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276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饭机、捣年糕机及制面包机等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
背景技术
此种烹饪器将收容有烹饪物的烹饪锅以可装拆的方 式收容在烹饪器主体的收容部。并且,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对配设在烹饪器主体内部的加热机构进行控制,由此,经由烹饪锅对内部的烹饪物进行加热而执行规定的烹饪。作为对烹饪锅的底面部进行加热的底部加热机构,使用利用电流的通电所产生的高频磁场对烹饪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或内置有加热器的加热板。该底部加热机构使用能得到高加热力的高输出(例如1200W)的机构。而且,作为对烹饪锅的侧面部进行加热的侧部加热机构,使用配设有加热器的带式加热器或对烹饪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该侧部加热机构为了防止烹饪物的焦煳,而使用比底部加热机构的输出低(例如50W)的机构。烹饪锅在锅主体(母材)的表面形成有由加热机构加热的被加热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感应加热型烧饭机用的烧饭锅。该烧饭锅在通过对作为碳成形体的碳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锅主体的底侧表面上形成有铝材质的外部壳体层,在该外部壳体层的表面形成不锈钢材质的磁性层作为被加热层。而且,在该磁性层的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磁性膜的氧化的铝材质的罩层,且在该罩层的表面形成有活性树脂材质的涂层。当利用具有底部加热机构及侧部加热机构的加热烹饪器对此种设有被加热层的烹饪锅进行加热时,能够高效地对锅整体施加热量而对烹饪物进行烹饪。然而,由于侧部加热机构配设在收容部的外侧,因此存在与该输出相对的烹饪锅的实际的加热量低、加热损失多这样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若使用输出大的侧部加热机构,则虽然能够得到必要的加热量,但这种情况下,多余的电力消耗增大。而且,考虑到烹饪锅的装拆时的使用性而在收容部的侧壁与烹饪锅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由此,当侧部加热机构进行的加热停止时,烹饪锅的热量从该间隙散出,在烹饪锅内会产生散热引起的结露这样的不良情况。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在收容部的中间位置设置台阶部且在该台阶部的外部(下表面)配设侧部加热机构的烧饭机。在该烧饭机的烧饭锅上突出设置有载置于台阶部的圆环状的突部。因此,在该烧饭机中,能够经由突部有效地对烧饭锅的中间区域进行加热。而且,在突部载置于台阶部的状态下,在收容部的下侧区域形成密闭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侧部加热机构停止时的散热。然而,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收容部内设有承受烹饪锅的台阶部时,不仅收容部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需要考虑台阶部的刚性及精度的设计。而且,在将烹饪锅配置于收容部内时,从侧面部大幅突出的突部会与收容部的上端开口的周缘发生干涉,因此使用性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167620号公报[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799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加热且能够抑制多余的散热的使用性良好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形成为上端开口的有底筒状,能够装拆地收容于烹饪器主体的收容部,所述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的底面部及侧面部被配设在所述烹饪器主体内的底部加热机构及侧部加热机构加热,由此收容在所述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的内部的烹饪物被加热,其中,在所述侧面部形成有被加热部,该被加热部通过配设环状的不同体的金属件而成,相对于所述侧部加热机构隔开规定间隔设置且向外突出。该烹饪锅在侧面部使被加热部向外突出,因此能够使该被加热部接近侧部加热机构。由此,能够通过侧部加热机构使被加热部高效地升温,向内部的烹饪物传递热量。而 且,在被加热部的形成位置处,与收容部之间的间隙减小,因此能够形成抑制向被加热部的下侧散热的隔热空间。由此,能够防止烹饪锅内的结露,并能够提高保温性能。而且,被加热部通过配设不同体的金属件而形成,因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设定成希望的突出量。在该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中,优选通过热装或压入来配设所述被加热部。而且,优选利用焊接或粘接剂将所述被加热部与锅主体固接。如此,能够将不同体的被加热部可靠地形成为不会从锅主体脱离。在进行固接时,优选将所述被加热部的上下缘固接于所述锅主体。另外,优选至少在所述被加热部的上下缘与锅主体的边界实施耐热涂装。如此,能够防止水或尘埃进入被加热部与锅主体之间,能够防止产生锈或污垢。另外,优选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加热器,所述被加热部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非磁性材料构成。