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于家用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及配套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33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置于家用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及配套汤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置于家用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主要由具有连通孔的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制成的顶壳状热流室顶半室组成。
背景技术
饺子是中华民族经典传统美食,速冻饺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社会快捷生活节奏而走进千家万户,备受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上班族欢迎的家庭快餐食品。家庭煮饺子为了避免煮破,经常采用在饺子下锅后用筷子等缓慢并持续搅动,防止饺子沉淀在锅底发生粘锅导致破皮。搅动往往是一直持续至饺子漂起接近煮熟时才能停止(或者每间隔数秒搅动一次)。不便之处在于搅动时需要耐心细致,用力过大、不当搅动方式、不恰当间歇及搅动时间不足等原因经常导致饺子破皮,对于速冻饺子则需要更长的搅动时间。这给时间紧张的现代人增加了不少麻烦。 经检索目前没有类似煮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与普通家用汤锅或专用配套汤锅配套使用的置于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使用时可以直接将饺子下入沸腾的热水中,无需搅动或仅搅动一次,直到汤锅再次沸腾时,将火调小,根据馅料不同特点再煮几分钟即可。该装置无需长时间搅动却能避免饺子破皮。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一种置于家用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主要由具有连通孔的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制成的顶壳状热流室顶半室组成;所述连通孔及水平方向的热流室顶半室均位于煮饺子时的所述汤锅水体液面之下且远离汤锅水体液面而靠近锅底;所述连通孔是一个以上的所述热流室顶半室的穿孔,连通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方水体与下方水体;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依靠支撑结构保持自身下表面与所述汤锅锅底分离并稳定坐落于所述汤锅锅底之上,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与所述汤锅锅体相应邻接处部位吻合接触;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与所述汤锅锅体邻接处部位之下的下侧锅体部分共同构成热流室,所述热流室的室内空间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之下、所述汤锅锅壁内侧之内、所述汤锅锅底之上;所述热流室内水体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下方水体仅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热流室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方水体连通;所述连通孔为进水孔和出水孔,或是主要由主要进水区和主要出水区组成的组合孔,或是由所述组合孔与所述进水孔和/或出水孔组成的复合孔;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与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之间的所述热流室部分具有升流室段,所述升流室段内水体在炉灶上充分受热后形成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比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释放出更多的沸腾汽泡并导致热流室内负压,继而吸入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方向的水的构造特征,即升流室段升流方式可以是温差式,也可以是升顶式,还可以是温差式与升顶式的组合式;所述温差式是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及其周边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中心区域方位而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及其周边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边缘或外缘方位,所述升顶式是所述热流室自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至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方向所述升流室段部分所述热流室顶半室顶高逐渐升高,所述热流室顶半室顶高是其下表面上某一点至所述锅底底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热流室可以是由升流室段组成,也可以是由升流室段和其它空间组成。所述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可以采用餐具陶瓷;所述进水孔、主要进水区或出水孔、主要出水区的进、出水功能是在装置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有时也会呈现出夹杂有少量反向功能,尤其是在所述汤锅水第一次沸腾之前,所有的连通孔都有可能呈现出出水或冒泡现象;所述温差式是在加热水体过程中,所述热流室内所述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区及其周边之下的位于所述汤锅锅底中心区域方位的水比位于所述热流室内锅底外缘侧所述进水孔或主要进水区及其周边之下方位的水吸热多升温快,由于普通家用汤锅在普通家用灶具上加热时,锅底外侧部分温度低于锅底中心区域,在灶径190_附近及190_以外的温度明显低于中心区域,因此在锅径190_附近及190_以外区域设置的进水孔或主要进水区附近的水与锅底中心区域设置的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区附近的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吸热量上存在明显差别,这是所述温差式构造的依据;所述热流室范围可以是与升流室段范 围一致,也可以是除升流室段范围外还包括少量所述热流室顶半室顶高自进水孔或主要进水区至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区方向等高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的区域。