的外边缘设有外 槽边,所述外槽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且上盖的外槽边内侧设有支撑筋;上盖、 底座和锅盖主体依次固定,旋转轴插入第一入口,使提手相对于底座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 后使提手复位的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和底座形成的腔体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内腔设有内槽边,所述内槽边在第一入口的同侧各
3设有至少一个可供旋转轴插入的第二入口,支撑筋位于外槽边和内槽边之间,弹性复位元 件位于外槽边和内槽边之间的槽内,并置于支撑筋下方。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轴上表面为平面,当旋转轴的上表面向上水平设置 时,提手相对于底座呈锐角翘起,所述弹性复位元件是“口 ”字型弹簧框,并位于旋转轴和支 撑筋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轴是圆柱体,所述弹性复位元件是扭簧,所述扭簧缠 绕于旋转轴上,扭簧伸出的上端与支撑筋压迫性接触,扭簧伸出的下端与底座压迫性接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底座和锅盖主体从上到下依次叠放到一起,螺钉依 次穿过锅盖主体上的中心孔和底座上的中心口,旋入上盖中心处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 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座的中心口边缘处设置有与上盖上的外槽边和内槽边之间 的槽配合固定的凸圈。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座的凸圈外围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上盖的外槽边插接配
I=I O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座的凸圈上设有与旋转轴滑动配合的弧形垫块。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提手为两个对称设置的手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提手为“U”型手柄。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锅盖仅由锅盖主体、两个 提手、上盖、底座以及位于上盖内的弹性复位元件构成,结构简单,金属部件少,重量轻;提 手在使用时竖立起来,在存储时斜躺在锅盖上,可折叠,占用了更少的空间;而且在存储时 提手离锅盖面翘起一定的角度,并不与锅盖接触,这样在使用时不会因贴着锅盖而烫手,也 很方便拿取,所以防烫效果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锅盖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提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上盖、弹簧和提手组装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或实施例3的锅盖总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锅盖结构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或实施例4的锅盖总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提手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提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1
4[0030]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上盖1、提手2、底座3、锅盖主 体4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提手2为两个对称设置的“U”型手柄,每个提手2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
2.1,所述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1. a为一平面,当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1. a向上水平设 置时,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所述上盖1外边缘设有外槽边1. 1,外槽边1. 1内侧设有内槽边1. 2。所述外槽边
1.1两侧各设有两个第一入口 1.3,所述内槽边1.2在第一入口 1.3的同侧各设有两个第二 入口 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入口 1.3和第二入口 1.4为半腰圆形。所述第一入口 1.3和第 二入口 1. 4可供旋转轴2. 1插入。在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内设有支撑筋1. 5,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1.5有8个。上盖1的中心处设有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上 盖1的内槽边1. 2上设置有盖帽7. 1,在本实施例中,盖帽7. 1设置于第二入口 1. 4之间的 内槽边1.2上。弹性复位元件可以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后使提手2复位。 所述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1和底座3形成的腔体内,并位于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 之间的槽内,置于支撑筋1. 5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元件是“ 口,,字型弹簧框5,弹 簧框5是钢丝弹簧,并位于旋转轴2. 1和支撑筋1. 5之间。底座3整体呈盖状,其中心口 3. 1边缘处设置有与上盖1上的外槽边1. 1和内槽 边1. 2之间的槽配合固定的凸圈3. 2,在凸圈3. 2外围设有卡槽3. 4,所述卡槽3. 4与上盖 1的外槽边1. 1插接配合。所述凸圈3. 2可将上盖1定位。在凸圈3. 2内边缘处设有支撑 块7. 2,所述支撑块7. 2用于放置“口”字型弹簧框5端部弯成的头,支撑块7. 2可插入盖帽 7. 1内。所述凸圈3. 2上设有与旋转轴2. 1转动配合的弧形垫块3. 3,在本实施例中,垫块