或者,优选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加热器,所述被加热部由蓄热性高的金属构成。或者,优选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感应加热线圈,所述被加热部由因涡电流的产生而被感应加热的磁性材料构成。如此,能够根据侧部加热机构而可靠地使被加热部升温。此外,优选所述被加热部设置成位于对满量的烹饪物进行加热时的水位附近。在此,向烹饪锅施加的热量随着接近上端开口而散热量增加。因此,通过使被加热部的上端到达对满量的烹饪物进行加热时的水位附近,而能够抑制多余的散热,从而能够高效地对烹饪锅内进行加热。并且,优选所述被加热部从上端开口侧朝向所述底面部侧设置多个。如此,能够利用侧部加热机构经由被加热部对锅主体可靠地进行加热。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中,上端开口的有底筒状的烹饪锅能够装拆地收容于收容部,所述烹饪锅的侧面部被配设在所述收容部的外侧的侧部加热机构加热,由此收容在所述烹饪锅内的烹饪物被加热,其中,在所述烹饪锅的侧面部形成有被加热部,该被加热部通过配设环状的不同体的金属件而成,且向外突出,在所述收容部设有隆起部,该隆起部位于与所述烹饪锅的被加热部在上下方向一致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且向内突出。该加热烹饪器能够使隆起部接近烹饪锅的侧面部,并且能够使被加热部接近侧部加热机构。由此,能够通过侧部加热机构使被加热部高效地升温,向烹饪锅内的烹饪物传递热量。而且,在隆起部的形成位置处,与烹饪锅之间的间隙减小,因此能够形成抑制向隆起部的下侧散热的隔热空间。由此,能够防止烹饪锅内的结露,并能够提高保温性能。在加热烹饪器中,优选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加热器,所述收容部的隆起部形成为呈环状连续的圆环形状,所述侧部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加热线沿着所述隆起部配设。另外,优选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感应加热线圈,所述收容部的隆起部位于所述烹饪锅的被加热部的下侧且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被加热部内外重叠的方式设置,在该重叠部分的外侧配设有所述侧部感应加热线圈。如此,能够通过侧部加热机构使烹饪锅的被加热部高效地升温。实用新型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烹饪锅配设不同体的金属件而使被加热部向外突出。而且,在收容部使隆起部向内突出。因此,能够使侧部加热机构与烹饪锅的侧面部接近。由此,能够利用侧部加热机构使被加热部高效地升温,向烹饪锅传递热量而对烹饪物进行加热。而且,在被加热部及隆起部的形成位置处,烹饪锅与收容部之间的间隙减小,因此能够形成抑制向下侧散热的隔热空间。由此,能够防止烹饪锅内的结露,并能够提高保温性能。

图I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烹饪锅和收容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图I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B)是(A)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烹饪锅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表示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5B是表示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6是表示烹饪锅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的剖视图。图9(A)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B)是(A)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符号说明10…烧饭机(加热烹饪器)11…烧饭机主体(烹饪器主体)I3…收容部14…保护框19…感应加热线圈(底部加热机构)21…内筒23…隆起部23a…内端部[0052]24…侧部加热器(侧部加热机构)26…盖体30…烧饭锅31…底面部32…侧面部33…弯曲部35a…满量水位刻度36…传热层37…第一被加热层39…第二被加热层(被加热部)39a…外端部40…非加热区域41…基底涂层42…氟涂层50、50A、50B …被加热板51、51A、51B…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2、52A、52B…侧部铁氧体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I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即烧饭机10。该烧饭机10在烧饭机主体11的收容部13中能够装拆地配设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以下称为“烧饭锅”)30,利用感应加热线圈19、侧部加热器24及盖加热器(未图示)对放置在烧饭锅30内的做饭用米及水进行加热来烹饪。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烧饭锅30设有向外突出的被加热部(第二被加热层39),并且在收容部13设有向内突出的隆起部23,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和保温效率。在烧饭机主体11上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于向位于上部的肩体12配置烧饭锅30。