本发明区别于传统方式煮饺子的第一个特点是饺子下沉接触到的底部不是传统方式的高温的锅底,而是接触到与锅底间隔有热流室水体的温度不高于沸点的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制成的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从而大大降低了饺子沉积于底部时受高温影响而形成的粘连、破皮现象。传统方式在所述汤锅水第一次沸腾后将饺子下锅后导致汤锅水温下降直到汤锅水再次沸腾需要的一段时间为影响饺子粘底、破皮的关键期。而本装置由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并形成了相对密闭的热流室腔体空间内的水体体积远远小于传统方式的整锅水体体积,所述连通孔面积很小导致较低温水进入热流室较少,隔热材料制成的所述热流室顶半室有利于所述热流室内水体的保温和升温,以及所述升流室段升流方式构造。这四方面原因导致本发明具有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所述汤锅第一次充分沸腾出现大量汽泡后将饺子下锅,对于所述热流室的特殊构造内的水体相对于传统方式的整锅水体而言,能够更快地升温并较早地产生第二次沸腾汽泡,形成对沉积于底部的饺子的搅动力,进一步降低饺子粘连、破皮现象。所述煮饺装置的改进,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侧可以具有便于所述煮饺装置在所述汤锅锅底安装或取出的把手;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下表面可以具有导流肋;煮饺子过程中容易发生饺子破皮的关键期是普通汤锅在汤锅水沸腾后将一定量的饺子下锅时到再次沸腾时的时间段内,本装置在所述汤锅水充分沸腾后将所述一定量的饺子下锅时起的所述关键期时间段内促进本装置产生并提高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释放沸腾汽泡量的连通孔构造特征为上罩式,即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上方可以具有顶部遮挡而底部开敞的遮挡罩,能够阻挡或减缓由于饺子尤其是速冻饺子下锅时导致的较低温水下沉并直接进入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上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以外的区域可以具有凸起,该凸起的高度向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方向逐渐降低;所述凸起在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中心位置的形状为锥体或螺旋锥体;所述凸起或螺旋锥体与所述把手可以是满足两种功能特性的同一构件;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下方可以具有底部遮挡而靠近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下表面侧朝向出水水流方向开敞的下罩,该下罩阻挡其下方的沸腾汽泡上升进入所述进水孔和/或主要进水区,并引导这些汽泡流向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方向。将所述连通孔和热流室的构造优化后,可以更好地改善所述关键期汽泡即第二次沸腾汽泡的生成状况;所述导流肋可 以辅助引导水流流向;所述遮挡罩的作用是提高饺子下锅后所述进水孔或主要进水区进水的水温,更有利于所述第二次沸腾汽泡的生成状况;所述凸起的形状引导下沉的饺子滑向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附近,利用第二次沸腾汽泡搅动趋于沉积的饺子;所述下罩的作用是消除在所述进水孔或主要进水区形成的微量上升汽泡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改善和增强所述第二次沸腾汽泡生成状况。所述煮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结构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依靠若干支点支架保持自身下表面与所述汤锅锅底分离并稳定坐落于汤锅锅底之上;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以其外缘平置于所述汤锅锅壁内侧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的水平环状台阶或水平环状凸起上;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以其外缘的若干卡孔安装于所述汤锅锅壁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的相对应匹配的若干卡柱上;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以其外缘的若干吊件吊装于所述汤锅锅壁上沿口,所述吊件下端连接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上端挂在所述汤锅锅壁上沿口。一种所述煮饺装置的二种改进方式配套使用的汤锅,所述汤锅具有锅盖和主要由锅壁、锅底、锅把组成的锅体,所述锅体上具有与所述煮饺装置相对应匹配的支撑结构为所述汤锅锅壁内侧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具有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相匹配的所述水平环状台阶或水平环状凸起,所述水平环状台阶或水平环状凸起可以是连续的闭合的圆环,也可以是间断的;或所述汤锅锅壁内侧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具有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所述卡孔相对应匹配的卡柱。所述水平环状台阶或水平环状凸起和所述卡柱分别位于所述汤锅锅壁内侧距离所述汤锅锅底底面垂直距离25mm和40mm范围之内。所述煮饺装置的另一种方案,所述支撑结构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下延至所述汤锅锅底而形成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并盖满所述汤锅锅底;所述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与所述汤锅锅底共同构成热流室。所述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属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的特例。