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91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牙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刷的改良。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10月29日在日本所申请的2010 — 244013号专利主张优先权,在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已知为了预防牙周病,对牙颈部的清扫很重要。为了提高牙刷对牙颈部的清扫性,要求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较高、进入牙颈部的刷毛顶端对牙垢的刷刮性较高。
作为向牙颈部刷毛顶端的进入性较高的牙刷,已知有一种使用将刷毛顶端尖锐化了的刷毛的牙刷。另外,已知有一种使对毛束植毛的植毛孔的间距整体扩大、使毛束的物理间隔增大的牙刷。
然而,仅仅扩大植毛孔的间距时,由于毛束的弹性降低,所以,进入牙颈部的牙垢的刷刮性有下降的倾向,而且毛束的密度变低可能会较大地损害作为牙刷的使用感。
如专利文献I 4记载,牙刷是根据目的以各种各样的样式植毛的。
S卩,在专利文献I中,提案有一种牙刷,其以使毛束的顶端到达白齿的顶面以及侧面为目的,在刷头部顶端且牙刷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切口部,毛束被植毛为顶端侧呈开口的大致U字型。
在专利文献2中提案一种牙刷,其以提高刷毛顶端向牙和牙之间的隙缝的进入性作为目的,在植毛区域的中央设置有多个无植毛部。
在专利文献3中提案一种牙刷,其以适应各个个人的口腔内状况作为目的,在植毛区域的中央设置有I个无植毛部。
在专利文献4中提案一种牙刷,其以刷磨口腔内的没有自净作用的区域作为目的,毛束被植毛为植毛区域的基端侧呈开口的V字状。
但是,专利文献I以及4中记载的牙刷,其在齿面清扫时的使用感不充分。
专利文献2以及3中记载的牙刷,其毛束的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不充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 - 449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 - 255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 - 289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42558号公报
如上述这样,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能够使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和对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优良的牙刷。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刷,该牙刷能够使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和对牙垢的刷刮性并存、并且使用感优良。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是,包括:植毛有将多根刷毛扎束而成的毛束的刷头部、和从所述刷头部延伸设置的手柄部,仅在从所述刷头部的基端向顶端的、植毛区域的长度的25 75%的区域设置毛束间隔植毛部,在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隔着从所述刷头部的基端向顶端的植毛区域的中心线而相邻的毛束相互之间是以所述植毛区域的和所述中心线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的15 70%的距离间隔配置的,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的毛束所存在的区域向所述刷头部的基端侧开口。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I技术方案的牙刷中,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具有向刷毛顶端直径逐渐变小的刷毛。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I或者第2技术方案的牙刷中,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包括具有多层芯结构的聚酯制刷毛,该多层芯结构包括芯部和设置在所述芯部的外侧的至少一层鞘部。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I或者第2技术方案的牙刷中,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具有由多个聚酯的混合物构成的刷毛。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I 第4中任一个的技术方案的牙刷中,植毛有毛束的植毛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直径为1.0 1.3mm的范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牙刷能够使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和对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优良。


