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78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动式气泵将空气压送至容器内从而将容纳于该容器内的液体注出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在桌上使用的饮料用液体容器包括无盖水壶(pitcher:水壶),桌上用附柄水壶以及气压壶等。其中,关于无盖水壶以及桌上用附柄水壶等的通过抬起来进行灌注的方式的容器,当容纳于该容器内的饮料为多量时,为了抬起而需要力量,从而不适合于力气小的儿童以及年长者。在这一点上,虽然手动气压壶在其使用时无需被抬起,但是容纳于容器的饮料若为少量或冰冷则饮料的注出较为困难,进而必须使劲地按隔膜泵,从而不适合于力气小的儿童以及年长者。以往,作为这种气压壶,目前已知一种电动式气压壶(例如专利文献1、2),其通过由内置于盖体的马达驱动的电动式气泵将空气送入至液体容器内,从而能够将容纳于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注出。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54-640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272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电动式气压壶中,在容纳饮料以及清洗容器的情况下,在安装电动式气泵的状态下将该电动式气压壶从使用之处搬送至例如厨房等的用水之处等的规定的地点,之后通过打开盖部进而从铰链部取下该盖部。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电动式气泵本身以及用于该电动式气泵的驱动的马达被安装于电动式气压壶的状态下搬送该电动式气压壶,从而产生重量增加的问题。此外,被放置于用水之处的马达等的电气部件单元的电气部件因误操作而曝露于水中,从而导致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变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在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能够使用轻松的力量搬送液体容器,并且在清洗该液体容器等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电动式气泵曝露于水等中。技术方案I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该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利用电动式气泵经由送风路朝液体容器内压送空气而使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上升,由此将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的内部液体经由该液体容器的注出部注出,所述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液体容器与收纳所述电动式气泵的收纳壳体能够分离地设置,将与所述电动式气泵连接的所述送风路的一次侧送风路设置于所述收纳壳体,并且在所述液体容器设置所述送风路的二次侧送风路,与所述液体容器朝所述收纳壳体的装配对应地以能够与所述一次侧送风路连通的方式设置二次侧送风路。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在所述收纳壳体设置有所述一次侧送风路的一次侧连接口,在所述液体容器设置有所述二次侧送风路的二次侧连接口,并且,将所述二次侧连接口经由密封件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一次侧连接口。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所述液体容器为双层构造。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与所述液体容器朝所述收纳壳体的装配对应地,在所述收纳壳体的位于所述注出部的下方的部位设置杯、茶碗等饮料用容器的载置用平面部。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4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所述液体容器包括容纳内部液体且具有上部开口的有底的筒以及关闭所述上部开口的盖,所述注出部形成为管状且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盖。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所述液体容器具有内筒以及经由密封件隔开间隔、且气密地及水密地相对于该内筒设置的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能够分离。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6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在所述收纳壳体的下面的设置部设置有能够转动的转动机构。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中,所述间隔为所述送风路的二次侧送风路。