所述煮饺装置的又一种方案,所述支撑结构具有所述热流室顶半室自下表面向下至所述汤锅锅底面上的薄壁状热流室壁,所述热流室壁可以保持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下表面与所述汤锅锅底分离并稳定坐落于汤锅锅底之上。所述热流室壁与所述导流肋具有类似的构造特征,只是所述热流室壁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下表面下延至所述汤锅锅底,而导流肋下延未达锅底;热流室壁两侧为不同的热流室,而导流肋两侧因其水体连通而仍为同一个热流室;热流室壁及导流肋的厚度可以是下薄上厚。所述煮饺装置的又一种方案的改进,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借助于所述热流室壁可以形成一个以上具有所述连通孔的所述热流室;本装置在所述汤锅水充分沸腾后将所述一定量的饺子下锅时起的所述关键期时间段内促进本装置产生并提高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释放沸腾汽泡量的连通孔构造特征为上罩式,也可以是邻孔式或上罩式与邻孔式的组合式,所述邻孔式是两个以上的所述热流室的某个所述进水孔或主要进水区靠近任意一个所述热流室的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区。多室结构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设置热流室构造,从而设置沸腾汽泡的生成位置、生成量,更有效地改善所述关键期内下沉饺子的活化状态;所述邻孔式可以吸收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区沸腾汽泡附近较高温度的水,进一步削弱了饺子下锅导致水温降低的不良影响,从而增加尤其是关键期早期的沸腾汽泡生成量。所述煮饺装置的又一种方案的深化,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区上方具有沿所 述汤锅锅壁内侧螺旋上升的拱顶形拱翼或半拱翼;所述拱翼的拱顶横断面为中间高两边低;所述半拱翼的拱顶横断面为中间高、外弧侧低而内弧侧更低,所述半拱翼的外弧侧紧贴所述锅壁;二个以上的所述拱翼或半拱翼为对称方式布局或不对称方式布局;所述拱翼或半拱翼为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侧;或安装于所述锅壁内壁;或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侧和所述锅壁内壁;或固定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侧;或固定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侧并安装于所述锅壁内壁;所述拱翼或半拱翼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侧的方式是以其下部的插件安装于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的插槽内;所述拱翼或半拱翼安装于所述锅壁内壁的方式是以其外弧侧上的翼孔或翼之柱安装于所述锅壁内侧相对应匹配的翼柱或翼之孔上;所述热流室顶半室与所述锅壁可以增加固定结构,其方式可以是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的若干卡孔安装于所述汤锅锅壁内壁底侧周边相对应匹配的若干卡柱上;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外缘侧具有凹陷或突起与所述锅壁内壁底侧周边相对应匹配的壁凸起或壁凹陷相吻合连接。所述拱翼或半拱翼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不对称方式布局的拱翼或半拱翼形成的不均匀旋流有助于更好地搅动饺子和均匀加热;本发明第三个特点就是利用沸腾汽泡形成旋流及不均匀旋流,尤其是在所述关键期内的旋流及不均匀旋流对于饺子煮制非常有益;本发明第四个特点是对于再次沸腾的漂浮中的饺子继续保持持续不断的旋转及不均匀旋转搅动、混匀而达到受热更加均匀,煮制效果进一步优越于传统方式。一种与所述煮饺装置的又一种方案的深化配套使用的汤锅,所述汤锅具有锅盖和主要由锅壁、锅底、锅把组成的锅体,所述锅体上具有与所述煮饺装置相对应匹配的的支撑结构为所述锅壁内侧具有与所述翼孔或翼之柱相对应匹配的翼柱或翼之孔;或是所述锅壁内侧具有所述翼柱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汤锅锅壁内壁底侧周边具有与所述凹陷或突起相对应匹配的壁凸起或壁凹陷;或是所述锅壁上具有所述翼柱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汤锅锅壁内壁底侧周边具有与所述卡孔相对应匹配的卡柱;所述翼柱或翼之孔可以是位于所述锅壁上的所述汤锅锅把的铆钉上。所述翼柱或翼孔也可以是位于所述锅壁上与所述汤锅锅把铆钉等高的位置上。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使用本装置在煮饺子过程中,饺子不会接触到传统方式的高温的汤锅锅底,而是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制成的热流室顶半室上表面,从而大大地减少了饺子粘底破皮的情况;本装置具有多种实施方式,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沸腾水的汽泡动能,尤其是在所述关键期内形成仅仅是位于上部的所述热流室外水体温度下降而下部的所述热流室内水体温度下降很少,加上热流室特殊的热力学构造,从而在关键期内始终维持的汽泡上升搅动,更加明显地减少饺子破皮的现象;具有拱翼或半拱翼的实施方案能够形成旋转水流,搅动并降低饺子破皮现象的效果更加理想;传统的煮饺子方式是再次沸腾时不再搅动或很少搅动而导致漂浮的饺子位置相对固定而受热不均匀,这是人们不曾重视的细微差别,而本发明装置形成的旋转水流及不对称旋转水流对于再次沸腾的漂浮中的饺子的持续搅动、混匀而达到受热更加均匀。 仅为单层结构的装置易于清洗,在煮饺子时无需搅动或仅在饺子下锅后搅动一次而达到饺子不破皮的目的,克服了传统煮饺方式需较长时间认真仔细搅动的不便,节省了烹饪操作时间。本发明除用于煮制饺子或速冻饺子之外,还适用于煮制馄饨、面片、通心粉、汤圆、元宵、面条、米线等。