在该开口部的下侧配设有呈托盘状的保护框14和呈圆筒状的内筒21,通过这些构件来形成烧饭锅30的收容部13。如图2所示,保护框14通过对作为非导电性材料的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在该保护框14的上端设有用于配设内筒21的引导部15。而且,在保护框14的外周部设有用于与烧饭机主体11连结的凸台部16。此外,在保护框14上设有供对烧饭锅30的温度进行检测的锅用温度传感器17的检测部贯通的贯通孔18。并且,对烧饭锅30的底面部31侧进行感应加热的作为底部加热机构的感应加热线圈19经由铁氧体芯20配设在保护框14的下部外周面上。该感应加热线圈19的上端位于比烧饭锅30的弯曲部33的上端即侧面部32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内筒21是通过对铁或不锈钢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夹入保护框14与肩体12的开口部之间配设的圆筒状的构件。为了维持成圆筒状,在内筒21的上下端设有通过向径向外方实施卷曲加工而成的加强部22。而且,在内筒21上设有隆起部23,该隆起部23通过以向内突出的方式实施弯曲加工而成。如图3(A)、(B)所示,该隆起部23的内端部23a设置成相对于配置在收容部13中的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第二被加热层39)隔开规定间隙而位于外侧。隆起部23的上端设置成在烧饭锅30配置于收容部13的状态下位于对满量的做饭用米进行烧饭时的水位(刻度35a)处。并且,在内筒21的外周面配设有对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进行加热的作为侧部加热机构的侧部加热器24。该侧部加热器24由将一对加热线25a、25b隔开规定间隔平行配置的带式加热器构成。其中,位于下侧的加热线25b以位于隆起部23的方式配设。如图I所示,在烧饭机主体11的上部配设有可开闭的盖体26。在该盖体26配设有将烧饭锅30的上端开口密闭的内盖27。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盖体26配设有将烧饭锅30内与外部连通的排气通路、对烧饭锅30的上部空间进行加热的作为上部加热机构的盖加热器、检测烧饭锅30内的温度的作为第二温度检测机构的盖用温度传感器。该烧饭机10的控制机构即微型计算机基于来自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入值,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对加热机构进行控制。由此,对放置在烧饭锅30内的作为烹饪物的做饭用米和水进行加热,并执行预热、强火、沸腾维持及焖饭等各工序来烧好(烹饪)米饭。 如图2所示,烧饭锅30是以底面部31呈大致平坦的圆板状且侧面部32呈大致圆筒状的方式向上延伸的有底圆筒状的构件。具体而言,侧面部32形成为具有圆筒部32a和圆锥筒部32b的形状,该圆筒部32a位于大致上侧一半,该圆锥筒部32b位于大致下侧一半且直径向下减小。在底面部31与侧面部32之间设有以规定的曲率弯曲的弯曲部33。而且,在烧饭锅30的上端设有向径向外方弯曲的定位凸缘部34。此外,在侧面部32的内表面侧通过印刷而设有表示各烧饭容量的加水量(位置)的刻度35。如图3所示,该烧饭锅30具备通过铸造、熔融金属锻造、深拉等规定的方法形成的锅主体。本实施方式的锅主体通过对具有传热层36和第一被加热层37的包覆材料进行深拉加工而形成,该传热层36由热传导性良好的作为非磁性材料的铝构成,该第一被加热层37位于传热层36的外侧表面且由作为磁性材料的不锈钢(SUS430)构成。并且,在第一被加热层37的表面设有第二被加热层39,在传热层36的内侧表面依次设有基底涂层41和氟涂层42。第一被加热层37从底面部31的中心设置到定位凸缘部34。在高频电流流过感应加热线圈19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涡电流从对置的底面部31朝向弯曲部33流动,从而该第一被加热层37被感应加热而发热。第二被加热层39以在向收容部13配置的状态下位于内筒21的隆起部23的径向内侧且上下方向的高度一致的方式设置于侧面部32。该第二被加热层39高效率接受侧部加热器24的热量,并经由第一被加热层37向传热层36传递。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被加热层39通过在第一被加热层37的表面配设被加热板50而形成,该被加热板50通过将热传导性良好的作为非磁性材料的铝形成为不同体的圆环状构件而得到。具体而言,被加热板50通过对规定宽度的带状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并将其两端接合而形成环状连续的圆环形状。该被加热板50的内径形成为稍小于锅主体的安装位置的外径。并且,通过加热成为可变形(伸长)的状态,从而通过嵌入而配设(热装)于锅主体。需要说明的是,被加热板50的安装并不局限于热装,也可以在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通过压入来配设(强制嵌合)。而且,被加热板50的与作为锅主体的第一被加热层37的边界、即上下缘的整周通过激光焊接来接合(固接)。需要说明的是,被加热板50与第一被加热层37也可以通过点焊来固接。而且,也可以取代焊接,而通过金属用的粘接剂来将被加热板50与第一被加热层37固接。如此形成的第二被加热层39从锅主体向径向外方突出与被加热板50的壁厚相应的量。并且,该第二被加热层39的外端部39a以在配置于收容部13的状态下相对于收容部13(隆起部23)隔开规定间隙而位于内侧这样的突出量设置。换言之,以在与隆起部23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的方式通过规定壁厚的金属板形 成圆环状的被加热板50,通过配设该被加热板50来形成第二被加热层39。在此,在第二被加热层39的下侧区域,第一被加热层37露出。并且,由于不锈钢制的第一被加热层37的热传导性差,因此难以高效地接受侧部加热器24的热量而向传热层36传递。