3.3为半圆孔形。锅盖主体4可呈现不同的对称凸起状及不同的材质与厚度,锅盖主体4整体呈盖 状,在本实施例中,锅盖主体4的整体尺寸大于底座3的整体尺寸。锅盖主体4的中心处开 有中心孔4. 1。安装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时,装配顺序为先将上盖1底部朝上,接着弹 簧框5放置于上盖1的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内,再放两个提手2,其中每个提 手2的旋转轴2. 1放入上盖1的内外槽边上的第一入口 1. 3与第二入口 1. 4中,且旋转轴
2.1的上表面2. 1. a向上水平放置,所述上表面2. 1. a用于搁置弹簧框5 ;然后扣合底座3, 之后将锅盖主体4扣合到底座3上。将螺钉6. 1依次穿过锅盖主体4的中心孔4. 1和底座 3中心口 3. 1,旋入上盖1中心处的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中即可。由于弹簧框5与提手2上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Ia平面紧密接触,使得上表面 2. l.a所在平面呈水平状态,提手2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而支 撑筋1. 5的设置为弹簧框5的变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当提手2受外力作用处于竖直状态 或水平贴于锅盖状态时,提手2的旋转轴2. 1压迫弹簧框5,使之变形。撤去外力后,在弹簧 框5弹力的作用下,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1. a又与弹簧框5 —起回复到水平状态,从而使 提手2呈锐角翘起。实施例2参见图2、图5和图8,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上盖1、提手2、底座3、锅
5盖主体4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提手2为一个“U”型手柄,所述提手2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2. 1,所述旋 转轴2. 1的上表面2. 1. a为一平面,当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1. a向上水平设置时,提手2 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所述上盖1外边缘设有外槽边1. 1,外槽边1. 1内侧设有内槽边1. 2。所述外槽边
1.1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入口 1.3,所述内槽边1.2在第一入口 1. 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 入口 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入口 1.3和第二入口 1.4为半腰圆形。所述第一入口 1.3和第 二入口 1. 4可供旋转轴2. 1插入。在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内设有支撑筋1. 5,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1.5有8个。上盖1的中心处设有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上 盖1的内槽边1. 2上设置有盖帽7. 1,在本实施例中,盖帽7. 1设置于第二入口 1. 4之间的 内槽边1.2上。弹性复位元件可以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后使提手2复位。 所述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1和底座3形成的腔体内,并位于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 之间的槽内,置于支撑筋1. 5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元件是“ 口,,字型弹簧框5,弹 簧框5是钢丝弹簧,并位于旋转轴2. 1和支撑筋1. 5之间。底座3整体呈盖状,其中心口 3. 1边缘处设置有与上盖1上的外槽边1. 1和内槽 边1. 2之间的槽配合固定的凸圈3. 2,在凸圈3. 2外围设有卡槽3. 4,所述卡槽3. 4与上盖 1的外槽边1. 1插接配合。所述凸圈3. 2可将上盖1定位。在凸圈3. 2内边缘处设有支撑 块7. 2,所述支撑块7. 2用于放置“口”字型弹簧框5端部弯成的头,支撑块7. 2可插入盖帽 7. 1内。所述凸圈3. 2上设有与旋转轴2. 1转动配合的弧形垫块3. 3,在本实施例中,垫块 3. 3为半圆孔形。锅盖主体4可呈现不同的对称凸起状及不同的材质与厚度,锅盖主体4整体呈盖 状,在本实施例中,锅盖主体4的整体尺寸大于底座3的整体尺寸。锅盖主体4的中心处开 有中心孔4. 1。安装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时,装配顺序为先将上盖1底部朝上,接着弹 簧框5放置于上盖1的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内,再放两个提手2,其中每个提 手2的旋转轴2. 1放入上盖1的内外槽边上的第一入口 1. 3与第二入口 1. 4中,且旋转轴
2.1的上表面2. 1. a向上水平放置,所述上表面2. 1. a用于搁置弹簧框5。然后扣合底座3, 之后将锅盖主体4扣合到底座3上。将螺钉6. 1依次穿过锅盖主体4的中心孔4. 1和底座 3中心口 3. 1,旋入上盖1中心处的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中即可。由于弹簧框5与提手2上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Ia平面紧密接触,使得上表面