说明书附图标注为热流室顶半室I、热流室2、锅壁3、进水孔4、出水孔5、主要进水区6、主要出水区7、升流室段8、其它空间9、把手10、导流肋U、遮挡罩12、凸起13、螺旋锥体14、下罩15、支点支架16、水平环状台阶17、水平环状凸起18、卡孔19、卡柱20、锅把21、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22、热流室壁23、拱翼24、半拱翼25、凹陷26、壁凸起27、插件28、插槽29、翼孔30和翼柱31。图I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及配套汤锅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图2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及配套汤锅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图3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5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三种实施方式及配套汤锅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图6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图7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8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五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图9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五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10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翼孔30、翼柱31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半拱翼25的立面展开图。图12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半拱翼25上翼孔30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六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图14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六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15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七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图16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七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17为所述下罩15的立面剖面图和仰视平面图。图18为具有和不具有所述翼孔30、翼柱31的所述拱翼24、半拱翼25的横断面剖面及局部放大图。图19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
图20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图21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五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图22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七种实施方式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图I和图2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及配套汤锅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图和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该煮饺装置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具有一个狭长细缝S形连通孔的简易方式,该连通孔中心部分为所述主要出水区7,S形的二个尾端部分为所述主要进水区6 ;其支撑结构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以其外缘平置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的全环水平环状凸起18上,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的下表面是所述顶高为20mm的平顶;该配套汤锅为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具有全环水平环状凸起18 ;该实施例所述升流方式为温差式;该实施例使用方法是在汤锅水充分沸腾后将饺子下锅后需加以人工旋转搅动一次,之后就不再需要人工搅动。实施例二 图3和图4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图和俯视平面图。该实施方式为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22支撑结构的简易方式,该装置连通孔为十二个所述进水孔4和八个所述出水孔5,所述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22盖满所述汤锅锅底与汤锅锅底共同构成热流室2,所述热流室顶高为中间高外缘低,该热流室2为所述升流室段8本身,该实施例所述升流方式为温差式与升顶式的组合式;该实施例使用方法同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图5是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三种实施方式及配套汤锅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该煮饺装置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以其外缘平置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的全环水平台阶17上,该实施例连通孔的形式及平面布局与图4相同,其余特性与实施例二相似;该配套汤锅的实施方式为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具有全环水平台阶17,全环水平台阶17至汤锅锅底面的垂直距离为15_ ;该实施例使用方法同实施例一。实施例四图6和图7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和俯视平面图。该实施方式中的热流室壁23作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的支撑结构,并区划出六个热流室2 ;六个热流室2的进水均来自二对共四个位于外缘的进水孔4 ;每一对进水孔4邻近处各有一个中间位置热流室2的外缘出水孔5,这个出水孔5释放的汽泡进入其上部的拱翼24并形成所述汤锅水体旋流,这个拱翼24以其下部的插件28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的插槽29中,每个拱翼24将一对进水孔4的上方罩住,在实现拱翼24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所述遮挡罩12的功能,拱翼24的横断面见图18 ;二个中间位置热流室2分别由四段升顶式升流室段8和三段平顶的其它空间9组成;另外四个热流室2的四个三角形出水孔5位于中心区域外侧,释放沸腾汽泡用于搅动所述关键期下沉的饺子;四个热流室2分别由三至四段升顶式升流室段8和二至三段平顶的其它空间9组成;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中心设置的螺旋锥体形状14和中心区域外侧的四个凸起13可以引导下沉的饺子滑向四个中心区域外侧四个三角形出水孔5附近;所述凸起13同时具有所述把手10的作用;该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安装拱翼24简便使用,但不产生旋流;该实施例使用方法是在水充分沸腾后将饺子下锅后无需加以人工搅动。实施例五