图1表示本发明的牙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表示图1表示的牙刷的植毛区域的俯视图。
图3A是对没有缓冲部的以往的牙刷的刷牙的效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B是对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缓冲部的牙刷的刷牙的效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I 牙刷
10刷头部
20手柄部
11 毛束
12植毛区域
12a毛束间隔植毛部
12b前部植毛部
12c缓冲部
13植毛孔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牙刷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牙刷I具有:植毛有毛束11的刷头部10、以及被延伸设置在刷头部10的长条状的手柄部20。
在牙刷I中,刷头部10以及手柄部20作为整体一体成型为长条状,例如能够将树脂作为材料通过射出成型得到。
所述树脂能够考虑牙刷I要求的刚性、机械特性等决定。例如,通过使用弯曲弹性率(JIS K7203)处于500 3000MPa范围的高硬度树脂,能够得到牙刷I需要的机械特性。作为这样的高硬度树脂,列举了例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己内酰胺(PCT)、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BS)、丙酸纤维素(CP)、聚芳酯、聚碳酸酯、以及丙烯腈一苯乙烯(AS)---等。可以使用这些中的I种或者多种。
另外,在手柄部20中,为了提高把持性,也可以是例如部分地或整体地覆盖弹性体等柔软的树脂。
如图2所示,在刷头部10的植毛区域12,捆扎多个刷毛而成的毛束11被植设在晶格排列的植毛孔13中。
在此,植毛区域12是由连接最外侧的各植毛孔13的孔缘的最外部分所得到的假想线A包围成的区域。该假想线A构成相邻的植毛孔13之间的切线。
植毛区域12具有:从刷头部10的基端侧向顶端侧被配置的毛束间隔植毛部12a、以及被配置为比毛束间隔植毛部12a靠近顶端侧的前部植毛部12b。
在此,毛束间隔植毛部12a是从隔着刷头部10的基端向顶端的植毛区域12的中心线B而相邻的毛束11相互之间被间隔配置的部分(在图2中,表示出隔着中心线B地相邻的毛束11相互之间被配置成以长度L3隔着间隔的例子)。即,毛束间隔植毛部12a是指,在刷头部10的从基端向顶端的方向上的下述缓冲部12c的最顶端,当将和植毛区域12的中心线B垂直相交的线作为假想线C时,下层线C和假想线A所包围的刷头部10的基端侧的区域。
在这样的毛束间隔植毛部12a中,在植毛区域12的中心线B附近形成有没有植毛毛束的部分12c (以下,有时也称为“缓冲部12c”)。因此,在植毛区域12中,毛束11所存在的区域向基端侧开口,从正上方看的形状呈例如大致U字型。
另外,前部植毛部12b是指假想线C`和假想线A所包围的刷头部10的顶端侧的区域。
在此,刷头部10的基端是指在刷头部10中位于手柄部20侧的植毛孔13的最外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部12c是以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矩形状的缓冲部12c的长度方向是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时,则能够充分地确保毛束11进入牙颈部。
所述的缓冲部12c位于植毛区域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在缓冲部12c位于植毛区域12的侧端侧的情况下,无法发挥毛束11的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
毛束间隔植毛部12a在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上的长度LI是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的植毛区域12的长度L2的25 75%,优选为30 70%,更优选为50 60%。具体来说,所述LI是在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中,植毛区域12的刷头部10的基端侧和前部植毛部12b的基端侧的植毛孔13的基端侧之间的距离。另夕卜,具体来说,所述L2是在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中,植毛区域12的刷头部10的基端侧和前部植毛部12b的最顶端侧的植毛孔13的最顶端侧之间的距离。
所述LI不足所述下限值时,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的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下降。
所述LI也就是缓冲部12c的从刷头部10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上的长度。