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由于液体容器和电动式气泵的收纳壳体能够分离,能够将收纳壳体留置于桌子上而仅将液体容器移动来容纳饮料等或者进行清洗,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处理。此外,由于气泵是电动式的,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送风。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将二次侧连接口经由密封件装卸自如地设置于一次侧连接口,能够良好地进行送风路的连接,能够简单地进行液体容器侧与收纳壳体侧的连接。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液体容器为双层构造,所以能够起到绝热作用。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将杯等放置于台状的收纳壳体的平面部的状态下,能够将容纳于液体容器的饮料直接从注出部供给。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液体容器包括具有上部开口的有底的筒以及盖,注出部形成为管状且装卸自如地设置于盖,由此构造简单且紧凑并且注出部能够装卸,因此清洗变得容易。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借助密封件使内筒与外筒之间气密以及水密,由此,即使在饮料等浸入内筒与外筒之间而导致污染的情况下或凝结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内筒与外筒分离而简单地进行清洗。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利用转动机构能够使注出部朝向进行注出操作的人易于操作的方向。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即使在液体容器的上述间隔没有管也能够形成送风路的二次侧,能够使构造简单。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整体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电路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剖视图。符号说明:I…液体容器;2…气泵单兀;3…收纳壳体;5…内筒;6…间隔;7…上部开口外筒;9…盖体;11…注出部;12…马达;13…气泵;14…电动式气泵;26…转动机构;29…
送风路;29A----次侧送风路;29B…二次侧送风路;30----次侧连接口 ;31…二次侧连接
口 ;37…第一密封件;38…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此,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另外,以下所说明的所有的结构并不一定是本发明的必须要件。实施例1图1至图5表示实施例1,其中,电动加压注出式气压壶由液体容器I和收纳壳体3形成,所述收纳壳体3用于载置液体容器1,并被放在桌子或烹调台等上而使用的同时收纳着气泵单元2。所述液体容器I具备:圆筒状内筒5,其在容纳空间4容纳水等的液体且具有内底部;圆筒状外筒8,其与内筒5之间具有第一间隔6,该外筒8经由上部开口 7与内筒5的外侧互相连接,该外筒8作为外装且具有外底部8D ;盖9,该盖9在上盖部9U的下方隔开第二间隔10具有下盖部9D,该盖9通过螺纹机构9A封盖上部开口 7 ;以及注出部11,该注出部11被设置于盖9并朝该盖9的外周方向突出。收纳壳体3形成为托盘形状的中空的台状,该收纳壳体3用于载置液体容器1,且被放在桌子或烹调台等上,该收纳壳体3还内置有具有电动式气泵14和电池15的气泵单元2,其中,该电动式气泵14由马达12和由该马达12驱动的气泵13构成,该电池15作为用于驱动马达12的电源。另外,收纳壳体3还具有连接电池15和马达12之间的开关16以及使该开关16工作的按钮17。进而,在盖9朝下设置有到达内筒5的内底部的附近的抽液路18,在盖9内设置有与该盖9的上部连通且到达注出部11的横向的排出路19。另外,抽液路18、排出路19以及注出部11设置成管状,注出部11和抽液路18以能够从排出路19分离的方式被装卸自如地设置于盖9。因此, 通过容纳空间4的内压上升,被容纳于该容纳空间4中的液体能够经由抽液路18和排出路19从注出部11的一端的朝下的注出口 IlA注出。另外,在外筒8的上部设置有将两端转动自如地连结的U字形状的把手20。收纳壳体3被形成为扁平的台状,该收纳壳体3的位于一侧的前部形成为托盘状,在实施例中收纳壳体3具有空心部21且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椭圆形的形状,该收纳壳体3的位于一侧的上表面被形成为能够放置茶杯或碗等(均未图示)的平面部22。另外,能够在该平面部22的上方配置注出部11。另一方面,收纳壳体3的位于另一侧的后部的整体形成比平面部22稍靠上方的凸处23,该凸处23的前部以面对平面部22的方式开口。另外,在凸处23的上表面中央设有插入用凹处24,该插入用凹处24能够与外筒8的下部松动嵌合且在上方开口,在该插入用凹处24的俯视观察时为圆形的底部24D定位载置有外筒8的外底部8D。并且,电动式气泵14内置于平面部22的下方的中空部21。此外,在凸处23的前部设置有作为开关16的操作部的按钮17。