图8至图12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五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俯视平面图、半拱翼25立面图和相关局部放大图。该实施方式为最佳方式,该实施方式与所述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以二个不对称布局的半拱翼25代替二个对称布局的拱翼24,二个半拱翼25的上部均具有一个所述翼孔30,安装在锅壁3上相对应匹配的翼柱31上,半拱翼25的所述拱顶外弧侧紧贴锅壁3形成旋转上升的拱顶结构,半拱翼25及翼孔30、翼柱31详见图18 ;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侧具有二个凹陷26,而相对应位置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具有相对应匹配的二个壁凸起27 ;本实施方式的二个半拱翼25末端弧度及角度不一致,属于所述不对称方式布局,形成旋流出水角度不一致,达到旋流混匀的效果;图9中右下侧的半拱翼25离开锅壁的末端部分横断面为中间高两边低的所述拱翼24形;图11中半拱翼25下侧基部圆弧形为插件28的插拔手柄;该实施例使用方法与实施例四相同。实施例六图13和图14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六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和俯视平面图。该实施方式的所述支撑结构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所述四个卡孔19安装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上相对应匹配的四个卡柱20上;十条导流肋11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下表面向下形成的上厚下薄的薄壁状板肋,其高度为其所处位置的所述顶高的2/3 ;图示为十八个进水孔4、四个出水孔5与一个S形组合孔组成的复合孔;二个遮挡罩12分别具有六个高度为5mm的柱状支架,使水从下侧各方向进入所述组合孔的主要进水区6,所述主要进水区6和主要出水区7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受热的不同过程而发生一定变化的;所述热流室顶高为中间高外缘低,所述热流室2为升流室段8本身,所述升流方式为温差式与升顶式的组合式;该实施例使用方法同实施例一。实施例七图15和图16为本发明中煮饺装置第七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平面图和俯视平面图。该实施方式与第六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四个高度为20mm的支点支架
16;图示为十八个进水孔4,其中四个进水孔4下侧具有下罩15,下罩15详图见图17。实施例八图19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匹配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四个卡孔19的四个卡柱20均位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实施例九图20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匹配二个拱翼24或半拱翼25上二个翼孔30的二个翼柱31均位于所述汤锅锅把21的铆钉高度上的锅壁3上。实施例十图21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五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匹 配二个拱翼24或半拱翼25上二个翼孔30的二个翼柱31均位于所述汤锅锅把21的铆钉高度上的锅壁3上;匹配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二个凹陷26的二个壁凸起27均位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实施例i^一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六种实施方式为匹配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四个卡孔19的四个卡柱20均位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匹配二个拱翼24或半拱翼25上二个翼孔30的二个翼柱31均位于所述汤锅锅把21的铆钉高度上的锅壁3上。实施例十二 图22为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七种实施方式俯视平面图,图中省略锅盖部分。匹配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四个卡孔19的四个卡柱20均位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匹配二个拱翼24或半拱翼25的四个翼孔30的四个翼柱31中的二个位于所述汤锅锅把21的铆钉高度上的锅壁3上,另外二个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上IOmm处;该汤锅适用于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安装于所述锅壁3内壁的煮饺装置。