因此,意味着LI超过所述上限值时缓冲部12c也形成在植毛区域12的顶端侧。通常,为了使在清扫白齿或齿面时对顶端侧的毛束11施加较强的压力,在植毛区域12的顶端侧形成没有毛束11的缓冲部12c时,对白齿或齿面清扫时产生毛束11不足的刷毛稀疏感,损害使用感。
毛束间隔植毛部12a中,隔着中心线B地相邻的毛束11相互之间的相隔距离L3是,和植毛区域12的中心线B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L4的15 70%,优选为20 50%,更为优选为25 30%。具体来说,所述L3是隔着植毛区域12的中心线B地相邻的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植毛孔13的最内侧之间的距离。另外,具体来说,所述L4是在和中心线B垂直的方向中,位于植毛区域12的一方的侧端侧的植毛孔13的最外侧和位于另一方的侧端侧的植毛孔13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
所述L3不足所述下限值时,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下降,所述L3超过所述下限值时,牙垢的刷刮性下降。
设置有植毛区域12的刷头部10的大小能够考虑在口腔内的操作性等来决定,例如宽度做成10 15mm,厚度做成4 8mm。
作为构成毛束11的刷毛,能够列举向刷毛顶端其直径逐渐减小的刷毛(锥形毛)、刷毛的除整圆部之外的其他部分形成为外径大致相同的刷毛(直毛)等。在毛束间隔植毛部12a中,由于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变高,能够更有效地预防牙周病,因而刷毛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为锥形毛,更优选刷毛全部为锥形毛。
作为锥形毛,能够列举例如,两端被加工为锥形的锥形毛、只有一端被加工为锥形的锥形毛、在I根毛上形成有多个尖锐部的锥形毛等。
另外,刷毛也可以是混合锥形毛和直毛的。例如,也可以将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刷毛做成锥形毛,将前部植毛部12b的刷毛做成直毛。另外,在毛束间隔植毛部12a中,也可以混合锥形毛和直毛。
刷毛的材质是能够使用例如,6 — 12尼龙、6 - 10尼龙等聚酰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PP等聚烯烃;以及聚烯烃系弹性体、乙烯系弹性体等弹性体等的合成树脂材料。
这些树脂材料中可以选择多个组合使用,其中,从能够容易地增强弹性、使牙垢的刷刮性变得更大的观点看,优选多个聚酯的混合物,优选2 3种聚酯的混合物。
作为多个聚酯的混合物,例如优选列举出的PET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混合物。另外,刷毛还优选为具有包括芯部和设置在所述芯部的外侧的至少I层以上的鞘部的多重芯结构的聚酯制刷毛。具有多重芯结构时,由于芯部和鞘部能够使用不同的聚酯,所以,机械性能的调整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弹性较强、对牙垢的刷刮性更高的刷毛。作为能够用在所述芯部和鞘部的刷毛上的不同的聚酯的组合,例如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PET。
刷毛的横截面形状优选为圆形,但不是一定限定于圆形,根据牙刷I的目的用途能够是任意的形状。例如,能够是椭圆形、多边形(例如,能够列举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异形(例如,能够列举星形、三叶草形、四叶草形等。)等形状。
横截面是圆形的情况下,从使弹性变强、使对牙垢的刷刮效果变更高的观点看,刷毛的粗细(即、最大直径)优选为6mil以上、IOmil以下。
但是,作为刷毛,使用具有多重芯结构的刷毛或由聚酯混合物构成的刷毛使弹性增强的情况下,刷毛的粗细即使不足6mil也能够得到较高的刷刮效果。
另外,从使用感、刷扫感、清理效果、耐久性等考虑,也可以将粗细不同的刷毛任意地组合使用。
刷毛的毛长优选为,在大人使用时从刷头部10的植毛面起为8_ 13_、在儿童使用时从刷头部10的植毛面起为6mm 9mm。刷毛的长度可以是全部相同,也可以是不相同。作为刷毛的长度不相同的毛束,列举了这样一种毛束:将各刷毛的长度选择成使毛束的中央隆起。
另外,不需要使全部的刷毛为同种刷毛。例如,被植毛在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和被植毛在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也可以是不相同的。由于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的主要的作用是除去牙颈部的牙垢,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的主要的作用是清扫牙颈部以外的部分,因而优选使用与作用相适应的刷毛。
作为毛束11的植毛方法,能够适用扁平线打进方法、热熔接方法等众所周知的方法。
在扁平线打进方法中,通过将多根刷毛扎束后一折为二,在其之间夹持被称为扁平线的防脱件后打进植毛孔,从而将毛束11植毛在各植毛孔13。
扁平线通过植毛孔13的中心部且跨着植毛孔13地打入设置在植毛孔13中。作为扁平线的材质,例如可以列举黄铜、不锈钢等金属,还可以列举其他硬质塑料、生物降解性塑料等。