进而,在收纳壳体3的下面的设置部设置有能够转动的转动机构26,该转动机构26具备以插入用凹处24的中心线25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圆板。对液体容器I和收纳壳体3进行定位的定位单元,在外底部8D —体地设置有朝下的第一凸部27,该第一凸部27以中心线25为中心俯视观察时呈C字形,并且,在底部24D设置有朝下的凹部28,该凹部28以中心线25为中心俯视观察时呈C字形,且该凹部28能够与该第一凸部27凹凸嵌合。另外,第一凸部27的下表面形成为平面状,能够以第一凸部27的下表面作为设置面而将液体容器I独自立于烹调台等。接着,对用于将从气泵13排出的压缩空气压送至容纳空间4而使容纳空间4的压力上升的空气的送风路29进行说明。在收纳壳体3中,在由马达12驱动的气泵13的排出孔(未图示)连接有作为送风路29的一次侧的一次侧送风路29A,在液体容器I中,作为送风路29的二次侧的二次侧送风路29B与设置于内筒5的上部且面对收纳空间4的送风路敞开端29C。在送风路29的一次侧29A与二次侧29B之间,将装卸自如的一次侧连接口 30设置于收纳壳体3,并且将二次侧连接口 31设置于液体容器1、在实施例中设置于外底部8D。在底部24D朝下设置有第二凹部32,该第二凹部32以中心线25为中心俯视观察时呈圆环形,利用该第二凹部32形成一次侧连接口 30,在该第二凹部32连接有形成一次侧送风路29A的一次侧管33。一次侧管33的一端(未图示)与气泵13的排出口连通连接,并且另一端33Y以底部24D连通的方式与第二凹部32连接。以中心线25为中心俯视观察时呈圆形且朝下的第二凸部34 —体地设置于外底部8D,从而形成二次侧连接口 31,并且,该第二凸部34能够与第二凹部32凹凸松动嵌合,此外,在第二凸部34连接有形成二次侧送风路29B的二次侧管35。二次侧管35被收纳于第一间隔6之间,将一端35X在内外与中心线25上的第二凹部32连通连接,并且将另一端35Y与设置于内筒5的上部且形成为孔状的作为排气部的送风路敞开端29C连通连接。进而,当未进行注出时,将用于释放容纳空间4内的压力的一端36X与电动式的压力释放阀36B连接的管状的空气释放路36的另一端Y与一次侧连接口 30连通连接。在该收纳壳体3收纳有电动式气泵14、电池15以及通过按压开关16而导通的开关16,还设置有压力释放阀36B,当按压按钮17而使开关16工作时该压力释放阀36B闭阀,当不按压按钮17而开关16未动作时该压力释放阀36B开阀而敞开。另外,压力释放阀也可以不是电动式而是手动式,在该情况下,手动式压力释放阀与按压按钮17时联动地闭阀。并且,为了将从一次侧管33的另一端33Y送入的空气没有遗漏地输送至二次侧管35的一端35X,以包围一次侧管33的另一端33Y、二次侧管35的一端35X、空气释放路36的另一端36Y的方式在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 31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packing)37。第一密封件37形成为以中心线35为中心俯视观察时呈圆筒状,其上部37U气密地固定于第二凸部34的外周的上部,第一密封件37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上下方向的中部37M从上侧朝向中间暂时沿横向膨出,进而从中间朝向下部37D再次凹陷,当将液体容器I放置于收纳壳体3时,下部37D与第二凹部32的底部24D面接触,由此能够利用液体容器I的自重来提高气密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7固定于液体容器I侧的凸部34,但也可以固定于收纳壳体3侧的凹部32。进而,附图中的符号38是设置于内筒5与外筒8的上部开口侧的第二密封件,符号39是夹装于注出部11与排出路19的接缝的第三密封件。此外,符号40是夹装于下盖部9D与抽液路18的上部之间的第四密封件,符号41是夹装于下盖部9D与排出路19的基端侧之间的第五密封件,利用上述第四密封件40、第五密封件41能够将液体容器I的内部液体没有遗漏地从抽液路18穿过下盖部9D、排出路19。图5表示电路图,将电池15、开关16以及马达12串联连接,并且将释放阀36B与马达12并联连接。接着,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为了在液体容器I容纳液体例如冷水,把持手柄20将液体容器I与盖9 一起从收纳壳体3抽出,然后卸下盖9并经由液体容器I的上部开口 7从例如冷水装置(未图示)容纳冷水,关闭盖9,由此,利用第一间隔6、第二间隔10将冷水与空气绝热。然后,把持把手20将液体容器I载置于收纳壳体3。此时,通过使第一凸部27与第一凹部28凹凸嵌合,将液体容器I定位于收纳壳体3,将第二凸部34与第二凹部32松动嵌合。结果,第一密封件37与底部24D抵接,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二凸部34与第二凹部32的中心线25侧成为气密状态。在像这样将液体容器I与收纳壳体3连接的状态下,收纳壳体3与液体容器I的送风路29的一次侧送风路29A和二次侧送风路29B经由第一密封件37连通。如果在该状态下按压按钮17,则关闭空气释放路36而驱动电动式气泵14,通过送风路29经由送风路敞开端29C将空气送风至液体容器I的容纳空间4内,对容纳空间4内进行加压。如果容纳空间4内被加压,则将饮料通过抽液路18、注出部11从位于注出部11的端部的注出口 IlA注出,从而开始在预先放置于平面部22的杯内容纳液体。然后,通过继续按压按钮17,电动式气泵14连续运转而在杯内容纳规定量的饮料。然后,如果从按钮17拿开手指则电动式气泵14停止,空气释放路36敞开。另外,在收纳壳体3,除了实际安装有电动式气泵14、电池15以及通过按压开关16而导通的开关16之外,还实际安装有当按压注出开关16时关闭空气释放路36的阀(未图示)。