2.l.a所在平面呈水平状态,提手2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而支 撑筋1. 5的设置为弹簧框5的变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当提手2受外力作用处于竖直状态 或水平贴于锅盖状态时,提手2的旋转轴2. 1压迫弹簧框5,使之变形。撤去外力后,在弹簧 框5弹力的作用下,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l.a又与弹簧框5 —起回复到水平状态,从而使 提手2呈锐角翘起。实施例3参见图2、图5、图6和图9,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上盖1、提手2、底座
3、锅盖主体4和弹性复位元件。[0049]所述提手2为两个对称设置的“U”型手柄,每个提手2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 2.1,所述旋转轴2.1是圆柱体。所述上盖1外边缘设有外槽边1. 1,外槽边1. 1内侧设有内槽边1. 2。所述外槽边
1.1两侧各设有两个第一入口 1.3,所述内槽边1.2在第一入口 1.3的同侧各设有两个第二 入口 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入口 1.3和第二入口 1.4为半腰圆形。所述第一入口 1.3和第 二入口 1. 4可供旋转轴2. 1插入。在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内设有支撑筋1. 5,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1.5有8个。上盖1的中心处设有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上 盖1的内槽边1. 2上设置有盖帽7. 1,在本实施例中,盖帽7. 1设置于第二入口 1. 4之间的 内槽边1.2上。弹性复位元件可以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后使提手2复位。 所述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1和底座3形成的腔体内,并位于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 之间的槽内,置于支撑筋1. 5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元件是扭簧8,扭簧8是钢丝弹 簧,缠绕于一侧的旋转轴2. 1上。扭簧8伸出的上端与支撑筋1. 5压迫性接触,扭簧8伸出 的下端与底座3压迫性接触。底座3整体呈盖状,其中心口 3. 1边缘处设置有与上盖1上的外槽边1. 1和内槽 边1. 2之间的槽配合固定的凸圈3. 2,在凸圈3. 2外围设有卡槽3. 4,所述卡槽3. 4与上盖 1的外槽边1. 1插接配合。所述凸圈3. 2可将上盖1定位。在凸圈3. 2内边缘处设有支撑 块7. 2,支撑块7. 2可插入盖帽7. 1内。所述凸圈3. 2上设有与旋转轴2. 1转动配合的弧形 垫块3. 3,在本实施例中,垫块3. 3为半圆孔形。锅盖主体4可呈现不同的对称凸起状及不同的材质与厚度,锅盖主体4整体呈盖 状,在本实施例中,锅盖主体4的整体尺寸大于底座3的整体尺寸。锅盖主体4的中心处开 有中心孔4. 1。安装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时,装配顺序为先将扭簧8缠绕于提手2的旋 转轴2. 1上,扭簧8伸出的两端与旋转轴2. 1的相对位置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 起,再将上盖1底部朝上,接着再放两个提手2,其中每个提手2的旋转轴2. 1放入上盖1的 内外槽边上的第一入口 1.3与第二入口 1.4中;然后扣合底座3,之后将锅盖主体4扣合到 底座3上。将螺钉6. 1依次穿过锅盖主体4的中心孔4. 1和底座3中心口 3. 1,旋入上盖1 中心处的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中即可。由于扭簧8伸出的下端与底座3压迫性接触,使得提手2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可 以保持相对于底座3的锐角翘起状态。而支撑筋1. 5与扭簧8的压迫性接触使得当提手2 受外力作用处于竖直状态时,支撑筋1. 5进一步压迫扭簧8,使之变形。撤去外力后,在扭簧 8弹力的作用下,旋转轴2. 1又回复到初始状态,从而使提手2呈锐角翘起。实施例4参见图2、图5和图10,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上盖1、提手2、底座3、 锅盖主体4和弹性复位元件。所述提手2为一个“U”型手柄,提手2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2. 1,所述旋转轴
2.1是圆柱体。所述上盖1外边缘设有外槽边1. 1,外槽边1. 1内侧设有内槽边1. 2。所述外槽边 1. 1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入口 1.3,所述内槽边1.2在第一入口 1.3的同侧各设有一个第二入口 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入口 1.3和第二入口 1.4为半腰圆形。所述第一入口 1.3和第 二入口 1. 4可供旋转轴2. 1插入。在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内设有支撑筋1. 5,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1.5有8个。上盖1的中心处设有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上 盖1的内槽边1. 2上设置有盖帽7. 1,在本实施例中,盖帽7. 1设置于第二入口 1. 4之间的 内槽边1.2上。弹性复位元件可以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后使提手2复位。 所述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1和底座3形成的腔体内,并位于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 之间的槽内,置于支撑筋1. 5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元件是扭簧8,扭簧8是钢丝弹 簧,缠绕于一侧的旋转轴2. 1上。扭簧8伸出的上端与支撑筋1. 5压迫性接触,扭簧8伸出 的下端与底座3压迫性接触。底座3整体呈盖状,其中心口 3. 1边缘处设置有与上盖1上的外槽边1. 1和内槽 边1. 2之间的槽配合固定的凸圈3. 2,在凸圈3. 2外围设有卡槽3. 4,所述卡槽3. 4与上盖 1的外槽边1. 1插接配合。所述凸圈3. 