扁平线的长度、宽度、厚度虽然可以对应毛束11或植毛孔13进行任意地调整,但是通常,扁平线的长度比植毛孔13的直径大,扁平线的宽度比植毛孔13的深度小。另外,通过调节扁平线的厚度,可以将毛束11可靠地固定在植毛孔13内且减小空隙。另外,为了防止扁平线从植毛孔13脱出,优选从植毛孔13的两侧露出的部分的长度合计为0.3 0.6mm。
毛束11所植毛的植毛孔13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圆形、椭圆形、四角形等。
植毛孔1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直径只要是可将毛束11的粗细做成使其刷毛顶端能够进入牙颈部的孔径即可,不受没有限制,优选为1.0 1.3mm。
植毛孔13的直径在1.0mm以上时,即便是通过扁平线打进方法的植毛也易于将孔间距做窄,难以感觉到刷毛稀疏感。一方面,只要植毛孔13的直径在1.3mm以下,就能使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变得更高。另外,植毛孔13的直径变小时,植毛孔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特别,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植毛孔13的直径优选为1.0 1.3mm。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以向牙颈部的进入作为主要的目的。因此,通过使毛束间隔植毛部12a上所形成的植毛孔13的直径为1.0 1.3_,从而在牙颈部的进入性中能够尤其发挥较好的效果。
对于在植毛区域13的缓冲部12c以外的部分的植毛孔13的间距没有特别限制。希望抑制刷毛稀疏感的情况下,优选将在植毛区域13的缓冲部12c以外的部分的植毛孔13的间距做窄。
如图3A所示,使用以往的未形成缓冲部12c的牙刷100用摩擦法刷牙的情况下,将毛束11按压到齿面C时,毛束11彼此相互支撑。因此,毛束11难以挠曲,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降低。
但是,如图3B所示,使用形成有没有毛束的缓冲部12c的本实施方式的牙刷I用摩擦法刷牙时,能够抑制在将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按压到齿面C时毛束11彼此相互支撑的情况。因此,毛束容易挠曲,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较高。
另外,如上述这样,设置缓冲部12c将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做成容易挠曲的本实施方式的牙刷I中,由于不是将整体的植毛孔12的间距扩大的牙刷,所以,能够抑制毛束弹性的下降、刷毛稀疏感,能够充分地确保对牙垢的刷刮性。
进一步,由于缓冲部12c不是形成于植毛区域12的顶端侧,所以,不会产生毛束11不足这样的刷毛稀疏感,作为牙刷I的使用感优良。另外,通过形成有缓冲部12c,从而在口腔内清扫时不会阻碍唾液等的流通,另外使用后容易干燥、较为卫生。
由于和齿面接触的前部植毛部12b没有形成缓冲部12c,毛束11较密地存在,因而能够对齿面进行充分地清扫。
由于另外,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较稀地存在时,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的弹性变弱,所以,在口腔内清扫时提高毛束11对齿面的按压力时刷头部10变得容易和齿面接触,本实施方式的牙刷I中,由于充分地确保了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所以即使提高毛束11对齿面的按压力也能防止刷头部10和齿面接触。通过提高毛束11对齿面的按压力,从而能够更加提高毛束间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向牙颈部的进入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植毛孔13的排列不一定是晶格状排列,也可以是交错排列或非对称排列等其他某种排列。植毛孔13的排列也无需相对中心轴B对称。但是,从毛束11的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的观点看,优选植毛孔13的排列相对中心轴B对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部12c的长度方向是在植毛区域12的从刷头部10的基端侧朝向顶端的方向,而缓冲部12c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和植毛区域12的中心线B垂直相交的方向。
另外,缓冲部12c也可以不是矩形状。但是,缓冲部12c的形状由和缓冲部12c相邻的植毛孔13的排列决定。在植毛孔13的排列相对中心轴B非对称的情况下,缓冲部12c呈非线对称的复杂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牙刷也可以作为电动牙刷用的刷子使用。即使将本发明的牙刷使用在电动牙刷用的刷子时,也能使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和对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优良。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制作在植毛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基端侧形成有矩形状的缓冲部的牙刷。在这种牙刷中,关于植毛孔配置、植毛孔的直径、植毛孔的数量、构成毛束的刷毛的种类、1^1、1^2、1^1/12\100、1^3、1^4、以及1^3/14\100,如表I。另外,从刷头部的基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上的植毛孔相互之间的间距为0.7mm,刷毛的毛长为10mm,刷毛的粗细为7.5mil。