另一方面,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的下部由于感应加热线圈19产生的磁场没有到达而难以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处,第二被加热层39的下部(圆锥筒部32b)成为仅通过热传导进行升温的非加热区域40。基底涂层41设置在从底面部31的中心到定位凸缘部34的内侧表面上。该基底涂层41通过涂敷氟混合树脂并使其干燥而形成,该氟混合树脂通过将与作为基底的传热层36粘接的粘接成分和与形成于表面的氟涂层42粘接的氟树脂混合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该基底涂层41后,在表面上通过硅橡胶垫等弹力构件使墨液附着来移印(padprint)刻度35。并且,在该印刷后形成氟涂层42。氟涂层42设置在基底涂层41的表面。该氟涂层42的耐热性及疏水性优异,用于防止收容在内部的米饭的附着。氟涂层42通过涂敷规定的氟树脂并进行烧成而形成。如此构成的烧饭机10中,作为被加热部的第二被加热层39从烧饭锅30向外突出,且隆起部23从收容部13向内突出,因此能够使侧部加热器24与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接近。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被加热层39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非磁性材料构成,因此可靠地接受侧部加热器24的热量而向传热层36传递,能够对内部的水及做饭用米进行加热。而且,第二被加热层39通过配设不同体的被加热板50而形成,因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形成期望突出量的被加热部。而且,第二被加热层39及隆起部23的上端设置成位于对满量的做饭用米进行烧饭时的水位(刻度35a)。由此,能够将侧部加热器24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烧饭锅30传递而对做饭用米进行加热。在此,施加给烹饪锅30的热量随着接近上端开口而散热量增加。因此,通过使第二被加热部39的上端到达对满量的烹饪物进行加热时的水位附近,而能够抑制多余的散热,从而高效地对烹饪锅30内进行加热。另外,在第二被加热层39及隆起部23的形成位置处,烧饭锅30与收容部13之间的间隙减小,因此能够形成抑制向下侧散热的隔热空间。由此,能够在停止侧部加热器24的通电的状态下防止烧饭锅30内的结露并提高保温性能。此外,由于形成于烧饭锅30的第二被加热层39和形成于收容部13的隆起部23具有隔开规定的间隙设置的突出量,因此在将烧饭锅30向烧饭机主体11的收容部13配置时,不会出现第二被加热层39干涉而妨碍配置的情况。由此,能够实现使用者的使用性的提高。而且,收容部13无需在中间位置处保持烧饭锅30,因此收容部13的结构不会变得复杂,而且不需要考虑刚性和精度的设计变更。[008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被加热层39和隆起部23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图5A所示那样,第二被加热层39和隆起部23的形成位置可以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这种情况下,如图示那样,既可以使隆起部23位于第二被加热层39的上侧,也可以使隆起部23位于第二被加热层39的下侧。即便如此,也能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另外,也可以如图5B所示那样,第二被加热层39和隆起部23的结构以彼此的对置面平行的方式倾斜。这种情况下,如图示那样,烧饭锅30的第二被加热层39以直径向下减小的方式形成,从而无损烧饭锅30配置时的使用性,因此优选,但也可以反向倾斜。即便如此,也能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烧饭锅30上设置有一个第二被加热层39,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设置环状的多个被加热板50A、50B,从锅主体的上端开口侧朝向底面部31设置多个(图示中为两个)被加热层39。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机10。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侧部加热机构,将 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1经由侧部铁氧体芯52配设在内筒21的外侧。而且,内筒21通过对与保护框14同样的作为非导电性材料的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而且,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被加热层39由与第一被加热层37同样的磁性材料(不锈钢)构成,在高频电流流过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1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涡电流流过而将第一被加热层37感应加热。在如此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而且,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被加热层39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尤其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是将不同体的被加热板50固接的结构,因此能得到充分的感应加热,从而是有效的。即,不锈钢(SUS430)制的第二被加热层39虽然传热性差但蓄热性高。