2可将上盖1定位。在凸圈3. 2内边缘处设有支撑 块7. 2,支撑块7. 2可插入盖帽7. 1内。所述凸圈3. 2上设有与旋转轴2. 1转动配合的弧形 垫块3. 3,在本实施例中,垫块3. 3为半圆孔形。锅盖主体4可呈现不同的对称凸起状及不同的材质与厚度,锅盖主体4整体呈盖 状,在本实施例中,锅盖主体4的整体尺寸大于底座3的整体尺寸。锅盖主体4的中心处开 有中心孔4. 1。安装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盖头的锅盖时,装配顺序为先将扭簧8缠绕于提手2的旋 转轴2. 1上,扭簧8伸出的两端与旋转轴2. 1的相对位置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 起,再将上盖1底部朝上,接着再放提手2,其中提手2的旋转轴2. 1放入上盖1的内外槽 边上的第一入口 1.3与第二入口 1.4中;然后扣合底座3,之后将锅盖主体4扣合到底座3 上。将螺钉6. 1依次穿过锅盖主体4的中心孔4. 1和底座3中心口 3. 1,旋入上盖1中心处 的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 2中即可。由于扭簧8伸出的下端与底座3压迫性接触,使得提手2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可 以保持相对于底座3的锐角翘起状态。而支撑筋1. 5与扭簧8的压迫性接触使得当提手2 受外力作用处于竖直状态时,支撑筋1. 5进一步压迫扭簧8,使之变形。撤去外力后,在扭簧 8弹力的作用下,旋转轴2. 1又回复到初始状态,从而使提手2呈锐角翘起。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8
权利要求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连接在一起的锅盖主体(4)和至少一个提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还包括上盖(1)和底座(3),提手(2)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2.1),所述上盖(1)的外边缘设有外槽边(1.1),所述外槽边(1.1)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1.3),且上盖(1)的外槽边(1.1)内侧设有支撑筋(1.5);上盖(1)、底座(3)和锅盖主体(4)依次固定,旋转轴(2.1)插入第一入口(1.3),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后使提手(2)复位的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1)和底座(3)形成的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内腔设有内 槽边(1.2),所述内槽边(1.2)在第一入口(1.3)的同侧各设有至少一个可供旋转轴(2. 1) 插入的第二入口(1.4),支撑筋(1.5)位于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2)之间,弹性复位元 件位于外槽边(1.1)和内槽边(1.2)之间的槽内,并置于支撑筋(1.5)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2.1)上 表面(2. 1. a)为平面,当旋转轴(2. 1)的上表面(2. 1. a)向上水平设置时,提手(2)相对于 底座⑶呈锐角翘起,所述弹性复位元件是“口 ”字型弹簧框(5),并位于旋转轴(2. 1)和支 撑筋(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2.1)是 圆柱体,所述弹性复位元件是扭簧(8),所述扭簧(8)缠绕于旋转轴(2. 1)上,扭簧(8)伸出 的上端与支撑筋(1.5)压迫性接触,扭簧(8)伸出的下端与底座(3)压迫性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底座(3)和 锅盖主体(4)从上到下依次叠放到一起,螺钉(6. 1)依次穿过锅盖主体(4)上的中心孔 (4. 1)和底座(3)上的中心口(3. 1),旋入上盖⑴中心处具有内螺纹盲孔的螺丝柱(6.2) 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底座(3)的中心口(3.1)边 缘处设置有与上盖(1)上的外槽边(1. 1)和内槽边(1. 2)之间的槽配合固定的凸圈(3. 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底座(3)的凸圈(3.2)外 围设有卡槽(3. 4),所述卡槽(3.4)与上盖(1)的外槽边(1. 1)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底座(3)的凸圈(3.2)上 设有与旋转轴(2. 1)滑动配合的弧形垫块(3. 3)。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2)为两个 对称设置的手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2)为“U”型手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盖头的锅盖,包括连接在一起的锅盖主体(4)和至少一个提手(2),所述锅盖还包括上盖(1)和底座(3),提手(2)两端内侧设有一对旋转轴(2.1),所述上盖(1)的外边缘设有外槽边(1.1),所述外槽边(1.1)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1.3),且上盖(1)的外槽边(1.1)内侧设有支撑筋(1.5);上盖(1)、底座(3)和锅盖主体(4)依次固定,旋转轴(2.1)插入第一入口(1.3),使提手(2)相对于底座(3)呈锐角翘起、并在抓握后使提手(2)复位的弹性复位元件设置在上盖(1)和底座(3)形成的腔体内。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可折叠、占用空间小、防烫效果好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
文档编号A47J36/06GK201734552SQ20102028834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1日
发明者陈国龙 申请人: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武汉苏泊尔压力锅有限公司;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