实施例十三本发明中配套汤锅第八种实施方式为匹配二个凹陷26的二个壁凸起27均位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四个翼柱31的状况及汤锅适用条件与实施例十二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置于家用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主要由具有连通孔的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制成的顶壳状热流室顶半室(I)组成;所述连通孔及水平方向的热流室顶半室(I)均位于煮饺子时的所述汤锅水体液面之下且远离汤锅水体液面而靠近锅底;所述连通孔是ー个以上的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的穿孔,连通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方水体与下方水体;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依靠支撑结构保持自身下表面与所述汤锅锅底分离并稳定坐落于所述汤锅锅底之上,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与所述汤锅锅体相应邻接处部位吻合接触;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与所述汤锅锅体邻接处部位之下的下侧锅体部分共同构成热流室(2),所述热流室(2)的室内空间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之下、所述汤锅锅壁(3)内侧之内、所述汤锅锅底之上;所述热流室(2)内水体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下方水体仅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热流室(2)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方水体连通;所述连通孔为进水孔(4)和出水孔(5),或是主要由主要进水区(6)和主要出水区(7)组成的组合孔,或是由所述组合孔与所述进水孔(4)和/或出水孔(5)组成的复合孔;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6)与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之间的所述热流室(2)部分具有升流室段(8),所述升流室段(8)内水体在炉灶上充分受热后形成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比所述进水孔⑷和/或主要进水区(6)释放出更多的沸腾汽泡并导致热流室(2)内负压,继而吸入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6)方向的水的构造特征,即升流室段升流方式可以是温差式,也可以是升顶式,还可以是温差式与升顶式的组合式;所述温差式是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及其周边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⑴中心区域方位而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6)及其周边位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边缘或外缘方位,所述升顶式是所述热流室(2)自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6)至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方向所述升流室段(8)部分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顶高逐渐升高,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顶高是其下表面上某一点至所述锅底底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热流室(2)可以是由升流室段(8)组成,也可以是由升流室段(8)和其它空间(9)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煮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可以具有便于所述煮饺装置在所述汤锅锅底安装或取出的把手(10);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下表面可以具有导流肋(11);煮饺子过程中容易发生饺子破皮的关键期是普通汤锅在汤锅水沸腾后将一定量的饺子下锅时到再次沸腾时的时间段内,本装置在所述汤锅水充分沸腾后将所述一定量的饺子下锅时起的所述关键期时间段内促进本装置产生并提高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释放沸腾汽泡量的连通孔构造特征为上罩式,即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6)上方可以具有顶部遮挡而底部开敞的遮挡罩(12),能够阻挡或减缓由于饺子尤其是速冻饺子下锅时导致的较低温水下沉并直接进入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上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以外的区域可以具有凸起(13),该凸起(13)的高度向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方向逐渐降低;所述凸起(13)在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中心位置的形状为锥体或螺旋锥体(14);所述凸起(13)或螺旋锥体(14)与所述把手(10)可以是满足两种功能特性的同一构件;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6)下方可以具有底部遮挡而靠近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下表面侧朝向出水水流方向开敞的下罩(15),该下罩(15)阻挡其下方的沸腾汽泡上升进入所述进水孔(4)和/或主要进水区出),并引导这些汽泡流向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煮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 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依靠若干支点支架(16)保持自身下表面与所述汤锅锅底分离并稳定坐落于汤锅锅底之上; 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以其外缘平置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侧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的水平环状台阶(17)或水平环状凸起(18)上; 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以其外缘的若干卡孔(19)安装于所述汤锅锅壁(3)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的相对应匹配的若干卡柱(20)上; 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以其外缘的若干吊件吊装于所述汤锅锅壁(3)上沿ロ, 所述吊件下端连接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上端挂在所述汤锅锅壁(3)上沿ロ。