因此,在利用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1进行加热时,虽然到升温开始的时间(启动)慢,但升温后温度不易下降。由此,能够将蓄积在第二被加热层39中的热量逐渐向构成锅主体的传热层36传递来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抑制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的温度差。图8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机10及烧饭锅30。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利用感应加热线圈来构成侧部加热机构,从而提高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的加热性倉泛。如图9(A)、⑶所示,为了提高第二被加热层39的蓄热性,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锅30中配设使与向外方的突出量相当的壁厚变厚了的截面大致半长圆形状的被加热板50。该被加热板50为不锈钢制,通过热装或强制嵌合而配置在第一被加热层37的外周部,并利用焊接或粘接剂进行固接。另外,在烧饭锅30的外侧表面设有表面涂层53,该表面涂层53防止水或尘埃向第一被加热层37与被加热板50之间的侵入,并防止锈的产生。该表面涂层53具有设置在比被加热板50的下端靠上侧的表面上的第一耐热涂装层53A ;设置在比被加热板50的下端靠下侧的表面上的第二耐热涂装层53B。第一耐热涂装层53A是能够使第一被加热层37的金属光泽透过的透明涂层。第二耐热涂装层53B是不能使第一被加热层37的金属光泽透过的黑色涂层。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筒21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对作为非导电性材料的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在该内筒21的下部设有向内鼓出的隆起部23。该隆起部23的上端形成为在烧饭锅30收容于收容部13的状态下位于第二被加热层39的下端的下侧。而且,隆起部23的内端部23a位于第二被加热层39的外端部39a的内侧,以内外重叠的尺寸形成。不过,隆起部23相对于第二被加热层39隔开规定间隔设置,不会因烧饭锅30的安装而承受第二被加热层39。在内筒21的位于隆起部23上侧的 外周部,经由第一侧部铁氧体芯52A而配设有第一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1A。而且,在内筒21上,在隆起部23的与第二被加热层39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外侧、即通过设置向内凹陷的隆起部23而形成的台阶部23b上,经由第二侧部铁氧体芯52B而配设有第二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1B。如此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锅30及烧饭机10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而且,第二被加热层39的突出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约为3mm,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约为1mm。因该壁厚的不同而导致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热量比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热量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侧面部32处的温度差。即,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被加热层39由不同体的被加热板50构成,因此能够根据期望而容易地变更与第二被加热层39的突出量相当的被加热板50的壁厚。因此,第二被加热层39可以根据要求的功能而以最佳的突出量容易地形成。由此,通过根据烧饭机10的侧部加热机构而以适当的材料及突出量来形成第二被加热层39 (被加热板50),由此能够可靠地对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为前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侧部加热机构由侧部加热器24构成,且构成第二被加热层39的被加热板50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非磁性材料(铝)构成,而在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中,侧部加热机构由侧部感应加热线圈51、51A、51B构成,且构成第二被加热层39的被加热板50由蓄热性高的磁性材料(不锈钢)构成,但也可以是侧部加热机构由侧部加热器24构成,且构成第二被加热层39的被加热板50由蓄热性高的金属材料(不锈钢)构成。即使如此,也与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将蓄积在第二被加热层39中的热量逐渐向传热层36传递而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抑制烧饭锅30的侧面部32的温度差。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底部加热机构由感应加热线圈19构成,但也可以取代感应加热线圈19而通过内置有加热线的加热板来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形成为不设置第一被加热层37的结构。