这样,如果容纳于液体容器I的液体用尽,则把持20抬起液体容器1,将该液体容器I搬运至清洗场所进行清洗或者搬运至供水场所再次在液体容器I容纳饮料,然后将容纳了饮料的液体容器I安装于收纳壳体3,或者将预先容纳了饮料的其他的液体容器I安装于收纳壳体3,再次按压按钮17来进行饮料的注出。另外,在进行清洗时,将内筒5与外筒8分离,在清洗之后经由第二密封件38将内筒5与外筒8 一体化即可。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液体容器I和收纳有气泵13的收纳壳体设置成能够分离,将与气泵13连接的一次侧送风路29A的送风路29的一次侧连接口 30设置于收纳壳体3,并且,在液体容器I设置二次侧送风路29B的送风路29的二次侧连接口 31,与液体容器I朝收纳壳体3的准确定位而安装的装配对应,将二次侧连接口 31以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一次侧连接口 30,由此,利用电动式气泵14对液体容器I内进行加压,从而注出饮料等的液体,因此,也能够像无盖水壶及附柄水壶那样不抬起容器。此外,即使在内部的饮料冰冷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如手动气压壶那样强力地按压隔膜泵,仅凭借轻轻地按压按钮17就能够注出液体容器I内的饮料。进而,由于能够将液体容器I与气泵单元2简单地分离,所以能够将气泵单元2留置在桌子上,而仅移动液体容器I来装入饮料或者对液体容器I进行清洗,消除了电气部件曝露于水中的危险性。而且,气泵13为电动式,因此能够通过按钮17的操作简单地送风。此外,在一次侧连接口 30经由第一密封件37装卸自如地设置有二次侧连接口 31,由此能够在送风路29的中途不漏入空气而进行良好的送风。进而,由于液体容器I为双层构造,所以能够起到绝热作用。此外,在收纳壳体3的上表面在成为注入部11的下方设置平坦的供杯等的容器放置的充足的面积,由此形成为稳定地放置杯等的托盘状,能够将杯等放置于平面部22并单手进行注出,因此,能够在落座的状态下容易地注出。而且,由于按钮17位于较低的位置,所以能够在落座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注出操作。进而,液体容器I由具有上部开口 7的液体容器I和其盖9构成,注出部11以及抽液路18为管状且装卸自如地设置于盖9,由此,构造简单且紧凑并且注出部11以及抽液路18能够装卸,因此清洗变得容易。此外,液体容器I具有内筒5以及经由密封件39气密且水密地隔开第一间隔10相对于内筒5设置的外筒8,由此,在饮料等浸入内筒5与外筒8之间而导致污染的情况下或者凝结的情况下,能够将内筒5与外筒8分开而简单地进行清洗。进而,通过在气泵单元2的下面的设置部设置能够转动的转动机构26,进行注出操作的人面向易于操作的方向,易于在落座的状态下进行注出。实施例2以下对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2中,在比底部24D中的第一凹部28的中心线25更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一次侧连接口 30。此外,二次侧管35沿上下方向设置于外筒8的外周,进而,以覆盖二次侧管35的外侧的方式将罩部41与液体容器I 一体地设置,在该罩部41的下部设置有二次侧连接口 31。因而,当按压按钮17时空气释放路36被关闭而气泵单元2被驱动,通过一次侧管33、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 31、二次侧管35朝容器内送入空气而对容器内进行加压。通过像这样将二次侧管35沿上下方向设置于外筒8的外周,例如能够自由地进行内筒5与外筒8之间的第一间隔6的设定。实施例3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3中,在收纳壳体3的凸处23的上面后部设置有一次侧连接口 30。此外,在外容器的外周设置有将上下端与外容器连接的固定把手42,该固定把手42以形成送风路29的二次侧送风路29B的方式形成为中空,在该固定把手42的上端设置有面临内筒5的上部的容纳空间4的排气用送风敞开端29C。另一方面,固定把手42的下端载置于凸处23的上面后部,并且以与一次侧连接口 30对置的方式设置二次侧连接口 31。因而,如果将固定把手42载置于凸处23的上面后部,则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 31连接。并且,当按压按钮17时空气释放路36被关闭而气泵单元2被驱动,通过一次侧管33、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 31、二次侧管35朝容纳空间4内送入空气而对容纳空间4进行加压。通过像这样将一次侧连接口 30设置于凸处23的上面后部,能够一边观察一次侧连接口 30 —边将液体容器I准确地载置于收纳壳体3。此外,利用中空的固定把手42能够不追加部件就形成送风路29的二次侧送风路29B。实施例4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4中,将液体容器I与气泵单元2组合在一起,因此,二次侧连接口 31设置于液体容器I的外周的下部。另一方面,在电动气泵单元2的收纳壳体2A的侧面下部以与二次侧连接口 31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次侧连接口 30。