4.一种与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饺装置配套使用的汤锅,其特征是所述汤锅具有锅盖和主要由锅壁(3)、锅底、锅把(21)组成的锅体,所述锅体上具有与所述煮饺装置相对应匹配的支撑结构为 所述汤锅锅壁(3)内侧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具有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相匹配的所述水平环状台阶(17)或水平环状凸起(18),所述水平环状台阶(17)或水平环状凸起(18)可以是连续的闭合的圆环,也可以是间断的; 或所述汤锅锅壁(3)内侧靠近所述汤锅锅底处周边具有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所述卡孔(19)相对应匹配的卡柱(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煮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下延至所述汤锅锅底而形成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22)并盖满所述汤锅锅底;所述锅盖状热流室顶半室(22)与所述汤锅锅底共同构成热流室(2)。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煮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具有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自下表面向下至所述汤锅锅底面上的薄壁状热流室壁(23),所述热流室壁(23)可以保持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下表面与所述汤锅锅底分离并稳定坐落于汤锅锅底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煮饺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借助于所述热流室壁(23)可以形成ー个以上具有所述连通孔的所述热流室(2);本装置在所述汤锅水充分沸腾后将所述一定量的饺子下锅时起的所述关键期时间段内促进本装置产生并提高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释放沸腾汽泡量的连通孔构造特征为上罩式,也可以是邻孔式或上罩式与邻孔式的组合式,所述邻孔式是两个以上的所述热流室(2)的某个所述进水孔(4)或主要进水区(6)靠近任意一个所述热流室(2)的出水孔(5)或主要出水区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煮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区(7)上方具有沿所述汤锅锅壁(3)内侧螺旋上升的拱顶形拱翼(24)或半拱翼(25);所述拱翼(24)的拱顶横断面为中间高两边低;所述半拱翼(25)的拱顶横断面为中间高、外弧侧低而内弧侧更低,所述半拱翼(25)的外弧侧紧贴所述锅壁(3) ;ニ个以上的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为对称方式布局或不对称方式布局;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为 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 或安装于所述锅壁(3)内壁; 或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和所述锅壁(3)内壁; 或固定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或固定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并安装于所述锅壁(3)内壁; 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安装于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侧的方式是以其下部的插件(28)安装于热流室顶半室(I)上表面的插槽(29)内;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安装于所述锅壁(3)内壁的方式是以其外弧侧上的翼孔(30)或翼之柱安装于所述锅壁⑶内侧相对应匹配的翼柱(31)或翼之孔上; 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与所述锅壁(3)可以增加固定结构,其方式可以是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的若干卡孔(19)安装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相对应匹配的若干卡柱(20)上;或所述热流室顶半室(I)外缘侧具有凹陷(26)或突起与所述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相对应匹配的壁凸起(27)或壁凹陷相吻合连接。
9.一种与权利要求8所述的煮饺装置配套使用的汤锅,其特征是所述汤锅具有锅盖和主要由锅壁(3)、锅底、锅把(21)组成的锅体,所述锅体上具有与所述煮饺装置相对应匹配的的支撑结构为所述锅壁(3)内侧具有与所述翼孔(30)或翼之柱相对应匹配的翼柱(31)或翼之孔;或是所述锅壁(3)内侧具有所述翼柱(31)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具有与所述凹陷(26)或突起相对应匹配的壁凸起(27)或壁凹陷;或是所述锅壁(3)上具有所述翼柱(31)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具有与所述卡孔(19)相对应匹配的卡柱(20);所述翼柱(31)或翼之孔可以是位于所述锅壁(3)上的所述汤锅锅把(21)的铆钉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置于家用汤锅锅底的煮饺装置及其配套汤锅,该装置主要由具有进水孔(4)和出水孔(5)的食品级耐煮沸隔热材料制成的热流室顶半室(1)组成;所述热流室顶半室(1)置于所述汤锅锅壁(3)内壁底侧周边的水平环状台阶(17)之上,构成相对密闭的热流室(2)。饺子下锅后下沉接触到温度不高于沸点的热流室顶半室(1);热流室构造使得饺子下锅之后所述出水孔(5)能够较早地产生沸腾汽泡搅动沉积的饺子。所述热流室顶半室(1)还可以采取其它多种形式构成所述热流室(2)或二个以上的热流室(2),本发明还具有多层次深入的改进,还可以配套使用配套汤锅,大大降低了饺子破皮的现象,而且节省了烹饪操作时间。
文档编号A47J36/00GK102835889SQ201210356578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4日
发明者郭雯婷, 郭朝京 申请人:郭雯婷, 郭朝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