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被加热层37的表面直接形成了第二被加热层39,但也可以在第一被加热层37的表面设置耐热涂装层,而在该耐热涂装层的表面设置第二被加热层39。而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被加热层37的表面设置第二被加热层39,且在它们的表面设置了耐热涂装层(表面涂层53),但该耐热涂装层只要至少设置在第二被加热层的上下缘与锅主体的边界即可。当然,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同样地设置耐热涂装层。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安装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的烹饪烧饭机,举例说明了烧饭机10,但只要是捣年糕机及制面包机等加热烹饪器即可,都可以适用,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权利要求1.ー种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形成为上端开ロ的有底筒状,能够装拆地收容于烹饪器主体的收容部,所述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的底面部及侧面部被配设在所述烹饪器主体内的底部加热机构及侧部加热机构加热,由此收容在所述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的内部的烹饪物被加热,所述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的特征在干, 在所述侧面部形成有被加热部,该被加热部通过配设环状的不同体的金属件而成,相对于所述侧部加热机构隔开规定间隔设置且向外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被加热部通过热装或压入来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被加热部与锅主体通过焊接或粘接剂来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被加热部的上下缘固接于所述锅主体。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至少在所述被加热部的上下缘与锅主体的边界实施了耐热涂装。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被加热部设置成位于对满量的烹饪物进行加热时的水位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被加热部从上端开ロ侧朝向所述底面部侧设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加热器,所述被加热部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非磁性材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加热器,所述被加热部由蓄热性高的金属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其特征在干, 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感应加热线圈,所述被加热部由因涡电流的产生而被感应加热的磁性材料构成。
11.ー种加热烹饪器,其中,上端开ロ的有底筒状的烹饪锅能够装拆地收容于收容部,所述烹饪锅的侧面部被配设在所述收容部的外侧的侧部加热机构加热,由此收容在所述烹饪锅内的烹饪物被加热,所述加热烹饪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烹饪锅的侧面部形成有被加热部,该被加热部通过配设环状的不同体的金属件而成,且向外突出, 在所述收容部设有隆起部,该隆起部位干与所述烹饪锅的被加热部在上下方向一致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且向内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加热器,所述收容部的隆起部形成为呈环状连续的圆环形状,所述侧部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加热线沿着所述隆起部配设。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侧部加热机构是侧部感应加热线圈,所述收容部的隆起部位于所述烹饪锅的被加热部的下侧且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被加热部内外重叠的方式设置,在该重叠部分的外侧配设有所述侧部感应加热线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烹饪器用烹饪锅及加热烹饪器。在加热烹饪器(10)及其烹饪锅(30)中,上端开口的有底筒状的烹饪锅(30)能够装拆地收容在收容部(13)中,烹饪锅(30)的侧面部(32)被配设在收容部(13)的外侧的侧部加热机构(24)加热,由此收容在烹饪锅(30)内的烹饪物被加热,其中,在烹饪锅(30)的侧面部(32)通过配设环状的不同体的金属件而形成向外突出的被加热部(39),在收容部(13)设有隆起部(23),该隆起部(23)位于与烹饪锅(30)的被加热部(39)在上下方向一致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且向内突出。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2505011SQ201220137910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6日
发明者德冈卓真, 片冈利充 申请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