因而,在将液体容器I与气泵单元2接近定位且将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31连接的状态下,当按压按钮17时空气释放路36被关闭而电动式气泵14被驱动,通过一次侧管33、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 31、二次侧管35朝容器内送入空气而对容器内进行加压。通过像这样将液体容器I与气泵单元2直接组合在一起,能够使装置整体紧凑。实施例5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5中,将内筒5与外筒8之间的第一间隔6设为送风路29的二次侧送风路29B,因而,在将液体容器I载置于收纳壳体3的状态下,当按压按钮17时空气释放路36被关闭而气泵单元2被驱动,通过一次侧管33、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空气路朝容纳空间4送入空气。通过像这样将内筒5与外筒8之间的第一间隔6设为二次侧送风路29B,即使没有二次侧管也能够形成送风路29。因此,由于不需要管等的送风路29及其连接机构,所以构造变得简单。实施例6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6中,为了将从一次侧管33的另一端33Y送入的空气没有遗漏地朝二次侧管35的一端35X输送,以包围一次侧管33的另一端33Y、二次侧管35的一端35X、空气释放路36的另一端36Y的方式设置于一次侧连接口 30、二次侧连接口 31之间的第一密封件37’形成为以中心线25为中心俯视观察时呈圆环状,内侧气密地固定于第二凸部34的外周的上部且外侧以大致线状与第一凹部28的外周接触的尖细的突起43设置成俯视观察时呈圆环状,由此能够提高气密性。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该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利用电动式气泵经由送风路朝液体容器内压送空气而使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上升,由此将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的内部液体经由该液体容器的注出部注出, 所述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液体容器与收纳所述电动式气泵的收纳壳体能够分离地设置,将与所述电动式气泵连接的所述送风路的一次侧送风路设置于所述收纳壳体,并且在所述液体容器设置所述送风路的二次侧送风路,与所述液体容器朝所述收纳壳体的装配对应地以能够与所述一次侧送风路连通的方式设置二次侧送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壳体设置有所述一次侧送风路的一次侧连接口,在所述液体容器设置有所述二次侧送风路的二次侧连接口,并且,将所述二次侧连接口经由密封件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一次侧连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 2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器为双层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液体容器朝所述收纳壳体的装配对应地,在所述收纳壳体的位于所述注出部的下方的部位设置杯、茶碗等饮料用容器的载置用平面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器包括容纳内部液体且具有上部开口的有底的筒以及关闭所述上部开口的盖,所述注出部形成为管状且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盖。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器具有内筒以及经由密封件隔开间隔、且气密地及水密地相对于该内筒设置的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能够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壳体的下面的设置部设置有能够转动的转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为所述送风路的二次侧送风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当搬运饮料容器时或者当清洗容器时等,能够以较轻的力进行。电动加压注出式液体容器具备具有注出部(11)的液体容器(1);和与液体容器(1)装卸自如地设置且容纳具有气泵(13)的气泵单元(2)的收纳壳体(3),将一次侧送风路与电动式气泵(14)连接的空气的送风路的二次侧送风路与液体容器(1)连接,利用电动式气泵(14)对液体容器(1)内进行加压。仅按压按钮(17)就能够将液体容器(1)内的饮料注出。液体容器(1)和收纳壳体(3)能简单地分离,因此能将气泵单元(2)侧留置于桌子上而仅移动液体容器(1)来装入饮料,或清洗液体容器(1),能简单地处理液体容器(1)。
文档编号A47J41/00GK103211521SQ20121051081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6日
发明者渡边利行, 村上靖浩, 小桧山笃 申请人: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 膳魔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