实施例2 12,比较例I 4:
除了制作将植毛孔配置、植毛孔的直径、植毛孔的数量、构成毛束的刷毛的种类、L1、L2、L1/L2X 100、L3、L4、以及L3/L4X 100如表1、2、以及3所示进行变更之外,其它和实施例I同样的牙刷。
另外,实施例5中使用的刷毛是由PBT和PET的混合物构成的,其混合比例为PBT:PET = 7:3。
实施例6中使用的刷毛具有芯鞘双重结构,芯的半径为76 μ m,鞘的厚度为19 μ m,合计的直径是190 μ m。
在实施例12的毛束间隔植毛部中是一端锥形毛。
关于各实施例以及各比较例的牙刷,通过下面记载的方法评价牙垢除去性以及使用感。评价结果如表1、2以及3所示。
牙垢除去性:
使用狮王株式会社制的刷牙机,测定下巴模型的牙齿上涂敷的人造牙垢的除去率。在上颚第2前白齿前表面、第I白齿前表面和第2白齿前表面涂敷人造牙垢,使用各实施例以及各比较例的牙刷,按照刷扫条件(刷牙力=200g、冲程=20mm、速度=40mm/秒)进行刷扫试验。另外,通过图像解析来测 定被除去人造牙垢的部分的面积,通过数学式(牙垢除去面积/牙颈部全部面积)XlOO (%)求得牙垢除去率。表中的数值是6次试验的平均值。
牙垢除去率越高,意味着毛束的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和对牙垢的刷刮性两者越优良。即便毛束的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或者对牙垢的刷刮性中只有一方优良,对牙垢的除去性也不变高。
使用感:
7名检验员在7日间,使用各实施例以及各比较例的牙刷,关于刷牙时的牙颈部和齿面的刷磨感觉通过感官评价进行评价。评价为I分 7分七个级别,分数越高,使用感越良好。
综合评价:
所述牙垢除去性以及通过使用感判定的综合评价如以下。关于该综合评价如表1、2以及3所示。
◎:牙垢除去率在80%以上且相对牙颈部和齿面的使用感都在4分以上
O:牙垢除去率在70%以上且相对牙颈部和齿面的使用感都在4分以上
X:牙垢除去率不足70%,或者,相对牙颈部的使用感不足4分,或者,相对齿面的使用感不足4分
权利要求
1.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包括:植毛有将多根刷毛扎束而成的毛束的刷头部、和从所述刷头部延伸设直的手柄部, 仅在从所述刷头部的基端向顶端的、植毛区域的长度的25 75%的区域设置毛束间隔植毛部,在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隔着从所述刷头部的基端向顶端的植毛区域的中心线而相邻的毛束相互之间是以所述植毛区域的和所述中心线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的15 70%的距离间隔配置的, 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的毛束所存在的区域向所述刷头部的基端侧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具有向刷毛顶端直径逐渐变小的刷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包括具有多层芯结构的聚酯制刷毛,该多层芯结构包括芯部和设置在所述芯部的外侧的至少一层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束间隔植毛部具有由多个聚酯的混合物构成的刷毛。
5.根据权利要求1一 4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植毛有毛束的植毛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直径为1.0 1.3mm的范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刷,包括植毛有将多根刷毛扎束而成的毛束的刷头部、和在该刷头部延伸设置的手柄部,仅在从该刷头部的基端向顶端的、植毛区域的长度的25~75%的区域设置毛束间隔植毛部,该毛束间隔植毛部中,从该刷头部的基端向顶端的且隔着植毛区域的中心线地相邻的毛束相互之间是以该植毛区域的和该中心线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的15~70%的距离隔着间隔配置的,该毛束间隔植毛部的毛束所存在的区域向该刷头部的基端侧开口。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刷毛顶端向牙颈部的进入性和对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优良的牙刷。
文档编号A46B9/04GK103179876SQ20118005168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9日
发明者山本缘, 阿部徹弥, 小林海之 申请人:狮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